常见地貌的发育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课件(42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常见地貌的发育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课件(42张)

资源简介

(共42张PPT)
—— 高三一轮复习 ——
常见地貌的发育
课标要求
1.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区域认知:认识不同地区外力作用的差异、地貌景观的差异。
综合思维:结合典型地貌的图文材料,从要素综合和时空综合的角度探究其形成和发展演化的过程,分析内力与外力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地理实践力:对野外游览所见到的一些地貌形态能合理地解释其成因。
知识点
Knowledge points
喀斯特地貌和风沙地貌
1
海岸地貌和冰川地貌
2
喀斯特地貌和风沙地貌
考点一
(一)喀斯特地貌
1、概念:在适当条件下,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等)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
作用 化学过程
流水溶蚀 CaCO3+CO2+H2O=Ca(HCO3)2
流水沉积 Ca(HCO3)2=CaCO3↓+CO2↑+H2O
喀斯特溶蚀地貌:含有CO2的水,溶解碳酸钙,形成峰林等地表景观。水沿地下裂隙溶蚀,形成落水洞、溶洞、地下暗河等。
喀斯特沉积地貌:溶洞形成后,沿裂隙下渗的Ca(HCO3)2 就可能分解,再度形成不溶于水的碳酸岩沉淀,形成钟乳石、石柱等。
2、原理
(一)喀斯特地貌
海相沉积形成可溶性岩石(石灰岩)
地壳抬升 形成高原
地表地下受到侵蚀
3、形成过程
继续侵蚀地表和地下形成典型喀斯特地貌
(一)喀斯特地貌
4、发育条件
因素 影响
岩石 可溶性(如石灰岩、白云岩) 透水性(孔隙、裂隙大→透水性强) 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岩石的可溶性越强→喀斯特作用越强
水 溶蚀力(酸性物质含量多→溶蚀力强) 水的溶蚀力越强→喀斯特作用越强
流动性(降水多、裂隙大→流动性强) 水的流动性越强→溶蚀能力越强→喀斯特作用越强
温度 适合的气候条件 温度越高→植物分泌的有机酸越多→喀斯特作用越强
(一)喀斯特地貌
5、地表喀斯特地貌
地表水沿可溶性岩石裂隙不断溶蚀、侵蚀而形成的石质沟槽。
喀斯特漏斗由流水沿裂隙溶蚀而成,喀斯特漏斗面积扩大形成洼地。
溶蚀洼地形成之后,地壳上升,岩溶作用进一步加强,形成基部相连并成群分布,顶部分散常呈锥状耸立的峰丛。
峰丛进一步溶蚀发展,基部被切穿,坡度陡,山与山之间相对独立散布,常呈锥状耸立, 构成峰林
峰林发育晚期残存的孤立石灰岩山峰
孤峰发育晚期,残留地表的低矮的孤立山丘
(一)喀斯特地貌
5、地表喀斯特地貌
云南路南石林
石芽是凸出于溶沟之间的石脊
(一)喀斯特地貌
峰丛是基部完全相连的圆锥状或尖锥状的山峰;多分布于碳酸盐岩山区。
峰丛代表峰林地形中发育较早阶段
当峰丛石山之间的溶蚀洼地垂向发展和扩大时,峰丛的基座被蚀去,成为峰林,山坡陡峭,相对高度可超过100米,远望如林。
5、地表喀斯特地貌
贵州兴义喀斯特万峰林
(一)喀斯特地貌
溶斗下部常有落水洞通往地下,如果通道被黏土或碎石堵塞,就会积水成池,形成岩溶湖。
有的地方又把塌陷的喀斯特漏斗称为天坑
5、地表喀斯特地貌
重庆武隆喀斯特天坑
(一)喀斯特地貌
地下喀斯特地貌以溶洞为主,
溶洞长数米到数百千米,常常 呈层状分布;溶洞顶部常见 向下发育的石钟乳、石幔或 石帘;底部常见向上发育的 石笋;石钟乳和石笋连接起 来形成石柱
石笋
石钟乳
石帘
石柱
6、地下喀斯特地貌
(一)喀斯特地貌
石笋
石钟乳
石柱
新疆某地发现了类似南方喀斯特的景观,被称为“盐溶喀斯特”地貌。该地貌岩层的主要成分为NaCl,下图为“盐溶溶洞”中的“盐钟乳”景观。完成下面小题。
1.形成“盐溶溶洞”的主要外力作用为( )A.风力沉积 B.风力侵蚀
C.流水沉积 D.流水侵蚀
D
2.该地“盐钟乳”的形成需要( )
①坚硬的岩性 ②干燥的空气
③水自洞顶渗出 ④强劲的大风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B
对点演练
(2023·全国新课标卷)莲花盆是一种独特的地下喀斯特景观。它是在溶洞的薄层水中由水底向上发育的盆状或圆盘状沉积体(下图)。广西某溶洞数百米长的洞穴中,分布着百余座大小不一的莲花盆,最大的莲花盆直径达9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B
真题演练
3.形成莲花盆需要( )
①水自洞顶不断滴落 ②水沿洞壁缓慢渗出
③不断流动的薄层水 ④相对静止的薄层水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曾经流过该段溶洞的地下河为发育大规模莲花盆群提供的关键条件是( )
A.曲折的河道 B.平坦的河床
C.充足的水汽 D.丰富的泥沙
B
(二) 风沙地貌
概念:在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形成的各种地貌的统称。
分布地区:a.我国主要分布区:西北地区;b.其他地区:多沙的河谷地带、植被稀少的沙质湖岸和海岸。
分类:一般分为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两大类
风蚀地貌:吹蚀作用和磨蚀作用形成风蚀柱、风蚀蘑菇、雅丹等地貌。
风积地貌:风力堆积形成的沙丘。
(二) 风沙地貌
风蚀蘑菇
在风沙强劲的地方,露出地表孤立突起的岩石如果下部岩性较软,经长期侵蚀可能会形成顶部大于下部的蘑菇外形,称为风蚀蘑菇。
石窝(风蚀壁龛)
陡峭的岩壁受风沙的吹蚀和磨蚀,岩壁表面形成大小不等的小凹坑,有群集,有分散,使岩石表面具有蜂窝状的外貌,称为石窝。
风蚀柱
垂直裂隙发育的厚层岩石经过长期的风蚀作用后形成柱状,称为风蚀柱。
(1)风蚀地貌:
(二) 风沙地貌
(1)风蚀地貌:
垄脊
沟槽
雅丹地貌
雅丹由不规则的沟槽和垄脊相间构成,垄脊高度和长度不一,走向与主风向一致,沟槽内常有沙子堆积
地壳下沉
流水沉积
地壳抬升/水退
风化/风力侵蚀
(二) 风沙地貌
(1)风蚀地貌:
雅丹地貌
①早期:气候干旱,蒸发旺盛,大风天气多;罗布泊干涸,湖底地面出现裂隙;
②初成期:盛行风沿裂隙侵蚀偏软岩层,风蚀沟槽形成,槽间出现圆丘状地貌;
③青年期:随着风蚀作用增强,沟槽持续加深展宽,槽间形成流线状垄地;
④成熟期:风蚀作用持续增强,流线状转变为长垄状,形成典型雅丹地貌。
风向
风向
迎风坡
背风坡
新月形沙丘迎风坡坡形微凸而平缓,背风坡坡形下凹、坡度较陡
两侧有近似对称的两个尖角,称为新月形沙丘的两翼,两翼延伸方向指向下风向
(二) 风沙地貌
(2)风积地貌:
新月形沙丘
流动沙丘是单向斜层理构造。流动沙丘景观是—种位置可移动的沙丘构成的景观。因地表植被稀少,在风力作用下沙丘易于顺风向前移动,在风向前方形成新沙丘。
固定沙丘为多层弧形层理构造。沙粒不断地从迎风坡向背风坡搬运,在重力的作用下堆积,在沙丘内部形成与背风坡倾斜方向一致的斜层理。
流动沙丘与固定沙丘
流动沙丘构造
固定沙丘构造
(二) 风沙地貌
(2)风积地貌:
(二) 风沙地貌
(2)风积地貌:
河岸、湖畔地区沙丘的形成过程
物质条件:河流中上游地区含沙量大,且该地水流速度慢,泥沙堆积于河流、湖泊地区。
水文条件:枯水期,河流、湖泊沿岸地区泥沙裸露且干燥。
动力条件:盛行风,特别是在泥沙出露水面、大风日数多且风力强劲的地区,再经过风力侵蚀、搬运、堆积作用,在河岸、湖畔形成沙滩或沙丘。
雅鲁藏布江丹娘沙丘
(二) 风沙地貌
根据沙丘形状判断风向
根据堆积物颗粒大小判断风向
搬运物随风速的减弱而堆积,颗粒大的先堆积,颗粒小的后堆积,所以颗粒大的一侧为上风向。
根据沙丘形状和堆积物颗粒大小判断风向
(2024·安徽卷)地层沉积物的组成及粒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古地理环境的变化。陕西榆林横山区地处沙漠—黄土过渡带(如图1)。图2为横山区某地沉积地层剖面示意。该剖面厚度为17.55m,地层沉积连续,层位清晰。研究发现,该剖面古风成沙层平均粒径较大,沙质黄土层次之,沙质古土壤层最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推测该剖面古风成沙层沉积物的搬运动力主要是( )
A.高空西风气流 B.东北信风
C.东亚冬季风 D.东亚夏季风
C
2.在a1到c1地层沉积期间,总体上该地区( )
A.气候由暖湿趋于冷干
B.过渡带先向西北移动,再向东南移动
C.沙尘暴频次先减少后增加
D.沙漠先向东南扩张,再向西北收缩
D
真题演练
海岸地貌和冰川地貌
考点二
(一)海岸地貌
1、定义:海岸在海浪等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地貌,统称为海岸地貌。
2、分类:a.侵蚀地貌:主要有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穴、海蚀拱桥、海蚀柱等。
b.堆积地貌:海滩、沙坝等是常见的类型。其他还有沙嘴、离岸堤。
典型景观 成因及地貌特点
海蚀崖
海蚀平台
海蚀穴
海蚀拱桥
(1)海蚀地貌
形成过程:岩石海岸→海浪的击打和侵蚀→岩石破碎、岩壁崩落→海岸后退→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穴、海蚀拱桥
(一)海岸地貌
海水不断冲击岸边基岩,掏空下部的岩石,使上部的岩石塌落,形成高出海面的陡崖。
在波浪作用下海蚀崖不断后退,形成微微向大海倾斜的基岩平台。
海浪冲蚀海滨陆地形成的槽形凹穴
向海突出的陡立岩石,两侧的海蚀穴互相贯通,形成拱桥
泥沙来源比较丰富的海岸,在波浪和沿岸流的共同作用下,泥沙发生堆积,形成各种海积地貌,如海滩、沙嘴、离岸堤、水下沙坝等
海滩、沙坝等是常见的海岸堆积地貌,海滩按照沉积物颗粒大小可分为砾滩、沙滩、泥滩;
(2)海积地貌
(一)海岸地貌
近岸海水作用与流水堆积作用的关系
①河流处在汛期时,流水搬运作用显著,入海泥沙多,堆积作用强,海水侵蚀作用弱。
②河流处在枯水期时,流水搬运作用弱,入海泥沙少,海水侵蚀作用强,堆积作用弱。
海岸线变迁与流水作用、海水作用的关系
①海进:是指海岸线向陆地推进。此时海平面升高,海洋面积扩大,海水侵蚀作用强(海水顶托作用),流水堆积作用弱,海岸线后退,海岸线变短。证据:海岸上会有海洋堆积物,如贝壳等。
②海退:是指海岸线向海洋推进。此时海平面下降,流水堆积作用强,海水侵蚀作用弱,海底堆积作用强,海岸线长度变长。证据:如贝壳堤与海岸线距离扩大。
③海岸线的变迁:取决于海水侵蚀作用与陆地流水堆积作用的强弱。陆地流水堆积作用与海水侵蚀作用呈负相关关系。
(一)海岸地貌
1.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
A.向陆地方向推进 B.向海洋方向推进
C.位置稳定 D.反复进退
2.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  )
A.形成新的贝壳堤
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C.形成河口三角洲
D.迫使河流改道
(2016全国Ⅰ卷)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1~3题。
C
B
真题演练
3.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
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
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
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
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
(2016全国Ⅰ卷)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1~3题。
D
真题演练
(二)冰川地貌
1. 定义:在终年冰封的高山或两极地区,多年的积雪经重力或压力,沿斜坡向下滑形成冰川;冰川运动对地壳表面的改变作用,包括冰川的侵蚀、搬运和堆积。冰川作用导致地表形态变化所形成的地貌,称为冰川地貌。
(二)冰川地貌
2. 分类:a.侵蚀地貌:冰斗、角峰、刃脊、U型谷、峡湾、冰川谷等
成因:冰川有很强的侵蚀力,包括冰川刨蚀、冰楔、磨蚀和挖蚀作用,冰川体有巨大的压力对冰床和谷壁有很强的侵蚀作用
b.堆积地貌:冰碛地貌
成因:冰川的侵运作用所产生的大量松散岩屑和从山坡崩落的碎屑,会进入冰川系统,随冰川一起运动,这些被搬运的岩屑称为冰碛物
冰斗湖
角峰
冰床
冰斗
冰碛湖
冰碛堆
刃脊
(二)冰川地貌
(1)冰蚀地貌
冰斗:山岳冰川上源集聚冰雪的围椅状凹地,三面岩壁陡峭,底部较平缓。冰川刨蚀作用使洼地加深,同时后缘陡壁受冰川刨蚀作用而后退变高,从而形成冰斗。
典型的冰斗由岩盆、岩壁和岩槛三部分组成。底部为岩盆,平面上呈半圆形;三面环以陡峭的岩壁;出口处为一高起的岩槛,常有羊背岩位于其上。岩盆是一个封闭的洼地,冰川消退后积水成湖,叫冰斗湖
(二)冰川地貌
(1)冰蚀地貌
②刃脊:山岭两侧的冰斗和冰窖不断扩大,或两侧山谷冰川的谷坡后退,相邻冰斗之间的山脊形成刀刃状。
③角峰:因冰斗后壁不断后退,使所围山峰成为高耸尖锐的山峰。
角峰
刃脊
(二)冰川地貌
(1)冰蚀地貌
冰蚀作用形成两岸直立、底部平坦的槽谷
④ 冰川谷:
冰川谷
冰期接受冰蚀作用,冰期后受海侵影响,形成两侧平直、崖壁峭拔、谷底宽阔、深度很大的海湾,即峡湾
峡湾
⑤ 峡湾:
(二)冰川地貌
(2)冰碛地貌
——冰碛物随冰川衰退而堆积下来。
冰川消融后,原来随冰川运动的物质形成高低起伏的形态
冰碛丘陵
冰碛丘陵
冰碛垄
② 冰碛垄
分布于冰川前缘地带,由冰碛组成的弧形垄状地形。内侧缓,外侧陡,相对高度因地而异
(二)冰川地貌
(3)冰水堆积地貌
——冰融水将原来冰川搬运堆积的物质经过再搬运堆积而成。
景观 地貌特点
冰水扇 融水河流带泥沙堆积,多个冰水扇连成一片形成外冲平原
蛇形丘 狭长、弯如蛇的高地。主要是由略具分选的冰水砾堆积而成,有一定的磨圆度,发育冲刷、填充物构造,呈交错层理和水平层理,两坡对称
冰碛湖 冰积物堵塞,局部冰融水生成
冰水扇
冰碛湖
蛇形丘
1.上槽谷形成早于下槽谷,合理的推测依据是( )
①河流的流向及山脊位置
②下槽谷嵌套于上槽谷中
③下槽谷形态保存较完好
④冰斗的形态及开口朝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冰川槽谷(U型谷)和冰斗是典型的冰川侵蚀地貌,冰川槽谷的长度、宽度与形成时期的气候特点密切相关。下图示意我国四川西部某高山(海拔3600米左右)局部地区冰川地貌分布状况,图中上槽谷和下槽谷形态较完整且分别形成于两次相邻但不同强度的冰川作用时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B
对点演练
2.据上槽谷和下槽谷的形态特征可判断出( )
①上槽谷形成时期气温更低
②下槽谷形成时期冰川规模更大
③槽谷形成经历了两次冰期
④两槽谷形成时期气候持续变暖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冰川槽谷(U型谷)和冰斗是典型的冰川侵蚀地貌,冰川槽谷的长度、宽度与形成时期的气候特点密切相关。下图示意我国四川西部某高山(海拔3600米左右)局部地区冰川地貌分布状况,图中上槽谷和下槽谷形态较完整且分别形成于两次相邻但不同强度的冰川作用时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D
对点演练
3.依据所学地理知识,判断该地貌景观目前在我国主要分布于( )
A.青藏高原 B.黄土高原
C.云贵高原 D.内蒙古高原
(2023·海南卷)冰川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一种重要外力作用,常形成不同类型的冰川地貌。科研人员通过对典型冰川地貌的研究,可判断冰川的规模、运动方向及古气候环境。图中的羊背石是典型的冰川侵蚀地貌景观,由于冰川侵蚀作用方式不同,迎冰面和背冰面坡度不同。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A
真题演练
4.通过对羊背石的观察,可以直接判断( )
A.古冰川发育的厚度 B.古冰川运动的方向
C.古冰川作用的规模 D.古冰川形成的时间
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