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兴宁一中2025届高三第二次质检生物测试题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涂在答题卡上一、单选题:本题共16小题,共40分。第1-12小题,每小题2分;第13-16小题,每小题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2024年4月,科学家发现了第一种能固氮的单细胞真核生物一贝氏布拉藻,其内部存在“特殊氨工厂”一硝基体这一细胞器,可以固定空气中的氮气。研究发现“硝基体”曾经是某种固氮细菌,在藻类内部转化而成。“硝基体”中大约有一半蛋白质编码依赖宿主基因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硝基体有核糖体,也能合成蛋白质B.硝基体的起源可能与线粒体、叶绿体类似C.硝基体可以脱离贝氏布拉藻独立存活D.硝基体可将N2转化成H供贝氏布拉藻利用2.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连接,物质通过该通道进入另一个细胞,同时实现信息交流的作用。该实例体现了生物学中“信息传递以物质为载体”的观念。下列叙述不能体现上述观念的是A.光合色素吸收的光能经系列反应转移至有机物中B.神经递质与膜上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C.食草动物可以通过植物的气味来辨别和摄取食物D.亲子代之间传递的遗传信息蕴藏在碱基序列之中3.过渡态是指化学反应过程中达到的能量最高状态。过渡态理论认为,酶催化反应的过程为:酶+反应物。→酶+过渡态反应物 →酶+产物;无催化剂时,同一反应的过程为:反应物 →过渡态反应物①→产物。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发生过程①和过程③所需的能量均称为活化能B.与酶结合后反应物会更难转变为过渡态反应物C.加热与加酶使该反应变快的作用机理是不同的D.pH的变化可能影响过程①中反应物到达过渡态4.农业生产中有许多谚语的产生,如①无力不打铁,无灰不种麦;②两垄高粱一垄豆,高矮作物双丰收;③犁地深一寸,等于上层粪;④天黄有雨,苗黄缺肥等。这些都是中国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们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在农业生产上的智慧。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①中的“灰”主要是指无机盐,常以离子的形式被小麦吸收B.,②中的“豆”能适应弱光,是因为大豆植株中含有较少的叶绿体C.③的主要原理是增加土壤中氧气供应能促进植物对无机盐的吸收D.④“苗黄”的可能原因是镁元素或N元素缺乏导致的叶绿素含量降低5.科学家发现一种名为STING的跨膜蛋白,通常被嵌入内质网膜中。一旦检测到细胞质中有非正常DNA,它就会转移到高尔基体上充当离子通道,允许质子(H)从高尔基体中泄漏出来,然后激活多种免疫防御机制。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第1页,共8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