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地球的演化过程(同步练习)- 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一一、单选题地球演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下图为“科学家绘制的地球生命演化和大气中氧气含量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图示甲所处的地质时期是( )A.新生代 B.古生代 C.中生代 D.太古宙2.乙所处的地质时期( )A.鱼类开始出现 B.恐龙从盛行至消失C.灵长类动物出现 D.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3.丙所处的地质时期是一个重要的成煤期,主要是由于当时( )①蕨类植物繁盛②裸子植物极度兴盛③地壳运动剧烈④第四纪气候的变化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4.在陕西某矿区,工人们发现在矿灯照耀下,夹在页岩地层中的煤层乌黑发亮,仔细辨认,还能看出苏铁、银杏等裸子植物粗大的树干。该煤层形成时的古地理环境是( )A.湿热的草原环境 B.温暖广阔的浅海C.湿热的森林环境 D.干旱的陆地环境2022年4月26日,湖北省恩施州一工地施工人员在1200m高山上的石块中发现了震旦角石。震旦角石外形似竹笋,属无脊椎软体动物,距今或超4.4亿年。在“竹笋”的根部,是角石的软体部分,但软体易腐烂难形成化石,专家据其现生的亲戚鹦鹉螺推测,它有一对大眼睛,还有一堆触手。下图示意震旦角石化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5.推测震旦角石生活的环境是( )A.茂密的森林 B.连绵的山脉 C.温暖的浅海 D.湿冷的沼泽6.与震旦角石生活在同一时代的生物最可能是( )A.蓝细菌 B.三叶虫 C.裸子植物 D.哺乳动物读某地剖面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7.图中地层中动物化石经历的演化过程是( )A.海生无脊椎动物—爬行动物—脊椎动物B.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C.爬行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D.爬行动物—脊椎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8.石炭—二叠纪是地质史上最重要的成煤时期,由此可推知当时的环境特点为( )A.干燥,冷热多变 B.全球气候分带明显C.湿润,森林茂密 D.寒冷,冰雪广布《国家宝藏》节目曾介绍过一件牛形青铜器——商“亚长”牛尊(如图),其原型是喜暖湿环境的圣水牛,现已灭绝。在河南安阳殷墟遗址中发现了大量圣水牛骨骼。完成下面小题。9.河南安阳殷墟遗址中,发掘出有圣水牛骨骼的地层形成于( )A.元古宙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10.圣水牛生存时期黄河流域的环境特征可能是( )A.温暖湿润,草原辽阔 B.寒冷干燥,风沙肆虐C.温暖湿润,湖沼遍布 D.寒冷干燥,植被稀疏11.石炭~二叠纪是地质史上最重要的成煤时期,由此可推知当时的地理环境特点为( )A.干燥、冷热多变 B.全球气候分带明显C.湿润、森林茂密 D.寒冷、冰雪广布下图为地球某地质时期地理环境复原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2.该地质时期是指( )A.古生代 B.中生代 C.新生代 D.第四纪13.该地质时期被称为( )A.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 B.海生脊椎动物时代C.灵长哺乳动物时代 D.爬行动物时代14.地质历史时期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分别出现在( )A.前寒武纪末期和古生代末期 B.古生代末期和新生代末期C.中生代末期和新生代末期 D.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15.原始人类出现的地质年代是( )A.古生代 B.新生代第四纪 C.中生代 D.新生代第三纪16.地质时期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特点是( )A.冷暖干湿相互交替 B.总体表现为温暖湿润C.一直较为寒冷干燥 D.总体表现为温暖干燥图1是“生物化石图”,图2是“地球演化史简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7.关于图中四块化石年龄由老到新排序正确的是( )A.甲乙丙丁 B.甲乙丁丙 C.乙甲丁丙 D.乙丁丙甲18.图中三叶虫化石是天津滨海新区国家海洋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三叶虫之后出现的植物是( )A.陆生裸蕨 B.裸子植物 C.海生藻类 D.被子植物地质记录中的断代是指沉积岩层的地质记录并不总是连续的。图1为地质年代表,图2为甲、乙两地地层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图1图219.地质年代划分的主要依据有( )A.生物演化 B.地层深度 C.岩石类型 D.地形类型20.D岩层形成时代最可能是( )A.二叠纪 B.三叠纪 C.侏罗纪 D.白垩纪21.根据甲地岩层分布可推断出乙地( )A.V与X出现断代 B.X与Y出现断代C.Y与Z出现断代 D.没有出现断代“四川恐龙多,自贡是个窝”,四川自贡因恐龙化石众多闻名中外,该地发现了距今2.05亿年~1.35亿年前侏罗纪时期所有已知恐龙种类。据此回答下面小题。22.四川盆地自贡地区恐龙繁盛时期( )A.联合古陆最终形成 B.裸子植物兴盛C.现今海陆格局形成 D.哺乳动物出现23.下列关于太阳对恐龙的影响说法可信的是( )①太阳活动为恐龙提供热量②太阳辐射为其食物提供能量③日地距离适宜利于其生存④太阳耀斑爆发导致恐龙灭绝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生物总是从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不断进化的,而且演化的过程是不可逆的。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24.揭开欣欣向荣的生物系统演化进程序幕的动物是( )A.鱼类 B.哺乳动物 C.两栖动物 D.无脊椎动物25.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的时期是( )A.中生代和新生代 B.古生代寒武纪和中生代末期C.古生代和新生代第三纪 D.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二、材料解题思路题2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四川省自贡市恐龙博物馆为国家地质公园,全国青少年科学教育基地,该地质公园成为了人们了解和研究地球历史的重要科研基地。下图为博物馆内的一个恐龙化石。据研究,恐龙这类大型动物逐水草而栖。(1)推测恐龙生活时代自贡的古地理环境。(2)说出恐龙生活时代植物的发展对现代人类生产生活所产生的作用。(3)说出人类研究生物化石及地球历史的意义。2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自贡恐龙博物馆位于四川省自贡市,它是在世界著名的“大山铺恐龙化石群遗址”上就地兴建的一座大型遗址类博物馆,也是我国第一座专业性恐龙博物馆,世界三大恐龙遗址博物馆之一。博物馆占地面积6.6万多平方米,馆藏化石标本几乎囊括了侏罗纪时期所有已知恐龙种类,是世界上收藏和展示恐龙化石最多的地方之一。(1)恐龙出现在______代,简述该时期生物的主要特征______。(2)恐龙属于______。①爬行动物②无脊椎动物③脊椎动物④哺乳动物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3)说出恐龙生活时代植物的发展对现代人类生产生活所产生的作用。2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和政县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交汇地带,是远古时代各种无脊椎动物、古脊椎动物繁衍生息的乐园,孕育了今天弥足珍贵的无脊椎、古脊椎动物化石群。据了解,生活在1000万年前的古脊椎动物化石,是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历史及古环境、古气候的重要物质依据和信息源。下图为和政县局部地区古生物化石地表分布示意图。(1)按地质年代,该区域最老的岩层至少形成于________代。(2)推测无脊椎动物三叶虫生活时期该地应为________环境。(填“海洋”或“陆地”)(3)根据材料及图示,推测迄今为止青藏高原地区地理环境经历的演变过程是________;根据不同化石的相对位置关系可知,地壳经历了________(填“抬升”或“下降”)运动。参考答案1.答案:A解析:根据图中信息,甲被子植物发展,说明是新生代,A正确。古生代是蕨类植物发展,B错误。中生代是裸子植物发展,C错误。太古宙原始生命出现及生物演化的初级阶段,D错误,故选A。2.答案:B解析:根据图中信息,乙裸子植物发展,为中生代,恐龙从盛行至消失,B正确。鱼类开始出现和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都是在古生代,AD错误。灵长类动物出现,是新生代,C错误,故选B。3.答案:C解析:根据图中信息,丙所处的地质时期蕨类植物繁盛,同时这个时期地壳运动剧烈,成为重要的成煤期,①③正确。裸子植物极度兴盛,是中生代,②错误。第四纪全球气候出现冷暖交替变化,是新生代,④错误,所以C正确。ABD错误。故选C。4.答案:C解析:煤是古代植物埋藏到地下,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形成的,故该煤层形成时的古地理环境是湿热的森林地区。故选:C。5.答案:C解析:据材料解题思路可知,震旦角石属无脊椎软体动物,专家据其亲戚鹦鹉螺推测,它有一对大眼睛,还有一堆触手,可知震旦角石最可能生活在温暖的浅海里。海洋无脊椎动物的生存环境为温暖的浅海,ABD错误,C正确。故选C。6.答案:B解析:据材料解题思路可知,震旦角石距今或超4.4亿年说明震旦角石大致生活在古生代的奥陶纪,三叶虫是生活在古生代的生物,蓝细菌生活在前寒武纪,裸子植物生活在中生代,哺乳动物生活在新生代。B正确,ACD错误。故选B。7.答案:B解析:沉积岩具有层理构造;一般而言,越向下,岩层形成的时间越早。结合图例可知,图中动物的演化过程为三叶虫(海生无脊椎动物)—鱼类(海生无脊椎动物)—恐龙(爬行动物)。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8.答案:C解析:煤炭是地质时期的森林等植被在地质作用下形成的,由此可推知石炭—二叠纪时期气候湿润、森林茂密。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9.答案:D解析:材料信息表明,河南省安阳殷墟遗址中发现了大量圣水牛骨骼,即含有圣水牛骨骼的地层中拥有人类遗址,人类出现在新生代,因此该地层应为新生代,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地层中不可能人类遗址,D正确,ABC错误。故选D。10.答案:C解析:材料说:“亚长牛尊青铜器,其原型是喜暖湿环境的圣水牛”,温暖湿润,湖沼广布,既有食物来源,又有栖息地,水牛喜欢在湖泊沼泽玩耍、生存,而不是草原,C正确,A错误;寒冷干燥不适合,BD错误。故选C。11.答案:C解析:煤由堆积在停滞水体中的植物遗体转变而成。温暖湿润的环境,森林茂密,有利于煤炭的形成。12.答案:B解析:由复原图可知,图中显示的是恐龙活动的场景,因此为中生代,B正确;古生代、新生代、第四纪不是恐龙兴盛的时期,ACD错误。故选B。13.答案:D解析:恐龙属于爬行类动物,D正确;海生无脊椎动物繁盛于早古生代,A错误;海生脊椎动物是晚古生代发展起来的,B错误;灵长哺乳动物在新生代迅速发展,C错误。故选D。14.答案:D解析: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分别是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第一次是发生在泥盆纪-三叠纪时期,地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运动,地层沉降,形成了丰富的煤层,最后一次是全球性的造山运动发生在晚侏罗纪-晚白垩纪时期,地质历史上称为喜马拉雅山期造山运动(在这次运动中,有许多的生物毁灭-灭绝),形成了石油,奠定了目前地球地貌的基本轮廓。故ABC错误,D正确。故选D。15.答案:B解析:新生代开始时,中生代占统治地位的爬行动物大部分灭绝,为哺乳动物大发展所取代,哺乳动物的进一步演化,适应于各种生态环境,分化为许多门类,大约在第四纪初期出现了最高等动物—原始人类(如北京猿人、尼安德特人),因此人类出现在新生代第四纪,B正确,A、C、D错误。故选:B。16.答案:A解析:地质时期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总体来看,温暖期较长,寒冷期偏短,湿润期与干旱期相互交替,但新生代以湿润期为主。故A正确。考点地质时期全球气候的特征。17.答案:B解析:读图可知,三叶虫繁盛于古生代早期,甲(三叶虫化石)年龄最老,原始鱼类繁盛于古生代晚期,乙(原始鱼类化石)年龄较老,哺乳动物繁盛于新生代,丙(哺乳动物化石)年龄最年轻,恐龙繁盛于中生代,丁(恐龙化石)年龄较年轻。由此判断,图中四块化石年龄由老到新排序应甲乙丁丙,B正确,ACD错误。故选B。18.答案:A解析:读图可知,三叶虫出现于古生代早期,之后的古生代中期时出现陆生裸蕨,A符合题意;海生藻类已经先于三叶虫出现,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出现时期离三叶虫出现时期相隔较远,排除BCD。故选A。19.答案:A解析:地质年代划分从生物层序律来看:① 地层越老,所含生物越简单,反之亦然。②不同时代的地层有不同的化石组合。化石 - 埋藏在沉积物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和遗迹,地球相对年龄的确立主要依据于化石。人们知道 ,在不同时代的地层中含有不同的化石,故A正确,从地层层序律来看:① 叠置原理:下老上新。② 原始水平原理:原始的沉积均为水平或近于水平。③ 原始侧向连续原理,沿水平方向逐渐消失或过度到其他成分。说明主要依据不是地层深度,故B错,和岩石类型、地形类型无关,故CD错。故选A。20.答案:B解析:对照地质年代表和甲、乙两地地层示意图,可知D地层有恐龙化石,二叠、三叠纪有裸子植物、恐龙化石出现,三叠纪之上是侏罗纪有鸟类和哺乳动物出现,白垩纪有被子植物出现,可判断D为三叠纪地层,故B正确,ACD错。故选B。21.答案:B解析:据图甲可知,CE地层间的D地层在图乙的XY之间没有出现,说明X与Y地层之间出现断代,故B正确,ACD错。故选B。22.答案:B解析:恐龙是侏罗纪时期的动物,属于中生代,中生代是裸子植物兴盛的时代,B正确;联合古陆形成于古生代末期,A错误;现今海陆格局形成于新生代,C错误;哺乳动物出现于新生代,D错误。故选B。23.答案:C解析:太阳辐射为恐龙提供热量,①错误;太阳辐射可以为恐龙食物提供能量,②正确;日地距离适中,有适宜的温度,利于恐龙的生存,③正确;恐龙灭绝是小行星撞击地球等造成的,不是太阳耀斑导致的,④错误。②③正确,故选C。24.答案:D解析:古生代寒武纪以前,只有简单的单细胞和多细胞生物,从寒武纪开始,大量海生无脊椎动物出现在地球表层,由此揭开了欣欣向的生物系统演化进程序幕,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25.答案:D解析:在古生代末期,60%以上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种类(如三叶虫等)灭绝了,脊椎动物中的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则全部灭绝,蕨类植物明显衰退。在中生代末期,除了盛极一时的恐龙突然从地球上完全销声匿迹以外,海洋中有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种类也灭绝了。因此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的时期是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D正确,ABC错。故选D。26.答案:(1)高温多雨(温暖多雨);滨湖地区;植被茂密。(2)植被(裸子植物)丰富,被埋藏于地下,形成煤炭资源,为人类提供能源。(3)帮助人类认识地球的演变,更深刻地认识地球的现状和未来;了解地球进化规律,以便掌握人类的进化方向;了解地球进化史,了解环境生态灾难的原因,防止人类重蹈覆辙;掌握煤炭等矿产资源的形成和分布,以便开发等。解析:(1)在侏罗纪时期,四川盆地就已经跟海洋隔绝,在侏罗纪中期,四川盆地内温暖湿润,湖泊较多,植被繁茂,是恐龙的天然栖息地。(2)石炭纪这一时期,其形成的煤炭储量便占据了全球储量的半数以上,裸子植物的出现则为煤炭的形成提供了最初的材料。恐龙生活时代裸子植物丰富,被埋藏于地下,形成煤炭资源,为人类提供能源。(3)研究生物化石可以帮助我们以古为鉴,展望未来:了解地球进化规律,以便掌握人类的进化方向;帮助人类认识地球的演变,更深刻地认识地球的现状和未来。研究地球历史的意义是:了解环境生态灾难的原因,防止人类重蹈覆辙;掌握煤炭等矿产资源的形成和分布,以便开发等。27.答案:(1)①.中生 ②.中生代爬行动物盛行,也被称为“爬行动物的时代”。中后期,一些爬行动物进化出羽毛,开始向鸟类发展;小型哺乳动物出现;裸子植物极度兴盛,在陆地植物中占主要地位。(2)A(3)裸子植物丰富,被埋藏于地下,形成煤炭资源,为现代人类提供能源。解析:(1)考查对“地质年代表”的基本内容的识记,包括地质年代划分,每个大的年代的主要地质事件及主要生物(动物、植被)发展的阶段。恐龙出现在中生代。中生代生物的主要特点:爬行动物盛行,也被称为“爬行动物的时代”;中后期,一些爬行动物进化出羽毛,开始向鸟类发展;小型哺乳动物出现;裸子植物极度兴盛,在陆地植物中占主要地位。(2)恐龙属于爬行动物,且属于有脊椎动物,①③正确,A正确,BCD错误,故选A。(3)恐龙属于爬行动物,推断其生活在陆地;体型较大,对食物需求量大,推测当时的生物种类较丰富,气候潮湿,裸子植物兴盛,是重要的成煤时代,为人类提供了矿物能源。28.答案:(1)早古生##古生(2)海洋(3)海洋环境向陆地环境演变;抬升解析:(1)图中的化石中,恐龙主要生长在中生代,三叶虫主要生长在古生代(早古生代),哺乳类动物主要生长在新生代。因此该区域最老的岩层至少形成于古生代(早古生代)。(2)三叶虫为海洋无脊椎动物,生活在海洋中,因此无脊椎动物三叶虫生活时期该地应为海洋环境。(3)三叶虫为海洋无脊椎动物,生活在海洋中。而恐龙和哺乳类动物生猪生活在陆地上,因此迄今为止青藏高原地区地理环境经历的演变过程是海洋环境向陆地环境演变;海洋环境形成的三叶虫化石现在所处的海拔较高,说明地壳经历了抬升运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