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思维导图知识梳理4.1机械运动考点一 参照物1. 机械运动: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称为机械运动。2.参照物1.定义:要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必须选择另一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2. 参照物的选择(1)任意性: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但不能将被研究的物体本身作为参照物,因为这样选择 的结果是这一物体永远是静止的。(2)方便性:研究地面上物体运动的情况时,通常选地面或地面上不动的树木、建筑为参照物;研究河流中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以河岸为参照物。(3)不唯一性:选择不同的参照物观察同一物体,观察结果可能不同。3. 判断方法:若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变化,则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运动的;若位置无变化,则相对于参照物是静止的。4.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学以致用】唐朝诗人孟郊在《登科后》中写道“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若马是静止的,则选择的参照物是( )A.马上的人 B.身后的房屋 C.路面 D.路边的花【答案】A【解答】解:以马上的人为参照物,马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马是静止的;以身后的房屋、路面、路边的花为参照物,马的位置都发生了变化,所以马是运动的。故选:A。【学以致用】甲、乙两人各乘一台观光电梯,甲看见楼房在匀速上升,乙在匀速下降,乙看见楼房在匀速上升。甲在匀速上升,则相对于地面( )A.甲上升,乙下降B.甲下降,乙上升C.甲、乙都下降,但甲比乙慢D.甲、乙都下降,且甲比乙快【答案】C【解答】解:甲看见楼房在匀速上升,乙在匀速下降;乙看见楼房在匀速上升,甲在匀速上升;以地面为参照物,甲和乙都在下降,但是甲比乙慢,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考点二 运动的描述1. 机械运动的分类2.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1)相同时间比路程:路程越长,运动越快。(2)相同路程比时间:时间越短,运动越快。(3)不同时间,不同路程: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3.速度(1)定义:在物理学中,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符号:v。(2)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3)公式:推导式:s=vt(4)单位:m/s(基本单位),km/h(常用单位)。1m/s=3.6km/h(5)速度可由公式计算,但不能认为 v 与 s 成正比,与 t 成反比。【学以致用】下列运动中,属于直线运动的是( )①打算盘时,算盘珠子在杆上的运动;②推铅球时,铅球离手后的运动;③没有风时,雨滴的下落运动;④太阳相对于地球的运动;⑤跳高运动。A.①②⑤ B.③⑤ C.①③ D.②③⑤【答案】C【解答】解:①打算盘时,算盘珠子在杆上经过的路线是直线,所以是直线运动;②推铅球时,铅球离手后经过的路线不是直线,所以不是直线运动;③没有风时,雨滴的下落经过的路线是直线,所以是直线运动;④太阳相对于地球的运动经过的路线不是直线,所以不是直线运动;⑤跳高运动经过的路线不是直线,所以不是直线运动。综上分析可知,①③是直线运动,②④⑤不是直线运动,故C正确。故选:C。考点三 速度的测量1.匀速直线运动(1)定义: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2)特点:①运动路径是直线,即方向不变;②快慢不变,即速度大小不变。(3)图像:匀速直线运动注意:静止不动 加速运动2.变速直线运动(1)定义:物体做直线运动时,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2)图像加速运动 减速运动(3)平均速度:粗略地描述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运动快慢。注意:s为t时间内通过的路程,t为通过路程s所用的时间【学以致用】甲、乙两位同学,同时从同一地点沿直线向同一方向运动,他们的s-t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0~4s内乙的平均速度为4m/sB.2~4s内乙做匀速直线运动C.4s时甲、乙两物体的速度相等D.3s时乙在甲的前方【答案】D【解答】解:AB、乙的s-t图象前2s为一条倾斜直线说明乙在这段时间内做匀速直线运动,2s以后乙的s-t图象为水平直线说明此时乙静止,则第3s时乙的路程为8m,第4s时乙的速度为0,由图可知0-4s乙的平均速度为:v===2m/s,故AB错误;C、甲的s-t图象是一条倾斜直线说明甲始终做匀速直线运动,而2s以后乙一直静止,故4s时甲、乙两物体的速度不相等,故C错误;D、甲、乙两位同学,同时从同一地点沿直线向同一方向运动,且从图中可知,3s时甲的路程小于乙的路程,故乙在甲的前方,故D正确。故选:D。3.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实验原理:测量仪器:刻度尺、停表。(3)使小车由静止开始下滑的目的:使小车每次运动的初速度相同。(4)使时间测量更准确的方法:① 减小斜面的倾斜程度;② 增大斜面的粗糙程度。(5)测量小车在斜面中间路段平均速度的方法:用刻度尺测出该段路程 (s'),记录小车由斜面顶端静止下滑依次经过该段路程起点和终点的时间 (t1-t2),则小车在这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为。(6) 实验误差分析:过了终点才停止计时,测出的平均速度会偏小;未通过终点就停止计时,测出的平均速度会偏大。(7) 小车在斜面上通过各段距离时运动的平均速度大小比较: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速度越来越大,越靠近斜面底部,平均速度越大。(8) 增大平均速度的方法:增大斜面的倾角。(9) 多次测量的目的:通过求平均值以减小误差。(10) 实验中的注意事项:① 斜面坡度不可过大,也不可过小。原因:斜面坡度过小,小车做变速运动不明显,小车也有可能不会运动;坡度过大,小车运动得太快,时间太短,会增大时间的测量误差。② 在测量路程时,不能直接从斜面顶端量到斜面末端或中点,因为小车有一定的长度,所以测量路程时,必须从小车运动前的车头位置量到停止后的车头位置,或从运动前的车尾位置量到停止后的车尾位置,以避免出现测量错误。【学以致用】某兴趣小组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将小车从带刻度斜面的A点静止释放,并同时按下秒表开始计时,图中圆圈内显示了小车位于A、B、C三点的时刻(数字分别表示“时:分:秒”)。 (1)小车下滑过程中在做 运动。(选填“加速”、“匀速”或“减速”)(2)小车从A点到C点的平均速度是 分米/秒。(3)为减小实验中时间测量的误差,可采取的措施 。【答案】(1)加速;(2)3;(3)减小斜面的坡度。【解答】解:(1)小车下滑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快,做加速运动;(2)小车从A点到C点的平均速度v= ==3dm/s(3)为减小实验中时间测量的误差,使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慢一点,所用时间长一点,这样便于测量时间,可采取的措施是可以减小斜面的坡度。故答案为:(1)加速;(2)3;(3)减小斜面的坡度。考点四 运动与能1.能的存在形式(1)机械能:做机械运动的物体都具有机械能。如马路上行驶的汽车、流动的水、飞翔的鸟都具有机械能。(2)化学能:储存在食物中的能以及汽油、木材、天然气、沼气、煤炭等燃料中储存的能都属于化学能。(3)电能:电能是我们最常见的一种能。各种发电站能够提供大量的电能,各种电池也能提供方便使用的电能。(4)电磁能:用遥控器遥控机器时,遥控器将发出电磁辐射,它具有的能属于电磁能。可见光、红外线、紫外线、微波和X射线等都是电磁能的表现形式。【学以致用】自然界中能量的形式多种多样。下列物体所具有能量的形式表述正确的是( )A.米饭中储存着化学能B.被拉弯的弓具有电磁能C.遥控器发出的电磁辐射具有声能D.强度很大的爆炸声能将玻璃震碎,因为爆炸声具有光能【答案】A【解答】解:A、米饭中储存着化学能,故A正确;B、拉弯的弓具有弹性势能,故B错误;C、遥控器发出的电磁辐射具有电磁能,故C错误;D、强度很大的爆炸声能将玻璃震碎,因为爆炸声具有声能,故D错误;故选:A。4.2地球的转动考点一 地球自转1.地球的自转:地球绕着贯穿南、北两极的地轴的旋转运动2.地轴:地球自转的假象轴,它的北端指向北极星附近3.地球自转特点(1)绕转中心:地轴。(2)周期:23 时56分4秒。(3)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为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为顺时针)。4. 自转产生的现象(1) 昼夜交替①产生昼夜现象的原因a.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b.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黑夜。②发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a.地球是一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b.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注意:昼夜交替现象不等于昼夜现象。(2) 时间差异①产生原因: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总是自东方迎来黎明的曙光,由西方送走黄昏的落日。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也就出现了时间的差异,即东边时刻早,西边时刻晚。②时区国际规定,全球划分成24个时区,同一个时区内使用一个区时,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一个小时③区时的计算a. 公式法:已知甲时区的区时,求乙时区的区时。乙时区的区时=甲时区的区时甲、乙时区叙述差(东+西-)b. 数数法(或图解法):从已知地时区的区时(必须转化为24时制)开始数起,向东每数一个时区加1小时,加到24小时的时候,就要将日期加一天,小时数归零;向西每数一个时区减1小时,当减到0的时候,就要将日期减一天,小时数变为24。④北京时间我国采用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作为标准时间,称为“北京时间”。(3) 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以我们的地球为参照物,则看见日月星辰东升西落。【学以致用】电影《流浪地球2》讲述了多年以后科学家为拯救地球,计划在地球表面建造上万座行星发动机,以逃离太阳系寻找新的家园,“流浪地球”的第一步就是让地球停止自转。如果现在地球停止自转,下面现象会消失的是( )A.地球有昼半球夜半球 B.太阳光垂直照射地面C.24小时的昼夜交替 D.太阳大气层的核聚变【答案】C【解答】解:AC、若地球停止自转,则面向太阳的一半永远是昼,背向太阳的一侧永远是夜,地球上不可能见到昼夜更替,即1天将不再是24小时,故A错误,C正确;B、正午太阳高度角90°时太阳光垂直照射地面,与地球的公转有关,与地球自转无关,故B错误;D、太阳是一个大质量的天体,当它不断地收缩并发热到某个点时,就会使太阳物质产生核聚变,从而产生高温并向其周围辐射能量物质,与地球自转无关,故D错误。故选:C。考点二 地球公转1.地球的公转:地球绕着太阳的旋转运动(1)轨道:接近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2)方向:自西向东(3)周期:一年(4)地球公转的姿态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地轴与公转轨道的平面呈 66.5° 的固定夹角2.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1)太阳直射点的变化①太阳直射与斜射a.同一束太阳光斜射到地表的面积比直射(垂直入射)时大,所以斜射时相同地表面积上所接受太阳辐射量比直射时少b.一般来说,赤道附近地区接受的太阳辐射较多,而随着纬度增加,地表接受的太阳辐射减少 。②太阳直射点的变化: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在南、北回归线上,太阳每年直射一次;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太阳每年直射两次;其余地区没有太阳直射现象。(2)四季的变化① 原因: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太阳光会直射地球不同的纬度(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② 划分:(3)昼夜长短的变化节气 日期 太阳直射点 北半球 南半球 极地周围春分 3月21日前后 赤道 昼夜等长 昼夜等长 无极昼、极夜现象夏至 6月22日前后 北回归线 昼最长,夜最短 昼最短,夜最长 北极圈及其以北极昼,南极圈及其以南极夜秋分 9月23日前后 赤道 昼夜等长 昼夜等长 无极昼、极夜现象冬至 12月22日前后 南回归线 昼最短,夜最长 昼最长,夜最短 北极圈及其以北极夜,南极圈及其以南极昼① 口诀: “点北北长,点南南长”。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春分日到秋分日)时,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的过程(冬至日到夏至日),就是北半球白昼增长的过程。南半球相反。②极昼和极夜一天24小时都是白天,称为极昼;一天24小时都是黑夜,称为极夜。南、北纬 66.5° 是出现极昼极夜现象的最低纬度,所以把这两条纬线称为极圈,66.5°S 称为南极圈,66.5°N 称为北极圈。(4)正午太阳高度变化①太阳的运动轨迹在北回归线上观察,春分、秋分时太阳由正东方升起,正西方落下;夏至时,太阳由东偏北方向升起,西偏北方向落下;冬至南北时,太阳由东偏南方向升起,西偏南方向落下。②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③太阳高度的特点:同一地点一天内太阳高度是不断变化的。当太阳位于正南或正北方向时,太阳高度最大。④正午太阳高度:正午时分的太阳高度,称为正午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a.在同一时间,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不同而不同I.在北半球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北纬23.5°向南北两侧递减。II.在北半球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南纬23.5°向南北两侧递减。III.在春分日、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b.在同一地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随季节变化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冬至日最小,夏至日最大。(北回归线以北的区域)(5)杆影的变化杆影的长度与太阳高度有关,太阳高度越大,影子越短;太阳高度越小,影子越长①一天中杆影的长度和方向的变化一天中正午,杆影朝着正北(北半球)或正南(南半球)方向时,杆影最短,此时太阳位于该地的正南(北半球)或正北(南半球)方向,太阳高度最大②一年中正午杆影的长度和方向的变化a.同一地点北半球,中、高纬度,夏季正午的杆影要比冬季正午的杆影短b.同一时间正午太阳高度随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杆影越来越长【学以致用】2023年9月23日至10月8日,杭州第十九届亚洲运动会成功举办,如图所示为地球绕日公转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亚运会期间地球正从它向D位置运动B.亚运会闭幕这天,北半球是昼短夜长C.亚运会期间太阳直射点一直在北半球D.亚运会期间浙江每日正午影子长度在变长【答案】C【解答】解:读图可知,2023年9月23日至10月8日,地球运行在秋分(9月23日前后)和冬至(12月22日前后)之间,亚运会期间地球正从C向D位置运动,故A正确;10月8日亚运会闭幕这天,北半球是昼短夜长,故B正确;2023年9月23日至10月8日亚运会期间,太阳直射点一直在南半球,故C错误;亚运会期间,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并且一直往南运动,所以浙江每日正午影子长度在变长,故D正确。故选:C。考点三 二十四节气与地球运动4.3日、地、月的相对运动考点一 光的直线传播1.光源(1)定义:能够自行发光且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光源。(2)分类①自然光源:太阳及其他恒星、萤火虫、斧头鱼、灯笼鱼、水母等。②人造光源:点燃的蜡烛、发光的电灯、点燃的火把等。注意:有些物体本身不发光,只是反射光,这类物体不能称为光源,如月球、钻石等。2.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1)若同种介质不均匀,则光的传播路径会发生弯曲,如光在不均匀的糖水中会发生折射。(2)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及应用举例①小孔成像;②影子的形成;③日食、月食;④激光准直;⑤射击瞄准;⑥队列看齐;⑦木工检查木块是否平直等。(3)小孔成像① “小”是相对于孔到物体的距离及孔到光屏的距离而言的,即孔的大小必须远远小于这两个距离。②小孔所成的像是倒立的(相对于物体而言)实像。③像的大小与物体到孔的距离和光屏到孔的距离有关。④像的形状与物体相同,与孔的形状无关。3.光线:为了表示光的传播情况,我们通常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传播的径迹和方向,这样的直线叫光线。(模型法)注意:光线是假想的模型,不是真实存在的。4. 光速(1)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c=3108m/s。(2) 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接近于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也可视为c。(3) 光在其他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真空中小,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约为真空中的,光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约为真空中的。5. 光年:长度单位,指光在一年内传播的距离。天文学上常用光年作为单位来计量天体间的距离。考点二 月球1.月球本身不发光,它能反射太阳光。月球的一面被太阳光照亮,另一面是黑暗的。2.月球绕着自身的轴自转并绕着地球公转。在地球上我们看到的月球的不同形状与它的公转有关。3.月球的自转和公转周期相同,因此月球总是以同一面朝向地球。【学以致用】2024年5月3号嫦娥六号向月球进发——开启了人类航天器首次月背采样返回的征程。此次主要任务是智能采样、月背起降,预计在公认的最大盆地着陆和采样。以下相关的描述不合理的是( )A.月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都是自西向东B.月球表面的暗区是平原或盆地C.在地球上只能看到月球正面D.探测器在月背着陆时能使用减速伞【答案】D【解答】解:月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都是自西向东;月球表面有阴暗的部分和明亮的区域,亮区是高地,暗区是平原或盆地等低陷地带,分别被称为月陆和月海;在地球上只能看到月球正面;探测器在月背着陆时不能使用减速伞,月球上没有空气。故选:D。考点三 日食1.概念:地球上某些地区有时会看到太阳表面全部或部分被遮掩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日食。2.成因:地球带着月球绕太阳运动,当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并且三者接近排成一条直线时,由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太阳全部或部分被月球遮挡,就产生了日食现象。3.日食的类型4.时间①日食发生的时间为农历初一(俗称:朔)②月球绕地球运动的轨道平面和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道平面有一个5度左右的夹角,因此日食并不会每月都发生5.日食形成过程亏损方向:由于月球自西向东公转,故太阳被遮部位从西边开始,东边结束【学以致用】为探究日食产生的原因,小科进行了如下模拟实验:把A、B两球放置在同一水平面的视线上,并控制眼睛(代表地球上的观察者)、球A和球B的位置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球A模拟的是月球B.日食发生当天的月相是新月C.要模拟日环食,小球A须向箭头③方向移动一段距离D.要模拟日偏食,小球A须向箭头①或②方向移动一段距离【答案】C【解答】解:日食是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月球身后的黑影正好落到地球上,这时发生日食现象。球A模拟的是月球,A正确,日食发生时,地球背着太阳,在地球上看不到月球,B正确,模拟日环食,球A距离球B更近,所以球A需向箭头③方向的方向移动,C错误,模拟日偏食,球A需向箭头①或②方向移动,月球表面小部分受到太阳光照射形成日偏食,D正确。故选:C。考点四 月食1.概念:有时候我们会看到月面部分或全部变暗的现象,时间可长达一个多小时,这就是月食2.成因①月球不会发光,靠反射太阳光而“发光”②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光经过地球后,在地球的后面会留下一个阴影,当太阳、地球、月球三者恰好或几乎在同一条直线上,且地球在太阳和月球之间,太阳到月球的光线便会部分或完全被地球遮挡,从而产生了月食3.类型月全食是指月球全部进入地球本影中而变暗的现象,月偏食是指月球有一部分进入地球本影区而变暗的现象4.时间①月食发生的时间为农历十五、十六(俗称:望)②月球绕地球运动的轨道平面和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道平面有一个5度左右的夹角,因此月食并不会每月都发生5.月食过程由于月球自西向东公转,月球的东缘先进入地球的本影区域,故月食是月面先亏损于东缘,后复圆于西缘。6.日食、月食的比较项目 日食 月食形成原因 月球遮住太阳光,我们看不到太阳或不能看到完整的太阳 地球遮住太阳光,我们看不到月球或不能看到完整的月球日地月位置关系 日-月-地或地-月-日 月-地-日或日-地-月出现时间 农历初一,白天 农历十五、十六,晚上类型 日全食、日偏食、日环食 月全食、月偏食【学以致用】2022年度最值得期待的重磅天象——月全食于11月8日傍晚开始,我国大部分地区迎来一次月全食,还是罕见的“超级红月亮”。下图是月全食时小科拍的照片,下列对月全食过程的排序,正确的是( )A.丁→丙→乙→甲→丁 B.丁→甲→丙→乙→丁C.丁→丙→甲→乙→丁 D.丁→乙→丙→甲→丁【答案】B【解答】解:读图可知,由于月球自西向东绕地球公转,因此月全食发生时,月球的东侧(左侧)先进入地球的形成的阴影,即阴影从月球亮面的左侧开始,随后阴影逐渐向右侧移动,最终从右侧结束,对应图中的顺序是丁→甲→丙→乙→丁。故选:B。4.4地球板块的缓慢运动考点一 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海底扩张学说1.大陆漂移学说(1) 提出者:德国科学家魏格纳。(2) 内容:魏格纳把各个大陆连在一起形成的超级大陆,叫作泛大陆 。泛大陆形成于3亿年前,经过漫长岁月,泛大陆分裂成几个大陆,这些大陆缓慢地移动,逐渐漂移到现在的位置。(3) 提出依据:① 南美洲东岸和非洲西岸的轮廓线十分相似。②北美洲与非洲、欧洲在地层和岩石构造上遥相呼应,大西洋两岸古生物群具有亲缘关系等证据。③ 南美洲和非洲的生物具有相似性。(4)证明大陆漂移说的其他证据:①根据测量,大西洋在扩张,太平洋在收缩。②红海在扩张,地中海在收缩。③人造地球卫星的精密测量表明:太平洋上的夏威夷群岛与美洲大陆以平均每年5.1厘米的速度靠近。④人们在南极大陆发现了煤。2.海底扩张学说(1)海底扩张学说的提出美国地质学家赫斯等人对大洋中脊(海底山脉)的研究发现,越远离大洋中脊的 洋底岩石年龄越老,在此基础上他们提出了海底扩张学说(2)内容大洋中形成了一个地壳裂缝(称洋中脊),那里热的熔岩物质不断上涌,把洋壳上较老的岩石向两边不断地推开。洋壳上方的大陆地块就像在输送带上一样被推着一起向两边移动。(3)海底扩张说支持了大陆漂移说 ,解决了大陆漂移说的动力来源问题。【学以致用】二十世纪初,魏格纳根据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凹凸吻合现象,大胆的提出假说——“大陆漂移说”,下列各项不能作为支持他假说的证据是( )A.在各大洲都有黄种人B.人们在南极洲发现了储量丰富的煤炭C.大西洋两岸的非洲和南美洲分布有海牛、鸵鸟等相似的生物D.舌羊齿植物化石广泛分布于非洲、南美、印度、澳大利亚、南极洲等大陆【答案】A【解答】解:人们在南极洲发现了储量丰富的煤炭,大西洋两岸的非洲和南美洲分布有海牛、鸵鸟等相似的生物,舌羊齿植物化石广泛分布于非洲、南美、印度、澳大利亚、南极洲等大陆是大陆漂移假说的有力证据。在各大洲都有黄种人是人类活动的结果。故选:A。考点二 板块构造学说1. 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1)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六大板块分别是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相互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注意:六大板块中只有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喜马拉雅山脉基本位于印度洋板块上。(2) 板块处在不断地运动之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如日本列岛、“火山国”印度尼西亚。(3) 在板块交界处,两个板块发生张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红海等;两个板块发生碰撞,在陆地常形成山脉,如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科迪勒拉山系等。2. 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现象地理现象 原因红海扩张 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张裂地中海缩小 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碰撞挤压发最喜马拉雅山脉“长高” 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碰撞挤压日本、中国东部(如台湾)多地震 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大西洋面积在扩大 位于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非洲板块的张裂地带【学以致用】下列符合板块构造学说的是( )①全球岩石圈划分为七大板块②板块的交界处为地震和火山集中分布地带③在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和海洋④板块都“漂浮”在软流层上,而软流层处于地幔中⑤地球的内力作用使地表趋于平坦,而外力作用使地表高低不平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②④⑤【答案】B【解答】解:①全球岩石圈划分为六大板块,故错误。②板块的交界处地壳不稳定,为地震和火山集中分布地带,故正确。③在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和海洋,故正确。④板块都“漂浮”在软流层上,而软流层处于地幔中,故正确。⑤地球的外力作用使地表趋于平坦,而内力作用使地表高低不平,故错误。故选:B。考点三 火山活动1.火山的组成:火山一般由火山口、火山锥、岩浆通道三部分组成2. 火山喷发物:有气态(水蒸气、二氧化硫等),也有液态(熔岩流)和固态(火山灰、火山尘、火山弹等)。3.火山的类型:活火山、死火山和休眠火山4.分布:主要集中分布在环太平洋的陆地和周围海区,以及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学以致用】2021年10月20日日本阿苏山发生火山喷发,这已经是该火山2000年来第六次喷发。专家认为其周边地质极不稳定,后续火山喷发的可能性大增,为此,周边居民都进行了紧急撤离。下列关于火山的说法正确的是( )A.日本阿苏山火山属于死火山B.引起火山活动的巨大能量主要来源于外力作用C.火山喷出的岩浆主要来自软流层D.火山活动对人类的影响都是不利的【答案】C【解答】解:结合材料可知,这已经是该火山2000年来第六次喷发,因此,日本阿苏山火山属于活火山,A错误。引起火山活动的巨大能量主要来源于内力作用,B错误。火山喷出的岩浆主要来自软流层,C正确。火山喷发所产生的火山灰矿物质含量高、土壤肥沃,作物种植产量高,D错误。故选:C。考点四 地震1.产生原因:当板块之间发生碰撞、挤压或错位时,就会导致地壳变形,从而引起地震。2.组成:(1)震源是地震的发源地,一般位于地表以下0~300km处。(2)震中是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处,一般受地震的影响最大。(3)震中距是地表某地到震中的距离。(4)震源深度:震源垂直向上到地表的距离(5)等震线:在地图上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3.分布:主要集中分布在环太平洋的陆地和周围海区,以及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4.地震的防范和预报(1)地震的防范发生地震时,要冷静、不慌乱,迅速选择正确的逃生方法。①在教室等人多的地方:如果时间允许,要有序地快速撤离,以免因慌乱发生挤压、踩踏事故。②底楼:应该迅速跑到室外开阔的地带。(从地震发生到房屋倒塌大约只有10秒)③高楼:千万不能乘坐电梯,可根据你所在的位置迅速做出判断,采用最有效的方法避震和自救。例如,伏而待定,就近选择墙角或坚固的桌子、排椅旁蹲下后闭眼,将书包或提包等缓冲物放在头顶等。④室外:要远离玻璃幕墙、楼房、电线杆、广告牌、高压线等。地震发生时,切记不要进入室内拿取物品,避免无谓的牺牲。(2)地震的预报①地震的预兆:如马不进圈、鸡飞狗叫、猪不吃食、井水喷涌、出现地光、蜜蜂群迁等。②借助仪器观测和观察自然界的异常现象。【学以致用】2023年1月16日四川甘孜泸定县发生5.6级地震。下列有关地震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过程B.这次地震是由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相互碰撞造成的C.地震多发生于板块交界处D.遇地震时,室内的人要尽量关闭电源、煤气,躲在床底或桌下【答案】B【解答】解: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过程,地震多发生于板块交界处;四川甘孜泸定县地震是由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互碰撞造成的;遇地震时,室内的人要尽量关闭电源、煤气,躲在床底或桌下。故选:B。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思维导图知识梳理4.1机械运动考点一 参照物1. 机械运动:物体 随时间的变化称为 。2.参照物1.定义:要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必须选择另一物体作为 ,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 。2. 参照物的选择(1) :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但 ,因为这样选择 的结果是这一物体永远是静止的。(2) 研究地面上物体运动的情况时,通常选地面或地面上不动的树木、建筑为参照物;研究河流中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以河岸为参照物。(3)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观察同一物体,观察结果可能不同。3. 判断方法:若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变化,则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运动的;若位置无变化,则相对于参照物是静止的。4.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学以致用】唐朝诗人孟郊在《登科后》中写道“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若马是静止的,则选择的参照物是( )A.马上的人 B.身后的房屋 C.路面 D.路边的花【学以致用】甲、乙两人各乘一台观光电梯,甲看见楼房在匀速上升,乙在匀速下降,乙看见楼房在匀速上升。甲在匀速上升,则相对于地面( )A.甲上升,乙下降B.甲下降,乙上升C.甲、乙都下降,但甲比乙慢D.甲、乙都下降,且甲比乙快考点二 运动的描述1. 机械运动的分类2.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1)相同时间比路程: 。(2)相同路程比时间: 。(3)不同时间,不同路程: 。3.速度(1)定义:在物理学中,把 叫做速度,符号: 。(2)意义:表示 的物理量。(3)公式: 推导式:s=vt(4)单位: 。;(5)速度可由公式计算, 。【学以致用】下列运动中,属于直线运动的是( )①打算盘时,算盘珠子在杆上的运动;②推铅球时,铅球离手后的运动;③没有风时,雨滴的下落运动;④太阳相对于地球的运动;⑤跳高运动。A.①②⑤ B.③⑤ C.①③ D.②③⑤考点三 速度的测量1.匀速直线运动(1)定义:物体 且 的运动。(2)特点:①运动路径是直线, ;②快慢不变, 。(3) :注意:; ;2.变速直线运动(1)定义:物体做直线运动时,在 内通过的 。(2)图像; ;(3) : 。注意:s为t时间内通过的路程,t为通过路程s所用的时间【学以致用】甲、乙两位同学,同时从同一地点沿直线向同一方向运动,他们的s-t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0~4s内乙的平均速度为4m/sB.2~4s内乙做匀速直线运动C.4s时甲、乙两物体的速度相等D.3s时乙在甲的前方3.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实验原理:测量仪器:刻度尺、停表。(3)使小车由静止开始下滑的目的: 。(4)使时间测量更准确的方法:① 。② 。(5)测量小车在斜面中间路段平均速度的方法:用刻度尺测出该段路程 (s'),记录小车由斜面顶端静止下滑依次经过该段路程起点和终点的时间 (t1-t2),则小车在这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为。(6) 实验误差分析: , ; , 。(7) 小车在斜面上通过各段距离时运动的平均速度大小比较: , , 。(8) 增大平均速度的方法: 。(9) 多次测量的目的: 。(10) 实验中的注意事项:① , 。原因:斜面坡度过小,小车做变速运动不明显,小车也有可能不会运动;坡度过大,小车运动得太快,时间太短,会增大时间的测量误差。② 在测量路程时, , ,所以测量路程时,必须从小车运动前的车头位置量到停止后的车头位置,或从运动前的车尾位置量到停止后的车尾位置,以避免出现测量错误。【学以致用】某兴趣小组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将小车从带刻度斜面的A点静止释放,并同时按下秒表开始计时,图中圆圈内显示了小车位于A、B、C三点的时刻(数字分别表示“时:分:秒”)。 (1)小车下滑过程中在做 运动。(选填“加速”、“匀速”或“减速”)(2)小车从A点到C点的平均速度是 分米/秒。(3)为减小实验中时间测量的误差,可采取的措施 。考点四 运动与能1.能的存在形式(1) :做 的物体都具有机械能。如马路上行驶的汽车、流动的水、飞翔的鸟都具有机械能。(2) :储存在 以及 等燃料中储存的能都属于化学能。(3) :电能是我们 的一种能。各种 能够提 ,各种 也能提供方便使用的电能。(4) :用遥控器遥控机器时,遥控器将发出电磁辐射,它具有的能属于电磁能。等都是电磁能的表现形式。【学以致用】自然界中能量的形式多种多样。下列物体所具有能量的形式表述正确的是( )A.米饭中储存着化学能B.被拉弯的弓具有电磁能C.遥控器发出的电磁辐射具有声能D.强度很大的爆炸声能将玻璃震碎,因为爆炸声具有光能4.2地球的转动考点一 地球自转1.地球的自转:地球 的旋转运动2.地轴:地球自转的 ,它的北端指向 附近3.地球自转特点(1)绕转中心: 。(2)周期: 。(3)方向: (从 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为 ;从 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为 )。4. 自转产生的现象(1) ;①产生 的原因a.地球是一个 的球体b.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 。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黑夜。②发生 的原因a.地球是一个 的球体b.地球不停地 ;注意: 。(2) ;①产生原因:地球不停地 ,总是自 的曙光,由 的落日。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也就出现了时间的差异,即 。②时区国际规定,全球划分成 ,同一个时区内使用一个区时,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 ;③区时的计算a. 公式法:已知甲时区的区时,求乙时区的区时。;b. 数数法(或图解法):从已知地时区的区时(必须转化为24时制)开始数起, ;。④北京时间我国采用北京所在的 的区时作为标准时间,称为“北京时间”。(3)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以我们的地球为参照物,则看见日月星辰东升西落。【学以致用】电影《流浪地球2》讲述了多年以后科学家为拯救地球,计划在地球表面建造上万座行星发动机,以逃离太阳系寻找新的家园,“流浪地球”的第一步就是让地球停止自转。如果现在地球停止自转,下面现象会消失的是( )A.地球有昼半球夜半球 B.太阳光垂直照射地面C.24小时的昼夜交替 D.太阳大气层的核聚变考点二 地球公转1.地球的公转:地球 的旋转运动(1)轨道:接近正圆的 ,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2)方向: ;(3)周期: ;(4)地球公转的姿态,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地轴与公转轨道的平面呈 的固定夹角2.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1) ;①太阳直射与斜射a.同一束太阳光斜射到地表的面积比直射(垂直入射)时大,所以 ;b.一般来说,赤道附近地区接受的太阳辐射较多,而随着纬度增加,地表接受的太阳辐射减少 。②太阳直射点的变化:一年中, 。在 ,太阳每年 ;在 的地区,太阳每年直射 ; 现象。(2)四季的变化① 原因: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 (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② 划分:(3)昼夜长短的变化节气 日期 太阳直射点 北半球 南半球 极地周围春分 3月21日前后 赤道 昼夜等长 昼夜等长 无极昼、极夜现象夏至 6月22日前后 北回归线 昼最长,夜最短 昼最短,夜最长 北极圈及其以北极昼,南极圈及其以南极夜秋分 9月23日前后 赤道 昼夜等长 昼夜等长 无极昼、极夜现象冬至 12月22日前后 南回归线 昼最短,夜最长 昼最长,夜最短 北极圈及其以北极夜,南极圈及其以南极昼① 口诀: “ ”。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春分日到秋分日)时,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的过程(冬至日到夏至日),就是北半球白昼增长的过程。南半球相反。②极昼和极夜,称为 ; ,称为 。南、北纬 66.5° 是出现极昼极夜现象的最低纬度,所以把这两条纬线称为极圈, , 。(4)正午太阳高度变化①太阳的运动轨迹在北回归线上观察, 时太阳由 升起, 落下;时,太阳 升起, 落下;南北时,太阳 升起, 落下。② :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③太阳高度的特点:同一地点一天内太阳高度是不断变化的。当太阳位于 方向时, 。④ : 的太阳高度,称为正午太阳高度。 。a.在同一时间,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不同而不同I.在 ,正午太阳高度由 。II.在 ,正午太阳高度由 。III.在 ,正午太阳高度 。b.在同一地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随季节变化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 , 。(北回归线以北的区域)(5)杆影的变化杆影的长度与太阳高度有关,①一天中杆影的长度和方向的变化一天中 ,杆影朝着正北(北半球)或正南(南半球)方向时, ,此时太阳位于该地的正南(北半球)或正北(南半球)方向,太阳高度最大②一年中正午杆影的长度和方向的变化a.同一地点北半球,中、高纬度, b.同一时间正午太阳高度随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学以致用】2023年9月23日至10月8日,杭州第十九届亚洲运动会成功举办,如图所示为地球绕日公转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亚运会期间地球正从它向D位置运动B.亚运会闭幕这天,北半球是昼短夜长C.亚运会期间太阳直射点一直在北半球D.亚运会期间浙江每日正午影子长度在变长考点三 二十四节气与地球运动4.3日、地、月的相对运动考点一 光的直线传播1.光源(1)定义:能够 的物体叫光源。(2)分类① :太阳及其他恒星、萤火虫、斧头鱼、灯笼鱼、水母等。② :点燃的蜡烛、发光的电灯、点燃的火把等。注意:有些物体本身不发光,只是反射光,这类物体不能称为光源,如月球、钻石等。2. ;(1)若同种 ,则光的传播路径会发生 ,如光在不均匀的糖水中会发生折射。(2)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及应用举例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3)小孔成像① “小”是相对于孔到物体的距离及孔到光屏的距离而言的,即孔的大小必须远远小于这两个距离。②小孔所成的像是 ;③ 与 和 有关。④像的形状与物体相同, 。3. :为了表示光的传播情况,我们通常用一条 表示光传播的径迹和方向,这样的直线叫光线。(模型法)注意:光线是 ,不是真实存在的。4. 光速(1) 光在 的传播 ,c= 。(2) 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接近于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也可视为c。(3) 光在其他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真空中小, 5. : ,指 。天文学上常用光年作为单位来计量天体间的距离。考点二 月球1.月球 ,它能反射太阳光。月球的一面被太阳光照亮,另一面是黑暗的。2.月球 并 。在地球上我们看到的月球的不同形状与它的公转有关。3.月球的 ,因此月球总是以 。【学以致用】2024年5月3号嫦娥六号向月球进发——开启了人类航天器首次月背采样返回的征程。此次主要任务是智能采样、月背起降,预计在公认的最大盆地着陆和采样。以下相关的描述不合理的是( )A.月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都是自西向东B.月球表面的暗区是平原或盆地C.在地球上只能看到月球正面D.探测器在月背着陆时能使用减速伞考点三 日食1.概念:地球上某些地区有时会看到 ,这种现象称为日食。2.成因:地球带着月球绕太阳运动,当 ,并且 时,由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太阳全部或部分被月球遮挡,就产生了日食现象。3.日食的类型4.时间①日食发生的时间为 (俗称: )②月球绕地球运动的轨道平面和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道平面有一个5度左右的夹角,因此 ;5.日食形成过程亏损方向:由于月球自西向东公转,故太阳被遮部位从 ;【学以致用】为探究日食产生的原因,小科进行了如下模拟实验:把A、B两球放置在同一水平面的视线上,并控制眼睛(代表地球上的观察者)、球A和球B的位置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球A模拟的是月球B.日食发生当天的月相是新月C.要模拟日环食,小球A须向箭头③方向移动一段距离D.要模拟日偏食,小球A须向箭头①或②方向移动一段距离考点四 月食1.概念:有时候我们会看到 的现象,时间可长达一个多小时,这就是月食2.成因①月球 ,靠反射太阳光而“发光”②地球是 ,太阳光经过地球后,在地球的后面会留下一个阴影,当 , ,太阳到月球的光线便会部分或完全被地球遮挡,从而产生了月食3.类型是指月球全部进入地球本影中而变暗的现象, 是指月球有一部分进入地球本影区而变暗的现象4.时间①月食发生的时间为 (俗称: )②月球绕地球运动的轨道平面和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道平面有一个5度左右的夹角,因此5.月食过程由于月球自西向东公转,月球的东缘先进入地球的本影区域,故月食是月面先 。6.日食、月食的比较项目 日食 月食形成原因 月球遮住太阳光,我们看不到太阳或不能看到完整的太阳 地球遮住太阳光,我们看不到月球或不能看到完整的月球日地月位置关系 日-月-地或地-月-日 月-地-日或日-地-月出现时间 农历初一,白天 农历十五、十六,晚上类型 日全食、日偏食、日环食 月全食、月偏食【学以致用】2022年度最值得期待的重磅天象——月全食于11月8日傍晚开始,我国大部分地区迎来一次月全食,还是罕见的“超级红月亮”。下图是月全食时小科拍的照片,下列对月全食过程的排序,正确的是( )A.丁→丙→乙→甲→丁 B.丁→甲→丙→乙→丁C.丁→丙→甲→乙→丁 D.丁→乙→丙→甲→丁4.4地球板块的缓慢运动考点一 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海底扩张学说1. ;(1) 提出者:德国科学家 。(2) 内容:魏格纳把各个大陆连在一起形成的超级大陆,叫作 。泛大陆形成于3亿年前,经过漫长岁月,泛大陆分裂成几个大陆,这些大陆缓慢地移动,逐渐漂移到现在的位置。(3) 提出依据:① 。② ,大西洋两岸古生物群具有亲缘关系等证据。③ 。(4)证明大陆漂移说的其他证据:①根据测量, 。② 。③ 的精密测量表明:太平洋上的夏威夷群岛与美洲大陆以平均每年5.1厘米的速度靠近。④人们在 。2. ;(1)海底扩张学说的提出美国地质学家 等人对大洋中脊(海底山脉)的研究发现, ,在此基础上他们提出了海底扩张学说(2)内容大洋中形成了一个 (称洋中脊),那里热的熔岩物质不断上涌,把洋壳上较老的岩石 。洋壳上方的大陆地块就像在输送带上一样被推着一起向两边移动。(3) ,解决了大陆漂移说的 。【学以致用】二十世纪初,魏格纳根据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凹凸吻合现象,大胆的提出假说——“大陆漂移说”,下列各项不能作为支持他假说的证据是( )A.在各大洲都有黄种人B.人们在南极洲发现了储量丰富的煤炭C.大西洋两岸的非洲和南美洲分布有海牛、鸵鸟等相似的生物D.舌羊齿植物化石广泛分布于非洲、南美、印度、澳大利亚、南极洲等大陆考点二 板块构造学说1. 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1)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 。六大板块分别是 。这些板块 上,相互不断地发生 。注意: (2) 板块处在不断地运动之中。一般来说, 多火山、地震。如日本列岛、“火山国”印度尼西亚。(3) 在板块交界处,两个板块发生 ,常形成 ,如东非大裂谷、红海等;两个板块发生 ,在陆地常形成 ,如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科迪勒拉山系等。2. 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现象地理现象 原因红海扩张 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张裂地中海缩小 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碰撞挤压发最喜马拉雅山脉“长高” 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碰撞挤压日本、中国东部(如台湾)多地震 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大西洋面积在扩大 位于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非洲板块的张裂地带【学以致用】下列符合板块构造学说的是( )①全球岩石圈划分为七大板块②板块的交界处为地震和火山集中分布地带③在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和海洋④板块都“漂浮”在软流层上,而软流层处于地幔中⑤地球的内力作用使地表趋于平坦,而外力作用使地表高低不平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②④⑤考点三 火山活动1.火山的组成:火山一般由 三部分组成2. 火山喷发物:有 ),也有 和 。3.火山的类型:4.分布:主要集中分布在 , 。【学以致用】2021年10月20日日本阿苏山发生火山喷发,这已经是该火山2000年来第六次喷发。专家认为其周边地质极不稳定,后续火山喷发的可能性大增,为此,周边居民都进行了紧急撤离。下列关于火山的说法正确的是( )A.日本阿苏山火山属于死火山B.引起火山活动的巨大能量主要来源于外力作用C.火山喷出的岩浆主要来自软流层D.火山活动对人类的影响都是不利的考点四 地震1.产生原因:当板块之间发生 时,就会导致 ,从而引起 。2.组成:(1) 是地震的 ,一般位于地表以下0~300km处。(2) 是震源在 处,一般受地震的影响最大。(3) 是 。(4) :(5) :在地图上把地面 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3.分布:主要集中分布在4.地震的防范和预报(1)地震的防范发生地震时,要冷静、不慌乱,迅速选择正确的逃生方法。①在教室等人多的地方:如果时间允许,要 ,以免因慌乱发生挤压、踩踏事故。②底楼:应该 的地带。(从地震发生到房屋倒塌大约只有10秒)③高楼:千万 ,可根据你所在的位置迅速做出判断,采用最有效的方法避震和自救。例如, ④室外:(2)地震的预报①地震的预兆:如 等。②借助仪器观测和观察自然界的异常现象。【学以致用】2023年1月16日四川甘孜泸定县发生5.6级地震。下列有关地震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过程B.这次地震是由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相互碰撞造成的C.地震多发生于板块交界处D.遇地震时,室内的人要尽量关闭电源、煤气,躲在床底或桌下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4章 多种多样的运动(原卷版).docx 第4章 多种多样的运动(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