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6、诫子书教材分析《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儿子的一封家书,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它也可以看作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从侧面表现了诸葛亮这位历史伟人的高风亮节。核心素养诸葛亮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这篇文章里体现的基本观念也都源于中国的思想传统。教学时,教师可适当介绍,不必求深,重在引导学生积累文言词汇,通过注释理解文章内容,进而理解这封家书殷殷教诲中蕴含的深切期望,堤局字生的古典文学素养。教学目标1.进一步熟悉文言文,了解文言文的特点,积累重点词语和文言知识。2.理解文意,结合作者生平,体会文章主旨,思考其现实意义。3.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观及父对子的殷切期望。4.感受传统文化,接受古典作品熏陶,学会保持平和的心态,潜心学习,提高修养。5.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本文。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点1.进一步熟悉文言文,了解文言文的特点,积累重点词语和文言知识。2.理解文意,结合作者生平,体会文章主旨,思考其现实意义。3.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本文。难点1.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观及父对子的殷切期望。2.感受传统文化,接受古典作品熏陶,学会保持平和的心态,潜心学习,提高修养。教学突破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很容易理解文章的字面意思,但要深入理解需要一定的思路与方法。教师一方面要调动学生的抽象思维,理解关键词语;另一方面,可联系实际,列举名人事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句含义。同时,引导学生积累常见的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不可死记硬背,要结合语境,善于梳理比较,借助相关文章的拓展,合理理解运用。教学设想本课最好采用以“读”贯穿课堂始终的方法,听读、朗读、跟读、默读等多种朗读方式综合运用,通过反复地读让学生自然成诵;然后猜读、精读、研读、品读,让学生合作交流探究释疑,理解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提问;三国时期,群雄并起,问鼎逐鹿。请问,你最喜欢哪位英雄 为什么 2.“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提问:这副对联说的是谁 ——诸葛亮。关于他的传世经典有《出师表》《隆中对》两篇文章。参照《三国演义》,你能否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来评价一下诸葛亮 3.教师总结:千古良相诸葛亮,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的谆谆教诲。二、出示教字目标1.熟读成诵,正确理解文中的字词句,积累本文重点文言词。2.赏析并积累名言警句。3.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三、整体感知这一环节一共有七步。1.学生听录音,完成下列任务:(1)标记生字注音,扫除文字障碍。(2)注意词句停顿。2.学生自由朗读。3.找学生个别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好朗读节奏。其余学生认真听,做出点评。屏幕出示一些需要学生特别注意的字的读音和节奏。4.学生齐读全文。5.小组竞争,解决字词及翻译问题。(1)小组合作解决重点字词解释。①词类活用。非学无以广才广:使动用法,使……广。非志无以成学成:使动用法,使……成。多不接世 多;形容词用作名词,多数人。非宁静无以致远 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高远的目标。②一词多义。学:非学无以广才动词,学习。非志无以成学名词、学业。③古今异义。A.淫慢则不能励精 古义:懈怠。今义:速度缓慢。B.险躁则不能治性 古义:轻薄。今义:危险。题(2)小组互点解词。6.小组竞争翻译课文。(1)小组合作解决重点句子翻译①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品德的。②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③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放纵懈怠就不能奋发向上轻薄浮躁就不能陶冶性情。(2)小组互点翻译。7.整体感知文章内容。《诫子书》是告诫儿子的家书,那诸葛亮在这封家书中告诫儿子注意哪些事情 明确: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四、精读品味1.诸葛亮紧紧围绕一个“静”字,告诫儿子要做什么样的人 明确:(1)品行高尚的人:静以修身,俭以养德。(2)志存高远的人: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3)博学多才的人: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4)珍惜时间的人: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2.问题引申:联系现实世界,你认为“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对于今天的人们有无指导意义 “俭以养德”与“静”又存在什么关系 明确:第一问可让学生畅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静与德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3.朗读,积累词句:你最喜欢文章哪个警句 谈谈你的理解和受到的启发。五、内容回顾,课堂小结1.总结作者写这封家书的用意。2.感受诸葛亮的高洁的人格魅力。六、拓展延伸提供给学生关于修身惜时、立志等的古今名句。警句推荐:(教师出示)(1)淡泊: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陶渊明);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白居易);心闲天地本来宽(陆游)。(2)立志:古之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材,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志当存高远(诸葛亮)(3)惜时: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傅玄);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时间有三种步伐,未来的时间踟蹰接近,现在的时间似矢飞去,过去的时间永远静止(席勒)。七、布置作业1.背诵全文,积累警句。 2.整理与渚葛亮有关的故事成语俗语诗词。板书设计)诫子书诸葛亮教学探讨与反思《诫子书》文虽短小,然字字珠玑,富含哲理。因此,要在学生扫清字词障碍、疏通文义及充分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文章主旨。板书的设计,也力求做到既能概括文:章内容,又具直观形象的特点,以方便学生理解文意,加深印象。知识链接有关作者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汉族,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是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发明家、军事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谥曰忠武侯,后来的东晋政权为了推崇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隆中对》等。有关诸葛亮的故事挥泪斩马谡 空城计 草船借箭 七擒孟获 火烧赤壁 六出祁山三顾茅庐舌战群儒有关诸葛亮的诗句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八阵图》杜甫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杜甫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陆游有关诸葛亮的成语三顾茅庐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欲擒纵 淡泊明志 苟全性命 俭以养德 妄自菲薄浮有关诸葛亮的对联两表酬三顾 一对足千秋。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董必武一对二表三分鼎,六出七纵八阵图——题五丈原诸葛庙一诗二表三分鼎,万古千秋五丈原。———题成都武侯祠三分天下四川地,六出祁山五丈原。———题成都武侯祠诸葛亮名言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志当存高远。- 1 -- 4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