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资源简介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第1课 隋的统一与大运河
一、隋的建立与统一:
1、时间:581年 人物:杨坚 (隋文帝) 都城:长安 年号 :开皇
2统一:589年灭陈 3、统一条件: ①北方民族融合,②江南经济发展,③北周统一北方。
二、大运河的开凿:1、皇帝: 隋炀帝
2、目的:加强南北加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巩固对全国的统治
3、三点: 中心-洛阳;北-涿郡(今北京);南-余杭(今浙江杭州)
4、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5、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北-南)
6、全长:两千多千米 地位: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7、作用:(1)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2)促进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发展;(3)发挥贯通南北动脉的作用。
8、秦亡汉兴、隋亡唐兴有什么共同之处?
(1)秦朝和隋朝的相似之处:①都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局面,实现了国家统一。
②都开创了新的政治经济制度并被后世所沿用。 ③都有闻名于世的伟大工程。
④都因为实行暴政而灭亡。 ⑤都是二世而亡的短命王朝。
⑥都为后继朝代提供了经验教训,为以后的长期繁荣奠定基础。
(2)汉唐:1、统治者都吸取前朝的教训出现了繁荣的局面,2、都轻徭薄赋,整顿吏治, 任用贤良,3、都成为影响当时世界的大国
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一、唐朝建立:1、时间:618年 2、 人物:李 渊(唐高祖) 3、 都城: 长安
二、贞观之治(唐太宗)
1、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吸取教训,认识君民关系;知人善任;任用贤臣,善于纳谏(魏征);2、采取革新措施 (贞观新政):(1)经济上:改革赋役制度(轻徭薄赋)。(2)政治上:沿袭和完善“三省六部”制;三省:中书省(起草政令)、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尚书省下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3)法律上:修订《唐律疏议》,中国最早的完备法典。
3、贞观之治: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贞观之治”
第3课 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
一、女皇武则天: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措施:1、重用酷吏,2、改《贞观氏族志》为《姓氏录》,3、发展科举制度,重用人才,4、减轻负担,发展生产。 作用:上承贞观,下启开元,史称“贞观遗风”。
二、开元盛世(唐玄宗前期)
1、重用贤能,2、大力整顿吏治,3、对军事制度、财政制度、漕运制度等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三、1、唐朝出现三个盛世局面:贞观之治(唐太宗)、贞观遗风(武则天)、开元盛世(唐玄宗前期)。2、出现盛世局面的共同原因:都重视农业,轻徭薄赋;都重用人才
四、经济发展:1、农业:曲辕犁、筒车 2、手工业:唐三彩 3、人口:长安一千多万户
4、疆域:东至安东,西迄安西,北达蒙古高原,南抵南海。
第4课 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
一、科举制:1、手段: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目的-选拔官员。
选官原则: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
2、时间:开创于隋朝,完善于唐朝;倒退于明朝,被废除于清朝末年。
2、主要科目:明经和进士。明经主要测试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进士科主要包括策问,加试经史、杂文,后来杂文专考诗赋。
3、作用:①便于选拔人才,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②人才不断更新,增强了国家机构的活力和办事效率,③给社会带来社会革新气象和创造精神
二、衣食住行时尚:1、衣食住行:饮茶(唐代)骑马出行
2、精神风貌特点:胡汉交融、中西贯通 3、时代精神:博大开发、汇纳百川、充满创新精神
第5课 和同为一家
一、天可汗:1、唐朝派军扫平东突厥后,在当地设立都督府。在唐朝开明政策的感召下,西北各部少数民族尊称李世民为“天可汗”。
二、唐与吐蕃:
1、吐蕃是今天藏族的祖先。 2、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3、文成公主入藏的意义:(1)促进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2)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
4、唐中宗时,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尺带珠丹。唐玄宗时,尺带珠丹上书唐朝,称与唐朝“和同为一家”。
第6课 开放与交流
一、遣唐使与鉴真东渡:1、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叫遣唐使。日本共派遣唐使13次。2、唐玄宗时,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的僧人是鉴真。至今,日本唐招提寺内还安放着他的坐像。
二、玄奘西行:1、玄奘,又称三藏法师。贞观初年,他从长安出发,途经我国新疆及中亚诸国,到天竺取经。他的经历被编成了《大唐西域记》
2、玄奘是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介绍到中国的人。
三、国际性大都会长安:唐朝都城长安不仅是国内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当时国际性的大都市,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第7课 重大发明与科技创新
一、雕版印刷:1、出现时间:唐朝初年,人们发明了雕版印刷术。成都、洛阳等地都是著名的印刷业中心。
2、代表: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时间记载的雕版印刷品是《金刚经》。
二、火药:1、出现时间:唐初,人们在炼丹时发明了火药。唐初孙思邈在他的《丹经》一书中,第一次把火药的配方记录下来。 2、唐朝末年,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最初用火药制造的武器叫“火箭”。
三、赵州桥: 隋朝工匠李春设计的赵州桥,又名安济桥,是世界上保存完好,最古老的一座单孔大石桥,被誉为“世界建桥史上的一个奇迹”。赵州桥的设计开创了世界平拱桥建筑的先河。历经1300多年,是世界上保存完好,最古老的一座单孔大石拱桥。
第8课 璀璨的文学艺术
1、唐朝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
2、唐代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诗人当推李白和杜甫。(1)李白:被称为“诗仙”。 代表作:《早发白帝城》《蜀道难》。作品特点: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语言轻快
(2)杜甫被称为“诗圣”,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代表作:“三吏” 如:《石壕吏》等,“三别”如《垂老别》等。作品特点:气魄雄浑,沉郁悲怆 ;语言锤炼、凝重
3、韩愈 称赞他们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白居易称颂他们“吟咏流千古,声名动四夷。”
4、唐太宗 创作的和《秦王破阵乐》唐玄宗创作的《霓裳羽衣舞》很有名。
5、敦煌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敦煌莫高窟所藏艺术珍品是中外文交流的瑰宝。敦煌壁画中的飞天 图案,被赞誉为“天衣飞扬,满壁风动”,成为敦煌壁画的象征。
第二单元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
第10课 辽、北宋、西夏建立
一、辽、北宋、西夏建立:
政权
建立者
建立时间
建立民族
都城

耶律阿保机(辽太祖)
916年
契丹族
上京
北宋
赵匡胤(宋太祖)
960年
汉族
汴京(东京)
西夏
元昊
1038年
党项族
兴庆
二、 民族政权与宋的重大事件
和约
宋辽澶渊之盟
宋夏和约
宋金和议
时间
1005
1044
1141
内容
双方撤军,宋送岁币(1004年,澶州之战,宰相:寇准,皇帝:宋真宗)
夏称臣,
宋送岁币
南宋对金称臣;割让土地;
向金送岁币
影响
消极:加重北宋人民负担,开战争赔款先河。积极:南北贯通,互市不断,保持百余年和平。
促进西北发展
宋金南北对峙
四、金与辽关系:
1、1125年,辽天祚帝做了金军的俘虏,辽亡。
五、北宋与金的关系:
1、1126年,东京保卫战;2、1127年,靖康之变
3、靖康之变的内容:1127年,金军俘虏宋徽宗和宋钦宗以及宗室后妃等三千多人北去,并掠走宫廷仪仗、天下府州图、典籍、天文仪器、乐器以及大批珍宝器物,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
第11课 宋金南北对峙
一、南宋和金建立:
1、南宋建立时间:1127年,建立者:赵构 在南京称帝;都城: 临安 ,史称南宋。
2、金建立时间:1115年,建立者:阿骨打 称帝,建立金政权;都城:会宁
二、南宋与金的关系:
1、南宋抗金:(1)岳飞组织岳家军; 2、1140年,岳飞率岳家军取得了 郾城 大捷。
3、影响:岳飞等人领导的抗金斗争,有效地遏制金统治者发动的掠夺性战争,是南方地区相对稳定,符合当时广大人民的利益。(岳飞为什么受到人民的尊敬?)
三、宋金和议的时间、签约双方、内容、影响
1、时间:1141年; 2、签约双方:南宋和金 3、内容:南宋对金称臣,割让部分土地,向金送交岁币。 4、影响:形成宋金南北对峙局面。(分界线:淮水——大散关)
四、金朝改变女真习俗的原因、内容、影响
1、原因:为了适应高度发展的农耕地区统辖管理。
2、内容:(1)政治:改革官制,建立中央集权行政机构;(2)经济:发展农业,推动手工业;(3)生活习俗:和汉族通婚,向汉族靠拢。
2、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和汉化过程。
第12课 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
一.经济重心南移:
1、时间:开始—魏晋南北朝时期,完成—两宋时期(南宋)
2、地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3、标志“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太湖流域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4、原因:(1)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2)北方人口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大量劳动力,生产工具,先进的经验、技术;(3)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政府重视农业生产。
二.经济发展:1、农业:(1)人口超过1亿;(2)生产工具变革:秧马;
(3)高产农作物的引进:占城稻(越南,北宋前期);
2、手工业:(1)煤的开采位居世界第一;(2)铜铁的冶炼数量质量都达到世界最高水平;
(3)瓷器畅销世界,被称为“瓷之国”,景德镇是“瓷都
3、商业:(1)出现大量的城镇和集市;
(2)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3)南宋时期出现“会子”“关子”等纸币。
4、海外贸易方面的表现:
(1)宋朝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重要港口开设专供外商居住生活的“蕃坊”“蕃市”“蕃学”; (蕃坊供外商居住)(2)设立专门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市舶司(市舶机构);
(3)重要的港口:广州、杭州、泉州(最大);(4)海外贸易最东到达日本朝鲜,最西到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第13课 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一.宋朝的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
1、统治阶级:皇室、官僚、地主。2、被统治阶级:士、农、工、商
3.农民的种类:自耕农、半自耕农、佃户。
4.城市:南宋都城临安人口超过百万,非农业户口定为坊郭户
5、城市娱乐场所:瓦舍的出现,意味着都市的文化生活愈加丰富多彩。
6、宋代最受百姓重视的传统节日是元旦、寒食、冬至。
第14课 元帝国拓展统一多民族基业
一、蒙古政权建立:1.时间:1206年;2.建立者:成吉思汗(铁木真)
3.都城:和林; 4.政治体制:军政合一
二、元朝建立:1.时间:1271年 2.建立者: 忽必烈改国号为元 3.都城:大都
三.元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元朝的统治政策:积极——推行汉法
1、政治上:建立行省制度。a、中央——设“中书省”(全国最高行政机构)b、地方——设“行中书省”c、边疆——中央政府管辖西藏、云南、辽阳、岭北
2、经济上:重视农业。a.牧场恢复为农田b.禁掠人为奴c.设司农司d.编《农桑辑要》
3、文化上:提倡儒学。,中央设国子学蒙古子弟也要学儒学。
4、4.作用:忽必烈改革有利于社会进步和民族融合,巩固和发展了我国多民族国家。
四.元朝人分四等和民族融合:
1.人分四等(民族歧视),达到分而治之的目的。
2.民族融合表现:
(1)条件:元朝的统一为中外交流和各民族的联系、交往提供条件
(2)表现:①进入中原的契丹人、女真人与汉族逐渐融合;②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与汉、蒙融合,形成回族。
第15课 宋元科技成就
1、唐初,出现雕版印刷术,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四百多年
2、宋代时,人们在人工磁化和使用磁针方面取得进步,发明了指南针(罗盘针)。南宋时指南针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3、火药,唐初有记载→唐末开始用于军事→宋代广泛用于军事
4、元朝时,黄道婆 从海南岛黎族人民那里学会了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松江地区成为江南棉纺织业中心。促进全国棉纺织业发展,棉布成为广大民众的衣被原料。
第16课 繁荣的宋元文化
1、两大史学成就对比表
书名
作者
成书时间
体例
线索
起止
后人评价
《资治通鉴》
司马光
北宋
编年体通史
以年份为线
战国至五代末
“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也”
《史记》
司马迁
西汉
纪传体通史
以人物为线
黄帝到汉武帝
“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2、繁荣的宋元文化
作者
生活年代
作品
体裁
特点
苏轼
北宋
《念奴娇·赤壁怀古》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豪放派
豪迈奔放
李清照
两宋
之交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声声慢.寻寻觅觅》
婉约派
辛弃疾
南宋
《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
豪放派
忧国忧民
3、“感天动地”的元杂剧:元杂剧和散曲合称元曲。艺术形式:把诗歌、音乐、舞蹈、表演、宾白结合演出完整故事 意义:标志戏曲艺术成熟、标志通俗文学开始成为中国文学主流
散曲是由诗词演变,可配乐演唱 代表:关汉卿
第三单元 明清帝国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第18课 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
一、明清帝国的更替
1、明清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政治:明:①明太祖废除废除一千五百多年的宰相制度;使六部直接受皇帝指挥。②设立锦衣卫和东厂,合称“厂卫”;③明太祖设立廷杖制度,使君臣关系变成主仆关系。 清朝:在雍正时期,中央设立军机处。
2、思想统治:八股取士和文字狱. 目的:巩固和加强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19课 明清抗击外国侵略的 英勇斗争
1、明代,戚继光带领戚家军抗击倭寇。1561年,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1565年肃清倭寇)
意义:给荷兰殖民者以沉重打击,对亚洲其他国家间接起到保护作用。
2、1662年,郑成功率军打败了荷兰殖民者,收复了台湾。
3、1685、1686年雅克萨反击战的皇帝康熙1689年中俄签署《尼布楚条约》 。这是中俄双方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
内容:中国队黑龙江和乌苏里江刘玉包括库页岛的主权;两国商旅凡持有护照者,可过境进行贸易。
意义:条约签订后,中俄边境地区相对稳定,两国人民和平往来,贸易得到很大发展。
20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1、1690年康熙平定准噶尔部噶尔丹叛乱,双方在乌兰布通击溃噶尔丹“驼城”。
2、18世纪中期乾隆平定回部贵族大小和卓兄弟叛乱,并设伊犁将军管理新疆。
清朝时期对边疆的管辖及抗击侵略
3、清朝对西藏的管理:(1)册封达赖、班禅制度。顺治帝册封五世达赖为“达赖喇嘛”封号,康熙帝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此后,历代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
(2)1727年,清政府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3)乾隆帝指定“金瓶掣签”制度。
清政府对西藏的管辖的历史意义:稳定西藏政局,密切西藏同内地的联系,有利于西藏地区的经济发展,西藏成为祖国不可分割的领土。
4、多伦会盟与避暑山庄
清朝的民族政策:恩威并重(灵活性),威:坚决镇压分裂叛乱活动。恩:减免赋税、会盟、联姻、修建避暑山庄和外八庙等
多伦会盟、避暑山庄与外八庙
目的:联络与少数民族首领的感情,加强统治“合内外之心,成巩固之业”
作用:避暑山庄和外八庙是实际上起到了清朝第二政治中心的作用,对于加强中央与边疆少数民族联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内蒙古
准噶尔部(噶尔丹)勾结沙俄。康熙帝亲征,击溃叛军。
新疆
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回部(大小和卓)叛乱。统一新疆,巩固西北边疆。
西藏
册封“达赖”、“班禅”封号。设立驻藏大臣,共同管理西藏。“金瓶挚签”制度—活佛转世。促进西藏发展,稳定政局,保证统一。
其他
设立将军(伊犁、吉林、黑龙江、盛京、乌里雅苏台等),参赞大臣,加强管理防务。
第21课 大一统气派与中华民族的象征
一、明清皇宫
1、明成祖把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扩建,营造了新的北京城。
北京城有三重:京城、皇城和宫城。宫城旧称紫禁城,现为故宫。政权中心: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故宫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的古建筑群,1987年被评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万里长城
朝代
目的
东起点
西止点
秦朝
防御匈奴
辽东
临洮
明朝
防范蒙古骑兵南下侵扰
鸭绿江
嘉峪关
作用:军事上提高了整体防御功能;经济上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开发;政治上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纽带。
回顾唐朝、元朝清朝和西藏的关系:
唐朝与西藏“合同为一家”;元朝设宣政院,西藏归中央统辖;清朝确立册封达赖班禅制,雍正设驻藏大臣,乾隆制定“金瓶掣签” 制
清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
对外:抗击沙俄侵略,签订《尼布楚条约》
对内:(1)1684年清朝设立台湾府。(2)康熙帝平定准噶尔部贵族噶尔丹叛乱。(3)乾隆帝平定回部贵族大小和卓叛。(4)确立册封喇嘛教首领达赖和班禅的制度,并设驻藏大臣,共同管理西藏事务。乾隆帝还制定“金瓶掣签”制度。(5)在边疆设立了伊犁、吉林、黑龙江、盛京、乌里雅苏台五将军和参赞大臣。(6)民族政策方面是恩威并重,对少数民族地区减免赋税,还通过会盟、联姻等方式加强联系。
第22课 科技成就与世俗文学
科学技术
姓名
年代
类别
著作
成就
李时珍
明代
医学、医药学
《本草纲目》
东方医学巨典
宋应星
明末
科技
《天工开物》
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
明清小说
——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
小说
作者
内容
价值
《三国演义》
罗贯中
东汉末年、三国
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
《水浒传》
施耐庵
官逼民反
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西游记》
吴承恩
西天取经
长篇神话小说
《红楼梦》
曹雪芹
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
古典小说的颠峰
第23课 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
郑和下西洋
时间: 1405—1433年 在位皇帝:明成祖
目的:1、加强对外友好;2、宣扬国威
条件:1、社会安定,国力雄厚;2、明朝造船业发达3、指南针及航海图的利用4、郑和不畏艰险,才能超群 5、统治者的支持
出发地点:刘家港 最远到达地区: 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历史意义:1、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创举;2、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3、促进了南洋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精神品质:百折不挠、积极进取、勇于开拓、自强不息、不畏艰难的探险精神。
闭关政策
含义:清王朝严格限制对外交往和贸易的政策。
原因:①清朝自给自足,物产丰富,无需对外交往②害怕沿海居民与外商 往来,滋扰生事。
表现: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出口货物品种、出海船只的载重量和出海人数、日期等)。
影响: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限制了我国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24课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
一、明清经济发展
康乾盛世:康熙到乾隆年间。
“康乾盛世”经济发展的表现?(4个方面)
(1)农业 : 人口增长,耕地面积增加。(2)手工业: 手工业品(纺织品、瓷器、茶叶)大量出口。(3)对外贸易:贸易顺差(出口﹥进口)白银成为当时中国的主要货币之一。(4)商业:①商帮的形成(徽商、晋商)②市镇的发展③有六个五十万以上居民的城市。
二、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
1、人口流动性增大,传统的农耕社会开始发生变化。2、商贾大于农工
2、明中期以来经济、社会、思想文化方面的一系列变化,显露出新旧冲突的征兆,这些因素的发育成长,带有向近代化文明演进的去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