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课件(共24张PPT)-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2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课件(共24张PPT)-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共24张PPT)
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7.2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7.2.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7.2.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中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考古发现证明,无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还是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团结一心、同舟共济,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了守望相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创立了多样和谐的中华传统文化。
思考:中华传统文化是怎样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知识梳理
一、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1.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自强不息创造得来的;
2.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中华文化。(鲜明的民族性)
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八月中秋时,农作物基本都成熟了,农民为了庆祝丰收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也有历史学家指出中秋节起源应为隋末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日的时候。这一天,唐军裴寂看见月亮,发明了月饼作为军粮,成功解决了军中粮食不够的问题。
中秋节普及于汉代,汉代是中国南北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融合时期,各地文化上的交流使节俗融合传播。
思考:中秋节及习俗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
≠ 各民族文化的总和 ≠各民族文化趋同、渐趋统一、同一≠文化差异消除
知识梳理
一、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3.中华文化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增强其包容性,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很强的包容性)
中秋节的一个重要习俗就是吃月饼。月饼的做法,是受到边疆和域外文化的影响。中国新疆和中亚、西亚地区都是比较干旱的地区,干旱地区民族常以烤制食品为主,古代新疆交通不便,路途遥远,烤制食品具有抗干燥,易保存,好携带的特点,适应当时当地的需要。
思考:中秋节及习俗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
≠ 全盘吸收
求同存异:与其他民族、国家的文化和谐相处。
兼收并蓄:能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总结: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创造主体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自强不息创造得来的
形成过程 内部因素 中华文化由各民族文化共同组成,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外部因素 中华文化注重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不断增强其包容性,促进了自身的发展(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BY YUSHEN
中华文化
当代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
精华
糟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概念辨析
【注意】:1.传统文化≠历史文化。历史文化,部分被历史淹没,在长期的历史中形成并保留至今的文化才是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2.中华传统文化有优秀与落后之分,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
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呢?
现代文化 (革命文化为典型)
近代文化
知识梳理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
1.核心思想理念
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
2.中华传统美德
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
3.中华人文精神
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等。
知识梳理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
核心思想理念
中华传统美德
中华人文精神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雪中送炭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止于至善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知识梳理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意义:
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唐代时中秋风俗在中国北方地区已流行,在唐代中秋节成为了官方认定的全国性节日。北宋时期,正式定阴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明清时期,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愈益浓厚。发展至今,吃月饼已经是中国南北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体现在文学、艺术、哲学、科学技术等方方面面。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源远流长、
绵延几千年、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
内涵丰富多彩
思考:这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什么特点?
博大精深
总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特点 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②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连续性,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
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包容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比较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归纳提升
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侧重不同 纵向的时间层面, 从动态上,即从中华文化发展的轨迹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 横向的内容层面,强调丰富多彩。从静态上,即从中华文化的内涵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
归纳提升
联系 ①互为因果、互相促进:因源远流长才有时间发展、丰富自己;因博大精深才具有了强大生命力,才能源远流长
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是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知识梳理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意义: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1)对世界:中华文化很长时间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对周边国家和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对中华民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古代中国作为当时世界上的经济强国、文化大国,其文化受到别国追捧、效仿,特别是在东亚出现了包括周边国家在内的“汉字文化圈”,中秋节习俗从唐朝开始就传播到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国。
思考:这说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什么意义?
知识梳理
四、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1.中华传统文化存在糟粕:
原因:主要产生于封建社会,是对当时政治经济的反映,不可避免有陈旧过时的东西。(如封建特权思想、等级意识)
四民制度贯穿于封建社会始终。所谓四民,指的是古代中国的四种公民,即士、农、工、商,也是一种尊卑排序。士要在最前面,以体现士人阶级的特权和地位,农则紧随其后,体现出统治者对于农业的高度重视。工匠在古代并不受重视,排在农后面。而商贾在奉行重农抑商的古代,自然只能排在末位,被归为“四民”当中的“贱籍”。
思考:这说明应该如何认识中华传统文化?我们要全盘继承吗?
知识梳理
四、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1)“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继承)
(2)“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发展)
(3)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批判地予以继承,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2.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注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不是先后的两个过程
知识梳理
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总: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自先秦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天地之性人为贵”的讲仁爱、重民本思想,“和衷共济、风雨同舟”的家国情怀,“舍生取义”的崇正义理念,“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尚和合、求大同思想,“青山一道,同担风雨”的共同体意识,一脉相承,源远流长。
思考:材料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今天有何价值?
知识梳理
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1.对中华民族的意义: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能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历来对月亮有着特殊的情感,月亮也成为文学中典型意象和永恒的主题,在中华文化里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代表着美丽、团圆、思念等,是人们寄托情感的载体。提起月亮,我们总会联想到许多与月亮有关的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等。
思考: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些诗句为什么总能直击心灵,凝聚起世界各地中华儿女的情感?
知识梳理
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2.对解决社会问题的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思想,能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
习近平总书记常常引经据典、以古论今,纵论天下大事,折射出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治国理政的深邃思考和宏大韬略。曾引用《管子》“与天下同利者,天下持之;擅天下之利者,天下谋之。”并据此指出在重大疫情面前,我们一开始就鲜明地提出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
思考:材料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解决今天遇到的现实问题有何价值?
知识梳理
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3.世界意义: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爱好和平,始终崇尚和谐和睦、友好合作。“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中国传统文化崇尚和合共生,主张和而不同。“和合”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标识,也是新时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基础与价值支撑。
思考:材料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今天有何世界意义?
总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为什么 ①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
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能够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
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怎么做 (继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 ①正确态度: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批判地予以继承
②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③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
④坚定文化自信,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⑤把既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既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课堂小结
7.2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1.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
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
勤劳智慧、自强不息
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
吸收借鉴外来文化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意义:
4.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1)总:
(2)对中华民族:
(3)对解决难题:
(4)世界意义:
5.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1.中华文化全面吸收外来文化,不断增强其包容性,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纠正:中华文化注重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不断增强其包容性,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2.中华传统美德包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
纠正:中华传统美德包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
易错矫正
3.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能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铸牢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
纠正: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铸牢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