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课件(共21张PPT)-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课件(共21张PPT)-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共21张PPT)
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4.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认识论)
本课知识点:
1、认识的含义和认识的两个阶段
2、实践的含义和三个特征
3、实践对认识的作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诗中“小时”对月的认识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为什么?
月球是受地球万有引力影响而围绕地球旋转的天然卫星,月球的轨道是椭圆形的,其近地点距离地球约为362,600公里,远地点距离地球约为405,400公里。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平均速度为1.02公里/秒。月球与地球中心的平均距离大约是385,000公里,大约是地球半径的60倍。
(一)认识
1、含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形式(阶段):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区别 获得途径 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 借助抽象思维获取
反映层面 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各个方面的认识 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反映形式 感觉、知觉和表象 概念、判断和推理
认识阶段 认识的低级阶段 认识的高级阶段
联系 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升华,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与很多望“月”兴叹的国家相比,我国的探月工程令世界另眼相看。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二、实践
1. 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主观世界
≠认识活动
注意: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的活动。
2. 实践的基本形式: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和科学实验。
为什么我国的载人登月计划不能提前实现?这说明实践有何特征?
我国有计划有步骤步履不停地实施探月工程,这说明实践又有特征?
3. 实践的特点:
(1)客观物质性
(2)主观能动性
(3)社会历史性
材料一:由于特殊的运行轨迹,月球背面一直是人类无法窥探的神秘之地。随着嫦娥四号、六号相继到来,月背的“庐山真面目”便开始展示于世人面前。
材料二:经过对嫦娥五号和嫦娥六号带回的月球正面和背面月壤的科学分析,科学家发现了月球两面土壤的不同结构特征,打破了过去人们普遍认为月球正、背面没有区别的猜想。
中国探月工程使人类逐步揭开月背的神秘面纱,说明实践对认识起什么作用?
通过对月球正背两面月壤的比对分析,打破了之前的猜想,这又能说明什么?
三、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判断:“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说明读书也是认识的来源。
提示: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但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一是通过亲身参加实践获得直接经验(根本途径);二是通过学习获得间接经验,比如读书。不管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
要注意区分认识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途径。
西红柿原本长在美洲茂密的森林里,鲜红艳丽。当时人们认为鲜艳的浆果有剧毒,碰都不敢碰,给它取了个吓人的名字叫“狼桃”。
16世纪时,英国一位公爵到美洲旅行,发现西红柿非常漂亮,就带回了英国,献给女王,并且告诉大家西红柿有毒,只能观赏,不能吃。
渐渐地,西红柿被广泛种植,但没人敢吃。到了18世纪,法国一位画家曾多次描绘西红柿,禁不住诱惑,打算尝试吃西红柿。他吃下西红柿后,躺在床上静静等待死亡降临。
……
这个故事能告诉我们什么哲学道理?
(2) 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延伸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3) 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1)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2.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中国的“天眼”能接收到137亿光年以外的电磁信号,这个距离接近宇宙边缘。
(2) 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延伸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3) 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1)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2.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材料一:由于特殊的运行轨迹,月球背面一直是人类无法窥探的神秘之地。随着嫦娥四号、六号相继到来,月背的“庐山真面目”便开始展示于世人面前。
材料二:经过对嫦娥五号和嫦娥六号带回的月球正面和背面月壤的科学分析,科学家发现了月球两面土壤的不同结构特征,打破了过去人们普遍认为月球正、背面没有区别的猜想。
中国探月工程使人类逐步揭开月背的神秘面纱,说明实践对认识起什么作用?
通过对月球正背两面月壤的比对分析,打破了之前的猜想,这又能说明什么?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实践结果达到预期效果,则证明认识是正确的,反之,则证明是错误的)
“两个凡是”的方针为什么是错误的?
提示: 任何主观标准:如个人的认识、权威观点、多数人的意见、科学理论等,都不能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人类为什么要孜孜不倦地探月?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我们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 ____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_________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 _____
—实践是认识的 _____
—特点:__________、 _______、社会历史性
— _____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理性认识
来源
目的
唯一标准
动力
主观能动性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_________的物质性活动
实践
客观世界
客观物质性
反作用
决定
— ___ __ 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感性认识
— 含义:主体对客体的
认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能动反映
—类型:生成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_、科学实验
知识结构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