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课件(共20张PPT)-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2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课件(共20张PPT)-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共20张PPT)
温故而知新
认识
实践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直接现实性
客观物质性
主观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基础(决定)
反作用
启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
启示:重视科学理论、真理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发展
深化
依赖
4.2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1.真理的含义和特点
2.认识的特点
1、真理的含义:
有用的就是真理
被大多数人承认的就是真理
圣人之言、领袖之话是真理
关于真理的大讨论
真理到底是什么?
知识回顾:认识: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认识
客观对象
真理
谬误
相符合
不符合
1.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与谬误之间有着严格的界限
(1)最基本的属性:客观性。
2、真理的特点
思考:为什么说真理是客观的?
①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②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是客观的。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你喜欢下雨天吗?
你看到了什么?
思考1: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为什么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
思考2:对多种不同的认识,是不是每个认识都是真理?
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 ,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
认识具有多样性
在同一条件下,人们对同一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注:真理不会因个人的喜好、出身、社会地位等主观因素而改变
真理具有唯一性
周恩来总理曾说:“只有忠实于事实,才能忠实于真理。”真理是人们( )
A.对客观实际的反映
B.对客观世界的直观反映
C.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D.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D
三角形内角和>180°
三角形内角和<180°
三角形内角和=180°
(2)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思考:
“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是否适合于任何条件?
前苏联的
社会主义革命
“先在城市夺取政权”理论
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
“农村包围城市”理论
(3)真理都是具体的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指主观认识符合当地的实际
指主观认识符合当时的实际
从时间上讲,任何真理都是对事物发展过程中某一特定历史阶段的正确认识。
疑难解析: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统一(三角形内角和)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只有一个。在一定的条件下,真理是确定不移的,这可以看出真理具有绝对性;
01 真理是客观的
(绝对真理)
02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相对真理)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并不断向前发展和逐步深化,真理又具有相对性。
3.真理与谬误的关系:相伴而行(p55)
①真理是有条件的,超出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②真理是具体的,不顾实际情况照搬过去经验,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
思考:从上述原理可知真理与谬误具有什么关系?
对立统一
①对立:真理和谬误之间是有严格的界限的。
②统一:真理和谬误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认识和改正错误
判断对错:真理中包含着谬误
原理 世界观 方法论
真理的 客观性
真理的 条件性
真理的 具体性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有且只有一个。
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①要把握真理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②要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
③正确对待和改正错误。
真理都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小结: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下图漫画蕴含的哲理是( )
A.真理的最基本属性是客观性
B.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C.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D.同一性与斗争性相互转化
【解析】选B。题干漫画表明,多跨一步,或许就会发生“是”与“非”的转化→这体现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B符合题意;漫画强调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不是强调真理的客观性,A与题意不符;漫画体现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没有体现矛盾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C与题意不符;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而不是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相互转化,D说法错误。
B
盘点中国人口政策演变:
20世纪50年代,“人口众多是极大的好事”。新中国成立之初,抗美援朝后,我国仿效苏联鼓励生育,生孩子多的母亲被称为“英雄母亲”。
1982年,我国将计划生育定为国策,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1949年至1980年,中国净增人口4.3亿。为遏制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中国政府只好采取“急刹车”办法。
2016年,放开全面二孩政策。由于中国出生人口振荡走低,社会老龄化程度加重。
2021年,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政策放松释放了之前堆积的生育意愿,但反弹持续时间和幅度都远低于预期,且因为养娃成本高导致年轻人生育意愿低。
思考:我国的人口政策为什么一直在调整?这体现了我们追求真理的过程有什么特点?
1、认识具有反复性
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
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总要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限制。(主体差异性)
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认识的进程: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
原因:
材料:我国现在社会老龄化程度高,人口出生率低,并受到养娃成本居高不下的影响,年轻人生育意愿较低。基于对现在的人口生育现状的认识,开始实施三孩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
思考:我们对社会生育现状已经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这种认识还会继续向前发展吗?这说明了认识具有什么特点?
2、认识具有无限性
①认识的对象:物质世界---无限变化的
②认识的主体:人类---世代延续的
③认识的基础:社会实践---不断发展的
原因:
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注意:认识具有无限性并不代表人类的认识可以超越客观历史条件。
材料: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无计划无节制的鼓励生育,经过了70多年的历程后,现在国家层面通过实施三孩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再次开始鼓励生育。计划生育下的三孩政策,推动适度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思考:现在的人口政策是不是又回到了原点?说明认识具有什么特点?
3、认识具有上升性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但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
≠循环往复
认识论小结: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反、无、上)
1.认识具有反复性,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具有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认识具有上升性,认识运动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真理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原理: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1.真理的含义
2.真理的特性
3.认识的特点
反复性
无限性
上升性
客观的
(最基本属性)
具体的有条件的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真理只有一个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人不怕犯错误,要正确对待错误
原 理
方法论
方法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