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6张PPT)探索认识的奥秘【认识论】4.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寻觅社会的真谛【社会历史观】5.社会历史的本质社会历史的发展社会历史的主体实现人生的价值【价值观】6.价值与价值观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价值的创造与实现历史唯物主义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日前,国家安全部近日披露5起国家安全领域典型案例,其中,“间谍窃取我国杂交水稻亲本种子”一案登上热搜。民众对此不免感到疑惑:亲本稻种是什么?小小的种子为何引起国家的高度关注?亲本稻种,一般是第一代用于杂交实验的种子,其留种不会产生性状分离影响产量,是我国粮食安全领域重要的种质资源。保护亲本稻种,不仅是在保护我国种质资源,更是在保护粮食安全,守护人民的“饭碗”中国人的饭碗如何能端牢?5.2 社会历史的发展第一目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自古以来,粮食就是人民关注的重点……民人以食为天。——《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牧民》“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为了生活,首先需要解决吃、穿、住、行等所需要的生活资料。原始社会现代社会一万多年前,野生稻就在华夏大地生根发芽,这是世界上最早发现的亚洲稻痕迹。想一想,原始社会和现代中国的分别是如何生产和食用水稻的?提示:可以从生产过程中人们的关系、使用的工具、稻种的种类、粮食分配方式、烹饪手法等方面进行思考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1、物质资料生产的重要性(1)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地位)(2)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为了生活,首先需要解决吃、穿、住、行等所需要的生活资料。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作用)为了生存,必需衣食住行等生活资料物质资料的生产采取一定的方式需要进行需要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2、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含义: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基本要素: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地位: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1)生产力劳动者:即人,在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生产工具:使用的物质手段,最重要的是劳动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最重要的标志劳动对象:劳动过程中被加工改造的物体基本要素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含义: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关系。要素: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要素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作用):如公有制、私有制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如剥削与被剥削、平等互助产品分配关系:如平均分配、按劳分配、按需分配等决定(2)生产关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2、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马克思《哲学的贫困》如何理解马克思这句话?“手推磨”与“蒸汽磨”代表着以生产工具为标志的生产力“封建主”与“资本家”代表着代表社会所采取的经济结构,即生产关系状况。议学思考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态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要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变化 发展生产力生产关系变革 发展决定决定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中国作为拥有十四亿人口的大国,要想端稳“饭碗”,光有良种远远不够,还必须牢牢守住耕地红线。但是随着我国城市化加速推进,大量农业人口转向二、三产业,家家包地、户户种田的局面发生了很大变化。原先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再适应当前的需要。2016年,国家决定对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实行“三权分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三权分置”国家为何要实行三权分置?实行“三权分置”有何意义?议学思考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发展起阻碍作用。2016年《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意见》2021年一号文件适应社会大生产要求,促进乡村振兴严重挫伤农民积极性,农业生产倒退解放农村生产力,成为改革开放先声1953-56年,《总路线》《农业合作社决议》1958-1980年《关于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1980年《责任制的几个问题》《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提高农村生产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三权分置,各种合作社。大家一起干(合)集体所有制,大家一起干(合)人民公社一大二公(大合)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表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传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我国农村土地荒废,产业化水平低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后,我国农业产业化水平大大提高,农民收入增加结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态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要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发展起阻碍作用。原理方法论原理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使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4、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注意:凡是与经济有关的制度、体制、政策,属经济基础如:生产资料所有制、分配制度,市场经济体制、财税制度、土地“三权分置”制度、退休政策等。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1)经济基础:是指由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2)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政治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上的政治、法律制度,与之相应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党派等国家机器和政治组织。思想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哲学、宗教、文化传媒等。判断:经济基础or上层建筑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民法典》土地“三权分置”制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地方政府实行简政放权国家政权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材料信息:议学思考我国土地“三权分置”制度在法理上的确立过程体现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存在什么关系?1. 随着“包产到户”的生产关系调整,催生出我国的土地承包经营权2. 农业经营现代化和规模化、市场化呼吁修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相关法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议学思考我国土地“三权分置”制度在法理上的确立过程体现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存在什么关系?材料信息: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2.法律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等问题的模糊规定不适应农业经营现代化和规模化、市场化发展的需要1. 民法通则的规定为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注入强心剂3.《民法典》的颁布和《农村土地承包法》的修订为我国农村生产关系调整和农业长期稳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5、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时,它就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强调上层建筑要先进强调经济基础要先进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②: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体现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结论70年代末,我国经济的发展需要更多人才,而文革时期推荐上大学的制度存在诸多弊端。高考制度恢复后,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输送了大批人才,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就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就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原理方法论原理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坚持全面深化改革,调整上层建筑使之适应经济基础状况并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从而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生产力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劳动者(主导)生产工具(标志)劳动对象生产资料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产品的分配方式经济基础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思想上层建筑决定反作用决定反作用总和小结: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生产力经济基础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生产关系一定适应生产力的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决定反作用决定反作用要求要求小结:人类社会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一定适应生产力的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这一普遍规律的发现,使人类第一次解开了社会历史领域之谜,使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第一次真正成为科学。区分: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主要矛盾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主要矛盾区别 社会基本矛盾是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要矛盾是在某一个历史阶段对社会发展起着领导和决定作用的矛盾联系 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主要矛盾二者之间是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社会基本矛盾贯穿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规定着社会发展全过程的本质 社会主要矛盾都是由社会基本矛盾演变而来的,是社会基本矛盾在特定历史阶段的表现形式第二目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现在的你,经历过缺衣少食、饥寒交迫的生活吗?可这种每天都能吃饱饭、吃好饭的生活,中国人民才过了几十年……一百年前……现如今……由此可见:社会的发展趋势是?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1.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实现方式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即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产生、发展和解决中实现的。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2.阶级社会基本矛盾回首中国近代史,当时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什么?是如何解决的?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革命阶级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解决方式: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被剥削阶级反对剥削阶级的斗争,迫使统治阶级不得不调整某些经济和政治关系,使社会基本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从而或多或少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当旧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时,只有通过先进阶级反对反动阶级的革命,才能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性质:对抗性(敌我)的矛盾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几千年来的阶级剥削制度的历史已经基本上结束,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中共八大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议学思考:1.在社会主义的中国,社会基本矛盾还存在吗?2.既然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不复存在,那么我国的社会基本矛盾是什么性质的矛盾?议题1答案:存在,社会基本矛盾贯穿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议题2答案:是非对抗性的矛盾3.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矛盾的性质:非对抗性的矛盾解决方式: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即改革)加以解决。4.社会主义改革性质: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地位: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目的: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阶级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社会 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矛盾性质 对抗性(敌我)矛盾 非对抗性(人民内部)矛盾解决方式 阶级斗争 (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根本目的 建立新的生产关系, 解放生产力 使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使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任何社会都一样区分决 定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2018·十九大报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我们追求的终点吗?5.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共产主义的目标是消灭阶级对立,建立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在这个联合体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原始社会人类社会的最低阶段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从蒙昧时代走向文明开化封建专制“人吃人”的社会血与火的征服“羊吃人”的社会人类社会的最高形态人类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不断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地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易错分析比较 社会“基本矛盾”与“主要矛盾”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间的矛盾阶级社会的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比较几个“动力”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主要矛盾)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