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临沂三中北校区高二十月质量检测试题生物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A.提高细胞外K浓度会使神经细胞更容易兴奋B.神经递质、纤维素和溶菌酶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C.血浆pH的相对稳定仅与缓冲物质有关D.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渗透压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2.关于神经系统组成的表述,错误的是()A.以脊髓为中枢完成的反射可受高级中枢的调控B.外周神经系统分为躯体运动神经和内脏运动神经C.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都属于传出神经,二者活动通常相互拮抗D.人体的神经系统是由神经元和数目更多的神经胶质细胞构成的3.某学生早晨空腹参加高考体检,在等待体检的过程中,该学生体内发生的变化是()A.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对水的重吸收增强B.神经调控皮肤毛细血管收缩,体温迅速上升C.下丘脑释放促甲状腺激素增加,细胞代谢增强D.胰岛A细胞增加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血糖浓度上升4.某人进入高原缺氧地区后,呼吸困难、发热、排尿量减少,检查发现其肺部出现感染,肺组织间隙和肺泡渗出液中有蛋白质、红细胞等成分,被确诊为高原性肺水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该患者呼吸困难导致其体内CO2含量偏高B.患者体温维持在38℃时,其产热量大于散热量C.患者肺部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肺部的组织液增加D.用药物抑制机体对水的重吸收,增加尿量以缓解症状5.“醉氧”是由于人的机体刚刚适应高原地区的低氧环境,重新进入氧气含量相对高的地区而发生的不适应,有疲倦、无力、嗜睡、胸闷、头昏、腹泻等症状,被称为“脱适应反应”或“低原反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1A.“醉氧”使机体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发生相应的变化B.“醉氧”的发生说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C.“醉氧”后的恢复离不开器官、系统协调一致的活动D.“醉氧”的发生与内环境中的血红蛋白含量较高有关6.将青蛙的头部齐鼓膜后剪去,但其余部分保持基本完好,这样的青蛙被称为脊蛙。将脊蛙做如下实验,下列关于本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实验步骤实验结果第一步用1%的硫酸溶液刺激蛙右侧后肢趾部皮肤发生屈腿反射第二步将蛙右侧后肢趾部的皮肤环剥,重复第一步实验①第三步将探针插入蛙的脊髓内,破坏娃的脊髓,重复第一步实验②A.该实验使用脊蛙,说明大脑对屈腿反射无控制作用B.①处的结果是不发生屈腿反射,原因是破坏了反射弧的感受器C.用1%的硫酸溶液直接刺激蛙右侧后肢的肌肉也可发生屈腿反射D.②处的结果是不发生屈腿反射,原因是破坏了反射弧的传入神经7.神经学家发现,如果除去细胞外液中的钠离子,那么神经纤维就不能产生动作电位;降低细胞外液中钠离子浓度,动作电位的幅度会降低。将离体枪乌贼神经纤维置于含有不同浓度钠离子的溶液(a、b、 )中,分别测得其电位变化,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电位000刺激-40-60-80023A.三种溶液的钠离子浓度大小关系是cB.神经元兴奋时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加大,引起钠离子内流C.若细胞外液中钠离子浓度低于细胞内的,则可能不会产生动作电位2临沂三中北校区高二十月质量检测试题生物答案单项选择(40分,每题2分)1-5ABABD6-10BDADC11-15BDABA16-20 ACDCD不定项选择(15分,每题3分)21.ABD)22.AB23.BCD24.C25.BC填空题(共计45分)26.(14分,除特殊标注外,每空1分)(1)①.消化②.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2)D(3)①.理化性质②.化学成分③.神经-体液-免疫(4)①.B液(1分)(②.增大(1分)27.(8分,每空1分)(1)①.正电位变为负电位②.协助扩散(易化扩散)(2)①.不能②.化学信号→电信号③.肌肉持续收缩(肌肉痉挛)(3)a.IIb.膜内Na+含量的变化c.升高28.(12分,每空1分)(1)①.3.9~6.1mmo1.L-1②.肝糖原的分解(2)①.胰岛B②.拮抗③.胰腺研磨液中含有(胰)蛋白酶,会催化胰岛素分解(3)①.协助扩散②.升高③.外负内正④体液(4)①②③(5)①.反馈②.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29.(11分,每空1分)(1)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分级调节③.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④.神经递质(2)①.代谢产热②.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③.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失活了(3)皮肤毛细血管舒张(4)①.发热家兔模型+生理盐水②.损毁下丘脑的发热家兔模型+M溶液③.M也具有解热作用并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月考试题.pdf 月考试题答案.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