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内江六中2024一2025学年(上)高2025届第二次月考政治学科试题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第I卷选择题(满分48分)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1.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为此,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上述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的依据是:()A.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反作用B.传统生产力已不能适应高质量的要求C.改革开放是党的执政之基和力量之源D.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社会形态的更替2.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新时代10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把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变为现实。这说明()①科学社会主义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焕发生机与活力②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③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历史逻辑相统一④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初心和使命践行科学社会主义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这一论断深刻指明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改革开放之间的内在联系。改革开放()①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方向指引②确立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制度,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③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④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一招,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4.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写道,亚当·斯密“在下面这点上是对的:在奴隶劳动、徭役劳动、雇佣劳动这样一些劳动的历史形式下,劳动始终是令人厌恶的事情,始终表现为外在的强制劳动,而与此相反,不劳动却是‘自由和幸福'”。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生产资料私有制是导致劳动“始终令人厌恶”的根源②劳动只有摆脱了外在的强制性才是“自由和幸福”的③在不同社会形态下,劳动形式的变化带来生产关系的改变④在雇佣劳动形式下,劳动创造的全部财富被雇佣者无偿占有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5.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这些理念和主张为应对全球性风险挑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和赞誉。该思想之所以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全球影响内江六中高2025年级,政治学科试卷,第1页(共7页)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A C D A C B D D C A题号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C D B D C D17.①政府进行科学的宏观调控,完善签证政策,推动旅游便利化,提升中国旅游的国际吸引力;推动旅游消费供给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入境游市场供需有效对接;加强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和优化服务,完善旅游市场体系,提升游客体验和满意度。②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激发旅游市场经营主体竞争活力,以市场为导向,优化产品服务的供给,满足入境游客的多样化需求。18.①持续破除市场准入壁垒,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的营商环境(市场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公平竞争,激发民营经济生机活力。②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切实缓解民营经济融资难问题,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③实施激励企业加大研发经费投入的财政补贴政策,增强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支撑,推动民营经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使民营经济成为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④培育和弘扬企业家精神,全面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转变政府职能),促进民营经济健康成长。19.①有利于促进投资和消费,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良性循环,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和可靠性。②促进先进设备生产应用/推动设备向高端、智能、绿色、安全方向升级/推动先进产能比重提升,淘汰落后产能,带动我国制造业整体竞争力提升/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③推动高质量消费品更多进入居民生活,释放消费潜力/适应消费需求变化/改变人们的消费行为和消费观念,满足美好生活需要。20.①提高沿线地区货物流通速度,降低物流成本,提高运输效率;②吸引国内外企业投资,增加就业机会,增强经济动能;③推进国际经贸规则对接和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优化营商环境;④促使商品和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流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推动西部地区经济整体提升。21.①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乡村,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②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全面释放生态效益红利,提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质效。③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形成规模效益。④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⑤充分挖掘各地的特色资源,打造特色生态名村、亮丽的公路景观,营造生态文明建设的浓厚氛围,形成发展优势。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2024-2025学年上期高三第二次月考政治答案.pdf 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2024-2025学年上期高三第二次月考政治试题.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