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隋唐时期的经济、科技与文化 同步练习(含答案)中职历史高教版(2023)中国历史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9课 隋唐时期的经济、科技与文化 同步练习(含答案)中职历史高教版(2023)中国历史

资源简介

第9课 隋唐时期的经济、科技与文化
同步练习
1.隋唐时期,中华文化更增添了鲜明的多民族色彩,这主要是由于( )
A.汉族文化为各少数民族效法吸收 B.各少数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各具特点
C.各族交往密切,文化相互交流融合 D.继承了历代传统文化的民族精神
2.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体现出唐文化的( )
A.高度繁荣的特征 B.世界领先的特征
C.充满活力的特征 D.兼收并蓄的特征
3.下列对长安商业活动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A.从长远角度看,“坊”与“市”的划分限制了商业活动的发展
B.“市”中的商业活动是长安城商业繁荣的标志
C.频繁的对外商业活动提高了长安城的国际地位
D.长安的商业代表了古代历史上城市商业的最高水平
4.某史书有“声如雷震,……人与牛皮皆碎进无迹,甲铁皆透”的战争场景描绘,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火药很早就用于军事,下列战争中最不可能使用火药武器的是( )
A.秦末农民战争 B.蒙古军队灭金的战争
C.南宋将领抗击金军的战争 D.文天祥抗元的战争
5.唐代实现了“人无灌溉之劳,而田有常熟之利”的农业生产工具是( )
A. 耧车 B.翻车 C.曲辕犁 D.筒车
6.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是( )A.《千金方》 B.《四部药典》 C.《本草纲目》 D.《唐本草》
7.河南卫视歌舞节目《唐宫夜宴》在一夜之间火遍大江南北。节目中,参加夜宴的宫女们如同在古画中穿行,她们时而嬉笑打闹,时而梳妆打扮,盛唐时期的文化风貌尽情展现。下列选项不可能出现在节目中的是( )
A.精美的青瓷、白瓷 B.妇女在骑马、对弈
C.《李白诗集》 D.长安城的宅巷之内店铺林立
8.佛教传入中国对儒学产生了巨大冲击,许多儒士激烈批判佛教,并支持政治上的灭佛运动。中国古代政府的“反佛”活动主要是因为佛教(  )
A.威胁了中央集权,造成了社会的动荡
B.耗费了社会资源,影响了政府税收
C.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导致道德沦丧
D.佛教没有与时俱进,实现理论创新
9.中国古代医术,亦称“仁术”,如唐朝的孙思邈提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医学( )
A.重在总结实践经验 B.受到封建伦理道德的约束
C.重视医学理论建构 D.蕴含着儒家文化的价值观
10.王祯《造活字印书法》记载:“五代唐明宗长兴二年,宰相冯道、李愚请令判国子监田敏,校正《九经》刻板印卖。朝廷从之……因是天下书籍遂广。”这反映了( )
A.雕刻印刷术已在唐朝普及 B.雕版印刷推动了文化发展
C.政府已采用活字印刷技术 D.文化传播仅依靠手抄书籍
11.下图是某一时期中外交流的线路图,该图反映的史实应是( )
A,鉴真东渡 B.玄奘西游 C.马可·波罗东游 D.新航路开辟
12.下图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的情景。该作品体现了 ( )
A.西域风情与中土文化的交汇 B.文人意趣与市井风情的杂揉
C.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 D.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
13.“亲亲尊尊”思想本为儒家的重要思想,但在魏晋时期道教的重要戒律类经典中也规定:“凡人人家,必先问人家尊亲名讳。”这说明()
A.道教继承和发展了先秦道家思想
B.道教融合儒佛思想形成完备体系
C. 道教发展吸收借鉴儒家伦理纲常
D. 儒家因自身缺陷受到道家的冲击
14.唐长孺先生在《读<桃花源记旁证>质疑》中认为,桃花源隐喻的是躲避赋役的农民在豪强率领下逃人山林,脱离政府控制的情况,而“桃花源”中的土地实际上被豪强占据,随其逃人的农民成为豪强的依附性人口。据此可知( )
A.文学作品可以直接说明历史问题
B.历史研究应该得到文学作品印证
C.《桃花源记》有着较强的史实依托
D.《桃花源记》可作为史料确证史实
15.唐人崇尚“晋贤真迹”争相效仿以王羲之父子为代表的江左书法风格,进及第后在雁塔题名的字迹被认为皆有“江左遗风”这主要反映出,唐代( )
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科举推动行书步人盛世
C.市民文化需求强烈
D.书法艺术吸纳六朝元素
16.
(《多宝塔碑》唐 颜真卿) (《簪花仕女图》唐 周昉)
材料:唐代审美意向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南北文化交流融合,使汉魏旧学(北朝)与齐梁新声(南朝)相互取长补短,推陈出新;另一方面,中外贸易交通发达,“丝绸之路”引进来的不只是“胡商”会集,而且也带来了异域的礼俗、服装、音乐、美术等。——李泽厚《美的历程)
问题:根据图片与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的审美意向体现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第9课 隋唐时期的经济、科技与文化
同步练习
1.隋唐时期,中华文化更增添了鲜明的多民族色彩,这主要是由于( )
A.汉族文化为各少数民族效法吸收 B.各少数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各具特点
C.各族交往密切,文化相互交流融合 D.继承了历代传统文化的民族精神
【答案】C
【解析】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分析,B是条件,A与出现多民族色彩的意思相悖,D不明确。
2.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体现出唐文化的( )
A.高度繁荣的特征 B.世界领先的特征
C.充满活力的特征 D.兼收并蓄的特征
【答案】C
【解析】 A、B 在此题中表达的意思相近,是唐文化对世界产生影响的基本条件,D 反映的是唐朝广泛吸收外来文化的特征。玄奘西行是去学习外国的文化,鉴真东渡是去传播文化的,所以 A、B、D 不符合题目要求。
3.下列对长安商业活动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A.从长远角度看,“坊”与“市”的划分限制了商业活动的发展
B.“市”中的商业活动是长安城商业繁荣的标志
C.频繁的对外商业活动提高了长安城的国际地位
D.长安的商业代表了古代历史上城市商业的最高水平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商品经发展速度较快,对外商业活动频繁,但唐代只是中国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起步阶段,明清时期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代表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顶峰,所以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A B C三项表述正确。
4.某史书有“声如雷震,……人与牛皮皆碎进无迹,甲铁皆透”的战争场景描绘,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火药很早就用于军事,下列战争中最不可能使用火药武器的是( )
A.秦末农民战争 B.蒙古军队灭金的战争
C.南宋将领抗击金军的战争 D.文天祥抗元的战争
【答案】A
【解析】火药最早出现在唐。
5.唐代实现了“人无灌溉之劳,而田有常熟之利”的农业生产工具是( )
A. 耧车 B.翻车 C.曲辕犁 D.筒车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唐朝出现的灌溉工具是简车,这种农具有利于农业生产,实现了“人无灌溉之劳,而田有常熟之利”,D项正确;A项是西汉时期的播种工具,B项是曹魏时期的灌溉工具,C项是唐朝时期的耕作工具,均与题意不符,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6.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是( )
A.《千金方》 B.《四部药典》 C.《本草纲目》 D.《唐本草》
【答案】D
【解析】识记内容
7.河南卫视歌舞节目《唐宫夜宴》在一夜之间火遍大江南北。节目中,参加夜宴的宫女们如同在古画中穿行,她们时而嬉笑打闹,时而梳妆打扮,盛唐时期的文化风貌尽情展现。下列选项不可能出现在节目中的是( )
A.精美的青瓷、白瓷 B.妇女在骑马、对弈
C.《李白诗集》 D.长安城的宅巷之内店铺林立
【答案】D
【解析】《唐宫夜宴》反映的是唐朝的社会生活和文化风貌。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城市中对商业管理非常严格,市坊界限分明,不可能出现宅巷之内店铺林立的情况,D项符合题意,选择D项;唐朝生活中会出现精美的青瓷、白瓷,妇女也可骑马、对弈,A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项《李白诗集》体现了唐代的文化风貌,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8.佛教传入中国对儒学产生了巨大冲击,许多儒士激烈批判佛教,并支持政治上的灭佛运动。中国古代政府的“反佛”活动主要是因为佛教(  )
A.威胁了中央集权,造成了社会的动荡
B.耗费了社会资源,影响了政府税收
C.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导致道德沦丧
D.佛教没有与时俱进,实现理论创新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佛教盛行,广建寺院,耗费了社会资源,僧人不从事社会生产,影响了政府的利益,故B项正确。社会动荡是佛教盛行的原因,A项颠倒了因果关系,故排除。佛教没有导致道德沦丧,故C项错误。佛教传入中国后,吸收儒家思想的精髄,不断与时俱进,故D项错误。故选:B。
9.中国古代医术,亦称“仁术”,如唐朝的孙思邈提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医学( )
A.重在总结实践经验 B.受到封建伦理道德的约束
C.重视医学理论建构 D.蕴含着儒家文化的价值观
【答案】D
【解析】“仁”属于儒家文化的价值观.材料“仁术”“人命至重……德逾于此”反映了古代中国医术浸润了儒家文化的价值观,故D项符合题意;材料并未涉及总结实践经验的信息,故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也无法体现古代中国医术受到封建伦理道德的约束,故B项不符合题意;古代中国医术有其医药学的基础,不是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故C项不符合题意。
10.王祯《造活字印书法》记载:“五代唐明宗长兴二年,宰相冯道、李愚请令判国子监田敏,校正《九经》刻板印卖。朝廷从之……因是天下书籍遂广。”这反映了( )
A.雕刻印刷术已在唐朝普及 B.雕版印刷推动了文化发展
C.政府已采用活字印刷技术 D.文化传播仅依靠手抄书籍
【答案】B
【解析】根据“刻板印卖。朝廷从之......因是天下书籍遂广”可知雕版印刷术的实行使“天下书籍遂广”,即雕版印刷推动了文化发展,故选 B;“已经普及”的说法无法体现,排除 A;活字印刷术在代才出现,排除 C;D 项说法过干夸张绝对,排除 D。“
11.下图是某一时期中外交流的线路图,该图反映的史实应是( )
A,鉴真东渡 B.玄奘西游 C.马可·波罗东游 D.新航路开辟
【答案】B
【解析】唐太宗在位时,玄奘从长安出发,冒着生命危险西行学经求法,孤征沙漠,独步雪山历时 17 年,独行五万里,经丝绸之路,到达印度学习,成为著名的佛学大师。B 选项符合题意。
12.下图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的情景。该作品体现了 ( )
A.西域风情与中土文化的交汇 B.文人意趣与市井风情的杂揉
C.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 D.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
【答案】C
【解析】阎立本的《步举图》是唐朝人物画的代表作,具有艺术审美价值,同时也是研究唐朝民族关系的重要史料,具有史料价值,故选 C项
13.“亲亲尊尊”思想本为儒家的重要思想,但在魏晋时期道教的重要戒律类经典中也规定:“凡人人家,必先问人家尊亲名讳。”这说明()
A.道教继承和发展了先秦道家思想
B.道教融合儒佛思想形成完备体系
C. 道教发展吸收借鉴儒家伦理纲常
D. 儒家因自身缺陷受到道家的冲击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凡人人家,必先问人家尊亲名讳”可知,魏晋时期道家的社交礼仪思想吸收了儒家“亲亲尊尊”的观念,这说明道教发展吸收借鉴儒家伦理纲常,C项正确。
14.唐长孺先生在《读<桃花源记旁证>质疑》中认为,桃花源隐喻的是躲避赋役的农民在豪强率领下逃人山林,脱离政府控制的情况,而“桃花源”中的土地实际上被豪强占据,随其逃人的农民成为豪强的依附性人口。据此可知( )
A.文学作品可以直接说明历史问题
B.历史研究应该得到文学作品印证
C.《桃花源记》有着较强的史实依托
D.《桃花源记》可作为史料确证史实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晋时庄园经济发达,豪强地主势力强大,与政府矛盾尖锐,这与材料信息相符,由此可知《桃花源记》有着较强的史实依托,C项正确。
15.唐人崇尚“晋贤真迹”争相效仿以王羲之父子为代表的江左书法风格,进及第后在雁塔题名的字迹被认为皆有“江左遗风”这主要反映出,唐代( )
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科举推动行书步人盛世
C.市民文化需求强烈
D.书法艺术吸纳六朝元素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唐人崇尚晋贤真迹’”“争相效仿以王羲之父子为代表的江左书法风格”可知,唐朝在书法上受到南方六朝书法的影响较深,D项正确;江南文化成为主流不符合史实排除 A项;材料无法支撑 B 项结论;材料描述士人崇尚江左书法,并未涉及市民文化,排除C项。
16.
(《多宝塔碑》唐 颜真卿) (《簪花仕女图》唐 周昉)
材料:唐代审美意向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南北文化交流融合,使汉魏旧学(北朝)与齐梁新声(南朝)相互取长补短,推陈出新;另一方面,中外贸易交通发达,“丝绸之路”引进来的不只是“胡商”会集,而且也带来了异域的礼俗、服装、音乐、美术等。——李泽厚《美的历程)
问题:根据图片与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的审美意向体现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参考答案:经济上国力强盛;政治上和谐统一;文化上思想多元、兼收并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