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 把握适度原则 课件(共18张PPT)-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2 把握适度原则 课件(共18张PPT)-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资源简介

(共18张PPT)
9.2把握适度原则
学习目标 把握适度原则
素养目标 科学精神:明确适度原则的内涵与要求,把握做事情的度
公共参与:运用适度原则正确处理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水蒸气

﹥ 100 C

液体
﹤ 0 C
0 C
100 C
关节点(临界点)
关节点(临界点)

请在相应位置填上关节点(临界点)、度
探究与分享
一、适度的含义
1
以“水”存在的条件,探析对“度”的理解
议题
探究与分享
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在0-100"C这个幅度内,水保持液态不变。如果超出0-100 C这个温度范围,突破度的两个关节点或临界点(0 C或100 C )水就变成冰或水蒸气了。
探究问题: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对“度”的理解。
“水”存在的条件
探究与分享
分析回答探究问题:
100度
0度
关节点或临界点
关节点或临界点

水在0度到100度之间才能保持自身质的稳定性的量的限度。
一但超出这两个关节点或临界点就不在是水了
1、什么是度?
⑴事物质与量的统一体现在“度”中。在度的范围内,质与量相互结合、相互规定。当量的变化达到或超出定量限度时,事物就开始发生质的转化。
⑵含义:度是一事物保持自身质的稳定性的量的限度。
⑶关节点(或临界点):关节点是事物量变达到的极限,是引起质变的节点。
⑷度与关节点的关系:任何度的两端都存在着极限或界限,这就是关节点或临界点;度是关节点范围内的幅度。
一、适度的含义
2.什么是适度?
(1)区分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事物的变化是发生在度的范围之内还是超出度的范围,这是区分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
(2)遵循适度原则的原因:在度的范围之内,事物的质保持不变,质规定着量的运动范围和变化幅度;超出这个范围,事物的质就发生变化,质与量的统一就会破裂。
(3)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活动中遵循适度原则。
一、适度的含义
1、适度原则的含义及必要性:
(1)必要性:
为了保持我们所需要的事物特定的质,应当把事物的变化控制在度的范围内,防止过犹不及。
(2)含义:
从思维方式上说,适度原则就是要在“度”的范围内寻求和把握事物发展的适当程度的原则。适当就是幅度“得当”,而不是“失当”。
二、掌握适度原则
2、遵循适度原则的方法——怎么办
(1)防止过犹不及:
适度原则要求我们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把握好“尺寸”,不犯极端化错误。
【例】: 生活的常识告诉我们,处理事情要适当、适度,切忌走极端。比如,服药治病,剂量必须适当,用量太少治不了病,用量过多会造成药物中毒。又如,适当给作物施肥有助于其生长,肥量过多反而不利于作物生长。
【探究与分享】
请你对上述材料进行评析?
《墨子·大取》载:“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也。害之中取小,子非取害也,取利也。其所取者,人之所执也。遇盗人,而断指以免身,利也;其遇盗人,害也。”
遇盗贼是坏事,不得已,与其身亡,不如采取灵活的应变策略,断指保命,取小害而免大祸。换个角度说,这不是在取害,而是在取利。没有利弊的权衡,就不可能获得对事物发展状态的适度把握,也就不可能达到取舍选择的适度状态。
(2)积极地认识和推动事物发展到最佳的状态:
遵循适度原则,并不只是被动地适应事物的存在状态,而是包含着积极地认识和推动事物发展到最佳的状态。适度思维是“得中”而处之的思维。“得中”是把持有度,合适且正好,不是凡事都采取折中主义的消极的思维方式。
“中”和“得中”的含义:这里的“中”是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得中”是把持有度,合适且正好。
【特别提醒】“得中”是区别于折中主义的思维方式。
(1)含义:折中主义是企图把对立的思想、观点和理论无原则地调和拼凑在一起的做法。
(2)特征和表现:
把矛盾双方等同起来,不分主次;把对立双方调和起来,混淆是非;在原则问题上模棱两可,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和坚持的立场。它是一种无原则的思维方式,是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表现形式。
【相关链接】:折中主义
【例】: 1949年,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国民党的势力仅仅龟缩在长江以南的地区。国民党当局打着和谈的名义,妄图积蓄力量,伺机反扑。为了彻底推翻蒋家王朝,建立社会主义的新中国,中国共产党提出“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口号。毛泽东在他的诗中写道:“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3)积极创造条件,促成事物质变:
①要改变我们不需要的事物的特定的质,就应当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事物量的变化,并使其向度的边缘不断发展,使该物转化为他物。
②量变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我们要积极促成事物的质变,使其达到我们所期望的存在状态。
【知识整合】遵循适度原则
①防止过犹不及。适度原则要求我们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把握好“尺寸”,不犯极端化错误。
②遵循适度原则,需要“得中”,就是是把持有度,合适且正好,就是要保持我们需要的事物的质的状态。
③遵循适度原则,不能限于“得中”,当我们不需要事物的某种质的状态时,就要创造条件积极促成事物的质变,使其达到我们所期望的存在状态。积极地认识和推动事物发展到最佳的状态。
5.材料一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摘自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材料二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摘自《荀子·劝学》
结合上述材料,分析为什么“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这对我们有何启示?
世界观(原理) 决定 方法论
①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②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③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简而言之,即重视量的积累;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坚持适度原则)
(反对激变论急于求成、“临急抱佛脚”)
(反对庸俗进化论、优柔寡断)
温故——量变质变辩证关系原理
①我们在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②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③当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稳定时,必需把量变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内即坚持适度原则。
课堂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