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南宁三中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高一月考(一)政治试题2024.10.07单选题(每题3分,25题,共75分)1.2024年2月9日,中国国家博物馆在“龙肇新元——甲辰龙年新春文化展”上,把有着“中华第一龙”美誉的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玉龙,从“古代中国”陈列中“请”到本次展览“C位”亮相。通过该文物可以推断出这一历史时期①人们过着群居生活,使用石器②人们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平均分配劳动产品③出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④在氏族制度中,人们通过氏族议事会管理国家事务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2.人类历史的发展是客观的、有规律的。生产力的变革,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初级阶段——原始社会,最终被奴隶社会所取代。下列对原始社会解体过程的分析,排序正确的是①个体劳动盛行 ②生产工具改进 ③贫富分化加剧 ④土地变成私有财产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C.②—①—④—③ D.②—④—①—③3.“男声欣欣女颜悦,人家不怨言语别。五月虽热麦风清,檐头索索缫车鸣。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扑扑秋蛾生。麦收上场绢在轴,的知输得官家足。不望入口复上身,且免向城卖黄犊。田家衣食无厚薄,不见县门身即乐。”唐代诗人王建的这首《田家行》反映了封建社会①农民受到的残酷剥削 ②农民一无所有的处境③农民承受沉重的赋税 ④等级森严的制度体系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4.“在新的设防城市的周围屹立着高峻的墙壁并非无故:它们的堑壕成了氏族制度的墓穴,而它们的城楼已经高耸入文明时代了”。在恩格斯所描述的这个时代中①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状态,进入文明时代 ②阶级矛盾不可调和,暴力机关开始出现③统治阶级以收取地租为主要的剥削方式 ④被统治阶级已有了一定程度的人身自由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5.《共产党宣言》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这表明①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有其历史进步性 ②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历史地位无可比拟③资本主义制度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④财富两极分化使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不可避免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6.当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每隔一定时间就会发生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期间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大量生产资料被闲置,大批生产企业、银行破产,大批工人失业,生产迅速下降,信用关系被破坏,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②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是造成经济危机的根源③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表现 ④改善工人待遇是解决经济危机的根本途径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7.近年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增加就业机会、适当提高工人工资、增加休息时间、加强税收调节、让工人参股等方式,将工人阶级变成“中产阶级”,并使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建立起一种扯不断的关系。这说明A.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发生变化 B.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关系得以改变C.工人阶级真正获得当家作主的权利 D.资产阶级采取措施缓和了阶级矛盾8.近代英国杰出的人文主义者托马斯·莫尔,于1516年撰写出版了《乌托邦》,描写了在一个小岛上实行财产公有制、集体劳动、人人平等、按需分配等社会特征,标志着空想社会主义的诞生。“乌托邦”意指子虚乌有的地方,虽然并不存在,但这一思想具有重要意义。因为这一思想①为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②激发了人们对更加公正、平等社会的向往和追求③为后来的社会主义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参考④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并占有工人剩余劳动的秘密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9.马克思、恩格斯通过研究社会历史,批判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合理成分,彻底摆脱了唯心主义思想的影响,创立了唯物史观。下列对该学说认识正确的是①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 ②揭示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③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 ④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0.《共产党宣言》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一个纲领性文件。这部文献的诞生仿佛在人类漫漫长夜里亮起的一盏指路明灯。从此,全世界受苦难、受压迫的无产阶级终于明白了自己受苦受难的根源,有了自己的科学战斗武器。由此可以推知《共产党宣言》①是先进的理论,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②是科学的理论,为无产阶级斗争指明了方向③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④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飞跃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1.M高中高一年级同学在学校举办的政治学科节中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这一主题进行了研究性学习总结。以下事件与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对应正确的是①《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②1871年巴黎公社成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③十月革命胜利——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飞跃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实现了从一国到多国实践的飞跃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2.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领导创建无产阶级政党,并坚持以科学社会主义武装无产阶级政党,推动了各国工人运动的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将科学社会主义的旗帜贯穿于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过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伟大成就。这说明①科学社会主义永远是共产党人的旗帜②中国共产党的百余年奋斗增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力量③科学社会主义为解决中国社会发展的问题提供具体方案④科学社会主义具有突破客观条件的真理力量和理论价值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3.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强迫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侵占中国大片领土。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陷入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民族的复兴面临的历史任务是①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社会主义的社会②使中国社会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③彻底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④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4.昆明市五华区某中学组织学生参加“走进西南联大和陆军讲武堂,赓续红色血脉”社会实践活动。他们走进陆军讲武堂,了解“重九起义”和护国运动,看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拼搏奋斗史;他们参观了西南联大旧址,感受到抗战年代,中华儿女不畏艰辛、奋发进取的卓绝精神。参加此次活动最有可能认识到①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②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不懈努力③资产阶级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④云南为中国革命和积蓄红色血脉作出重大贡献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5.2024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第75个生日。75年沧桑巨变,中国由一穷二白到全面小康,如今已踏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新中国的成立①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②标志着我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③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④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现实道路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6.小吴认为,由社会主义改造消灭私人经济,到社会主义改革允许私营企业存在和发展,我们又回到了历史的出发点。下列能够反驳这一观点的是①社会主义改造是社会主义改革的前提条件②社会主义改造是社会主义改革的必然趋势③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改造方针政策的延续④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7.1952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的时候,毛泽东有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描述“现在我们能够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对此相关理解正确的是①国家正在加快向社会主义转变 ②反映了过渡时期我国落后的生产状况 ③中国需要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④反映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根本变化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8.“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从小岗破冰到深圳试水,从浦东开发到滨海建设,从海南起锚到雄安崛起,从长三角一体化到粤港澳大湾区腾飞——正是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的历史轴线,串连起日新月异的历史巨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①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②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③确定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④标志着中国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企业改革迈出重要步伐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9.读党史、新中国史能进一步增强对党的初心使命的认识,提高政治觉悟,而重要的历史节点是读史通心的关键。以下选项符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阶段重大历史节点正确解读的是①a: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②b:基本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③c: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④d:在党的全面领导下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0.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山东考察调研,察看修复治理后的海岸线生态环境,了解山东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的做法和成效,并就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听取意见建议。他指出:“改革无论怎么改,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等根本的东西绝对不能动摇……”可见①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守正创新②改革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③我国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改革开放④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认识正确的是①理论特色:在理论创新的基础上扎实推进当代中国实践②时代特色:紧跟时代步伐、把准时代脉搏、回应时代关切③民族特色:根植于中国大地,全面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④实践特色: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开创伟大事业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22.习近平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坚守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必须不断推进“两个结合”②“两个结合”强调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立场观点方法上的一致性③“第二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④“第二个结合”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深远历史纵深和深厚文化根基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3.1956年,党的八大提出尽快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022年,党的二十大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这一探索历程可见①实现现代化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②实现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最高理想③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有其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④中国式现代化是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24.高三某班围绕“改革开放中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探究活动,梳理了时代课题和时代意义。下列对应正确的是时代课题 时代意义①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成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②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成功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③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成功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④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5.2024年巴黎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勇夺40枚金牌、27枚银牌、24枚铜牌,金牌数与美国并列第一,创造我国境外参加奥运会历史最好成绩,从四十年前奥运金牌零的突破到如今的奥运强国,中国体育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这主要得益于①坚定道路自信,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体育强国发展之路②坚定理论自信,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新型举国体制政治优势③坚定文化自信,一代代奥运健儿展现了中国体育精神和国家形象④坚定制度自信,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为指导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二、非选择题(3小题,共25分)2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9分)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和内生动力的生产力,是摆脱了传统增长路径、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代表一种生产力的跃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一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同时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二要加快培育全国统一的技术和数据市场,持续优化新兴产业发展环境;三要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让人才、资金等各类创新要素向新兴产业聚集。结合材料,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关知识,谈谈上述要求对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作用。2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探索复兴之路,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尝试,但终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革命面貌从此焕然一新。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仍取得了独创性理论和巨大成就。中国共产党为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作出巨大贡献。请结合材料,运用“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知识,对此加以说明。2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6分)2024年是改革开放46周年。改革开放46年来,从开启新时期到跨入新世纪,从站上新起点到进入新时代。46年风雨同舟,46年披荆斩棘,46年砥砺奋进,我们党引领人民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奋斗赞歌。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正是这个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结合材料,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的认识。南宁三中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高一月考(一)政治试题参考答案1.A【详解】出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是在奴隶社会,与题意不符,排除③;原始社会时期,在氏族制度中,人们通过氏族议事会管理集体事务,而不是国家事务,拍粗④。2.C【详解】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工具是生产力的主要标志,因此原始社会解体起点应该是生产工具改进,故②排第一位。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工具改进后,出现个体劳动盛行,故①排第二位。个体劳动盛行后,逐渐导致土地变成私有财产,故④排第三位。随着土地变成私有财产,私有制确立,这就导致贫富分化开始出现,原始社会逐渐解体,故③排第四位。3.B【详解】在封建社会,农民并非一无所有,他们拥有少量的生产资料,排除②;材料未体现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的制度体系,排除④。4.A【详解】以收取地租为主要的剥削方式的是封建社会,排除③;在封建社会,被统治阶级农民才有一定的人身自由,排除④。5.A【详解】资本主义社会也不是“理想的社会”,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历史地位无可比拟的说法错误,排除②;材料强调的是资本主义制度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没有体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不可避免,排除④。6.B【详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造成经济危机的根源,排除②;解决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途径是改变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以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排除④。7.D【详解】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不会因为某些政策调整或福利改善而发生变化,排除A;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关系是基于生产资料私有制而存在的,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剥削关系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被改变,排除B;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阶级并未真正获得当家作主的权利,工人阶级仍然受到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更多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排除C。8.C【详解】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为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排除①;剩余价值学说从经济学角度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并占有工人剩余劳动的秘密,排除④。9.D【详解】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排除①③。10.C【详解】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排除①;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诞生,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飞跃,排除④。11.A【详解】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排除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大发展,社会主义实现了从一国到多国实践的飞跃,排除④。12.A【详解】科学社会主义为解决中国社会发展的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不是具体方案,排除③;科学社会主义具有真理力量和理论价值,但不能突破客观条件,排除④。13.D【详解】使中国社会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社会主义的社会,是中国革命发展的两个步骤,不是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民族的复兴面临两大历史任务,排除①②。14.C【详解】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材料不涉及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排除①;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排除③。15.B【详解】1919年五四运动标志着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排除②;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排除③。16.B【详解】社会主义改造是社会主义改革的前提条件,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通过改革最终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完善社会主义,所以可以反驳小吴的观点,①④正确。17.C【详解】1949—1956年是我国的过渡时期。1952年毛泽东的这一讲话,没有涉及当时我国需要加快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排除①;1956年,党的八大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1954年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尚未发生根本性变化,排除④。18.A【详解】2013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部署,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排除②;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中国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企业改革迈出重要步伐,排除④。19.D【详解】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阶段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但这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阶段,①排除;基本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是在1992年开放沿边城市之后,排除②。20.A【详解】我国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在党的领导下,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排除③;我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排除④。21.D【详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应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扎实推进理论创新,通过推进理论创新,更好的指导当代中国实践,排除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应时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排除③。22.B【详解】“第二个结合”强调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立场观点方法上的一致性,而不是“两个结合”,排除②;党的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排除③。23.A【详解】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排除②;中国式现代化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提供了借鉴和参考,而不是发展中国家的必由之路,排除④。24.B【详解】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排除②;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科学发展观,成功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排除③。25.B【详解】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新型举国体制政治优势属于制度自信,排除②;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为指导属于理论自信,排除④。26.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4分)完善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分配制度,(2分)通过调整生产关系,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劳动者生产积极性,从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3分)27.①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使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有了主心骨。(1分)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探索出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正确道路,带领人民建立了新中国,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3分)③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制定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带领人民顺利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3分)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明确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我国工业、农业、基础设施、教育医疗事业、科技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人民的精神面貌得到了极大改变,我国成为世界上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3分)28.①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2分)②改革开放的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2分)③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南宁三中高一政治月考参考答案.docx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政治试题.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