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课题名称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年级 七年级核心素养目标 通过观察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的图表,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使其能够从数据中找出气温变化的规律和特点。 通过分析气温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进行逻辑推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记录和观测当地的气温变化,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其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了解气温变化的知识,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认识到气温变化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教学重 难点 教学重点: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气温日变化曲线图的绘制和判读。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火焰山的炙热魅力 教师:为什么火焰山会如此炽热?它的气温变化有什么特点?这种变化与哪些因素有关?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全球,气温的分布又是怎样的? 【设计意图】将火焰山这一具体案例与气温的变化和分布这一抽象概念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对气温变化和分布的兴趣。 二、新课讲授: 气温的变化 教师:气温指的是什么呢,我们应该如何观测气温呢?请同学们自主阅读课本,找一找气温的概念和观测的方法。 气温的概念 气温是指空气的温度。生活中,人们比较关心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描述一个地区的气温,还需要使用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 教师:计算下图中的日平均气温。 学生:(4+8+12+16)/4=10 教师总结:一天中不同时间气温值的平均数,就是日平均气温。用类似的方法,可以求得一个月或一年的平均气温。 气温的测量 自主阅读课本P73页,《为什么要在百叶箱里观察气温》。 教师:为什么把温度计放在百叶箱里?为什么要把百叶箱漆成白色呢?为什么百叶箱里的温度计要离地面的高度是1.5米呢? 【设计意图】通过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主动探索百叶箱在气象观测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气温的日变化 结合课本“气温日变化”图表,小组合作探究: ①说出当日最高气温。 ②说出当日最低气温。 ③计算当日的气温日较差。 教师总结: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设计意图】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解读能力。 拓展:藏袍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藏袍”这一具象的地理事物,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气温对生活的影响。 (4)气温的年变化: ①最热月的平均气温是多少? ②最冷月的平均气温是多少? ③该地的气温年较差是多少? 教师总结:一年中北半球气温,通常陆地上7月最高,1月最低;海洋上8月最高,2月最低。 活动:绘制和阅读气温年变化曲线图 【设计意图】通过绘制和阅读气温年变化曲线图,直观地让学生快速理解气温的变化特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三、巩固提升: 四、课堂小结:总结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以及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回顾课堂内容,总结学习收获。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知识,形成知识体系。教学反思 本节课围绕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展开,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气温数据,帮助他们掌握气温的变化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他们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的方式,提高参与度和积极性。 充分利用新教材提供的气温曲线图和数据,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气温的变化。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气温日变化曲线图和年变化曲线图,他们能够清晰地看到气温随时间的变化特点,这对于他们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非常有帮助。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让他们学会绘制气温曲线图,并通过实践来加深对气温变化的理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