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 我们生存的家园 课型 品德养成课目标确立依据 课标分析 核心素养 本课时对应的核心素养是“责任意识”、“道德修养”。 “责任意识”是指具备承担责任的认知、态度和情感,并能转化为实际行动。具体而言属“担当精神”部分,对应《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版)》中“热爱自然,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本课时内容要让学生知道保护环境是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责任,要树立环保意识,参与力所能及的环保行动。 “道德修养”是指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对应课标中的“保护环境”。 二、课标摘录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目标部分学段目标第三学段(5~6年级)责任意识第四条“热爱并尊重自然,自觉保护环境、爱护动物,初步了解可持续发展理念。”学业质量里的(二)学业质量描述第三段(5~6年级)部分第二自然段里“能够讲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就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 三、课标分解 1.学生学什么 (1)“热爱并尊重自然,自觉保护环境、爱护动物,初步了解可持续发展理念。”是指学生知晓可持续发展理念,能说出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等知识性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认同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价值观。 (2)“能够讲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就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是指学生要懂得珍爱地球,具有环境忧患意识,知晓作为公民的责任和义务,树立环境责任意识,并落实在行为上。 2.学到什么程度 (1)“热爱并尊重自然,自觉保护环境、爱护动物,初步了解可持续发展理念。”中“初步了解”是表示学习行为的动词,表示了学习的程度,学生要知晓可持续发展理念,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认同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价值观。 (2)“能够讲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就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是行为的最终结果,是指学生既要懂得珍爱地球,树立环境责任意识,知晓作为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又落实在环保行为上。 3.学生怎么学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通过探究学习活动、交流讨论、行为判断等,在具体情境中建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在生活中做到反思、指导自身的环保行为。教材分析 单元角度分析: 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爱护地球 共同责任”共有两课内容,第四课和第五课。《地球——我们的家园》是的第四课。本课主要介绍了我们生存的地球--孕育生命的蓝色星球,为人类提供了所需要的空间、环境、资源等,可我们人类在享受大自然的馈赠,却没有珍惜。随着人口的增长和人类需求的增加,地球越来越不堪重负。地球出现了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通过对我们目前所面临的环境问题的认识与分析,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保护我们生存的家园,这是我们全人类的共同责任。 本课一共有三个框题,分别是“我们生存的家园”“环境问题敲响了警钟”和“我们共同的责任”,计划三课时。 课时角度分析: 《我们生存的家园》是本课的第一课时,侧重从环境认知的“知”角度予以展开,其核心内容是突出地球作为人类生存的家园的唯一性,从正面呈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与另外两课时一起形成由“知”到“行”的逐层递进逻辑关系。 《我们生存的家园》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让学生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人类唯一的生存家园,萌发感恩与保护地球的情感;二是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感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古老智慧,懂得人类在利用自然的同时,应该顺应自然、尊重自然。 单元到课时的框架图学情分析 地球作为人类生存的家园,六年级学生对它并不陌生,对地球已有了初步的认知,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但由“知”到“行”,还需要一个过程,还需要进一步唤起学生对地球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保护地球的责任意识。在课前学情调查问卷中,我发现80%的学生对于诸如“地球为人类提供了什么”、“人与自然有哪些和谐相处的智慧”等问题的回答上,显示出在知识的系统性、情感的激发等方面还有待加强。 另一方面,本课的学习需要经历一个深度的学习探究过程,学生在此方面的能力准备也显不足。如“假如离开地球,人类还能生存吗”就属于层次较高的探究问题,需要学生关联、整合多种信息进行深度学习,经历对比找出支撑的论据,关联多个信息,并将信息归纳概括、得出结论等思维过程,最终得出“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的结论,这样才可能为珍爱地球、保护地球的情感与意识的形成奠定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关注学生此方面能力和意识的培养。学习目标 1.通过运用资料,活动探究能说出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的原因。 2.通过观察图片、小组合作探究能说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认同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价值观,懂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3.通过情感体验活动,能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和对地球母亲的感恩之情,懂得珍爱地球。评价任务 本课时的大情境大任务: 学校要举办“走进自然,共建生态文明”为主题的生态文明宣讲系列活动,生态文明红领巾宣讲团成员正在招募中,报名资格的取得需要有“地球小卫士”称号。在本单元的学习中,让我们争做“地球小卫士”。只有集齐4颗环保能量球,才能取得“地球小卫士”的称号,本课时的学习,我们要开展“我爱我的家园摄影展”活动,需要集齐6颗能量星(两颗能量星可以兑换1颗能量球),去争做“最美地球宣传员”。 1.评价任务1:通过学生搜索的课前资料以及“地球”的视频,让学生对地球有一定的了解,说一说地球为人类提供了哪些赖以生存的空间、环境和资源,领悟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认同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价值观。(对应学习目标1) 2.评价任务2:通过小组探究,同桌交流,说出地球才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引导学生珍惜现有的美好家园。(对应学习目标2) 3.评价任务3:通过观察图片、小组合作探究等活动,说一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案例,增强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表达对地球母亲的感恩之情,懂得珍爱地球。(对应学习目标3)教学重点 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懂得珍爱地球。教学难点 感悟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感恩自然的馈赠,懂得珍爱地球,做到“知行合一”。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完成前置性调查,通过不同的方式搜集(月球、火星、土星、金星、浙江乌镇、北极冰屋) 相关资料。 2.教师课前准备:课件和学生评价任务单。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环节一: 激趣导入 师:学校要举办“走进自然,共建生态文明”为主题的生态文明宣讲系列活动,生态文明红领巾宣讲团成员正在招募中,报名资格的取得需要有“地球小卫士”称号。在本单元的学习中,让我们争做“地球小卫士”。只有集齐4颗环保能量球,才能取得“地球小卫士”的称号,本课时的学习,我们要开展“我爱我的家园摄影展”活动,需要集齐6颗能量星(两颗能量星可以兑换1颗能量球),去争做“最美地球宣传员”吧。 师:同学们喜欢看电影吗 看完后能分享影片中“我们为什么要带着地球去流浪?” 播放电影《流浪地球》片段。 预设1: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预设2:我们不能离开地球。 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地球——我们的家园(板书地球——我们的家园)。 激趣导入,创设情境,明确学习任务。从孩子感兴趣的电影入手,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旨在唤起学生保护地球的情感。环节二: 远望地球 感悟美好 过渡语:在茫茫宇宙,有一个孕育生命的蓝色星球,那就是我们生存的家园——地球。地球为人类生活提供了所需用的空间、环境和资源。(PPT出示) 师:我们生存的家园——地球,有碧水,有蓝天,有花香有鸟语,有大海、江河、小溪、高山、草原、农田…,还有各种动植物。不信,你看。 播放众生的地球视频 师:看完视频谁来分享一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家园? 预设:鸟语花香、生机勃勃等。 “地球”这一概念的引出对学生来说,会有些抽象,通过视频让抽象的东西具体化。环节三: 星际探索 体验唯一 过渡语:我们的家园真的太美了,那说到地球,你真的了解它吗 师:请根据自己课前收集的资料,和老师给大家提供的资料袋说一说地球为我们提供了哪些适合的生存条件? 任务一:小组交流讨论--地球为人类生存提供了哪些条件。 评价标准每说出一项表达自信有条理得星标准(预设) 生1:有充足的氧气。 生2:有充分的水。 生3:太阳和地球距离适中,人们就有了适宜的温度。 师:其实啊,地球上的资源说也说不完。正因为地球为人类提供了所需要的空间、环境和丰富的资源,人类才得以繁衍,生生不息。 播放《地球为什么适合人类生存》视频。 小结:同学们,地球是目前所知的宇宙中唯一一颗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所以,我们要感谢地球,它不仅孕育了人类,还为我们人类提供了生存所需要的空间、环境和资源等,可以说,它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过渡语:同学们,宇宙空间不是大得很吗,那里有数不清的星球,如果地球环境恶化,我们能不能移居到其他星球上去 任务二:说一说为什么地球是我们人类无可替代的家园? 请认真观看视频,看看星球们是如何介绍自己的?认真思考一下假如离开了地球,我们人类能生存吗 如果地球被破坏了,你想移居到哪个星球呢? 播放科普动画视频。 PPT出示提到的星球状况。 并出示月球和火星的对比表格 星球温度氧气水月球-123-127C无无火星-125-20"C极少量极少量小结:看来我们能移居到其他星球的希望几乎为0,如果地球被破坏了,我们将别无去处。 师:有同学又发出了这样的声音:我们能不能利用高科技手段,创造出一个像地球一样适合人类居住的生存空间呢 那请同学们认真观看一下生物圈2号的视频资料。 播放生物圈2号的视频资料。 小组合作交流思考回答:“生物圈2号”的失败,说明了什么问题 小结:“生物圈2号”的失败,告诉我们,在现有的科技条件下,无法模拟出一个类似地球的生态环境,可以说,迄今为止,地球是人类和其他生物无可替代的生存家园。 (板书:无可替代)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懂得:我们没有权利不珍惜人类来意生存的地球,因为他们是我们的母亲,它为人类提供了生活所需要的空间、环境和资源等,我们人类应该怀着敬畏之心珍爱她。环节四: 玩转地球 感受和谐 过渡语:无法移居别的星球,又没办法创造一个新的家园,我们就只能与地球和谐相处。自古以来,人们就在用自己特有的方式与地球相处。下面我们一起来观看几个案例,看看人类是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的。 任务三:说一说人与自然是怎样和谐相处的。 评价 标准能表明自己的观点能就自己的观点,说出理由。表达自信大方,有条理得星标准PPT展示云南哈尼梯田的特色。 师:哈尼族的梯田,曾有位法国人类学家称赞它为真正的大地艺术,它们非常迷人,我们一起去欣赏下吧。 播放哈尼梯田生态系统视频 师:其实这些梯田就修建在半山腰,在梯田旁边就是哈尼人的村寨,是由一座座蘑菇房组成的,上面是茂密的森林,下面是潺潺的河流。他们为什么会想到要创造森林-村寨—梯田-水系的生态布局呢? 同桌讨论后,全班交流。 预设:中间的梯田种植着水稻,上面森林涵养着种植水稻的水源,降水在梯田里积蓄多了便留到下面的河流中。 师:这一生态布局被文化学家盛赞,是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大系统,今天它仍然是哈尼族人民生活的根本。 播放乌镇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案例。同桌讨论交流它是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的? 小结过渡:我们刚才了解课本上和世界上的这么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案例,你们最大的感受到什么 预设:智慧、美好、和谐等。 PPT出示名言:地球是人类美好的家园,大自然是我们的母亲。她生产充足食物,供我们果腹充饥;她奉献丰富的土石和森林,供我们建造房屋;那牧场上的羊群,蓝花盛开的亚麻田和中国的桑蚕编织物,让人类抵挡住酷暑严寒。——[美]房龙《房龙地理》 小结:是啊,正如房龙所说,地球是人类美好的家园,地球孕育了人类,为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我们必须顺应、利用、尊重自然,才能与之和谐相处。(板书:和谐相处) 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树立人应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环节五: 总结收获 过渡语:地球母亲给予了我们那么多,我们要珍惜利用她,顺应她,尊重她,首先做到与她和谐相处。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想对地球母亲说些什么? PPT呈现感谢地球母亲,万物始于自然,人类亦是如此,我们要珍爱人类生存的唯一家园—地球。(师生一起朗读。) 师:会学习的你,这节课又收获了什么呢?一起来给大家分享一下吧。 合计个人及小组得星情况,评选地球最美宣传大使及优秀学习小组。 最后的师生齐读,让师生产生共鸣,由此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人应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总结收获明确所学,巩固新知。环节六: 课后拓展作业 劳动实践扮地球。利用课余时间为绿植除草,浇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装扮地球,爱护环境。两周后评选最美环保小使者。 评价方式及标准:自评,每做到一项活动得一星。 课后拓展作业由“知”到“行”。板书设计 4.地球—我们的家园创新之处 充分利用动画视频等信息技术,让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另外把学生的品德培养、情操陶冶贯穿在整个教学中,严格落实大思政理念。定时定量规范化训练 一、选择题 1.在茫茫宇宙中,有一颗孕育生命的( )星球,那就是我们可爱的 家园--地球。 A.蓝色 B.白色 C.黄色 D.橙色 2.下面不是地球为人类生活提供的是哪项?( ) A.空间 B.环境 C.资源 D.金钱 3.北极地区的( )用冰砖垒砌防风雪、御严寒的冰屋。 A.哈尼族人 B.因纽特人 C.印第安人 D.犹太人 4.20世纪80年代,美国曾建成一个模拟地球生态系统的“( )”。 A.生物圈2号 B.生态圈2号 C.探索号 D.生态系统2号 5.目前已经探知,只有( )上有生命的存在。 A.火星 B.地球 C.金星 D.土星 6.下列小镇中依河而建、枕水而居的是( )。 A.河南朱仙镇 B.浙江乌镇 C.东莞长安镇 D.江苏周庄 7.下列行为中不属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是()。 A.植树造林 B.消耗资源,发展经济 C.设立禁渔期 D.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参考答案 1.A 2.D 3.B 4.A 5.B 6.B 7.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