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课件(共27张PPT)-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2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课件(共27张PPT)-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共27张PPT)
知识体系
马克思
主义哲学
(第2、3、
4、5、6课)
辩证唯
物主义
历史唯
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4课)
唯物辩证法(3课)
社会历史观(5课)
人生观、价值观(6课)
辩证唯物论(2课)
继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7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8课)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9课)
哲学
(第1课)
哲学
(第1课)
文化
(第3单元)
(不忘本来)
(吸收外来)
(面向未来)
第七课框架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的内涵和功能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1.内涵
2.特点
3.功能
3.当代价值
1.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2.特点
1.主要内容
文化共性
中华文化个性
2.中华民族精神
课前预习
阅读课本P94-98内容,思考下列问题,在课本上做好标记。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什么(主要内容和特点)?
2.为什么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
3.怎么样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态度)?
人教版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7.2
课标要求: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
总议题: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以“中秋奇妙夜”为情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01
议学情境
中秋节来历及习俗
议学任务:中秋节及其习俗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
中秋来历最虔诚朴素的说法:在传统的农耕社会里,土地收成的情况对于人们来说至关重要,人们对土地有深深的敬畏之情。到了收获的秋季,也要祭祀土地神,拜谢神的庇护,称为“秋报”。八月十五是秋季收获的季节,各家都要拜土地神。
中秋节最基本的习俗就是吃月饼,传说月饼来自胡饼: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率军征讨匈奴,打了大胜仗,在八月十五这一天班师回朝。唐高祖李渊为他设庆功宴。这时,有一个经商的吐鲁番人向皇帝献上他们家乡的特产——一种很好吃的饼,表示祝贺。唐高祖看着漂亮的圆饼,跟空中明月有点相似,就说:“应将胡饼邀蟾蜍”。把饼赏赐群臣分食,大家都说这饼非常好吃。从此以后,胡饼就在京城流传开了,每到八月十五,人们就边吃胡饼边赏月,后来,胡饼又改叫月饼。
议学提示
中秋文化怎么形成
人们在实践中形成(劳动创造)
月饼从胡饼发展而来
吸收借鉴外来文化有益成果
议学小结
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1)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自强不息创造得来的。(劳动创造)
(2)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在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也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
①一方面,各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②另一方面,中华文化注重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不断增强其包容性,促进了自身的发展。(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
中秋节之所以历久不衰,主要是其饱含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其中最为核心的文化即和合思想。如月这一具象:中秋之时,圆月如镜,被人们视为团圆与美的象征,有着人月两圆的意境。食月饼,拜圆月,赏明月,这其中无不体现着人们追求家庭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美好愿望。
贯穿中秋文化的另一核心内涵则是平等观念。自宋朝开始,中秋节已经成为全民平等欢乐的节日,所谓“风露清,月华明,明月万家欢笑声”,体现出中秋节日精神的平等性。这与宋朝商品经济发展关注民生密切相关。
议学情境
品古风中秋 扬传统文化
议学任务:分析中秋文化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内容。
议学提示
和合思想;团圆与美的象征;家庭和谐;人与社会和谐
尚和合(核心思想理念)
全民平等欢乐;关注民生发展
重民本(核心思想理念)
促进社会和谐(中华人文精神)
议学小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
(1)核心思想理念
讲仁爱、重民本、
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
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
(2)中华传统美德
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
(3)中华人文精神
2.传统文化不等于过去的文化,过去的文化,部分被历史淹没,在长期的历史中形成并保留至今的文化才是传统文化。
1.中华传统文化有优秀与落后之分!
注意
知识拓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体现在文学、艺术、哲学、科学技术等方面。 我国在天文学、气象学、医药学、农学、数学等领域都取得了独特的成就。
课堂巩固
1.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孟子》
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
3.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则衰。——《论语》
4.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文天祥《正气歌》
5.礼之用,和为贵。——《论语》
6.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
讲仁爱
重民本
守诚信
崇正义
尚和合
求大同
下面名言名句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哪些内容?
课堂巩固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
2.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
3.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义田记》
4.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
5.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陈情表》
6.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论语》
7.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
自强不息
敬业乐群
扶危济困
见义勇为
孝老爱亲
社会和谐
向上向善
下面名言名句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哪些内容?
议学情境
中秋节起源和内容
议学任务:从中秋文化分析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特点。
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古老的渊源。
中秋佳节,除了吃月饼,还有赏月、燃火龙、猜灯谜和桂花酒等习俗。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而饮酒并不仅是为了过把嘴瘾,其背后还蕴藏着中国博大精深的酒文化。
议学提示
中秋节古老的渊源
源远流长(从时间角度)
中秋习俗内容多
博大精深(从涵盖内容角度)
③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连续性,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文化。
补充:
④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⑤具有包容性。
①源远流长(从时间角度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绵延不绝)
②博大精深(从涵盖内容角度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
议学小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②对中华民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也是
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①对世界:中华文化很长时间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对周边国家
和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华民族为人
类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议学小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02
议学情境
舞火龙
议学任务:我们应如何认识中国传统文化,要全面继承吗?
中秋节的习俗之一:舞火龙。据说舞火龙可以趋吉避凶、风调雨顺。旧时用稻草扎成龙头、龙身的形状,插上燃着的香,由小伙子赤膊上阵挥舞。
议学小结
怎样对待传统文化(有精华、有糟粕)?
(2)正确态度
①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继承)
②也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发展)
③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批判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1)中华传统文化存在糟粕的原因(局限性)
主要产生于封建社会,是对当时政治经济的反映。不可避免有陈旧和过时的东西。(如封建特权思想、等级意识)
传统文化为什么存在糟粕?
知识小结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区 别 内涵
侧重点
联系
指的是在文化继承的过程中,要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与糟粕。
指的是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
侧重于文化的批判继承
侧重于文化发展和创新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议学情境
中秋节的当代价值
议学任务:根据以上素材分析中秋文化的当代价值。
中华民族历来对月亮有着特殊的情感,月亮也成为文学中典型意象和永恒的主题,在中华传统文化里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代表着美丽、团圆、思念等,是人们寄托情感的载体。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爱好和平,始终崇尚和谐和睦、友好合作。“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中国传统文化崇尚和合共生,主张和而不同。“和合”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标识,也是新时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基础与价值支撑。
议学提示
中华民族对月亮有特殊情感;是人们寄托情感的载体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
中国主张和而不同;“和合”理念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基础
有利于正确处理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议学小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1)对国家发展的意义:
①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②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办好今天的事情,推动国家发展
(2)对中华民族的意义: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铸牢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
议学小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3)对今天解决问题的借鉴意义: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
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
(4)对处理国际关系的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强调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平发展,这些思想和理念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一)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一)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课堂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