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思想政治试题(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思想政治试题(含解析)

资源简介

府谷县第一中学高一年级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
政治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统编版必修1第一课第二课。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为进一步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进程,高一年级鸣鸣同学根据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形态的划分(如下图),得出以下推断,其中正确的是( )
A.前四个人类社会形态都存在剥削制度 B.生产关系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C.生产工具的改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D.在封建社会,人类摆脱了蒙昧野蛮的状态
2.《弹歌》是一首反映原始社会狩猎生活的二言诗。全诗一共八个字,描写了古人从制作工具到进行狩猎的全过程。由此推断,处于该社会形态的人们( )
A.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出现分工 B.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
C.会用文字记载狩猎等日常事务 D.简单劳动就能获得丰盛肉食
3.拉尔萨出土的泥板文书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古巴比伦时期)奴隶主巴鲁木·纳木海在10个证人在场时,用13舍客勒银子向另一个奴隶主尼切尼买下他的奴隶舒·阿木里。证人包括小酒馆老板、首饰商等。下列说法符合该时期特征的有( )
①奴隶毫无人身自由 ②奴隶主完全占有奴隶
③奴隶拥有少量土地 ④奴隶受雇于奴隶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奴隶制度虽然是一个最野蛮的制度,但是奴隶社会把人类带进了文明时代,成为人类文明时代的开端。奴隶社会促进人类文明时代到来的表现有( )
①出现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社会分工 ②社会划分为奴隶主和奴隶两个对立阶级
③文字得到了发明和应用,并出现了城市 ④铁制农具得到推广,耕作技术显著进步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东汉末年到魏晋,战乱使更多的农民被豪强地主所控制,他们不仅要为地主耕种土地,缴纳地租,而且要服劳役,他们不单立户口,而附于主家户籍。但是,他们又都有自己的财产,且不得像奴婢那样可以被买卖。这说明( )
①强制服劳役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 ②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
③拥有部分财产的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 ④农民依附于主家户籍的制度方便了社会管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原始累积指的是资本家在生产要素(如自然资源,劳动力等)不足的情况下采取的非常手段。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也是建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两个基本条件的过程。这两个基本条件是( )
①资产阶级依靠暴力、掠夺等来获取剩余价值 ②大量有人身自由却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
③资产阶级通过夺取政权建立起资本主义国家 ④有能够进行资本主义生产的大量货币财富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在商业危机期间,总是不仅有很大一部分制成的产品被毁灭掉,而且有很大一部分已经造成的生产力被毁灭掉。在危机期间发生一种在过去一切时代看来都好像是荒唐现象的社会瘟疫,即生产过剩的瘟疫。”这从侧面说明了( )
①资本主义灭亡的必然性 ②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对立的根源
③资本主义制度有腐朽性的一面 ④资本主义落后的生产关系决定了生产力被毁灭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8.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圣西门试图建立一种由实业家和学者领导的社会制度,以改变法国社会广大无产者的悲惨境地。在他看来,实现这种理想的关键在于采取说服的办法。但是,圣西门最终失败了。可见,空想社会主义者( )
①看到了资本主义弊端并试图改变 ②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
③发现了人民群众对社会变革的作用 ④缺乏对未来美好社会蓝图的规划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9.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喊着“不能劳动而生,毋宁战斗而死”;伦敦劳工质问着“为什么女王每天的收人是164镑17先令60便士,自己却只有两三个便士”;普鲁士纺织工人在生存线上反复挣扎……一场场工人运动,打破了欧洲资产阶级统治者的歌舞升平,于是他们怪罪共产主义,将它称为恐怖的幽灵。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发誓要为“幽灵”正名,以最接地气的语言,给工人运动以科学的指导。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工人开始反抗资产阶级的统治,并将斗争的矛头指向资本主义制度
②工人阶级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为无产阶级斗争指明方向
③无产阶级的斗争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④三大工人运动积累的丰富经验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和历史前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列宁曾高度评价说:“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下列关于剩余价值学说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它揭开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 ②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③它找到了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坚定力量 ④它指出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唯物史观是我们共产党人认识把握历史的根本方法”。关于唯物史观,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①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②揭示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
③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指明了方向 ④揭示了阶级斗争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在《共产党宣言》与《<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明确指出“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回应资本主义社会灭亡的充分必要条件。面对资本主义社会不可调和的矛盾,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的丧钟已然敲响,共产主义才是人类社会的未来方向。可见,《共产党宣言》( )
①阐明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
②指明了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这一理想目标
③首次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
④宣告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不可避免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3.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确立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关于这种生产关系的特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 ②个体劳动取代共同劳动
③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④个人消费品实行按需分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4.《法俄革命之比较观》是李大钊在中国最早发表的一篇欢呼俄国伟大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李大钊同志宣传了十月革命胜利的世界历史意义。十月革命( )
①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②证明了社会发展的趋势是可以改变的
③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运动到实践、制度的伟大跨越
④实现了社会主义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历史性飞跃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5.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如何进步,马克思主义依然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于马克思所指明的历史时代。”这意味着( )
①科学社会主义从产生至今依然闪烁着真理的光芒
②科学社会主义看到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
④科学社会主义是与时俱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6.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强迫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剥削和压迫的中国人民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尝试,却终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原因在于( )
①这些尝试缺乏先进阶级力量的领导和正确理论的指导
②旧中国没有产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③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软弱、易妥协,没有斗争精神
④没有准确把握中国的基本国情,也没能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7.从太平天国运动到洋务运动,从戊戌变法到义和团运动,从清末新政到辛亥革命,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在探寻救国救民道路上都面临着共同的历史任务。这一共同历史任务包括( )
①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②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③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④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8.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这次运动( )
①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②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社会中上层人士思想中
③是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④使中国人民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中有了主心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9.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中国人民在救亡图存斗争中顽强求索的必然产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产物。关于党的成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①党的成立是历史和人民的必然选择
②党的成立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标志
③党的成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④党的成立得益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1927年8月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同时尝试了两条道路:一条是仿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另一条是在边远的农村进行武装暴动。实践证明,后者指出了革命胜利的航向。这是因为后一条道路( )
①来自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②以实现共产主义为远大目标
③是对中国国情的正确认识 ④正确把握了中国革命的特点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1.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首次明确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个科学概念,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任务、性质、动力和前途等问题,作了全面而深刻的论述,并把新民主主义革命概括为“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由此推断,新民主主义革命( )
①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②参与主体是人民群众
③胜利后将直接确立起社会主义社会
④顺利完成了第一次历史巨变的任务,使人民斗争有了主心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2.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某校高一(2)班拟举行一场以“同心庆华诞”为主题的班会,同学们对此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下列同学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同学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②同学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③同学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表明中国消灭了一切剥削制度
④同学丁: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中国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3.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2年,国家经济得以全面恢复,社会的经济运行体制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国营经济占据了市场的主动权。于是,中国盛行一个政治名词,叫“一化三改”。其中,“三改”( )
A.是指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B.其实质是变革生产资料私有制
C.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D.是对农业、服务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4.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的实践,党中央认为,制定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明确地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提出向社会主义逐步过渡的任务,时机与条件已经成熟。原因在于( )
①分散的个体农业经济有利于促进城市和工业化建设的发展
②国家积累了经营私营工商业的经验,开始了对其初步改造
③从当时国际环境看,社会主义国家正充满向上发展的活力
④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逐步成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重要物质基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5.以“探索自己的建设道路”这一认识与愿景为出发点,中共八大以前所未有的政治勇气和改革精神,概述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路径——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适合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这段话佐证了( )
A.中国的现实国情是制定一切方针政策的依据
B.探索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可以引领发展方向
C.中共八大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路线
D.中共八大的召开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26.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起到1952年底结束,我国国营、公私合营和合作社营工业劳动生产率提高66.3%。在国营工业总产值的增长额中,有52.8%是依靠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的。在这一时期,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得益于( )
①在中国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 ②工人阶级积极性的提高
③在国营和私营企业中普遍开展了民主改革 ④中共八大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7.下列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按其发生的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A.③→④→①→② B.②→①→③→④ C.③→④→②→① D.②→①→④→③
28.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计划(1953~1957),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1955年7月经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至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了规定的任务,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
A.标志着系统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 B.市场经济体制得到完全确立
C.有苏联现成的经验和答案可以遵循 D.彻底改变了我国社会的贫穷面貌
29.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新的实际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能够体现这些思想的著作有( )
①《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1月) ②《论联合政府》(1945年4月)
③《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 ④《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2月)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0.1956年到1966年,是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艰辛探索的十年,取得了无可否认的成就。正如《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所指出的:“我们现在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这个期间建设起来的;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和他们的工作经验,大部分也是在这个期间培养和积累起来的”,对《决议》中的这段文字,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①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经历了严重曲折
②党领导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了巨大成就
③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物质基础
④我国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21世纪以来,伴随世界范围内政局动荡、武装冲突、金融危机、流行疾病等各类灾难频发,西方左翼学者提出了“灾难资本主义”这一概念。灾难资本主义的生成,是建立在资本垄断的基础上,通过资本力量控制、利用或制造各种灾难,如政治危机、军事危机、经济危机、社会危机、生态危机等,使社会处于“休克”状态。在当代资本主义危机日益加深的背景下,资本通过灾难进行剥削的方式必然造成严重的全球性后果。
灾难是资本的本质,资本逻辑本身即蕴含着一种无法遏制的灾难因子。任何企图停留于资本主义框架内“去资本主义灾难化”的改良策略,必然都无法奏效。灾难资本主义所昭示的,是资本主义无法依靠自身之力走出的困境和危机。
结合材料,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识,说明资本主义无法依靠自身之力走出困境和危机的原因。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某中学高一(1)班政治学习小组开展关于“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历程”的研究性学习,小明在互联网上搜集到了下列图片:
图1 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 图2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
图3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图4图苏联解体
请根据图片提供的信息,运用“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的知识,阐述科学社会主义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鸦片战争以后,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封建统治的腐朽,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为了民族复兴,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太平天国起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先后失败了。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但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俄国十月革命的发生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新的希望,最终中国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结合材料,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识,分析中华民族探索复兴之路历程所证实的结论。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不是在新中国已经成立后临时提出的。而是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特别重视探索社会历史条件与中国革命目标的内在关系,清醒地指出,“在现代中国的条件下,只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才能真正解决我国的工业化问题”,才有可能真正实现现代化。进而提出了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革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两步走”战略构想。
结合材料,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识,谈谈你对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认识。
府谷县第一中学高一年级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
第一次月考试卷·政治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C材料中每一种形态的社会均对应相应的生产工具,即对应相应的生产力水平,这说明生产工具的改进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C符合题意。随着原始社会的解体,出现了剥削阶级,A不选;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B不选;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后,人类社会摆脱了蒙昧野蛮的状态,D不选。
2.B处于原始社会的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B符合题意。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后,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出现分工,A不选;文字出现在奴隶社会,C不选;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经常挨饿,简单劳动很难获得丰盛肉食,D不选。
3.A在奴隶社会,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奴隶主完全占有奴隶,①②入选;材料中的奴隶和奴隶主之间并不存在雇佣关系,他们是奴隶主的私有财产,没有自己的土地,③④不选。
4.A奴隶社会促进人类文明时代到来的表现有:文字的发明和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近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出现了城市,①③符合题意。社会划分为奴隶主和奴隶两个对立阶级不是奴隶社会促进人类文明时代到来的表现,②不符合题意;铁制农具得到推广,耕作技术显著进步是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表现,④不符合题意。
5.C封建社会,农民不仅要为地主耕种土地,缴纳地租,而且要服劳役,说明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②正确。“他们又都有自己的财产,且不得像奴婢那样可以被买卖”说明拥有部分财产的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③正确。收取地租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①错误。材料无法得出④的结论。
6.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大批失去生产资料却又有人身自由、能够自由出卖劳动力的人;二是要有开办资本主义企业所必需的大量货币财富当作资本,②④符合题意。资产阶级依靠暴力、掠夺等手段促成两个基本条件的形成,且资产阶级是通过隐蔽的手段来获取剩余价值,①不选;通过夺取政权建立起资本主义国家,这是当时新兴资产阶级要完成的任务,③不选。
7.A商业危机期间很大一部分已经造成的生产力被毁灭掉,在危机期间发生一种在过去一切时代看来都好像是荒唐现象的社会瘟疫,这从侧面说明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资本主义制度腐朽性的一面,①③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资本主义阶级对立的原因,②不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④错误。
8.A圣西门试图建立一种由实业家和学者领导的社会制度,以改变法国社会广大无产者的悲惨境地。在他看来,实现这种理想的关键在于采取说服的办法,表明空想社会主义者看到了资本主义弊端并试图改变,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①②符合题意。空想社会主义者没有看到无产阶级的巨大力量,没有发现人民群众对社会变革的作用,③不符合题意;空想社会主义者试图建立一种由实业家和学者领导的社会制度,以改变法国社会广大无产者的悲惨境地,设计了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④不符合题意。
9.B剩余价值学说找到了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坚定力量,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指明了方向,②排除。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④排除。①③理解正确。
10.B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占有工人剩余劳动的秘密,找到了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坚定力量,①③正确。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②④与题意不符。
11.A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①②符合题意。剩余价值学说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指明了方向,③不选。唯物史观揭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而不是整个人类社会,④不选。
12.D从“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才是人类社会的未来方向”可见,《共产党宣言》指明了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这一理想目标,②符合题意。“资本主义的丧钟已然敲响”反映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不可避免,④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建立无产阶级政党,①不选。首次揭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利益根本对立的不是《共产党宣言》,③不选。
13.B原始社会后期,个体劳动取代共同劳动,②不选;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而不是按需分配,④错误。①③符合题意。
14.A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运动到实践、制度的伟大跨越,①③符合题意。人类社会发展趋势有其发展规律,不可改变,②不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大发展,实现了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历史性飞跃,④不选。
15.B“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如何进步,马克思主义依然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于马克思所指明的历史时代。”这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从产生至今依然闪烁着真理的光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①③符合题意。②④不符合题意。
16.B为反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中国人民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尝试,但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这是因为这些尝试缺乏先进阶级力量的领导和正确理论的指导,没有准确把握中国的基本国情,也没能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①④正确。
17.B从太平天国运动到洋务运动,从戊戌变法到义和团运动,从清末新政到辛亥革命,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在探寻救国救民道路上都面临着共同的历史任务。这一共同历史任务包括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①④符合题意。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是近代以后的历史任务,②不选;近代以后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不包括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③不选。
18.B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是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①③正确。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社会中上层人士思想中,②不符合题意。中国共产党诞生使中国人民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中有了主心骨,④不符合题意。
19.C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中国人民在救亡图存斗争中顽强求索的必然产物,这说明党的成立是历史和人民的必然选择,①正确,不合题意;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标志,②错误,符合题意;新中国的成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③错误,符合题意;党的成立得益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④正确,不合题意。
20.D①②是两条道路的共同特点,不选;③④正确。
21.A毛泽东把新民主主义革命概括为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可见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参与主体是人民群众,①②正确。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还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才能确立起社会主义社会,③错误;共产党的诞生使人民斗争有了主心骨,④错误。
22.D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①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还没有表明中国已经消灭了一切剥削制度,③错误。②④说法正确,入选。
23.B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称之为“三大改造”,其实质是变革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B符合题意,A、D不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C不选。
24.D党提出向社会主义逐步过渡的任务,是因为从当时国际环境看,社会主义国家正充满向上发展的活力,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转变;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逐步成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重要物质基础,③④正确。分散的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城市和工业化建设的发展,①不选;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而非经营,②不选。
25.A中共八大以前所未有的政治勇气和改革精神,概述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路径——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适合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这佐证了中国的现实国情是制定一切方针政策的依据,A正确。材料强调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没有涉及探索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B排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C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中共八大的召开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D排除。
26.C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得益于工人阶级积极性的提高,在国营和私营企业中普遍开展了民主改革,②③符合题意。根据材料信息“到1952年底结束”可知,此时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尚未建立,中共八大也尚未召开,①④不选。
27.D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最早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其次是1948年平津战役,再次是1954年川藏、青藏两条公路全线通车,最后是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D符合题意。A、B、C排序错误,不选。
28.A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的制定与实施,标志着系统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A符合题意。“一五”计划期间,“计划经济体制”得到完全确立,B不选。实施“一五”计划,没有现成的答案可以遵循,C不选。一五计划并没有彻底改变我国社会的贫穷面貌,D不选。
29.D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的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体现在《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之中,③④符合题意。《新民主主义论》和《论联合政府》发表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①②不选。
30.C材料中的“这个期间”指的是1956~1966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现在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也是在这个期间培养和积累起来的”体现党领导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物质基础,②③符合题意。这段文字未涉及经历了严重曲折,①与题意无关,不选。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我国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④不选。
3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体现,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2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贯彻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始终,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命运。(2分)社会生产化的程度越高,资本、生产资料、劳动产品就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里,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就越不可避免。(2分)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虽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2分)
32.《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社会主义思想奠定了科学理论基础,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3分)列宁领导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走向实践。(3分)二战后,一批社会主义国家诞生,科学社会主义从一国实践走向多国发展。(3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社会主义一度遭遇曲折,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总趋势并未改变。(3分)
33.农民起义战争,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各种政治势力探索民族复兴,终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2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3分)为了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了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必须另辟新路。(3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2分)(其他答案,符合题意,可酌情给分)
34.①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步骤:
(2分)第一步,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社会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2分)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社会主义的社会。(2分)②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2分)只有完成前一个革命才能完成后一个革命,这两个革命阶段必须互相衔接。(2分)(其他答案,符合题意,可酌情给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