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949年建国初期,党和国家面临着很多困难和严峻考验 国民党从大陆撤退时遗留下的100余万军队、200多万政治土匪以及60多万特务分子还有待肃清;在广大城乡,反动会道门和黑恶势力还危害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军事上 众多国家拒绝承认新中国,阻挠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对新中国实行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和军事包围的政策。 面临着因革命胜利而可能滋长的骄傲自满、享乐腐化等腐朽思想的侵蚀。 国际上 党自身 所继承的是一个十分落后的千疮百孔的烂摊子:许多工厂倒闭,大批工人失业,通货膨胀,物价飞涨,人民生活遇到极大的困难。同历史上的最高水平相比,1949年,工业总产值减少一半,粮食产量减少约四分之一。 新中国成立时,全国5亿人口,人均口粮200公斤/年;工业基础几乎为0,外汇储备为0,产业工人1000万,合格工程师仅有4万人;全国80%的人口为文盲,每年培养的小学生只有67万;全国森林覆盖率仅有8.7%,北方部分地区甚至仅有5%。 我国经济和文化的落后,要求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来创造为保证社会主义完全胜利所必要的经济上和文化上的前提。 我国有极其广大的个体的农业和手工业及在国民经济中占很大一部分比重的资本主义工商业,要求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来改造它们。 经济落后、文化科技水平不高:一穷二白 思考:“一穷二白”的新中国如何发展? 中国历史阶段划分(时间轴) 1840年鸦片战争 1919年五四运动 1949年新中国成立 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1966 1976 1978年改革开放 2012年 十八大进入新时代,2017年十九大提出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 过渡时期 (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社会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十年探索 文革时期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1840年 鸦片战争 新民主主义革命 旧民主主义革命 1919年 五四运动 1949年 新中国成立 第一步:民主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 1956年社义改造完成 回顾:中国革命的两个步骤: 过渡时期 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社会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 使革命向前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社会。 第二步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了吗? 2.2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第二课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聿见思政统编新教材教学网 www.yjsz2020.cn 原创作品 教学板块一: 昂首阔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一)目标与导学 (看课本25-27页内容和导学案找出下列知识点,自主完成)(3分钟) (1)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2)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重难点) (3)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重点) (二)自学与探究 1.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2.同桌(或小组)交流学习成果。统一答案。 教学板块一:昂首阔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最深刻最广泛的社会变革 (1)改造的时间: 1949—1956(过渡时期-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1.过渡时期(1949-1956)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结束标志:1956年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开始标志: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第一阶段:经济恢复期,巩固政权,完成民主遗留问题 第二阶段:向社会主义过渡(1953-1956)“一五计划” (1950-1952)镇压反动势力 特别注意:过渡时期仍然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所谓“过渡”是指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直到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时,才标志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2)怎样改造(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简称”一化三改“) 分议题一:昂首阔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最深刻最广泛的社会变革 1.过渡时期(1949-1956)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分议题一:昂首阔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最深刻最广泛的社会变革 (3)改造成什么样?——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 社会主义公有制 社会主义集体公有制 社会主义集体公有制 改造后性质 公私合营 农业合作社 手工业合作社 改造方式 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共同点 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资本主义工商业 资本主义私有制 农业 个体农民私有制 手工业 个体手工业私有制 1.过渡时期(1949-1956)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改造前性质 1.过渡时期(1949-1956)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分议题一:昂首阔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最深刻最广泛的社会变革 (4)为什么改造?——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情境一:建国之初已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国家已掌握了重要的工矿企铁路、银行等国民经济的命脉。 情境二:民族资产阶级有为新中国建设服务的意愿,党可以通过“利用、限制、改造”的正确政策,引导他们走上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情境三:土地改革基本完成,但分散、脆弱的农业个体经济既不能满足工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又有两极分化的危险。 情境四:1950年中国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彼此给予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并进行必要的经济合作”。 ①国营经济成为主导因素 ②国家积累了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 ③个体农业难以适应工业化新形势 ④国际形势有利于转变 1.过渡时期(1949-1956)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分议题一:昂首阔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最深刻最广泛的社会变革 (4)为什么改造?——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 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不同程度地开始了对它们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 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 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分议题一:昂首阔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最深刻最广泛的社会变革 (5)改造的结果怎么样?——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1.过渡时期(1949-1956)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①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P26三 ②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顺利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P27 ③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社会生产力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社会秩序更加稳定,人民民主专政更加巩固,从而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基础。P27专家点评 拓展延伸 区分三个“标志” 1949 新中国成立 1956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标志着中国已经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P26 1919 五四运动 标志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 P23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 P25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认了中国人民掌握国家权力的历史变革。宪法规定了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文化制度,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肯定了从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具体途径。 知识拓展: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拓展延伸 2、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 ? 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 社会主义革命(1949-1956) 区别 社会背景 革命对象 革命动力 革命性质 根本任务 联系 我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成立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资产阶级 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 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 无产阶级性质的革命 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社会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 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社会主义的社会 都是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都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课堂练习 1956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标志着我国 ①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②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③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④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成为先进的工业国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B 教学板块二:乘风破浪建设社会主义事业——在艰辛探索中前进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是崭新的历史课题,没有现成的答案可以遵循。 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 + 苏联的经验教训 + 中国具体实际(第二次结合) 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以苏联经验教训为鉴戒,结合中国具体实际,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新的历史课题 聿见思政统编新教材教学网 www.yjsz2020.cn 原创作品 教学板块二: 乘风破浪建设社会主义事业 (一)目标与导学 (看课本28-29页内容和导学案找出下列知识点,自主完成)(3分钟) (1)中共八大的地位、最重要的贡献、主要矛盾、主要任务 (2)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取得的成就 (3)如何评价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 (二)自学与探究 1.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2.同桌(或小组)交流学习成果。统一答案。 观看视频,结合教材的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崭新的历史课题是什么? 2.中国共产党如何领导人民探索这一课题?探索取得的成就有哪些?如何看待艰辛探索中的曲折? 教学板块二:乘风破浪建设社会主义事业——在艰辛探索中前进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 党的八大 地位 最重要 贡献 主要矛盾 主要任务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对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作出了规定,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①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②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们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党的八大(1956.9) 教学板块二:乘风破浪建设社会主义事业——在艰辛探索中前进 决 定 教学板块二:乘风破浪建设社会主义事业——在艰辛探索中前进 3.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取得的成就 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 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农业初步满足了国人 基本生活需求 建筑、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获得较快发展 教育医疗事业得到 长足进步 人民精神面貌有了极大改变 科技发展取得 重要突破 4.如何评价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 1.【一个结论】 2.【一个飞跃】 3.【一个肯定】 我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雄辩地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 虽然经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教学板块二:乘风破浪建设社会主义事业——在艰辛探索中前进 毛泽东思想的丰富与发展 P29 教学板块二:乘风破浪建设社会主义事业——在艰辛探索中前进 (1)发展过程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新的实际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 (2)地位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P29-3 {5202B0CA-FC54-4496-8BCA-5EF66A818D29}时期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飞跃 理论成果 革命和建设时期 一 毛泽东思想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新时代 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课堂小结: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1、总路线:“一化三改” 2、历史必然性:国内+国际(四点) 3、完成标志:1956年底 4、意义 1、中共八大 2、成就:工业、农业、基建、科教文卫 主要矛盾 主要任务 过渡时期:1949-1956 3、探索中的严重曲折(了解即可) 4、如何评价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一个结论、一个飞跃、一个肯定) 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在艰辛探索中前进 建设时期:1956-1978 课堂练习 1.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的讲话中指出:“在中国这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先例,犹如攀登一座人迹未至的高山,一切攀登者都要披荆斩棘、开通道路。”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的探索,理解正确的是( ) ①社会主义建设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必须根据自身国情选择合适道路 ②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有利于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严重的曲折,是因为没有吸收借鉴苏联经验 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没有任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抗性冲突和矛盾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A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严重的曲折,不是因为没有吸收借鉴苏联经验,③错误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仍然存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抗性冲突和矛盾④错误 课堂练习 1.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56年9月15日至27日在北京政协礼堂召开。这次大会最重要的贡献是( ) ①正确分析了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②规定了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③指出社会主义建成后社会主义社会已经不再有矛盾存在 ④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A 不再有矛盾存在的说法错误,不符合事实,③错误 我国在1954年通过第一部宪法,④错误 课堂练习 3.为积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好“大思政课”的要求,某校组织开展“讲一个故事、写一份心得”活动,让史料成为思政“教材”,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 ①十月革命胜利——社会主义实现了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 ②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有利于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④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国革命“分两步走”战略构想的具体举措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D ①鸦片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建立了新中国,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③社会主义革命时期,顺利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国取得重大成就(举例说明),成为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大国。 总之,我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论证:为什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易混易错】 解析: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 解析: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了( ) 2.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 4.中共八大提出的主要任务是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 ) 解析: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解析:中共八大提出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 × ×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