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漳州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上第一次月考政治学科试卷考试时间: 75 分钟 满分: 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32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1. 据现有的考古成果判定,约公元前2900年,生活在西亚两河流域的古代苏美尔人,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奴隶制国家。恩格斯认为“在新的设防城市的周围屹立着高峻的墙壁并非无故:它们的堑壕成了氏族制度的墓穴,而它们的城楼已经高耸入更高级的时代了”。这主要说明①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 ②地租是奴隶主剥削奴隶的主要方式③奴隶主无偿占有奴隶创造的剩余价值 ④奴隶制国家是奴隶主阶级统治奴隶阶级的工具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2. 敦煌文书《天宝六载(747) 敦煌郡敦煌县龙勒乡都乡里籍》登记了一户要交纳租税的“课户”。这户人家实际占有土地101亩,包括依《田令》拥有的土地87亩,买来的土地12亩,园宅地2亩。以下符合该时代生产关系的是①地主占有全部土地及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 ②农户的劳动成果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③农户有一定的人身自由并且能够自主劳动 ④铁制农具得到广泛使用,耕作技术显著进步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3. 恩格斯曾评价说:“氏族制度的伟大,但同时也是它的局限性,就在于这里没有统治和奴役存在的余地。”由此可见A. 氏族制是人类社会理想的制度形式 B. 统治和奴役的出现有其积极意义C. 贫富分化的加剧使氏族制走向灭亡 D. 人类历史就是统治和奴役的历史4.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从三次社会大分工的发生和发展中解析了私有制和阶级产生的原因及过程。劳动个体化的趋势促进了私有制的普遍化,私有制的发展使得社会分裂为阶级,而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时候又产生了国家。由此可见A. 脑力劳动从体力劳动中分离出来是阶级产生的前提B. 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用于调和阶级矛盾的工具C. 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分工的结果D. 阶级矛盾是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主要矛盾5.“当文明一开始的时候,生产就开始建立在级别、等级和阶级的对抗上,最后建立在积累的劳动和直接的劳动的对抗上。没有对抗就没有进步。这是文明直到今天所遵循的规律。”对马克思这段话解读正确的是①“文明一开始的时候”指的是原始社会氏族制度形成时期②“生产建立在阶级的对抗上”表明人类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③“积累的劳动”与“直接的劳动”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是对立统一的④“没有对抗就没有进步”揭示了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6.《共产党宣言》中写道:“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种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是指具有决定性作用的经济斗争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是推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③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了人类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④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A. ①③ B. ③④ C. ②③ D, ②④7. 资本积累实质上是资本家不断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进一步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以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积累是剩余价值的源泉,它加剧了社会财富占有的两极分化,扩大了贫富差距,也是资本主义社会失业现象的根源。上述观点①揭示了资本家发展生产经营的真实目的 ②说明资本家占据了社会的全部财富③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中的特殊规律 ④反映出资本主义社会问题根源在剩余价值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8.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写道,亚当·斯密“在下面这点上是对的:在奴隶劳动、徭役劳动、雇佣劳动这样一些劳动的历史形式下,劳动始终是令人厌恶的事情,始终表现为外在的强制劳动,而与此相反,不劳动却是‘自由和幸福’”。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生产资料私有制是导致劳动“始终令人厌恶”的根源②劳动只有摆脱了外在的强制性才是“自由和幸福”的③在不同社会形态下,劳动形式的变化带来生产关系的改变④在雇佣劳动形式下,劳动创造的全部财富被雇佣者无偿占有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9.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在当代表现多样,如失业率上升,金融市场动荡,企业破产增多,消费萎缩,债务危机爆发,通货膨胀加剧,贫富差距拉大等。下列关于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说法正确的有①经济危机难以治愈的根本原因是劳动人民的实际需求不足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不可能通过制度自身的调整从根本上解决③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是人类历史发展中阶级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④经济危机频繁发生表明资本主义制度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10. 2024年是《共产党宣言》发表176周年。《共产党宣言》是一部科学洞见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经典著作,是一部充满斗争精神、革命精神的经典著作,是一部秉持人民立场、为人民大众谋利益,为全人类谋解放的经典著作,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它不仅改变了世界,也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走向。可见,马克思主义①是科学的理论 ②是人民的理论 ③为人类解放提供了具体方法 ④是开放的理论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11. 在以“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不可逆转”为主题的探究活动上,下列同学论述正确的是A.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经过调整可以促进生产力发展B. 唯们史观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C. 《共产党日昌》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D. 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12. 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性质、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是人类关于社会发展理论的最新成果。以下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的论证正确的是论据 观点① 从正义原则出发, 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端, 设计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 社会主义必将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②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继承了法国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欧文的思想成果 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③ 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 科学社会主义诞生 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于改革开放时期,但了解其形成和发展的脉络,认识其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应该拉长时间尺度,了解社会主义演进的历程。关于社会主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空想社会主义伟大先驱为科学社会主义诞生提供了现实的实践土壤②俄国十月革命给近代中国送来了可供借鉴的科学社会主义真理之光③社会主义新中国成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④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彰显出强大生机活力与发展前景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14. 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发表了《共产党宣言》,它“一经问世就震动了全世界”“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共产党宣言》以其真理之光,穿越历史,照亮今天,是因为它①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诞生,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②指明了中国革命的方向和道路,使工人阶级成为革命的领导阶级③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灭亡的历史必然④是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结晶,照亮了入类寻求自由、解放的道路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15.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科学,是因为它①对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进行了原则性描述②对现存的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③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理论基石 ④找到了实现人类解放的社会力量和正确道路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16. 某校举办“当青春遇到马克思:穿越时空的对话”主题研讨活动,几位同学从“学思用新”等角度畅谈新时代青年应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下列观点合理的是①甲:马克思主义具有永恒的思想价值,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提升自己的理论涵养。②乙:队识对实践起促进作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③丙: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需要保持其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④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穷尽真理,要在理论创新基础上推动实践创新。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17. 1933年7月,《申报月刊》出版创刊周年纪念特大号,刊载“中国现代化问题特辑”,核心论题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条件和方式。在讨论中,许多知识分子认识到,实现现代化需要坚强的政治基础,必须以社会主义发展实业。这次讨论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浓缩着近代以来知识分子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努力和尝试,饱含着对于实现民族复兴梦想的呐喊和期盼。据此,以下说法正确的是①两大历史任务是认清近代中国革命问题的基本根据②中国共产党始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③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是中国现代化的必要准备④走社会主义道路让人民群众看到了中国的出路和希望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18. 时间是最忠实的记录者,也是最伟大的书写者。75年前新中国的诞生,是国家的重生,是民族的觉醒,更是每一个中国人心中最伟大的时刻,新中国的诞生①表明中国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②彻底地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③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④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现实道路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19. 2024年是五四运动105 周年(1919), 是新中国成立75 周年(1949), 是第一次全国人大召开70周年(1954),是中美建交45周年(1979),下列对这些重大历史事件认识准确的是①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②新中国的成立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③第一次全国人大最重要的贡献是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外矛盾的变化④中美建交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20. 中国共产党为使命而生、循初心而行,走过百余年“赶考”征程,引领中华民族走出一条迈向伟大复兴的人间正道。河北某中学举办“光影追溯·圆梦之旅”摄影展,同学们的认识与图片反映的主旨相符合的是①小红: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从此有了主心骨②小明:新中国成立标志着我国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③小术:三大改造完成意味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从根本上发生了改变④小磊: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21. 在百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一个又一个“不可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以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傲立于世界政治舞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这是一个极其重大的政治命题,也是一个急需回答的理论命题、学术命题。回顾百年党史,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是基于①中国共产党将中国的具体实际与马克思主义相适应②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重视人民群众力量③中国共产党为中国发展道路指明了正确的前进方向④中国共产党执政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人民的选择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2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下列对于当时的社会背景理解正确的是①中国丧失了部分主权,政治、经济等逐渐受制于西方列强②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③帝国主义入侵打断了中国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④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23. 纪录片《重生》聚焦中国共产党1921年成立以后的28年奋斗的不平凡历程,深度挖掘了我党浴火重生的深层原因,生动展现了中国社会剧烈变革、思想精神狂飙突进、革命救亡风起云涌的波澜壮阔历史。在这不平凡的28年里①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此中国人民的革命和斗争有了主心骨②因中国特殊国情,革命分为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步骤③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结束了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④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标志着我国从此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24. 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毛泽东豪迈地宣告:“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在这里,“我们的工作”指的是A. 建立人民民主政权 B. 根本变革生产关系C. 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D. 完成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25. 1941年11月6日,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上发表演说,论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政策。他指出,参议会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建设新民主主义的中国,亦即革命的三民主义的中国。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理解准确的是A. 目标是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B. 革命的对象是外国侵略者C. 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 D. 属于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26. 继承革命传统,发扬红色精神。我们讲好中国共产党100多年的故事,讲好新时代中国的故事,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下列关于中国故事的内容对应正确的是p. .辛亥革命——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首个理论成果B. 五四运动——承载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执政为民C. 红船启航——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D.“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27. 在领导和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中,毛泽东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不能“千篇一律”。他还深刻指出,我们过去搞民主革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有许多自身的独有特点,将来搞社会主义建设同样会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独立思考,“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从中可以看出,进行“第二次结合”是基于①适应中国国情和发展需要的自友行为 ②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特殊状况③当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重大变化 ④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现实需要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28. 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它在综合分析社会主要矛盾、当前主要任务的基础上,提出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团结全党,团结国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建设社会主义中国而奋斗。这次会议①描绘了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宏伟蓝图②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③提出要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④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29. 毛泽东在1949年6月30日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指出:“严重的经济建设任务摆在我们面前。我们熟习的东西有些快要闲起来了,我们不熟习的东西正在强迫我们去做。这就是困难。”毛泽东强调的这些不熟习的东西,可以理解为①继续通过武装斗争建立人民政权 ②通过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③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向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④通过三大改造确立社会主义上层建筑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30. 下列两幅图片所反映的社会变革完成的意义是①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②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运动到实践、制度的伟大跨越③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④实现了生产力较快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的积极性得到激发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31. 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 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创造性地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内部矛盾学说。这两本著作①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②结合新的实际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④推动中国社会实现了最为深刻的社会变革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32.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是个崭新的历史课题。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开展了艰辛探索,虽经历了严重曲折,更取得了许多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对于这段历史正确的认识是①实现了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②巨变雄辩地证明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③延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④与改革开放后的辉煌相比历史意义明显不足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大题,共计36分。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一 据19世纪早期的清代文学作品和史书描述,某地财主郝氏,一次待客就用去白银10万两;道光皇帝的“御膳房”,有金银器皿3000多件,仅皇帝一顿饭的花费,就相当于5000个家庭一天的生活费用。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时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种田的,吃米糠; 纺织的,没衣裳; 建筑的,住窑房”“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材料二 英国作家狄更斯在小说《双城记》开篇中写道:“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这是一个愚蠢的年代; 这是一个信仰的时期,这是一个怀疑的时期;这是一个光明的季节,这是一个黑暗的季节; 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 人们面前应有尽有,人们面前一无所有; 人们正踏上天堂之路,人们正走向地狱之门。”(1) 根据材料一,简述作者所处时代生产关系特点,并指出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8分)(2)资本主义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12分)3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20世纪初,正当中国人民在寻找救国救民真理的道路上屡遭挫折的时候,从地跨欧亚的俄国放射出一道人类进步的希望之光。1917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先进分子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真理中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 1919年“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921 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翻开了新的一页,为了民族的独立,为了人民的解放,为了国家的富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经过顽强拼搏,历经28年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在1949年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结合材料,运用“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知识,分析说明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