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 文学类文本阅读 2024-2025八年级上学期期中复习 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题四 文学类文本阅读 2024-2025八年级上学期期中复习 学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四 文学类文本学习
知识回顾
考点之一:词语
[类型一]品析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模式 解词+内容+情感。
[类型二]分析句中某个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模式
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表面意义(表面上的意思)和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或从正面和侧面点评。
深层含义(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蕴涵着什么道理、思想、感情等)肯定了/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或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或者给了我们……的印象/启示/道理等)。
考点之二:句子
[类型一]重点句子理解(作用)。
模式 这句话写出了(.....内容) ,结构上起到了……(引出下文、承上启下,为下文写什么作铺垫、总结上文、突出中心等)的作用,有利于突出……(往主旨上靠拢)。
[类型二]描写句理解(作用)。
模式
1.人物描写句答题模式:这句话运用了……(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对比、衬托手法等)的描写手法(或写法) ,写出了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2.自然环境描写句答题模式:这句话写出...的景物特征,渲染了……的氛围,烘托了人物....的心情;预示人物命运;表现人物……性格;推动了下文……情节的发展;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3.社会环境描写句答题模式:这句话写出了当时社会....的特点,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引出了下文……情节(推动了情节发展,或为下文叙事描写作铺垫)。
景物或环境描写的作用主要有:
①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设置了背景,烘托、渲染……的气氛。
②为下文埋下伏笔或做铺垫;
③表现(或烘托)人物……的心情;
④暗示社会环境;
⑤推动情节发展;
⑥深化主题,与开头形成照应;
⑦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增强文章感染力。
[类型三]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对策 了解语言美的几种形式及作用。
1.修辞之美 —— 结合具体修辞特点,评析其作用。
2.句式之美 —— 如骈句 、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 作用: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就不同。疑问句造成悬念;感叹句便于抒情;反问句加强语气,引人深思;排比句、叠句气势磅碘、层层深入;重复句余韵悠然,对偶句铿锵凝练,也可以从灵活多变富有表现力等方面去品味其妙处。
3.哲理之美 —— 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的句子。这些句子一般在文章的开头结尾。作用:可以给人以启迪教育作用。
4.内容之美 —— 内容丰富 、题材新颖又与中心连接紧密的句子。作用:全面新颖,能很好地为中心服务。
考点之三:段落
[类型]段落理解(作用)。
对策 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
模式 这一段写出……突出了……(内容),为下.....作铺垫。段落位置不同,结构作用不同,表述语言有所不同。
文章开头:
结构上:
①总结全文,引出下文; ②开篇点题,总领全文(照应标题);
③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或 埋下伏笔)
④与下文形成对比(或 相照应)
内容上:
①开门见山,点出文章主题; ②交代事件发生的环境或背景;
③渲染气氛,奠定全文感情基调; ④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⑤为全文。
2.文章中间:
①承上启下(承接……引出下……,为下文……作铺垫);
②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 ③照应前文;
④丰富文章内涵;
3.文章结尾:
结构上:
①总结全文,突出中心。
②照应开头,总结全文,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
内容上:
①画龙点睛,升华主旨; ②点明中心,深化主旨,升华感情;
③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发人深思,回味无穷;
④强化作者感情。
真题训练
第一篇
文学作品阅读(共14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题目。
我的语文老师
曹文轩
①我的语文老师是南京大学的高材生,是一个高高的、身体非常扁平的女人。这个女性是我心目中最高贵、最美丽的人。在以后的生活中,我千百次寻找过,但是也没有找到过一位这样的女性。
②我记得她第一次走上讲台,把两只手轻轻地悬在讲台上,她没有带粉笔,没有带备课笔记,也没有带语文教材,是空手走上来的。她望着我们,说:“同学们,什么叫“语文”?”然后她用了两节课的时间,给我们阐释什么叫“语文”。那期间,天开始下雨,她把脑袋转向窗外,对我们说:“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一年四季的雨是不一样的。”
③然后她又说:“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一天里的雨也是不一样的,上午的雨与早晨的雨不一样,下午的雨与上午的雨也不一样,晚上的雨与夜里的雨也不一样。”她接着又说:“同学们,你们知道吗,雨落在草丛中和落在水塘里,那个样子和发出来的声音都不是一样的。”我至今还记得,我们所有的同学把脑袋转向了窗口,外面有一大片荷塘,千条万条银色的雨丝正纷纷飘落在那口很大很大的荷花塘里,淅淅沥沥的雨声是那样轻柔,我静默无语,第一次认真地观察着这柔情的雨。这就是我的语文老师。
④大概一个星期之后,她又开始走上讲台,那一天是讲作文课。她走上讲台之后,说了一句话:“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们班上写作文写得最好的同学不是曹文轩。”在此之前,我的历届的语文老师都说写作文写得最好的同学是曹文轩。这个反差太大了!对我来讲,这个打击是巨大的,我根本无法接受她的判断,所以我当着她的面就把作文本撕了,扔在了地上,一头冲出了教室。
⑤晚上,我回到了学校,来到了她的宿舍门口。我记得不是轻轻地把她的门敲开,而几乎是用脚把她的门踢开。她拉开了门,站在门口,微笑地看着我,说:“你请进来坐一会儿。”然后我就进了她的卧室,看到了她不知
道从哪里搞来的我的六本作文本。她把这六本作文本一本一本地排列在她的桌子上,然后说:“你过来看看,我们先不说内容,就是这些字,前几本的那些作文,字非常稚拙,但是能看出你非常认真。你再看看最后一本作文,你的字已经张扬到什么程度了,你已经浮躁到什么程度了。”
⑥她又说:“在这六本作文本里,都有一篇作文是写春天的,你在第一本里写春天的时候是非常诚实的,是非常朴素的对春天的描写。但是后来你慢慢地控制不住自己了,你有必要用那么多的形容词吗?你的作文写得越来越臃肿,越来越夸张。当那些老师都说你有才气的时候,你就已经不知道自己是谁了。”她说:“才气,有时候是害人的。”
⑦我记得那一天离开她的宿舍,走进校园,月亮特别好。月色如水,清澈的月光整个地铺在校园里头。那个夜晚是值得我一生铭记的,我开始重新审视并正确认知自己。没有那个夜晚,就没有我以后漫长的人生道路。这就是我的语文老师。
⑧我要说语文和语文老师,对一个学生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我这里无意贬低其他学科的老师们对学生的作用,我只是说语文和语文老师是无可替代的。语文老师永远是一所学校的品质的建构者和体现者。我无法想象一个学校里没有语文和语文老师,我也无法想象这个世界上没有语文和语文老师。
(节选自《读者》,有删改)
16.结合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4分)
情节 我的表现或心理
老师给我们讲解雨的不同 ①
② 气愤恼怒
③ ④
【答案】①认真观察/静默无语(四字短语)②老师说我的作文不是班上最好的③老师指出我作文的不足(问题、缺点、毛病)/老师客观评价我的作文/老师评价我的作文张扬浮躁④重新审视/正确认知/铭记感恩/愉悦铭记(四字短语)
17.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4分)
我当着她的面就把作文本撕了,扔在了地上,一头冲出了教室。
【参考答案】这里运用了动作描写 ,(1 分)通过“撕”“扔”“冲”等一系列动词(1 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因老师否定作文水平这件事恼羞成怒、生气不已(同类词均可)的样子(2 分,点出原因占 1 分,点明心理占 1 分)
18.才气,可能源自先天,也可能自后天练就而成,但无论是自于先天还是后天,才气都是人们心之向往的。文中的老师却说“才气,有时候是害人的”,请你结合原文及链接材料,谈谈你对文中老师说的这句话的理解。(6分)
【链接材料】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把书写工具借来给他。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诗,并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并被拿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凡是指定好事物让方仲永作诗,他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思想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方仲永的父亲,有的人甚至花钱求取仲永的诗。方仲永父亲认为有利可图,每天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却不让他接受学习。
王安石早早地听说这件事。北宋明道年间,王安石跟随父亲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王安石叫他作诗,可仲永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王安石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舅舅回答说:“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参考答案:】(1)才气,是不可多得的天赋,能够帮助人们更快获得成长、收获成功。但是,如果不能正确认知才气,恃才傲物、懒于学习,那么才气就会变成成长成才路上的绊脚石。
就像文中的“我”,因为有才气,在写作过程中开始慢慢变得浮躁、虚荣,文章华而不实、期肿不已,这就是才气在阳碍“我”的成长成才。
(3)链接材料中的方仲永也是如此,年少初具才气,却成为了父亲敛财的工具,没有得到很好地培养,最终和普通人没有分别。
第二篇
文学作品阅读 (13 分)
壶魂
蒙福森
①多日来,已故紫砂工艺大师陈鸣远的绝世奇品——蟋蟀鸣秋壶,一直在王稽的脑海里反复浮现着,如梦如幻。
②在高家的书房里,当高善斋小心翼翼地揭开红布时,王稽霎时目瞪口呆,敛色屏气——失传已久的蟋蟀鸣秋壶就在眼前。王稽用力狠狠地掐了掐自己的手臂,疼!不是梦,而是活生生的现实。作为陈鸣远的再传弟子,王稽尽得陈氏真传,深谙师公之手法、刻工、学识、喜好、脾性和人品。反复鉴定之后,他热泪盈眶,心潮澎湃:“真品!绝对真品!”
③高善斋欣喜若狂,手脚颤抖,连声说:“好!好!好!”
④蟋蟀鸣秋壶乃一代紫砂工艺大师陈鸣远一手制作的绝世稀品,价值连城。壶品古雅高洁,色泽紫红,泥质温润细腻,造型匠心独运,超凡脱俗。壶身铭曰:饮之清心,品之宁静;且饮且读,不过满腹。另一侧镌刻一兰、一草、一石、两蟋蟀,并题:蟋蟀鸣秋。其笔法老练,错落有致。虽寥寥几笔,却大巧若拙,意趣盎然,栩栩如生。
⑤王稽忽然想起《诗经·豳风·七月》中“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之句。沉静之际,隐约似闻有蟋蟀在草丛间鳴叫,又似有茶香袅袅飘溢而来,若有若无,洇入鼻翼。王稽望着此壶,只觉恍然如梦,似入定般,久久不动。
⑥次日,高善斋约王稽到城郊的阅江来茶馆一聚。高善斋乃当地大富商,城里有十多间铺面和一家琉璃厂,乡下有良田千顷,痴爱古玩字画,以收藏名家珍品为乐。雅厢临江,走近窗前,但见远处微风细雨,疏林野树,江水浩渺。此时,正是阳春三月,江畔绿草葱茏,远山近水,皆氤氲在微雨雾霭中。
⑦寒暄毕,喝茶,聊些闲话。一壶茶未尽,高善斋转了话题:“先生能否为高某仿照蟋蟀鸣秋壶模样,再制一壶?银子嘛,随你说。”
⑧王稽思忖片刻,摇头:“恕在下愚拙,实难及陈老先生万分之一。”
⑨“这是十分难得的机会,先生不妨一试,万一仿得陈老先生紫砂壶之神韵,哪怕十之一二,亦不枉此生矣。”
⑩王稽始终对此壶如醉如痴,依依不舍,几天后,找上门来:“我愿意一试……”
王稽住到了高家,再次见到蟋蟀鸣秋壶。王稽关在房间里,由伙计一日三餐送饭到门口,废寝忘食不分日夜地揣摩此壶的精妙和内涵。十天后,他开门出来了,胡子拉碴,头发蓬乱,像乞丐一般,似要虚脱了。
陈老的蟋蟀鸣秋壶,已深深地刻在王稽的心里,融入了他的灵魂深处。王稽开始制壶。选泥、压坯、修坯、雕刻、烧制、打磨、抛光……从手工捶泥到烧窑,一砂一泥、一杯一托,每一道工序,每一个步骤,王稽皆一丝不苟。他的房间里,没日没夜地亮着灯。
当王稽倾尽心血的杰作和陈老的蟋蟀鸣秋壶摆在一起时,高善斋惊为神品。此壶仿佛依附着王稽的灵魂,神气韵兼备,刚柔相济,用刀大胆,自然随意,苍劲浑厚,与真品无异。要不是王稽就在旁边,他都无法分得清哪是真品,哪是仿制品。
高善斋再也无法抑制住他心头的狂喜:“王先生,你年纪轻轻,可技艺已达天下一等一的水平了,我们要发大财啦!广州十三行里那些洋人对咱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馋着呢!以后,我们一起合作,制出天下最好最贵的紫砂壶!”
王稽的心像被什么东西突然刺痛了一下,他对高善斋说:“此壶尚不够完美,和陈老先生的真品相比,只是形似而非神似。——我拿回去,今晚再琢磨琢磨,看看缺陷在哪里,如何改进,可好?”
第二天,日上三竿,伙计送饭到门口,发现王稽还没起床开门。敲门进屋后,发现已人去屋空。
未几,庚子事变,高善斋及蟋蟀鸣秋壶下落不明,不知去向。
......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15.[梳理概况]请依据文章内容,补全下面的表格。 (2分)
地点 情节 王稽的神态
高家书房 ① 热泪盈眶,心潮涉湃
阅江来茶馆 高善斋请王稽仿制蟋蟀鸣秋壶 面露难色,依依不舍
高家宅里 王稽为高善斋仿制蟋蟀鸣秋壶 ②
王稽房前 王稽人去楼空
【答案示例】①王稽在高善斋家见到失传已久的蟋蟀鸣秋壶;②胡子拉碴,头发蓬乱。
16.[分析鉴赏]请赏析文中画线语句在文章中的作用。(4分)
蟋蟀鸣秋壶乃一代紫砂工艺大师陈鸣远一手制作的绝世稀品,价值连城。壶品古雅高洁,色泽紫红,泥质温润细腻,造型匠心独运,超凡脱俗。壶身铭曰:饮之清心,品之宁静;且饮且读,不过满腹。另一侧镌刻一兰、一草、一石、两蟋蟀,并题:蟋蟀鸣秋。其笔法老练,错落有致。虽寥寥几笔,却大巧若拙,意趣盎然,栩栩如生。
【答案示例】内容上: 用正面描写的手法,写出蟋蟀鸣秋壶的精美绝伦,
结构上:为下文突出人物形象作了铺垫。
17.[分析探究]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主目分析探究标题“壶魂”的多重意。 (7分)
① 蟋蟀鸣秋壶所具有的“遗形取神”的精神气韵;②是指王稽不为名利所诱惑的高贵品质;③赞颂了王稽技艺高超、品德高尚、位卑爱国的工匠精神。
第三篇
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我在教丁香树开花
刘继荣
①第一次遇见那少年,是初冬。午后的阳光暖得像春天,小小的蛋糕店里,溢满糕点刚出炉的香,仿佛每个人都幸福。
②店旁有所小学,放学后会挤满鸟儿一样叽叽喳喳的小朋友,煞是热闹。此时,顾客不多,店主夫妇悠闲地聊着天。谈到门前那棵不开花的丁香树,一个打算挖掉重栽,一个说再等等看。老奶奶的语气里带了气恼:“我60岁了,又不是6岁,等不了那么久!”老爷爷笑:“明天起我就教它开花,保证到春天就学会了。”
③我不禁莞尔,拎着盛糕点的纸袋,准备离开。身后忽然有人叫道:“阿姨偷走我们的点心啦!”我大惊,转头,一个个子高高、面庞稚气的男孩,正冲我喊叫。这时,有位中年人边向我点头致歉,边搅住男孩的肩,安抚道:“你看,我们的点心在这里呀!”他打开手中纸袋,里面的点心与我的一模一样。少年像是恍然大悟:“原来是我们偷了阿姨的呀!”大家都笑了,连正在生气的老奶奶也笑得眼睛弯弯。
④那位父亲温和地继续解释,再加上我的说明,男孩才弄明白大家谁都不是小偷。他用双手蒙住脸,向我道歉,那模样似乎只有3岁。
⑤父亲平静地告诉我,儿子19岁了。他一直都在努力学习说话、购物、坐公交车等基本技能,希望再过19年,他能变成一个像大家一样的普通人:工作或失业,结婚或独身。父亲头发斑白,语气平和。这19年来,他们一定有一段漫长的故事,还有他们共同积攒起来的点点滴滴的勇气与人生。可我淡漠地什么也没问,只是目送这对父子远去,那棵丁香树,默默与我站在一起。我想:老爷爷将会怎样教它开花呢?
⑥天越来越冷,丁香树只余纤纤弱枝。很多个有暖阳的下午,我常常在蛋糕店遇见这对父子,便关注起来:儿子没有安全感,只要离开父亲几步,就会惊慌失措,语无伦次。每次,爸爸都鼓励儿子自己单独去排队买东西,那么高的一个男子汉,扭来扭去,千劝万劝才肯挪步。轮到他买东西时,又期期艾艾,半天讲不清要什么。这时候,店主老爷爷笑眯眯的,举起两手摇着,像足了他身后的招财猫:“慢慢想哦,慢慢说哦!”老奶奶又在絮絮地说着她梦想的丁香花的颜色,光阴似乎停住,盘子里的蛋糕和面包,静静地香。
⑦儿子成功买到面包后,父亲会向店主夫妇以及后面耐心等待的客人再三道谢。他说儿子特别喜欢这间店,这是他能记得的最远的地方。出来的时候,男孩喜欢站在丁香树下,与树比一比身高,老奶奶逗他:“谁高呀?”男孩大声回答:“我高!”这时候,他很像一个普通人。
⑧爸爸渐渐拉开与儿子的距离,每次似乎只有一步,后来,他退到店外。儿子时不时扭过身子,见父亲就在丁香树下,便长吁一口气,抹抹鼻尖上的汗。
⑨一个春天的周末男孩居然独自来到蛋糕店,我不禁一喜,见他忐忑,又隐隐担忧,今天顾客特别多,有个小女生过生日,丁香树下的两张桌子被拼到一起,坐满了笑语盈盈的小伙伴。店主一个人忙,他说老妻在楼上,怎么叫都不肯下来,又在为丁香树不开花的事不高兴了,为了给她个惊喜,已经找人来挖树了。听着我们的谈话,男孩神色愈发紧张、嘴唇哆嗦着,欲言又止,只是摇头。最后男孩缓缓张开双臂,蹲下去,再站起来。一句话哽在胸口,如一朵花哽在枝丫,他只能以这种方式表达。
⑩忽然,男孩的目光充满惊喜,他的父亲出现了,也许,他一直都在附近。就像魔咒被解除,男孩突然开口,一个字一个字地说:“我在教丁香树开花,不要挖掉丁香树。”旁边的小寿星怔住,随即调皮地张开手臂:“我是丁香树,我学会开花啦!”孩子们笑着,嚷着,纷纷张开手臂,开成一大朵一大朵的丁香花。
老奶奶步履蹒跚地赶过来,气喘吁吁地向男孩保证,永远不会挖掉这棵丁香树,会一直等着它开花,如果不开,也没有关系。我的鼻子隐隐发酸。在这座小城里,我们陌生又熟悉,有时相遇,有时忘记,有时却彼此守护。
所以,寒冰会学着开出甜花,成为冰淇淋;黑夜会学着融化,凝成巧克力;而我们,学着在经历过恐惧、绝望以及厌倦之后,仍会或羞怯,或放肆地释放出心里最明净的温柔。
(有删改)
17.阅读文章,请梳理故事情节、情感,填写表格。(4分)
时间 事件 我的态度或情感
一个初冬的午后 男孩误会我偷拿他们的点心 吃惊
很多个有阳光的下午 ①_________ 关注
一个春天的周末 男孩独自来到蛋糕店,并说出不要挖掉丁香树的想法 ②_________
【答案】①男孩在父亲的鼓励下单独排队买东西;②惊喜、担忧、感动。
18.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子。(4分)
男孩神色愈发紧张、嘴唇哆嗦着,欲言又止,只是摇头。最后男孩缓缓张开双臂,蹲下去,再站起来。
【参考答案】这句话运用了神态、动作描写,通过描写男孩紧张的神情和“摇头”“张”“蹲”“站”等动作,写出了男孩内心的紧张、着急、恼怒却又无法表达的无奈,为下文父亲出现给了男孩鼓励,使他完整表达出自己的愿望做铺垫。
19.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谈谈你对“丁香树开花”的理解和感悟。(6分)
【参考答案】 理解:“丁香树开花”不仅仅指店主夫妇门前的丁香树终将开出花朵(1分);也指文中的男孩,在父亲的陪伴与鼓励下,在周围人的包容与善意中,尝试敞开心扉、积极沟通,渐渐成长为一个普通人(2分);还指小城中的人们彼此关爱、彼此守护,释放出心里最明净的温柔与善意(1分)。
感悟:个人角度:在生活中,我们应给予残障人士最大的善意和最明净的温柔,关心、理解、包容并帮助他们,让他们能感受到人情的温暖、敞开心扉并积极融入社会。(1分)
社会角度:整个社会对待残障人士应给予关注和关怀,政府和公众给残障人士提供参与社会生活的条件,保障他们的平等权益。(1分)
第四篇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5~17 题。
纸上万物浮现如初
王芸
①庚子暮秋,万物未及萧瑟,坐火车去瑞昌。窗外,黄绿间杂的赣北田野在阳光下,显得弹性十足。那时我还不知,在疾驰中难以洞察的万物的细节,将经由一柄剪刀、一张薄纸显现。
②剪刀像微张的鸟喙,含住一线薄纸,小心翼翼地挺进,咬合游走。万物在纸面浮凸而出。剪刀接受手指的指挥,手指接受心的指引,坚硬的剪刀与手指在遇合的瞬间,获得与心感应的机巧灵动。亦虚亦实的万物,经由如喙的剪刀,赋予一张薄纸空镂、残缺、疏密勾连,从而获得参差活泼又踏实的生命形态。
③在瑞昌乡下,与日常时序紧密缠绕的乡俗礼仪、人间避不开的生死大事,都需要剪纸的装点与助兴。那是衣食匮乏时代可以寻到的朴素花边,也是贫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隐喻和美妙的点缀。剪纸手艺人百分之九十九是女人,在执剪的那一刻,她们成为王者,但薄纸之外更广阔的生活空间,她们是女儿、妻子、母亲,是日常生活的操持者、耕耘者、背负者。
④坐在我眼前的执剪者,年轻女子雷丽娟,是瑞昌剪纸的省级非遗传承人。她的师傅构成一个队列,王木莲、刘诗英、陈仙花……“一刀剪”的技艺更多来自她的姑奶奶王木莲,一个执剪大半生,传奇般的存在。据说在最艰难的年月,乡间缺衣少食,王木莲却靠一柄剪刀养活了家中一群儿女彩笔勾勒的翘尾喜鹄,累瓣盛放的梅花,尖而旋转的兰花瓣,沾草披花的兔子……很难想象它们出自一位从未上过学、从未学过画的八十四岁老人之手。朴拙,天真,又机趣。大枝大叶,大花大果,招展的羽翼,翔飞的意念,那是属于一个从乡野走出来的女人内心的辽阔。
⑤在县城见到刘诗英老人,雷丽娟称她为奶奶。她,是瑞昌剪纸唯一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三岁那年,她被作为童养媳过继给了雷姓表嫂。十一岁那年,她忽然渴望像村里的姑娘一样脚踩一双花鞋,目光在野地的草丛间摩挲、流连。久之,她拾起一根木棍,在泥地上涂画。大自然慷慨,早为人的眼睛准备了缤纷的美物,没有剪刀和纸,她取一片桐子叶、一片芭蕉叶,用手指一点一点抠出图……在一张旧草纸上,她剪出了自己王国里的第一朵梅花,五瓣梅花静静地开放在草纸上,又静静地开放在她的鞋面上那是她自造王国里最初的生命迹象,羞怯、娇弱,却有着自野地里蕴积的生命的力。
⑥师法自然的剪纸技艺纵容望向田野的目光,对活态生命的关注,而一旦握剪在手,需要全身心的投入。剪纸成全了刘诗英老人的自我身份确认,也塑造了她的一生,原本在童养媳的身份迫压下蜷缩的生命,得以舒展开来。随着孙子出生,她迁居县城常住,一年两次被请进县文化馆剪出一批花样,剪出的花样将存档作为资料,纳入“瑞昌剪纸”的民间记忆。
⑦雷丽娟出生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记得在物质极度缺乏的日子里,剪纸给她插上了自由的翅膀。她最初的生命迹象,也是一朵梅花,自白纸中浮生而出。白梅不适合开在大门上,也不适合招摇在窗上,只好屈身于光线暗淡处的墙面。没想到,这朵白梅得到了妈妈毫不吝啬的赞美。那一时段,雷丽娟内心的渴望正像春天雨后的新笋,见风即可生长。她将作业本的黄色封底撕下来,依着家中木床上的油漆花样,剪出各种图样;她在白手绢上绣花,在衣领上绣花;用爸爸香烟盒上的衬纸剪出金色的梅花、喜字、雀鸟……渐渐地,她习惯了从自然中撷取样貌,在规范之中自由游弋每一次都有不一样的旁逸斜出或出其不意的细部刻画。由于技艺精湛,她还受邀参加深圳文化艺术博览会、江西省非遗文化成果展、湖北仙桃全国剪纸交流……
⑧坐在我面前的雷丽娟,专注于剪刀与纸张的咬合,在每一分每一寸的剔除中,实现着建构,实现着创生。也许,她想通过艺术探索与创新,寻找传统文化与当下生活的连接点,与时俱进,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美妙的点缀。我的心悬提着,在剪刀起落的每一步未知中,既充满了担忧又充满了期待。而她,表情肃然坚定,仿佛确知:万物将自纸上浮现。
(选自《人民文学》2021年第3期,有删改
15.老手艺与手艺人之间是相互成全的。对于手艺人,这种成全不仅体现在物质生活上,更体现在精神滋养上。通读全文,完成下面表格。(4分)
剪纸对三位手艺人的成全
人物 物质生活 精神滋养
① 一柄剪刀养活了家中一群儿女 ②
刘诗英 ③ 舒展了童养媳身份迫压下蜷缩的生命
雷丽娟 受邀参加各地各类的文化艺术交流活动 ④
【答案】①王木莲②带来了内心的辽阔 3一年两次被请进县文化馆剪出一批花样,存档作为资料 给她插上了自由的翅膀(4分,每空1分)
16.文本语言富于灵性,文辞优美,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②自然段画横线的句子。(4分)
剪刀像微张的鸟喙,含住一线薄纸,小心翼翼地挺进,咬合游走。
【答案示例】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曾刀比喻成微微张开的鸟喙,把前纸比喻为鸟喙含住薄纸挺进游走(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前纸时的小心、柔和、娴熟(1分),既赞扬了剪纸艺人手艺的高超(1分),也写出剪纸艺术如生命一般的机巧灵动(1分)。
17.文中多次出现“生命”,如何理解第②自然段中的无生命的剪纸“获得参差活泼又踏实的生命形态”这一说法 某电视台将举办“最美民间匠人”的评选活动,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和链接材料,向组委会推荐瑞昌剪纸团队。(6分)
【链接材料一】2020年11月,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高度概括了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
【链接材料二】推荐人物须具备以下特点:①匠人:在本行业作出了杰出贡献或有重大表现;②匠心:个人的行为代表了社会价值观取向及时代精神;③匠魂:个人的经历或行为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
【答案示例】①“参差活泼又踏实的生命形态”指的是手艺人师法自然,关注活态生命,取自然样貌,剪出的纸样形态各异富于动态而又逼真(1分);“参差活泼又踏实的生命形态”也代表着王木莲、刘诗英、雷丽娟等剪纸艺术家在剪纸中获得了精神滋养,让自己的生命形态更舒展,更鲜活(1分)。
②以王木莲、刘诗英和雷丽娟为代表的瑞昌剪纸团队,传承着中国最古老的剪纸技艺,并把它代代相传,发扬光大(匠人1分)。拿起剪刀,她们是剪纸的王者,放下剪刀,她们是操持日常生活的平凡母亲,妻子和女儿在贫穷中追求生活的美,凭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把美做到极致(匠心1分)。在剪纸艺术探索中连接传统文化与当下生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美妙的点缀和精神追求(匠魂,2分)
第五篇
记叙文阅读
永恒的母亲
三毛
①我的母亲——缪进兰女士,在19岁高中毕业那年,经过相亲,认识了我的父亲。母亲20岁的时候,她放弃进入大学的机会,下嫁父亲,成为一个妇人。
②童年时代,很少看见母亲有过什么表情,她的脸色一向安详,在那安详的背后,总使人感受到那一份巨大的茫然。
③等我上了大学的时候,对于母亲的存在以及价值,才知道再做一次评价。记得放学回家来,看见总是在厨房里的母亲,突然脱口问道:“妈妈,你念过尼采没有?”母亲说没有。又问:“那叔本华、康德和萨特呢?还有……这些哲人难道你都不晓得?”母亲还是说不晓得。我呆望着她转身而去的身影,一时感慨不已,觉得母亲居然是这么一个没有学问的人。我有些发怒,向她喊:“那你去读呀!”这句喊叫,被母亲丢向油锅内的炒菜声挡掉了,我到房间去读书,却听见母亲在叫:“吃饭了!今天都是你喜欢的菜。”
④以前,母亲除了东南亚之外,没有去过其他的国家。八年前,当父亲和母亲排除万难,飞去欧洲探望荷西和我时,是我的不孝,给了母亲一场心碎的旅行。荷西的意外死亡,使得父亲、母亲一夜之间白了头发。更有讽刺意味的是,母女分别了十三年后重逢的那个中秋节,我们却正在埋葬一个亲爱的家人。这万万不是存心伤害父母的行为,却使我今生今世一想起那父母亲的头发,就要泪湿满襟。
⑤母亲的腿上,好似绑着一条无形的带子,那一条带子的长度,只够她在厨房和家中走来走去。大门虽没有上锁,她心里的爱,却使她甘心情愿把自己锁了一辈子。
⑥我一直怀疑,母亲总认为她爱父亲的程度胜于父亲爱她的程度。
⑦还是九年前吧,小弟的终身大事终于在一场喜宴里完成了。那一天,当全场安静下来的时候,父亲开始致辞。父亲要说什么话,母亲事先并不知道,他娓娓动听地说了一番话。最后,他话锋一转道:“我同时要深深感谢我的妻子,如果不是她,我不能得到这四个诚诚恳恳,正正当当的孩子,如果不是她,我不能拥有一个美满的家庭……”当父亲说到这里时,母亲的眼泪夺眶而出,她站在众人面前,任凭泪水奔流。我相信,母亲一生的辛劳和付出,终于在父亲对她的肯定里,得到了全部的回收。
⑧这几天,每当我匆匆忙忙由外面赶回家去晚餐时,总是呆望着母亲那拿了一辈子锅铲的手发呆。就是这双手,把我们这个家管了起来。就是那条腰围,没有缺过我们一顿饭菜。就是这一个看上去年华渐逝的妇人,将她的一生一世,毫无怨言,更不求任何回报的交给了父亲和我们这些孩子。
⑨回想到一生对于母亲的愧疚和爱,回想到当年读大学时看不起母亲不懂哲学书籍的罪过,我恨不能就此在她的面前,向她请求宽恕。今生惟一的孝顺,好似只有努力加餐来讨得母亲的欢心。
⑩想对母亲说:真正了解人生的人,是你;真正走过那么长路的人,是你;真正经历过那么多沧桑的,也全然用行为解释了爱的人,也是你。
在人生的旅途上,母亲所赋予生命的深度和广度,没有一本哲学书籍能够比她更周全。母亲啊母亲,在女儿的心里,你是源,是爱,是永恒。
你也是我们终生追寻的道路、真理和生命。
18. 依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时间 情节 “我”的心理或表现
上大学 ① 发怒
八年前 父母去欧洲探望我们,却面临荷西意外死亡 ②
九年前 ③ 为母亲感到高兴
这几天 我呆望着母亲拿了一辈子锅铲的手 ④
【答案】18. ①我问妈妈有没有读过哲学书籍,她说没有;②泪湿满襟;③父亲在小兄喜宴上当着众人面感谢母亲;④愧疚和爱
19. 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⑤段中划横线的句子。
大门虽没有上锁,她心里的爱,却使她甘心情愿把自己锁了一辈子。
【答案】 运用比喻修辞,把母亲心里的爱比作一把锁,生动形象地写出母亲因为对家庭的热爱心甘情愿一辈子为家人们做饭、忙碌,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20. 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母亲形象。请你结合文章主题和下面的链接材料,谈谈你对母爱的理解和感悟。
【链接材料】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父亲有时吸点旱烟,喝点酒;母亲管束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
——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答案】(1)①“我”因母亲不懂哲学书籍而瞧不起母亲,母亲却仍旧招呼我吃饭,可见母亲宽容大度。②听到父亲在小兄喜宴上的感谢,母亲泪如雨下和母亲因荷西过世而白头,可见母亲深爱家人。③母亲一直默默为家人们做饭,做了一辈子,可见母亲任劳任怨。
(2)理解:文中母亲为家人操劳一生无怨无悔,不求回报。材料中母亲整日为家庭忙碌,教给朱德许多生产知识,不允许朱德沾染陋习。可见母爱是伟大无私的,同时也包含默默地引导、栽培和无限的期待。
(3)感悟:在生活中,我们要理解和感恩母亲的付出,多为母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努力学习,健康成长,不辜负母亲的期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四 文学类文本阅读
知识回顾
考点之一:词语
[类型一]品析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模式 解词+内容+情感。
[类型二]分析句中某个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模式
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表面意义(表面上的意思)和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或从正面和侧面点评。
深层含义(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蕴涵着什么道理、思想、感情等)肯定了/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或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或者给了我们……的印象/启示/道理等)。
考点之二:句子
[类型一]重点句子理解(作用)。
模式 这句话写出了(.....内容) ,结构上起到了……(引出下文、承上启下,为下文写什么作铺垫、总结上文、突出中心等)的作用,有利于突出……(往主旨上靠拢)。
[类型二]描写句理解(作用)。
模式
1.人物描写句答题模式:这句话运用了……(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对比、衬托手法等)的描写手法(或写法) ,写出了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2.自然环境描写句答题模式:这句话写出...的景物特征,渲染了……的氛围,烘托了人物....的心情;预示人物命运;表现人物……性格;推动了下文……情节的发展;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3.社会环境描写句答题模式:这句话写出了当时社会....的特点,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引出了下文……情节(推动了情节发展,或为下文叙事描写作铺垫)。
景物或环境描写的作用主要有:
①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设置了背景,烘托、渲染……的气氛。
②为下文埋下伏笔或做铺垫;
③表现(或烘托)人物……的心情;
④暗示社会环境;
⑤推动情节发展;
⑥深化主题,与开头形成照应;
⑦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增强文章感染力。
[类型三]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对策 了解语言美的几种形式及作用。
1.修辞之美 —— 结合具体修辞特点,评析其作用。
2.句式之美 —— 如骈句 、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 作用: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就不同。疑问句造成悬念;感叹句便于抒情;反问句加强语气,引人深思;排比句、叠句气势磅碘、层层深入;重复句余韵悠然,对偶句铿锵凝练,也可以从灵活多变富有表现力等方面去品味其妙处。
3.哲理之美 —— 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的句子。这些句子一般在文章的开头结尾。作用:可以给人以启迪教育作用。
4.内容之美 —— 内容丰富 、题材新颖又与中心连接紧密的句子。作用:全面新颖,能很好地为中心服务。
考点之三:段落
[类型]段落理解(作用)。
对策 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
模式 这一段写出……突出了……(内容),为下.....作铺垫。段落位置不同,结构作用不同,表述语言有所不同。
文章开头:
结构上:
①总结全文,引出下文; ②开篇点题,总领全文(照应标题);
③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或 埋下伏笔)
④与下文形成对比(或 相照应)
内容上:
①开门见山,点出文章主题; ②交代事件发生的环境或背景;
③渲染气氛,奠定全文感情基调; ④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⑤为全文。
2.文章中间:
①承上启下(承接……引出下……,为下文……作铺垫);
②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 ③照应前文;
④丰富文章内涵;
3.文章结尾:
结构上:
①总结全文,突出中心。
②照应开头,总结全文,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
内容上:
①画龙点睛,升华主旨; ②点明中心,深化主旨,升华感情;
③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发人深思,回味无穷;
④强化作者感情。
真题训练
第一篇
文学作品阅读(共14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题目。
我的语文老师
曹文轩
①我的语文老师是南京大学的高材生,是一个高高的、身体非常扁平的女人。这个女性是我心目中最高贵、最美丽的人。在以后的生活中,我千百次寻找过,但是也没有找到过一位这样的女性。
②我记得她第一次走上讲台,把两只手轻轻地悬在讲台上,她没有带粉笔,没有带备课笔记,也没有带语文教材,是空手走上来的。她望着我们,说:“同学们,什么叫“语文”?”然后她用了两节课的时间,给我们阐释什么叫“语文”。那期间,天开始下雨,她把脑袋转向窗外,对我们说:“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一年四季的雨是不一样的。”
③然后她又说:“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一天里的雨也是不一样的,上午的雨与早晨的雨不一样,下午的雨与上午的雨也不一样,晚上的雨与夜里的雨也不一样。”她接着又说:“同学们,你们知道吗,雨落在草丛中和落在水塘里,那个样子和发出来的声音都不是一样的。”我至今还记得,我们所有的同学把脑袋转向了窗口,外面有一大片荷塘,千条万条银色的雨丝正纷纷飘落在那口很大很大的荷花塘里,淅淅沥沥的雨声是那样轻柔,我静默无语,第一次认真地观察着这柔情的雨。这就是我的语文老师。
④大概一个星期之后,她又开始走上讲台,那一天是讲作文课。她走上讲台之后,说了一句话:“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们班上写作文写得最好的同学不是曹文轩。”在此之前,我的历届的语文老师都说写作文写得最好的同学是曹文轩。这个反差太大了!对我来讲,这个打击是巨大的,我根本无法接受她的判断,所以我当着她的面就把作文本撕了,扔在了地上,一头冲出了教室。
⑤晚上,我回到了学校,来到了她的宿舍门口。我记得不是轻轻地把她的门敲开,而几乎是用脚把她的门踢开。她拉开了门,站在门口,微笑地看着我,说:“你请进来坐一会儿。”然后我就进了她的卧室,看到了她不知
道从哪里搞来的我的六本作文本。她把这六本作文本一本一本地排列在她的桌子上,然后说:“你过来看看,我们先不说内容,就是这些字,前几本的那些作文,字非常稚拙,但是能看出你非常认真。你再看看最后一本作文,你的字已经张扬到什么程度了,你已经浮躁到什么程度了。”
⑥她又说:“在这六本作文本里,都有一篇作文是写春天的,你在第一本里写春天的时候是非常诚实的,是非常朴素的对春天的描写。但是后来你慢慢地控制不住自己了,你有必要用那么多的形容词吗?你的作文写得越来越臃肿,越来越夸张。当那些老师都说你有才气的时候,你就已经不知道自己是谁了。”她说:“才气,有时候是害人的。”
⑦我记得那一天离开她的宿舍,走进校园,月亮特别好。月色如水,清澈的月光整个地铺在校园里头。那个夜晚是值得我一生铭记的,我开始重新审视并正确认知自己。没有那个夜晚,就没有我以后漫长的人生道路。这就是我的语文老师。
⑧我要说语文和语文老师,对一个学生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我这里无意贬低其他学科的老师们对学生的作用,我只是说语文和语文老师是无可替代的。语文老师永远是一所学校的品质的建构者和体现者。我无法想象一个学校里没有语文和语文老师,我也无法想象这个世界上没有语文和语文老师。
(节选自《读者》,有删改)
16.结合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4分)
情节 我的表现或心理
老师给我们讲解雨的不同 ①
② 气愤恼怒
③ ④
17.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4分)
我当着她的面就把作文本撕了,扔在了地上,一头冲出了教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才气,可能源自先天,也可能自后天练就而成,但无论是自于先天还是后天,才气都是人们心之向往的。文中的老师却说“才气,有时候是害人的”,请你结合原文及链接材料,谈谈你对文中老师说的这句话的理解。(6分)
【链接材料】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把书写工具借来给他。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诗,并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并被拿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凡是指定好事物让方仲永作诗,他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思想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方仲永的父亲,有的人甚至花钱求取仲永的诗。方仲永父亲认为有利可图,每天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却不让他接受学习。
王安石早早地听说这件事。北宋明道年间,王安石跟随父亲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王安石叫他作诗,可仲永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王安石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舅舅回答说:“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篇
文学作品阅读 (13 分)
壶魂
蒙福森
①多日来,已故紫砂工艺大师陈鸣远的绝世奇品——蟋蟀鸣秋壶,一直在王稽的脑海里反复浮现着,如梦如幻。
②在高家的书房里,当高善斋小心翼翼地揭开红布时,王稽霎时目瞪口呆,敛色屏气——失传已久的蟋蟀鸣秋壶就在眼前。王稽用力狠狠地掐了掐自己的手臂,疼!不是梦,而是活生生的现实。作为陈鸣远的再传弟子,王稽尽得陈氏真传,深谙师公之手法、刻工、学识、喜好、脾性和人品。反复鉴定之后,他热泪盈眶,心潮澎湃:“真品!绝对真品!”
③高善斋欣喜若狂,手脚颤抖,连声说:“好!好!好!”
④蟋蟀鸣秋壶乃一代紫砂工艺大师陈鸣远一手制作的绝世稀品,价值连城。壶品古雅高洁,色泽紫红,泥质温润细腻,造型匠心独运,超凡脱俗。壶身铭曰:饮之清心,品之宁静;且饮且读,不过满腹。另一侧镌刻一兰、一草、一石、两蟋蟀,并题:蟋蟀鸣秋。其笔法老练,错落有致。虽寥寥几笔,却大巧若拙,意趣盎然,栩栩如生。
⑤王稽忽然想起《诗经·豳风·七月》中“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之句。沉静之际,隐约似闻有蟋蟀在草丛间鳴叫,又似有茶香袅袅飘溢而来,若有若无,洇入鼻翼。王稽望着此壶,只觉恍然如梦,似入定般,久久不动。
⑥次日,高善斋约王稽到城郊的阅江来茶馆一聚。高善斋乃当地大富商,城里有十多间铺面和一家琉璃厂,乡下有良田千顷,痴爱古玩字画,以收藏名家珍品为乐。雅厢临江,走近窗前,但见远处微风细雨,疏林野树,江水浩渺。此时,正是阳春三月,江畔绿草葱茏,远山近水,皆氤氲在微雨雾霭中。
⑦寒暄毕,喝茶,聊些闲话。一壶茶未尽,高善斋转了话题:“先生能否为高某仿照蟋蟀鸣秋壶模样,再制一壶?银子嘛,随你说。”
⑧王稽思忖片刻,摇头:“恕在下愚拙,实难及陈老先生万分之一。”
⑨“这是十分难得的机会,先生不妨一试,万一仿得陈老先生紫砂壶之神韵,哪怕十之一二,亦不枉此生矣。”
⑩王稽始终对此壶如醉如痴,依依不舍,几天后,找上门来:“我愿意一试……”
王稽住到了高家,再次见到蟋蟀鸣秋壶。王稽关在房间里,由伙计一日三餐送饭到门口,废寝忘食不分日夜地揣摩此壶的精妙和内涵。十天后,他开门出来了,胡子拉碴,头发蓬乱,像乞丐一般,似要虚脱了。
陈老的蟋蟀鸣秋壶,已深深地刻在王稽的心里,融入了他的灵魂深处。王稽开始制壶。选泥、压坯、修坯、雕刻、烧制、打磨、抛光……从手工捶泥到烧窑,一砂一泥、一杯一托,每一道工序,每一个步骤,王稽皆一丝不苟。他的房间里,没日没夜地亮着灯。
当王稽倾尽心血的杰作和陈老的蟋蟀鸣秋壶摆在一起时,高善斋惊为神品。此壶仿佛依附着王稽的灵魂,神气韵兼备,刚柔相济,用刀大胆,自然随意,苍劲浑厚,与真品无异。要不是王稽就在旁边,他都无法分得清哪是真品,哪是仿制品。
高善斋再也无法抑制住他心头的狂喜:“王先生,你年纪轻轻,可技艺已达天下一等一的水平了,我们要发大财啦!广州十三行里那些洋人对咱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馋着呢!以后,我们一起合作,制出天下最好最贵的紫砂壶!”
王稽的心像被什么东西突然刺痛了一下,他对高善斋说:“此壶尚不够完美,和陈老先生的真品相比,只是形似而非神似。——我拿回去,今晚再琢磨琢磨,看看缺陷在哪里,如何改进,可好?”
第二天,日上三竿,伙计送饭到门口,发现王稽还没起床开门。敲门进屋后,发现已人去屋空。
未几,庚子事变,高善斋及蟋蟀鸣秋壶下落不明,不知去向。
......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15.[梳理概况]请依据文章内容,补全下面的表格。 (2分)
地点 情节 王稽的神态
高家书房 ① 热泪盈眶,心潮涉湃
阅江来茶馆 高善斋请王稽仿制蟋蟀鸣秋壶 面露难色,依依不舍
高家宅里 王稽为高善斋仿制蟋蟀鸣秋壶 ②
王稽房前 王稽人去楼空
16.[分析鉴赏]请赏析文中画线语句在文章中的作用。《4分)
蟋蟀鸣秋壶乃一代紫砂工艺大师陈鸣远一手制作的绝世稀品,价值连城。壶品古雅高洁,色泽紫红,泥质温润细腻,造型匠心独运,超凡脱俗。壶身铭曰:饮之清心,品之宁静;且饮且读,不过满腹。另一侧镌刻一兰、一草、一石、两蟋蟀,并题:蟋蟀鸣秋。其笔法老练,错落有致。虽寥寥几笔,却大巧若拙,意趣盎然,栩栩如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分析探究]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主目分析探究标题“壶魂”的多重意。 (7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篇
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我在教丁香树开花
刘继荣
①第一次遇见那少年,是初冬。午后的阳光暖得像春天,小小的蛋糕店里,溢满糕点刚出炉的香,仿佛每个人都幸福。
②店旁有所小学,放学后会挤满鸟儿一样叽叽喳喳的小朋友,煞是热闹。此时,顾客不多,店主夫妇悠闲地聊着天。谈到门前那棵不开花的丁香树,一个打算挖掉重栽,一个说再等等看。老奶奶的语气里带了气恼:“我60岁了,又不是6岁,等不了那么久!”老爷爷笑:“明天起我就教它开花,保证到春天就学会了。”
③我不禁莞尔,拎着盛糕点的纸袋,准备离开。身后忽然有人叫道:“阿姨偷走我们的点心啦!”我大惊,转头,一个个子高高、面庞稚气的男孩,正冲我喊叫。这时,有位中年人边向我点头致歉,边搅住男孩的肩,安抚道:“你看,我们的点心在这里呀!”他打开手中纸袋,里面的点心与我的一模一样。少年像是恍然大悟:“原来是我们偷了阿姨的呀!”大家都笑了,连正在生气的老奶奶也笑得眼睛弯弯。
④那位父亲温和地继续解释,再加上我的说明,男孩才弄明白大家谁都不是小偷。他用双手蒙住脸,向我道歉,那模样似乎只有3岁。
⑤父亲平静地告诉我,儿子19岁了。他一直都在努力学习说话、购物、坐公交车等基本技能,希望再过19年,他能变成一个像大家一样的普通人:工作或失业,结婚或独身。父亲头发斑白,语气平和。这19年来,他们一定有一段漫长的故事,还有他们共同积攒起来的点点滴滴的勇气与人生。可我淡漠地什么也没问,只是目送这对父子远去,那棵丁香树,默默与我站在一起。我想:老爷爷将会怎样教它开花呢?
⑥天越来越冷,丁香树只余纤纤弱枝。很多个有暖阳的下午,我常常在蛋糕店遇见这对父子,便关注起来:儿子没有安全感,只要离开父亲几步,就会惊慌失措,语无伦次。每次,爸爸都鼓励儿子自己单独去排队买东西,那么高的一个男子汉,扭来扭去,千劝万劝才肯挪步。轮到他买东西时,又期期艾艾,半天讲不清要什么。这时候,店主老爷爷笑眯眯的,举起两手摇着,像足了他身后的招财猫:“慢慢想哦,慢慢说哦!”老奶奶又在絮絮地说着她梦想的丁香花的颜色,光阴似乎停住,盘子里的蛋糕和面包,静静地香。
⑦儿子成功买到面包后,父亲会向店主夫妇以及后面耐心等待的客人再三道谢。他说儿子特别喜欢这间店,这是他能记得的最远的地方。出来的时候,男孩喜欢站在丁香树下,与树比一比身高,老奶奶逗他:“谁高呀?”男孩大声回答:“我高!”这时候,他很像一个普通人。
⑧爸爸渐渐拉开与儿子的距离,每次似乎只有一步,后来,他退到店外。儿子时不时扭过身子,见父亲就在丁香树下,便长吁一口气,抹抹鼻尖上的汗。
⑨一个春天的周末男孩居然独自来到蛋糕店,我不禁一喜,见他忐忑,又隐隐担忧,今天顾客特别多,有个小女生过生日,丁香树下的两张桌子被拼到一起,坐满了笑语盈盈的小伙伴。店主一个人忙,他说老妻在楼上,怎么叫都不肯下来,又在为丁香树不开花的事不高兴了,为了给她个惊喜,已经找人来挖树了。听着我们的谈话,男孩神色愈发紧张、嘴唇哆嗦着,欲言又止,只是摇头。最后男孩缓缓张开双臂,蹲下去,再站起来。一句话哽在胸口,如一朵花哽在枝丫,他只能以这种方式表达。
⑩忽然,男孩的目光充满惊喜,他的父亲出现了,也许,他一直都在附近。就像魔咒被解除,男孩突然开口,一个字一个字地说:“我在教丁香树开花,不要挖掉丁香树。”旁边的小寿星怔住,随即调皮地张开手臂:“我是丁香树,我学会开花啦!”孩子们笑着,嚷着,纷纷张开手臂,开成一大朵一大朵的丁香花。
老奶奶步履蹒跚地赶过来,气喘吁吁地向男孩保证,永远不会挖掉这棵丁香树,会一直等着它开花,如果不开,也没有关系。我的鼻子隐隐发酸。在这座小城里,我们陌生又熟悉,有时相遇,有时忘记,有时却彼此守护。
所以,寒冰会学着开出甜花,成为冰淇淋;黑夜会学着融化,凝成巧克力;而我们,学着在经历过恐惧、绝望以及厌倦之后,仍会或羞怯,或放肆地释放出心里最明净的温柔。
(有删改)
17.阅读文章,请梳理故事情节、情感,填写表格。(4分)
时间 事件 我的态度或情感
一个初冬的午后 男孩误会我偷拿他们的点心 吃惊
很多个有阳光的下午 ①_________ 关注
一个春天的周末 男孩独自来到蛋糕店,并说出不要挖掉丁香树的想法 ②_________
18.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子。(4分)
男孩神色愈发紧张、嘴唇哆嗦着,欲言又止,只是摇头。最后男孩缓缓张开双臂,蹲下去,再站起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谈谈你对“丁香树开花”的理解和感悟。(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篇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5~17 题。
纸上万物浮现如初
王芸
①庚子暮秋,万物未及萧瑟,坐火车去瑞昌。窗外,黄绿间杂的赣北田野在阳光下,显得弹性十足。那时我还不知,在疾驰中难以洞察的万物的细节,将经由一柄剪刀、一张薄纸显现。
②剪刀像微张的鸟喙,含住一线薄纸,小心翼翼地挺进,咬合游走。万物在纸面浮凸而出。剪刀接受手指的指挥,手指接受心的指引,坚硬的剪刀与手指在遇合的瞬间,获得与心感应的机巧灵动。亦虚亦实的万物,经由如喙的剪刀,赋予一张薄纸空镂、残缺、疏密勾连,从而获得参差活泼又踏实的生命形态。
③在瑞昌乡下,与日常时序紧密缠绕的乡俗礼仪、人间避不开的生死大事,都需要剪纸的装点与助兴。那是衣食匮乏时代可以寻到的朴素花边,也是贫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隐喻和美妙的点缀。剪纸手艺人百分之九十九是女人,在执剪的那一刻,她们成为王者,但薄纸之外更广阔的生活空间,她们是女儿、妻子、母亲,是日常生活的操持者、耕耘者、背负者。
④坐在我眼前的执剪者,年轻女子雷丽娟,是瑞昌剪纸的省级非遗传承人。她的师傅构成一个队列,王木莲、刘诗英、陈仙花……“一刀剪”的技艺更多来自她的姑奶奶王木莲,一个执剪大半生,传奇般的存在。据说在最艰难的年月,乡间缺衣少食,王木莲却靠一柄剪刀养活了家中一群儿女彩笔勾勒的翘尾喜鹄,累瓣盛放的梅花,尖而旋转的兰花瓣,沾草披花的兔子……很难想象它们出自一位从未上过学、从未学过画的八十四岁老人之手。朴拙,天真,又机趣。大枝大叶,大花大果,招展的羽翼,翔飞的意念,那是属于一个从乡野走出来的女人内心的辽阔。
⑤在县城见到刘诗英老人,雷丽娟称她为奶奶。她,是瑞昌剪纸唯一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三岁那年,她被作为童养媳过继给了雷姓表嫂。十一岁那年,她忽然渴望像村里的姑娘一样脚踩一双花鞋,目光在野地的草丛间摩挲、流连。久之,她拾起一根木棍,在泥地上涂画。大自然慷慨,早为人的眼睛准备了缤纷的美物,没有剪刀和纸,她取一片桐子叶、一片芭蕉叶,用手指一点一点抠出图……在一张旧草纸上,她剪出了自己王国里的第一朵梅花,五瓣梅花静静地开放在草纸上,又静静地开放在她的鞋面上那是她自造王国里最初的生命迹象,羞怯、娇弱,却有着自野地里蕴积的生命的力。
⑥师法自然的剪纸技艺纵容望向田野的目光,对活态生命的关注,而一旦握剪在手,需要全身心的投入。剪纸成全了刘诗英老人的自我身份确认,也塑造了她的一生,原本在童养媳的身份迫压下蜷缩的生命,得以舒展开来。随着孙子出生,她迁居县城常住,一年两次被请进县文化馆剪出一批花样,剪出的花样将存档作为资料,纳入“瑞昌剪纸”的民间记忆。
⑦雷丽娟出生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记得在物质极度缺乏的日子里,剪纸给她插上了自由的翅膀。她最初的生命迹象,也是一朵梅花,自白纸中浮生而出。白梅不适合开在大门上,也不适合招摇在窗上,只好屈身于光线暗淡处的墙面。没想到,这朵白梅得到了妈妈毫不吝啬的赞美。那一时段,雷丽娟内心的渴望正像春天雨后的新笋,见风即可生长。她将作业本的黄色封底撕下来,依着家中木床上的油漆花样,剪出各种图样;她在白手绢上绣花,在衣领上绣花;用爸爸香烟盒上的衬纸剪出金色的梅花、喜字、雀鸟……渐渐地,她习惯了从自然中撷取样貌,在规范之中自由游弋每一次都有不一样的旁逸斜出或出其不意的细部刻画。由于技艺精湛,她还受邀参加深圳文化艺术博览会、江西省非遗文化成果展、湖北仙桃全国剪纸交流……
⑧坐在我面前的雷丽娟,专注于剪刀与纸张的咬合,在每一分每一寸的剔除中,实现着建构,实现着创生。也许,她想通过艺术探索与创新,寻找传统文化与当下生活的连接点,与时俱进,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美妙的点缀。我的心悬提着,在剪刀起落的每一步未知中,既充满了担忧又充满了期待。而她,表情肃然坚定,仿佛确知:万物将自纸上浮现。
(选自《人民文学》2021年第3期,有删改
15.老手艺与手艺人之间是相互成全的。对于手艺人,这种成全不仅体现在物质生活上,更体现在精神滋养上。通读全文,完成下面表格。(4分)
剪纸对三位手艺人的成全
人物 物质生活 精神滋养
① 一柄剪刀养活了家中一群儿女 ②
刘诗英 ③ 舒展了童养媳身份迫压下蜷缩的生命
雷丽娟 受邀参加各地各类的文化艺术交流活动 ④
16.文本语言富于灵性,文辞优美,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②自然段画横线的句子。(4分)
剪刀像微张的鸟喙,含住一线薄纸,小心翼翼地挺进,咬合游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文中多次出现“生命”,如何理解第②自然段中的无生命的剪纸“获得参差活泼又踏实的生命形态”这一说法 某电视台将举办“最美民间匠人”的评选活动,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和链接材料,向组委会推荐瑞昌剪纸团队。(6分)
【链接材料一】2020年11月,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高度概括了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
【链接材料二】推荐人物须具备以下特点:①匠人:在本行业作出了杰出贡献或有重大表现;②匠心:个人的行为代表了社会价值观取向及时代精神;③匠魂:个人的经历或行为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篇
记叙文阅读
永恒的母亲
三毛
①我的母亲——缪进兰女士,在19岁高中毕业那年,经过相亲,认识了我的父亲。母亲20岁的时候,她放弃进入大学的机会,下嫁父亲,成为一个妇人。
②童年时代,很少看见母亲有过什么表情,她的脸色一向安详,在那安详的背后,总使人感受到那一份巨大的茫然。
③等我上了大学的时候,对于母亲的存在以及价值,才知道再做一次评价。记得放学回家来,看见总是在厨房里的母亲,突然脱口问道:“妈妈,你念过尼采没有?”母亲说没有。又问:“那叔本华、康德和萨特呢?还有……这些哲人难道你都不晓得?”母亲还是说不晓得。我呆望着她转身而去的身影,一时感慨不已,觉得母亲居然是这么一个没有学问的人。我有些发怒,向她喊:“那你去读呀!”这句喊叫,被母亲丢向油锅内的炒菜声挡掉了,我到房间去读书,却听见母亲在叫:“吃饭了!今天都是你喜欢的菜。”
④以前,母亲除了东南亚之外,没有去过其他的国家。八年前,当父亲和母亲排除万难,飞去欧洲探望荷西和我时,是我的不孝,给了母亲一场心碎的旅行。荷西的意外死亡,使得父亲、母亲一夜之间白了头发。更有讽刺意味的是,母女分别了十三年后重逢的那个中秋节,我们却正在埋葬一个亲爱的家人。这万万不是存心伤害父母的行为,却使我今生今世一想起那父母亲的头发,就要泪湿满襟。
⑤母亲的腿上,好似绑着一条无形的带子,那一条带子的长度,只够她在厨房和家中走来走去。大门虽没有上锁,她心里的爱,却使她甘心情愿把自己锁了一辈子。
⑥我一直怀疑,母亲总认为她爱父亲的程度胜于父亲爱她的程度。
⑦还是九年前吧,小弟的终身大事终于在一场喜宴里完成了。那一天,当全场安静下来的时候,父亲开始致辞。父亲要说什么话,母亲事先并不知道,他娓娓动听地说了一番话。最后,他话锋一转道:“我同时要深深感谢我的妻子,如果不是她,我不能得到这四个诚诚恳恳,正正当当的孩子,如果不是她,我不能拥有一个美满的家庭……”当父亲说到这里时,母亲的眼泪夺眶而出,她站在众人面前,任凭泪水奔流。我相信,母亲一生的辛劳和付出,终于在父亲对她的肯定里,得到了全部的回收。
⑧这几天,每当我匆匆忙忙由外面赶回家去晚餐时,总是呆望着母亲那拿了一辈子锅铲的手发呆。就是这双手,把我们这个家管了起来。就是那条腰围,没有缺过我们一顿饭菜。就是这一个看上去年华渐逝的妇人,将她的一生一世,毫无怨言,更不求任何回报的交给了父亲和我们这些孩子。
⑨回想到一生对于母亲的愧疚和爱,回想到当年读大学时看不起母亲不懂哲学书籍的罪过,我恨不能就此在她的面前,向她请求宽恕。今生惟一的孝顺,好似只有努力加餐来讨得母亲的欢心。
⑩想对母亲说:真正了解人生的人,是你;真正走过那么长路的人,是你;真正经历过那么多沧桑的,也全然用行为解释了爱的人,也是你。
在人生的旅途上,母亲所赋予生命的深度和广度,没有一本哲学书籍能够比她更周全。母亲啊母亲,在女儿的心里,你是源,是爱,是永恒。
你也是我们终生追寻的道路、真理和生命。
18. 依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时间 情节 “我”的心理或表现
上大学 ① 发怒
八年前 父母去欧洲探望我们,却面临荷西意外死亡 ②
九年前 ③ 为母亲感到高兴
这几天 我呆望着母亲拿了一辈子锅铲的手 ④
19. 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⑤段中划横线的句子。
大门虽没有上锁,她心里的爱,却使她甘心情愿把自己锁了一辈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母亲形象。请你结合文章主题和下面的链接材料,谈谈你对母爱的理解和感悟。
【链接材料】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父亲有时吸点旱烟,喝点酒;母亲管束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
——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