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表格式)2024-2025学年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表格式)2024-2025学年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第2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年级 七年级
核心素养目标 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的特点和规律。综合考虑纬度、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多种因素对气温分布的影响,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通过观察和记录不同区域的气温数据,绘制气温分布图,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用实例说明气温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如何通过温室气体排放等方式影响全球气温,从而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 难点 教学重点:气温分布的规律,等温线图的判读。 教学难点:理解气温分布的全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温故知新:复习等高线的相关知识,举一反三,尝试得出等温线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学生活动:回顾旧知识,为新课学习做准备。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等高线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思考等温线的概念和基本特征。有助于巩固学生的旧知识,还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同时,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等温线的特征,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新课讲授: 自主学习:等温线。思考等温线有什么特征? 学生活动: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温度相等;每相邻的两条等温线温差相等。 全球等温线分布规律 在图中用不同颜色的笔分别标画出20℃、10℃、0℃、-10℃的等温线,观察从赤道向两极世界年平均气温有什么变化规律?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图4.13,小组讨论发言。 教师总结:北半球等温线数值由南向北逐渐减小,南半球等温线数值由北向南减小。据此可以归纳,气温大致由低纬向高纬逐渐降低。 【设计意图】在图中标画出不同温度的等温线,并观察从赤道向两极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变化规律,旨在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教师:同一时间,气温大致由低纬向高纬减小,气温存在差异。那不同季节高低纬度之间的气温差异大小会不会变化呢?阅读图4.14和4.15,北半球等温线1月和7月哪个月较密集? 学生:1月更密集。 小结:北半球1月等温线比7月更密集,说明北半球1月气温差异比7月更大。 【设计意图】小组讨论和发言,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促进他们对全球等温线分布规律的理解。教师的总结则是对学生讨论的升华,帮助他们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同纬度海陆气温分布规律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图4.13,思考:纬度相同,陆地和海洋的气温是不是相同? (1)以北半球同纬度为例,1月平均气温陆地和海洋哪里气温高? (2)7月平均气温陆地和海洋哪里气温高?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思考纬度相同但海陆位置不同的地区气温是否相同,旨在培养他们的对比分析和归纳总结能力,使他们认识到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对气温的影响,从而理解同纬度海陆气温分布规律。 3.同一纬度气温分布 教师:根据上面的规律,解释古诗中“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原因。 学生活动:因为海拔高,所以气温低。山寺所在地因为海拔高所以桃花开花时间较晚。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解释古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原因,旨在培养他们的地理实践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通过将古诗中的现象与地理知识相结合,使他们认识到海拔对气温的影响,从而深化他们对同一纬度气温分布规律的理解。同时,这种教学方式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三、巩固提升: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学习了等温线及等温线的判读方法,了解了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为后续世界气候类型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回顾课堂内容,总结学习收获。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教学反思 通过图表展示和数据分析,学生较好地掌握了气温分布规律。但在解释特殊地区气温异常及实践应用方面,部分学生理解困难,需加强差异化教学和实践能力培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