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标题 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善用法律》教学设计核心 素养 目标 政治认同;学会运用法律与人打交道;能够在面对违法犯罪时,勇于斗争,而且善于斗争。 道德修养:增强依法律己、依法维权、依法与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意识。法治观念:能够明辨是非,自我约束,远离不良行为,防微杜渐。 责任意识:从小事做起,依法自律,加强自我防范。 教学 重点 遇到侵害,如何依法求助;如何应对违法犯罪。教学 难点 如何应对违法犯罪。 教学过程导入 导入:最好应援是喝彩而不是拉踩 2024年8月3日晚进行的巴黎奥运会乒乓球女子单打决赛中,陈梦4比2战胜孙颖莎,卫冕奥运会乒乓球女单冠军,孙颖莎收入一-枚银牌。这是一场中国队"内战",两人也为观众献上了一场非常精彩的比赛。但不和谐的一幕却发生了:现场观众中不断响起孙颖莎的加油声,却较少为陈梦加油的,甚至有人对陈梦做出了非常不友好的动作,陈梦得分还会喝倒彩。有外国记者表示费解: "为什么大家这么支持孙颖莎,而不是支持陈梦呢 在社交平台上,这种饭圈文化更加夸张。不少粉丝开始在网上霸凌球员、质问球队,甚至编造出种种阻谋论叙事,一时间堪称乌烟瘴气。 1.你对这种饭圈乱象的看法是什么 2.如果你是陈梦,你会如何维护自己的权利 提示:善用法律维权 授新课 新闻链接:针对部分网民发布攻击诋毁言论,其中,某网民8月4日发帖诋毁相关运动员和教练员,造成恶劣社会影响。公安部网安局对此高度重视,迅速开展工作并部署北京公安机关网安部门对其核查调查、依法处置。北京公安机关立即行动,于8月6日将犯罪嫌疑人贺某某抓获归案,其对在网上发泄情绪,发表诋毁相关运动员和教练员的言论供认不讳。北京公安机关已依法将其刑事拘留,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讨论:1.结合材料谈一谈贺某某为何被刑事拘留? 2.她的行为侵犯了陈梦的哪些合法权利 3.结合上述材料谈一谈当我们合法权益受到侵害,该怎么办 提示:1. 发表诋毁言论、 造成恶劣社会影响 2.名誉权、荣誉 3.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及时寻求法律救助,依靠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情境创设:七年级学生小A的父亲,因宅基地问题和邻居张某发生口角,被张某的儿子打成重伤。事发后,张某托人说和要求将此事私了,并愿意承担医疗费用。小A的母亲觉得是多年的邻居,也同意私了。而小A的哥哥却不同意,要“以牙还牙”,非要报复张某的儿子不可。李某在此情况下,左右为难。 思考:李某此时可以怎么做? 提示:我们可以通过法律服务机构来维护合法权益。(法律服务机构:法律服务所、律师事务所、公证处、法律援助中心等) 探究分享:中学生小峰自创的歌词在“全国少年儿童歌词征集活动”中获特别奖,但小峰并未接到获奖通知书。经调查发现,参加复评工作的李某做了手脚,将奖项给了张某。小峰一纸诉状将李某和张某告到法院,状告他们共 同侵犯了自己的著作权。经法院审结,小峰获得1.7万元赔偿。 小峰是通过什么方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 提示:受到非法侵害,可以寻求国家的法律救济。我们可以依法到公安机关、人民法院或人民检察院中的任何一个机关控告、举报,必要时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诉讼是人民法院在诉讼当事人参与下,依照法定程序解决纠纷和冲突的活动。 诉讼是处理纠纷和应对侵害最正规、最权威的手段,是维护合法权益的最后屏障。类型包括: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刑事诉讼 学以致用: 张某不服交警违章处罚,将公安分局交警支队告上法院。——行政诉讼 人民法院公开审理一起网络诈骗案。——刑事诉讼 小李被邻居养的宠物狗咬伤,邻居拒不赔偿,他将邻居告上法院。——民事诉讼 交流讨论:你会怎么办? (1)坐公交车时,如果目睹他人偷手机,你会怎么办 提示: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是包括我们青少年在内的全体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我们要敢于并善于依法维护正当权益。 (2)公交车上,一窃贼偷得身前乘客手机,转身欲逃时,其身后一女大学生故意撞掉他手中赃物,顺势捡起交还事主。窃贼正疑惑时,被身旁两反扒便衣按倒。原来,作案过程早已被民警看穿,却万万没想到,会有一个机智女生抢先出手! 提示:在面对违法犯罪时,我们要善于斗争,在保全自己、减少伤害的前提下,巧妙地借助他人或社会的力量,采取机智灵活的方式,同违法犯罪作斗争。 (3)某高三女生上学途中,听见有人呼喊,看见一男子把一名学生往旁边轿车上拖。旁人以为是家长与自家孩子闹矛盾,并未重视。可细心的她发现不对劲,便用力拉住受害学生,并大声呵斥,引起附近群众围观。男子只得松开那名学生,开车逃跑。该女生迅速报警,警察赶到现场,她清楚报出作案车辆车牌号和作案人的体貌特征,短短4小时,凭借她的指证和监控录像,公安机关将嫌疑人抓获。 提示:我们身为未成年人,体力不具优势,心智尚未成熟,如果鲁莽行事,自己极易受到伤害,也不利于制止违法犯罪。 同违法行为作斗争的常见方法: ①及时拨打110报警电话或争取其他成人的帮助。 ②虚张声势,与违法犯罪分子巧妙周旋。 ③记住违法犯罪分子的体貌特征。 ④了解违法犯罪分子的去向。 ⑤保护好作案现场。 图片分享: 思考:青少年还应该怎么应对违法行为? 提示:我们要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观念。做到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努力成为一名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板书 设计课堂 检测 1. 陶林是某中学八年级(3)班的学生,他家附近的建筑工地日夜不停地施工,噪声很大,尤其是在夜间,严重影响附近居民的休息。陶林因受影响晚上睡不好,上课打瞌睡,严重影响学习。陶林和家长去找工地领导,领导以赶工期为由,拒绝停止施工。请你告诉陶林,最有效的办法是( ) A. 找老师解决 B. 向市环保局投诉 C. 偷偷把工地的电线剪断 D. 带一帮人到市政府游行 2.下列属于为我们提供法律服务和帮助的专门机构是( ) A. 律师事务所 B. 新闻媒体 C. 共青团组织 D. 社区居委会 3.当我们需要通过打官司讨回公道,而又无力支付法律服务费用时,我们( ) A.可以到法律援助中心,申请法律援助 B.可以借助自己亲朋好友的力量对侵害者进行报复 C.只能自认倒霉,忍气吞声 D.只能放弃自己的权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