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课件-2025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课件-2025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

资源简介

(共29张PPT)
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2025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哲学与文化》
2024/10/14
巍峨高山,携手共攀
【知识体系】
第二课教材分析
备考
课程要求
本课中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均是高频考点,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更是高考的必考点。复习时关注一些命题:如国家针对自然界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现状而采取的各项政策。
坚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尊重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反对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理解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
一、世界的物质性
(1)含义
(2)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注意】:
⑴客观实在<客观存在
①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
②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还包括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精神和意识现象。
⑵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根本属性(运动)
⑶体现物质的词语:世情、国情、省情、实际、经济形势、地区特点、个人情况等客观实际。
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与具体的物质形态
哲学上的物质概念 具体的物质形态
区别 特性 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除客观实在性以外,还有其自身的个别属性
存在状态 抽象的、永恒的、永恒存在 具体的、多变的、有生有灭的
联系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是对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抽象概括,具体的物质形态是物质的具体表现。不能用物质代替具体的物质形态,也不能用具体的物质形态代替物质;二者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抽象与具体的关系,而不是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1)自然界是物质的
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
→方法论:
①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②我们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 自然和谐相处。
(≠顺从、征服)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①从产生上(纵向)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决定、创造)
②从构成上(横向)看: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③从发展上看: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其客观规律
3.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从意识的起源看  人的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从意识的本质看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①正确的意识如实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错误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歪曲反映。②意识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对同一事物或现象,不同的人会形成不同的意识
结论 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是本原,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物质决定意识
4.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原理内容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表现 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都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本身就根源于物质。物质是本原,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物质决定意识
方法论 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坚定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立场,反对一切有神论
即时演练
(2024,新高考I卷,T7)2023年春节期间上映的中国科幻影片《流浪地球2》引起热烈反响。影片中的行星发动机与中国环流器二号实验装置具有视觉相似性;运送核聚变燃料的巨车,让人联想到中国生产的巨型矿车;展示太空天梯的长镜头,折射出中国在太空设备上的最新发展。这表明( )
①任何意识包括幻想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②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自觉的和创造性的
③意识来源于客观存在,与客观存在相符合、相一致
④意识反映客观存在的方式是人自由选择的,与意识的内容无关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A
即时演练
(2022·广东)北宋理学家周敦颐酷爱莲花,长期观察莲花的形貌特征与生长环境,领悟到莲花之美与“夫唯大雅,卓尔不群”的高雅情操有共通之处,创作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千古名句。由此可见( )
①艺术作品是人仅凭灵感创作出来的
②艺术体验不能脱离人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经验
③艺术修养是人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
④审美标准具有客观性,不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C
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二、运动的规律性
关系 理解 误区 错误示例
强调运动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 刻舟求剑
强调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 仁者心动
【拓展】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运动 静止
区别 含义 宇宙中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①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②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
特点 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 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错误倾向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联系 ①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特殊的运动。 ②运动与静止是相互联系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③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2.规律
(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正确理解规律
(1)规律是客观的,人们不能创造、发明、改造、改变和消灭规律;但规律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人们可以利用规律。
(2)规律没有好坏之分,它发生作用的效果不同,可以带来积极影响,也可以带来消极影响。
(3)规律不是永恒的、亘古不变的,规律随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内容和所依赖的客观条件而变化。
(4)不能认为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相互制约。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但认为主观能动性能制约客观规律,则是唯心主义的观点。规律的客观性始终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
(5)规律≠联系。规律是一种联系,但是并非任何联系都是规律。
(6)规律≠规则、定律、定理、公式、公理、法律等。后者是主观的,是对客观规律的反映。规律是客观的,不能被制定、修改或废除。
(7)规律≠现象。现象是人的感觉器官可以直接感知的,规律只有凭借抽象思维才能把握。
(2)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普遍的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都有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 ①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②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③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关于规律的表述:
发明、发展、改变、改造、消灭(×)
发现、认识、利用、尊重(√)
3.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1)意识的能动作用
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能动反映)
特点 具体表现 侧重点 事例
目的性 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的时候,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在行动之前还要确定目标、行动方式和行动步骤等 行动目标、方式和步骤的确定 人类在建造房子之前已经设计了图纸
自觉选择性  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有选择的,并不限于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意识反映什么源于实践活动的需要 认识对象的选择   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外层空间,人类正积极开展太空研究
能动创造性  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它不仅可以认识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深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够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 突出反映的程度(现象与本质)和时间跨度(过去、现在和未来) 柏拉图写《理想国》、西方哲学家心中的乌托邦、马克思想象中的共产主义社会
即时演练
《尔雅》是由汉初学者编纂的一部术语词典,阐释了4300余个术语的内涵,涉及天文、地理、日常、社会、人事,学习和习俗等,依据其所释名物可以推求古代生活的风貌。由此可知( )
①时代的进步推动术语研究发展
②意识活动具有能动创造性
③生产方式制约着社会生活面貌
④术语学也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D
即时演练
(2023·广东)20世纪80年代,自行车是我国居民出行最常见的代步工具。近年来,随着绿色低碳出行观念的普及,多地出现骑行热,凭借健身、时尚、科技等新元素,沉寂多年的自行车再次引发民众的消费热潮。这一现象说明( )
①人的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选择性
②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决定生活面貌
③事物的发展是间断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④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B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能动反作用)。意识不仅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
(正确的意识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错误的意识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往往起阻碍作用。)
(2)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世界观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条件
方法论 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反对错误倾向 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夸大规律客观性,认为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无所作为的思想
4.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内容 方法论要求
物质决定意识 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是本原,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物质决定意识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 增强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发挥意识活动的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
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 重视意识的作用、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四、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两个依据 ①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②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三个要求 ①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③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两个反对 ①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
②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即时演练
在长征途中,毛泽东非常重视情报工作,及时掌握敌方的部署与动向,根据敌我双方力量的变化,寻找敌方薄弱环节,灵活调动军队,四渡赤水,终于摆脱了敌兵的围追堵截。毛泽东用兵如神的奥秘在于( )
①重视调查研究,依据不断变化的情况决定军事部署
②把对战争规律的真理性认识作为军事行动的出发点
③善于在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中把握和利用战争规律
④认识到红军将土的主观能动性在战争中起决定性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B
1.(2022·全国·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习近平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
某小学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自2009年建校起就创办“开心农场”,开启“新劳动教育”试验,先后开发出“农事劳作”“创意劳动”和“美好生活”3个课程群,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劳动能力和劳动观念,学校依据二十四节气开设劳动课程:立春时,来到开心农场寻找春天;立夏时,参加学校举办的收获节,摘蚕豆、剥蚕豆、吃蚕豆;立秋时,整地施肥种萝卜;小雪时,测量油菜的高度,为油菜画像。学校给各年级学生安排不同农活:种蚕豆,种土豆,种桑养蚕,种油菜,种向日葵,养兔子。结合地方民俗和文化,学校开设了古法造纸、藤编艺术,制作油面筋、竹篱笆等实践体验课程。对于表现突出的学生,学校奖励“劳动币”,用来兑换学习用品。
目前,该校“开心农场”规模已从最初的5亩地扩大到20多亩,劳动教育延伸到了校园生活和家庭生活,引导孩子们走出课堂、走进自然,播下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种子。“今天,你劳动了吗 ”已然成为该校同学打招呼的流行语。该校劳动教育促进了学校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水平提升,成为闻名全国的“金名片”。
结合材料并运用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分析该小学劳动教育取得显著成效的原因。
【答案】
①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该小学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自2009年起就创办了3个课程群,用以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劳动能力和劳动观念;并结合地方民俗和文化,学校开设了古法造纸等实践体验课程。这些都体现了该校坚持唯物主义立场。
②意识反映并反作用于物质,正确的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要树立正确意识。该校正是因为树立了正确的意识,从而让劳动教育促进了学校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水平提升,成为闻名全国的“金名片”。
③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该学校从实际出发,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并结合地方民俗和文化,开设各类劳动教育课程,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劳动教育取得显著成效。
2.(2022·海南·高考真题)辨析题。
“元宇宙”是一个平行于现实世界的虚拟世界,拥有完整运行的社会和经济系统。现实中的人能以数字化身的形式进入“元宇宙”,进行娱乐、社交、消费、内容创作等,并获得无限接近于真实的体验。现代科技的运用、发展与整合,为“元宇宙”的实现提供了可能。
有人认为,未来人类会生活在现实世界和“元宇宙”中,成为现实与数字的两栖物种。结合材料,运用哲学唯物论的知识对以上观点加以辨析。
【答案】
①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反映,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②“元宇宙”是一个平行于现实世界的虚拟世界,随着科技的发展,人能以数字化身的形式进入“元宇宙”进行娱乐、社交、消费、内容创作等,并获得无限接近于真实的体验。这说明意识具有能动创造性,是对客观存在的能动反映。
③人是现实社会中的人,“元宇宙”中的人不能离开现实社会中的人而独立存在,它是对现实社会中的人的一种反映,人不能脱离现实而生活在虚拟世界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