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5.2《预防犯罪》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5.2《预防犯罪》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标题 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预防犯罪》教学设计
核心 素养 目标 道德修养: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 法治观念:增强法治观念,增强防范意识,树立底线意识,自觉遵守法律。能够判断刑法和犯罪,能够明辨是非,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认识犯罪的基本概念,了解刑罚的主要类型,认识犯罪行为的危害,知道如何加强自我防范,远离犯罪。 健全人格:热爱生活,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不结交损友,崇德向善,远离违法犯罪。 责任意识: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依法规范自身言行,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教学 重点 从小事做起,依法自律,加强自我防范。
教学 难点 加强自我防范,预防犯罪。
教学过程
导入 考考你:请辨别以下违法行为的性质,并谈谈你的判断依据。 案件一:10月12日,针对主播“东北雨姐”因售卖的红薯粉里检测出没有红薯的案件,依据相关规定,拟决定对雨姐传媒作出没收违法所得和罚款共 计1 65万元的处罚。 案件二:2023年10月,英德市某企业拖欠13名员工工资共11.6306万元。英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下达限期改正指令书,但公司仍未支付。 案件三:3月10日,河北邯郸某村的3名初中生霸凌同学王某某,并将其残忍杀害,尸体被掩埋在蔬菜大棚里。 解析: 案件一:行政违法行为 判断依据 :主播“东北雨姐”售卖的红薯粉里检测出没有红薯,这明显属于商品与实际描述不符,可能构成销售伪劣产品或欺诈消费者的行为。 依据相关法律规定,对其作出没收违法所得和罚款的处罚,这表明其行为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和市场监管的相关法律法规。 案件二:民事违法行为 判断依据 :英德市某企业拖欠13名员工工资共11.6306万元,且在下达限期改正指令书后仍未支付。 这明显违反了劳动法和相关劳动法规,拖欠工资是严重的违法行为,损害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案件三: 刑事违法行为 判断依据 :3名初中生霸凌同学王某某,并将其残忍杀害,这是极其严重的刑事犯罪行为。霸凌行为本身就违反了道德和法律,而故意杀人更是触犯了刑法的底线,必须受到法律的严惩。
授新课 法律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的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思考:请观察上面法律条文,找找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是什么 提示:严重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处罚性笔记: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严重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判断一个人的行为是否犯罪,首先看他的行为是勍勇髟夆臉擴殉今體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如果社会危害性不大,就不能认为是犯罪。 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法律标志。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并不都是犯罪行为。因为违法行为对社会危害的程度有大有小,只有对社会的危害达到触犯刑法的严重程度时,这种行为才被认为是犯罪。 应受刑罚处罚性:是犯罪的严重社会危害性和刑事违法性的必然法律后果。对不同的违法行为,分别采取不同的强制方法。而犯罪应当受到刑罚处罚。 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它们共同构成了区分罪与非罪的标准。 新闻热点: 余华英拐卖儿童案 2023年7月14日,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了余华英涉嫌拐卖儿童一案,这起案件立即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检方在庭审中建议对这位人贩子余华英判处死刑,这一建议无疑凸显了案件的严重性和恶劣影响。 随后,在9月18日,贵阳中院对此案作出了一审判决。法院认定余华英犯有拐卖儿童罪,且情节特别严重,影响特别恶劣。因此,一审法院判处余华英死刑,并剥夺政治权利终身。这一判决无疑是对拐卖儿童这一恶劣行径的严厉打击。 然而,案件并未就此结束。在10月11日,余华英涉嫌拐卖儿童案进行了重审一审。公诉机关在此次庭审中再次建议对余华英判处死刑。由于案情重大,法院决定择期宣判。 进一步地,在11月28日,余华英拐卖儿童一案在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进行了二审开庭。经过审理,贵州省高级法院在2024年1月8日作出裁定,决定将此案发回重审。这意味着案件还需要进一步的审理和调查,以确保判决的公正和准确。 思考:死刑、剥夺政治权利属于哪种法律责任 提示:刑罚又称为刑事处罚,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 刑罚的种类:(1)主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 (2)附加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 主刑只能独立适用;附加刑既能独立适用,也能附加使用。 材料分享:2023年,检察机关受理审查起诉未成年人犯罪9.7万人,其中不满16周岁未成年人犯罪约7万人盗窃、强奸、抢劫、聚众斗殴、寻衅滋事等5类犯罪占比近7成。 思考:未成年人犯罪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吗 提示:①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②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③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情境创设:15岁中学生小陈,原本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自从结识了一些社会上一群游手好闲的“朋友”,他逐渐无心学习,经常旷课开始他还有些自责,觉得对不起父母和老师,后来便放纵自己,并因偷东西、打骂同学等受到学校处分。但他并没有吸取教训,反而经常偷窃财物等,因此被公安机关拘留。但他仍不思悔改,为搞到钱去网吧玩游戏,他和另外两个“朋友竞拦路抢劫,在短短几天内多次作案,最终因犯抢劫罪被判刑。 思考:他是怎样走上犯罪道理的?我们应该怎么做? 提示:①我们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 ②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此处可用杜绝,特别注意) ③我们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 ④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板书 设计
课堂 检测 1.李某因倒卖个人信息30余万条,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7年。李某这一行为( ) ①属于一般违法行为②侵犯了公民的合法权益 ③属于行政违法行为④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A.②④ B.①④ C.②③ D.①③ 2. 下列关于犯罪的认识,错误的是( ) A. 要在心灵深处憎恶违法犯罪 B. 未成年人与犯罪无关,年龄小即使犯罪也不要紧 C. 行为上要远离犯罪 D. 犯罪对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都有百害而无一利 3.下列选项中,劝诫我们杜绝不良行为,预防违法犯罪的是( ) A.罪孽本自微末始,陷身囹圄悔方迟 B.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C.以责人之心责自,以恕己之心恕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