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 第三单元 第七课 课件(共24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必修三 第三单元 第七课 课件(共24张ppt)

资源简介

(共24张PPT)
必修3 政治与法治
2025年 高考一轮复习
第七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第三单元 全面依法治国
第三单元
全面依法治国
第九课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第八课 法治中国建设
法治国家
法治社会
法治政府
科学立法
公正司法
严格执法
全民守法
前提
关键
防线
基础
目标
主体
基础
知识架构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我国法律
发展的历史
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
新中国法治
建设的成就
原则
总目标
我国法治
建设的历程
第七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目录
Contents
01
目标明确
02
考点讲解
03
知识拓展
04
基础训练
目标明确
行业PPT模板http://www./hangye/
课程标准 课标解读
1.简述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2.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内容;
综述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内容。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考点一
产生
本质
作用
1.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法律确认和保护人剥削人的等级制度,特权阶层常常凌驾于法律之上。
法律的地位和权威不断提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逐渐成为现实,法治代替了人治,成为一种全新的国家治理方式。
人治
法治
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法律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
法律既维护公共管理秩序,也保障正常的社会生活。
古代
近代
开始制定成文法,并通过铸刑鼎、书竹简等方式发布法律
儒家思想成为政治生活的主导思想,强调礼法结合。
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封建法典,并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传承和发展。
一些仁人志士试图将近代西方国家的法治模式移植到中国,以实现变法图强的梦想。但由于各种历史原因,他们的努力最终归于失败。
春秋战国
西汉时期
唐朝时期
近代尝试
中华法系是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在中国古代法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法律文明,它强调法律与伦理道德的统一。其代表性法典为《唐律疏议》。
中华法系源远流长,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法律文明,古老的中国为人类法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2.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之和
决 定
决定

(1)法的决定性因素
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法的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物质资料
地理环境
人口
生产方式
2.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
奴隶制法
封建制法
资本主义法
社会主义法
(2)法的类型
法维护一定阶级统治的作用
法管理一定社会
公共事务的作用
法的政治职能
法的社会职能
(3)法的职能
决定、核心
基础、体现
调节人民与敌人的矛盾
调节人民内部矛盾
2.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
(4)法的基本特征
①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
②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③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
道德也是一种社会规范
国家暴力机关保证实施
军队、警察(政府)、法庭、监狱检察院、监委
诉讼的特征
强制性、公权性
程序性、终局性
②认可:国家以一定形式赋予在社会生活中已经存在的某种行为规则以法律效力的活动。
①制定:国家机关按照法定程序制订、修改和废止各种规范性文件以确立规则的活动
立法机关: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
成就原因 巨大成就
①国情制度:一国的法治总是由该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所决定并与其相适应的。
②人民主体: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人民的主张、理念,
也是中国人民的实践。
③党的领导: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①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①有法可依:法律体系日趋完备,国家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
了有法可依。
②良法善治:立法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和立法质量不断提
高,法律作用不断增强。
②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
行政机关:简政放权、优化服务,严格规范文明执法,
建设法治政府;
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坚持以事实为依据,
法律为准绳,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
护和实现司法公正和权威。
③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
国家高度重视通过宪法和法律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将人权保障贯穿法治建设的各个环节。(尊重和保障人权成为立法的一项重要原则;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党依法执政)
3.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深入推进,
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
4.区分依法执政与依法行政
项目 依法执政 依法行政
主体 中国共产党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人员
内容 依法执政的“政”为政权之“政”,即组织和领导国家政权,它要求执政党要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 依法行政的“政”为政务之“政”,即国家权力部门赋予的行政工作,依法行政要求的是各级行政机关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履行其应负的行政职责
原则 领导立法、保证执法、 支持司法、带头守法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基础巩固
1.《法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较为系统的成文法典,它确立了“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王道政治,最紧急的要务是惩治盗贼)的立法宗旨,成为后世历代刑事立法的重要指导思想。《唐律疏议》是中华法系的代表性法典,体现“法律道德化,道德法律化”的特征,为历代封建王朝所传承和发展,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由此可以看出( )
A. 法律与人类社会是一对孪生兄弟
B. 中华法系自古就具有礼与法相结合的特征
C. 中华法系独树一帜,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法律体系
D. 中华法系源远流长,为人类法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D
基础巩固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2021年1月1日施行。体现了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的平等保护。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开创了我国法典编纂的先河,具有里程碑意义。我国民法典的颁布实施旨在 (  )
①依法维护人民权益,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
②使人民权益不断扩大 
③完善法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④调整民事关系,彰显社会主义民主是最管用的民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B
3.有观点认为,法律是人类最大的发明,其他发明使人类学会如何驾驭自然,而法律使人类学会如何用规矩来驾驭自己。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①法律是全体国民意志的体现,是国家统治的工具
②法治是人类社会的结晶,是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
③法律对于规范人们的行为有着重要的作用
④法律与其他发明一样,都使人类进入文明社会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D
基础巩固
基础巩固
4.“法者,治之端也。”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的规矩。下列对法的认识正确的有(  )
①法是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 
②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全部意志 
③法反映并调整一定的社会关系,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规范人们的行为 
④法律规范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B
考点二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
总目标与原则
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党的领导要坚持宪法法律至上,切实尊重宪法法律权威
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必须切实尊重宪法法律权威,坚持依宪执政和依法执政。
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
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
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总结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进法治理论创新,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
2.全面依法治国原则





项目 依法治国 以德治国
区 别 实施 方式 以国家强制力作为实施的后盾 主要靠社会舆论、内心的道德信念和修养等力量来获得实施和维护
发挥 作用   保证各项工作都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通过社会舆论与内心信念促使人们
自觉养成良好习惯和规范良好道德
行为,约束和制止不道德和不文明
行为,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
社会风气
联 系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辅相成。以德治国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德治对法治的实施具有指导和保障作用,以德治国将更好地推动依法治国进程;法治为德治目标的实现提供一定的法律保障,是德治的发展与延伸,法治对德治理念的弘扬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拓展]明确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
1.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总目标要求我们(  )
①要全盘学习世界各国的法治文明成果 
②加强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 
③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④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主体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基础巩固
C
法治国家建设既需要完备的法律体系,更需要法律的严格实施。
“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写进党的二十大报告。为全面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根据新时代妇女工作特点和妇女事业发展的要求,2022年10月30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此次修订回应社会关切,人格权益的相关表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及其婚姻家庭编的内容进行了调整。新法增加了妇女权益保障公益诉讼制度。新法在落实全面保障妇女权益的基础上,倡导社会尊重和关爱妇女,鼓励和支持妇女自强。新法于2023年1月1日起施行。
情景分析
(1)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相关知识,说明为什么要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进行修订。
提示:
①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保障妇女权益被写入党代会报告及新法,体现了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②新法将妇女权益保障公益诉讼等内容写入新法,回应了现实关切,真正体现民有所呼、法有所应,是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的良法。
③新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及其婚姻家庭编的内容进行了调整,构建体例统一、表述一致的法律体系,遵循法律体系的内在逻辑和立法工作规律。
④新法的修订以法治为指引和驱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感谢聆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