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难忘的泼水节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7难忘的泼水节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课题 《难忘的泼水节》 课型 新授课 授课 时间
教学 目标 1. 认识 12 个生字,会正确书写 8 个字,掌握生字的读音、写法和含义,丰富词汇量,提高书写能力。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重点段落,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感。 3.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体会他们之间心连心的深情厚谊。
教学 重点 1. 识字、写字。 2. 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词句自主感悟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重点段落。
教学 难点 了解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体会他们之间心连心的深情厚谊。
教学设计
教具 准备 1. 收集傣族泼水节的图片、视频、文字资料等,制作多媒体课件。 2. 准备生字卡片、词语卡片等教学工具。 3. 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预习课文,认读生字词,了解周总理和傣族泼水节的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 复备课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引入课题 民族文化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展示中国 56 个民族的图片或视频,画面中各民族身着鲜艳的传统服饰,载歌载舞,展示着独特的文化风情。学生们被这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所吸引,眼神中充满了好奇和惊叹。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有多少个民族吗?除了汉族,还有哪些少数民族呢?” 学生们纷纷举手回答,有的说:“中国有 56 个民族。” 有的说:“我知道有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 教师对学生们的回答给予肯定和鼓励,然后引出傣族。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教师板书课题《难忘的泼水节》,字体工整美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引导学生齐读课题,声音整齐响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识字解词 学生自读课文。 教师提出要求:不认识的字可以看拼音,或者请教老师和同学;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圈出生字词;读通每个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学生们认真听取要求,然后开始自读课文。他们有的轻声拼读生字,有的用铅笔圈出生字词,有的反复朗读不通顺的句子,有的在自然段前标上序号,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 各自拼读,读好前鼻音 “穿”,后鼻音 “忘、龙、向、令”。教师先让学生们自己拼读生字,然后重点强调前鼻音和后鼻音的发音方法。学生们认真跟读,纠正自己的发音。 指名认读,相机正音,并用生字口头组词。教师指名几位学生认读生字,对发音不准确的学生进行及时纠正。然后,让学生们用生字口头组词,如 “忘” 可以组成 “忘记”“遗忘”“难忘” 等,丰富学生的词汇量。 (2)出示新词。 敲鼓、驶过、笑容、踩着、铺上、盛满、银碗、祝福、健康、长寿、象脚鼓、凤凰花。 开展读词游戏,指名读,开火车读。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读词游戏,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指名几位学生读词,然后进行开火车读词,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 小老师领读,齐读。理解、记忆新词的含义。教师挑选几位学生当小老师,带领大家读词。小老师们声音响亮,充满自信,其他学生们跟读认真。读完后,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记忆新词的含义,如通过图片展示 “象脚鼓”“凤凰花”,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通过动作演示 “敲鼓”“踩着”“铺上” 等词语,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词语的含义。 (3)让我们把这些字词带到课文中,一起来读好课文,初步感受泼水节的难忘。 标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听读音是否正确。教师让学生们标好自然段,然后指名几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们认真倾听,注意读音是否正确。如果发现读音错误,及时举手指出。 开火车读,看谁读得好。组织互相评价读书。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开火车读课文,看谁读得好。读完后,组织学生互相评价读书情况,如发音是否准确、语气是否恰当、情感是否投入等,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和评价能力。 整体感知内容。 (1)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学生们借助拼音,认真地朗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就查字典或者请教老师和同学。教师在教室里巡视,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2)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填空。 本文讲了(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事。 读一读,小组讨论交流,说一说,填一填。教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们读一读课文,然后小组讨论交流。学生们围坐在一起,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最后,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说一说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并填好填空。教师对学生们的发言进行总结和评价,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三)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记生字。 开动脑筋记生字。学生各抒己见,然后教师总结: 加一加:“氵” 加 “发” 是 “泼”;“火” 加 “包” 是 “炮”。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加一加的方法记忆生字,让学生们明白汉字的构成规律,提高识字能力。 换一换:“席” 减 “巾” 换 “又” 就是 “度”。“空” 减 “工” 换 “牙” 就是 “穿”。教师通过换一换的方法,让学生们认识到汉字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加深对生字的记忆。 减一减:“响” 减 “口” 是 “向”。教师运用减一减的方法,帮助学生们快速记忆生字,提高识字效率。 猜谜语:“死了心。” 是 “忘”,“今多一点” 就是 “令”。教师通过猜谜语的方式,增加学习的趣味性,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记忆生字。 组词语。 给生字找朋友,用生字口头组词。教师让学生们给生字找朋友,用生字口头组词。学生们积极参与,纷纷举手发言。如 “忘” 可以组成 “忘记”“遗忘”“难忘” 等;“泼” 可以组成 “泼水”“活泼”“泼辣” 等;“度” 可以组成 “度过”“温度”“风度” 等;“龙” 可以组成 “龙王”“龙虾”“龙凤” 等;“炮” 可以组成 “炮火”“炮弹”“鞭炮” 等;“穿” 可以组成 “穿着”“穿越”“看穿” 等;“向” 可以组成 “方向”“向往”“向前” 等;“令” 可以组成 “命令”“口令”“令牌” 等。通过组词,学生们进一步巩固了对生字的理解和掌握。 指导写字。 (1)师范写,重点指导 “忘、泼、龙、令” 并讲述:(板书:忘、泼、龙、令) “忘”:上下右结构,下面稍微宽一点,注意字的结构,上面是个 “亡”,不要多写一点。教师在黑板上示范书写 “忘” 字,边写边讲解字的结构和笔画顺序。学生们认真观察,跟着老师书空。 “泼”:左右结构,左小右大,右部为 “发”,不要写成 “友” 多一点。教师示范书写 “泼” 字,强调左右结构的特点和右部 “发” 的写法。学生们仔细观察,模仿老师的写法进行书写。 “龙” 独体字结构,最易写错,别忘了第四笔撇,不能写成 “尤”。教师重点讲解 “龙” 字的写法,提醒学生注意第四笔撇的位置和形状。学生们认真书写,注意避免写错。 “令” 与 “今” 一点之差,要区分。教师对比 “令” 和 “今” 两个字,让学生们注意它们的区别。学生们认真观察,加深对这两个字的认识。 (2)老师范写,学生在习字本上描红、临写生字。(提醒写字姿势。)教师在黑板上再次示范书写生字,然后让学生们在习字本上描红、临写生字。教师提醒学生们注意写字姿势,如坐姿端正、握笔正确等,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3)指名说说这些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以及书写要点。教师指名几位学生说说这些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以及书写要点。学生们认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出每个字的书写要点,如 “忘” 字上面的 “亡” 要写在田字格的上半部分,下面的 “心” 要写得稍微宽一点;“泼” 字左部的 “氵” 要写在田字格的左半部分,右部的 “发” 要写得舒展一些等。通过让学生们自己观察和总结,提高他们的书写能力和审美水平。 第二课时 (一)习旧引新,明确目标 字词检测,回忆内容。 (1)字词检测。 看谁读得又快又对:敲鼓、驶过、笑容、踩着、铺上、盛满、银碗、祝福、健康、长寿。教师出示字词卡片,让学生们快速认读。学生们积极参与,声音响亮,准确无误地读出每个字词。 (2)默读课文,回忆一下:我们学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学生概括:本文讲了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事。教师让学生们默读课文,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学生们认真思考,然后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对学生们的回答进行肯定和补充,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回忆课文内容。 过渡引入。 教师过渡:周总理是怎样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下面我们就来继续学习。教师用简洁的语言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二)抓关键词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教师指名一位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然后让其他学生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学生们认真倾听,积极发言。有的说:“我读懂了泼水节的时候,凤凰花开得很鲜艳。” 有的说:“我读懂了泼水节是一个很热闹的节日。” 教师对学生们的回答进行总结和评价,引导学生们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2)换词比较:“火红火红的” 可以换成 “红色” 的吗?(板书:火红火红) 突出凤凰花的艳丽,烘托了喜庆祥和的气氛。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换词比较,让学生们体会 “火红火红的” 和 “红色” 的区别。学生们通过思考和讨论,认识到 “火红火红的” 更能突出凤凰花的艳丽,烘托出喜庆祥和的气氛。 (3)还有什么事物也是 “火红火红” 的? 此处如果有条件可以播放傣族人民泼水节的录象,感受节日的喜庆和热烈。教师提问还有什么事物也是 “火红火红” 的,激发学生们的联想和想象。如果有条件,教师可以播放傣族人民泼水节的录像,让学生们更直观地感受节日的喜庆和热烈。学生们观看录像后,纷纷举手回答,如 “太阳是火红火红的”“枫叶是火红火红的” 等。 (4)指导读 —— 练习读 —— 齐读。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让学生们注意读出凤凰花的艳丽和节日的喜庆气氛。学生们先进行练习读,然后齐读第一自然段,声音整齐响亮,充满感情。 学习二、三自然段。 (1)默读课文,把自己读懂的地方和学习伙伴交流。教师让学生们默读课文二、三自然段,然后把自己读懂的地方和学习伙伴交流。学生们认真阅读,积极思考,与学习伙伴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在教室里巡视,参与学生们的交流,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2)“今年的泼水节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引导学生用 “因为…… 所以……” 练习说说原因。 因为(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和他们一起过泼水节),所以(傣族人民特别高兴)。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今年的泼水节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然后用 “因为…… 所以……” 的句式练习说说原因。学生们通过思考和讨论,认识到今年的泼水节特别之处在于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所以傣族人民特别高兴。 (3)“傣族人民是怎样欢迎周总理” 的?重点抓住人们动作的词语体会。 第三自然段。 “赶来” 可以换成 “走来” 吗?为什么?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赶来” 和 “走来” 的区别,让学生们体会傣族人民对周总理的急切盼望和热烈欢迎之情。学生们通过讨论,认识到 “赶来” 更能体现出傣族人民的急切心情,不能换成 “走来”。 你从 “一串串”“一条条” 感受到了什么?(板书:一串串 一条条)教师引导学生体会 “一串串”“一条条” 所表达的含义,让学生们感受到傣族人民的热情和节日的热闹氛围。学生们通过思考和讨论,认识到 “一串串”“一条条” 说明前来欢迎周总理的人很多,场面很壮观。 (4)指导朗读:重点抓住 “欢呼” 一词体会傣族人民激动、高兴的心情。难点是读好最后一句:“周总理来了!” 关键是在读前面几句话时做好声音和感情的铺垫,读最后这句欢呼的话,感情要充沛,声音要自然,语气、语调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体现出个性。教师指导学生朗读二、三自然段,重点抓住 “欢呼” 一词体会傣族人民激动、高兴的心情。教师先示范朗读,让学生们感受朗读的技巧和情感表达。然后,学生们进行练习读,注意读好最后一句 “周总理来了!” 教师在学生们朗读的过程中,及时给予指导和评价,让学生们不断提高朗读水平。 学习四五自然段。 (1)默读课文,画出自己认为写得美的语句。教师让学生们默读课文四五自然段,画出自己认为写得美的语句。学生们认真阅读,仔细品味,用铅笔划出自己喜欢的语句。教师在教室里巡视,观察学生们的阅读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2)小组合作,互相交流读书的收获。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们互相交流自己画出的美句,并分享自己的读书收获。学生们围坐在一起,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参与学生们的交流,倾听他们的发言,及时给予指导和评价。 (三)拓展提高,实践交流 1. 查找周总理的图片和故事。 教师布置任务:查找、搜集周总理的图片、故事。 学生通过图书馆、互联网等渠道查找周总理的图片和故事,了解周总理的生平事迹和伟大贡献。 2. 介绍我国的民族节日和民间习俗。 (1)用学习伙伴的话,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族节日和民间习俗。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了解的民族节日和民间习俗,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学生分享自己对民族节日和民间习俗的了解,如春节的贴春联、吃年夜饭、拜年等习俗;端午节的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中秋节的吃月饼、赏月等习俗。 (2)开个小小介绍会。 组织学生开展小小介绍会,让学生介绍自己查找的周总理的图片和故事,以及我国的民族节日和民间习俗。 学生们积极参与介绍会,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自己的收获。 教师对学生的介绍进行点评和总结,鼓励学生继续了解和传承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反思
在教学《难忘的泼水节》这篇课文时,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法、朗读感悟法、问题引导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实践活动法等,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创设傣族泼水节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了泼水节的欢乐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到了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的深厚情谊。提出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内容,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开展拓展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