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走近老师》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1《走近老师》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2024道德与法治七上第5课第一课时《走近老师》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走近老师》
【设计依据】
1.课程标准:
2022年版《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总目标明确提出:学生要感念长辈关爱之情,能够以感恩的心和长辈沟通,能够尊重师长;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主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教材分析:
本框是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一框。本框在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的基础上,围绕学生不断扩展的生活,引导学生深入认识和理解身边的老师,学会接纳、尊重不同风格的老师。本框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提升学生素养,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与老师交往、沟通的意识和能力,增进师生情感,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共度教育学习好时光。
3.学情分析:
师生关系是初中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处理的重要关系之一,对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促进其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现实生活中,由于身心发展特点等原因,学生一方面具有向师性,一方面可能也存在着一些困境:自我意识、独立意识的增强,获取信息的多元化,对老师的权威产生“质疑”;“恋旧”情绪,刚刚离开朝夕相伴的小学老师,心理上一时难以接受和适应新老师,难免感到陌生,不敢与老师亲近;心智尚不成熟,不能理性看待不同风格老师;教学调整、教师调整对学生的影响。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的需求,也是教学的需要,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4.学习目标:
(1)通过了解教育名家和教育法规定、今昔教师授课图片对比,了解教师职业的特点。
(2)通过观看张桂梅视频片段,领悟时代发展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3)通过猜一猜他是谁及案例探究,了解不同风格老师产生的原因,学会接纳不同风格的老师,以实际行动尊重老师。
5.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全面了解教师的职业特征及新时代好教师的标准。
教学难点:如何接纳与欣赏不同风格的老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网上流传这样一个段子:老师(班主任)=演员+变脸大师+民事调解员+投诉部门+室内设计师+导游+心理辅导师+推销员+管理者+主持人 +搬运工+收银员+学者研究者+电话咨询服务员+侦探+失物认领部+文职人员+维修人员……
看完这个段子,你有什么感触?
(设计意图:通过分享感受,让学生理解老师的工作,顺利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
认真阅读课本34-37页内容,完成下列任务。
(要求:大字慢看,小字快读,并且勾划知识点,时间3分钟。)
1.教师职业的特点有哪些?(教师职业的重要作用)
2.时代发展对老师提出了哪些要求?
3.为什么老师会有不同的风格?
4.如何正确面对不同风格的老师?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学习,初步感知本节课知识,为下面的探究新知奠定基础)
三、探究新知
环节一:忆古思今解“师”意
材料一: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春秋时期(两千多年前)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真正的老师。
材料二:韩愈: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韩愈提倡尊师重道,他在《师说》中写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材料三:陶行知:中国近现代教师的代表与楷模。他有一句至理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材料四:……
材料五:今昔老师授课图片对比
结合上面材料,思考教师职业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自由思考,自由展示。
(设计意图:通过从古到今教育名家思想、法律规定、老师授课方式的变化,帮助学生了解教师职业,认识教师对人类文明发展作出的贡献,自觉尊敬教师。)
笔记区:
教师职业的特点?(如何认识教师职业?教师职业的重要性)
(1)教师是我们学习的指导者和成长的引路人。
(2)教师是一个古老的职业。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是人类文明的主要传承者之一。
(3)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着教书育人的使命。
(4)教师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新时代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设计意图: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形成体系。)
环节二:学习榜样铸“师”魂
播放张桂梅视频片段,结合教材p62阅读感悟,思考:
1.什么是“四有”好老师?那张桂梅是不是“四有”好老师?
2.张桂梅身上有什么高贵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要求:先自己思考,再小组合作交流,3分钟后派代表发言。
(设计意图:用真实故事感染学生,在学习“四有好老师”标准的同时,让学生发自内心认识教师工作的不易,加深对教师工作的理解,以增强尊重教师的情感。)
笔记区:
时代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今天的老师要“努力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设计意图: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形成体系。)
环节三:亦师亦友话“师”情
1.猜猜TA是谁:小组代表上台模仿一位本班的科任老师,用最能体现老师风格特点的动作、语言、表情等,大家一起猜是哪位老师。(注意:不能说出该老师姓名和所教学科或与学科相关的内容)
思考:为什么会有不同风格的老师?
(设计意图:通过对身边教师不同风格的演绎,让学生理解教师风格的差异,并探究产生差异的原因。)
笔记区:
为什么有不同风格的老师?
由于年龄、学识、阅历、性格、情感与思维方式等差异,每位老师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表达方式不同,由此呈现出不同的风格。
(设计意图: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形成体系。)
2.材料:进入中学后,张三的语文成绩越来越好,可是数学成绩却越来越差。妈妈问她原因,她说语文老师幽默风趣,她喜欢语文老师,也喜欢上语文老师的课,课上积极发言,课下还经常找语文老师请教问题;数学老师比较严肃认真,上课不是讲题就是做题,她不喜欢数学老师,也不喜欢数学老师上课的方式,渐渐的她对数学课就没有什么兴趣了,上课的时候也不想听,课上也不配合老师。一次数学课张三因为开小差被老师狠狠批评了,就更讨厌数学老师了,平日里见到数学老师也不打招呼,还在背后说老师坏话。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思考回答下来问题。
要求:自行思考,自由展示,时间2分钟。
(1)材料中体现了教师哪两种不同风格?张三是怎么对待不同风格的老师的?
(2)你赞同张三的做法吗?为什么?
(3)如果你是张三,你会怎么做?
(设计意图: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分析,让学生学会正确对待不同风格的老师,接纳、尊重不同风格的老师。)
笔记区:
怎样正确对待不同风格的老师?
(1)我们要承认老师之间的差异,接纳每位老师的不同,他们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2)无论什么风格的老师都应该受到尊重。尊重老师的“不同”,可以让我们走近老师,更深入地了解老师。
(3)掌握与不同风格老师相处的办法:承认老师的差别;发现不同风格老师的优点;了解老师教育行为的目的;主动交往。
(设计意图: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形成体系。)
四、拓展提升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习知识的方式有了很大变化,学习者可以自主选择的空间越来越大,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甚至在某些方面我们比老师知道的还多,那么我们还需要老师吗?
要求:自行思考,同桌交流,自由展示,时间2分钟。
归纳总结:老师的工作不仅是传授知识,还要教给我们学习知识的方法,给予我们学习和生活上的关怀,更重要的是教会我们做人,言传身教,为人师表,用人格魅力为我们做出榜样。所以,信息时代也需要老师。
(设计意图:通过小小的课堂思辨,让学生充分认识教师的重要性,增强学生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五、当堂检测
内容:分层作业 P20
要求:4分钟完成:基础作业1-4 分层作业5-7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了解了教师职业的特点,知道了新时代对老师提出的要求,分析了教师风格差异的原因,掌握了与不同风格老师相处的方法。
同学们,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晴雨,滴滴汗水滋润桃李满天下,这就是我们的老师。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可以从内心情感上真正走近老师,承认,接纳并尊重每一位老师。能够和老师们愉快相处,度过难忘的校园生活。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形成知识体系,查漏补缺。)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框主要引导学生认识教师职业,尊重和接纳不同风格的老师,理解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拉近学生跟老师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老师的工作。课堂上以学生活动为主,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创造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导学活动对老师的角色有更深入的了解,在学生活动讨论、思考、发言的过程中达成教学目标,活动设计紧密联系学生,实际可操作性强。
但在课堂节奏的把控上稍显拖沓,教学不够紧凑,导致任务完成不是特别理想。
同伴点评
【主要优点】
1.教学情境有趣味。创设适切的情境,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把知识问题化、情境化,既有利于学科知识的学习,又能培养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2.课堂过渡有精彩。在自然、流畅过渡教学环节的同时,又能很好地启迪思维。
3.环节设计有深意。“忆古思今解‘师’意”“学习榜样铸‘师’魂”“亦师亦友话‘师’情”三个篇章,提纲挈领,直击要点。
4.拓展提升有深度。设计“时代发展,我们还需要教师吗?”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更好地认识教师职业的不可替代,从内心深处尊重教师。
【思考建议】
1.各环节时间把控上可以更紧凑,从而节省出检测时间。
2.要注重课堂知识的落实和巩固需要加大,实现“堂清”。
【主要优点】
1.注重价值引领与品格培养,能充分体现思政课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作用。
2.注重“学为中心”课堂品质培养,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学生自主学习专注认真,合作学习交流充分,拓展学习思考深入,展示交流积极大方。
3.注重“教学评”一致性,能够及时对学生学习、展示进行多方位评价。尤其是学生回答不够充分、不够准确时能做到先肯定,再点拨引发深入思考。
4.注重贴近学生生活,能够用真实的情境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探究,解决师生交往中的实际问题。
【思考建议】
1.导入环节的设置可以采用更加接地气的问题,生活化的情境,或者把课中张桂梅的事迹视频用在导入环节,让课堂进入更快,情感渲染更真实。
2.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阅读问题意识,不需要过多重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