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第一次模拟测试思想政治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第一次模拟测试思想政治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郑州一中27届 (高一) 第一模拟测试
政治试题卷
说明:1.本试卷分第Ⅰ卷 (选择题) 和第Ⅱ卷 (非选择题) 满分 100 分。
2.将第Ⅰ卷的答案代表字母填 (涂) 答题卡中。
第Ⅰ卷 (选择题, 共66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2小题,每小题3分,共66分。
1.19世纪,非洲的布须曼人围猎巨兽时,总是全体出动,男子当猎手,妇女、儿童、老人从旁呐喊、围截。这说明了( )
A. 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 B. 他们平均分配个人消费品
C. 奴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D. 他们在劳动中的关系是相互合作
2.原始社会末期,随着金属工具的出现,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高。社会产品除维持人们的生活必需以外,开始有了剩余。对原始社会末期私有制认识正确的是 ( )
①最早归家庭私有的主要是生产工具和牲畜
②私有制的出现是历史的倒退
③私有制的产生最终导致原始社会的解体
④私有制的出现是原始社会解体的根本原因
A.①② B. ①③C. ②④ D. ③④
3.恩格斯说,在新的设防城市的周围屹立着高峻的墙壁并非无故:它们的濠沟深陷为氏族制度的墓穴,而它们的城楼已经耸入文明时代了。这说明( )
①封建制度的建立是奴隶社会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②奴隶社会的国家机器,是维护奴隶主统治的重要工具
③在原始社会后期,发达的生产力助力人类文明的进步
④人类最早形成的两大对立阶级的矛盾具有不可调和性
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
4.在奴隶社会中,奴隶被称为“会说话的工具”,他们是主人的财产和商品,奴隶主甚至可以任意宰杀自己的奴隶。对此有人认为“奴隶社会是人类历史上最野蛮、最残酷的剥削制度,因此奴隶社会的建立是一种历史的倒退。”这一观点 ( )
①认为是否存在剥削是判断一种制度先进与否的依据
②揭示了奴隶社会因存在残酷的剥削必然会走向灭亡
③没看到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④看到了残酷的奴隶剥削制度使人类从文明走向野蛮
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
5. 敦煌文书《天宝六载(747) 敦煌郡敦煌县龙勒乡都乡里籍》登记了一户要交纳租税的“课户”。这户人家实际占有土地101亩,包括依《田令》拥有的土地87亩,买来的土地12亩,园宅地2亩。以下符合该时代生产关系的是 ( )
①地主占有全部土地及劳动成果
②农户的劳动成果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
③农户有一定的人身自由并且能够自主劳动
④铁制农具得到广泛使用,耕作技术显著进步
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
6.在西欧封建社会时期,各级领主把分封的土地给农奴租种,并收取劳役地租; 在中国封建制经济中,土地可以买卖,地主把土地佃给农民,农民则向地主交纳实物地租。由此可见,在封建社会( )
①收取地租是地主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
②封建土地所有制是中西方地主剥削农民的基础
③中西方农民受剥削的程度完全不同
④地租仅包括劳役地租和实物地租
A.①② B. ①③C. ②④D. ③④
7.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即 ( )
①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中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②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受雇于资本家
③要有大批失去生产资料、有人身自由、能够自由出卖劳动力人
④要有开办资本主义企业所必需的大量货币当作资本
A①② B. ③④ C. ①③D. ②④
8. 2024年2月1日,美国劳工统计局报告称:美国辞职人数创历史新高。 “工人们是对通过努力工作过上充实生活的‘美国梦’失去了信心,比起陷入企业剥削的恶性循环,他们宁肯躺在家里领高额的失业救济金。”对上述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 )
①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社会中无法克服的痼疾
②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贯穿人类社会发展始终
③资本家们无偿且隐蔽地占有工人的剩余价值
④高福利制度并不能掩盖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
9.下列对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理解正确的是 ( )
①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②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③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④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A.①③ B. ①④C. ②③D. ②④
10.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空想社会主义者在批判资本主义带来的各种灾难和罪恶的同时,也描绘了未来理想社会的蓝图。反映空想社会主义者为建立美好社会而努力的有( )
①缔结反映各族人民意愿的国家联盟
②进行共产主义的“新和谐公社”新村实验
③成立被誉为新社会的光辉先驱的巴黎公社
④倡导建立人人劳动、普遍协作的“和谐制度”
A. 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 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发表了《共产党宣言》,它“一经问世就震动了全世界” “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 《共产党宣言》以其真理之光,穿越历史,照亮今天,是因为它 ( )
①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诞生,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
②指明了中国革命的方向和道路,使工人阶级成为革命的领导阶级
③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灭亡的历史必然
④是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结晶,照亮了入类寻求自由、解放的道路
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
12. 恩格斯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指出:“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这里的两个“发现”是指 ( )
A. 阶级斗争学说和剩余价值学说 B.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C.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D. 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学说
13.下图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整体发展趋势的示意图,其中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数字处对应关于社会主义的内容正确的是 ( )
A. 理论到实践、一国到多国,空想到科学
B. 空想到科学、理论到实践、一国到多国
C. 实践到理论,空想到科学,一国到多国
D. 空想到科学、多国到一国、理论到实践
14. 2022年是中国共青团建团100周年。1922年5月5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选择在马克思诞辰104周年纪念日召开,表明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是信仰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组织。100年前的中国共青团就选择马克思主义的理由是 ( )
①当时的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是对中国革命实践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总结
②当时的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是青年进行革命和武装斗争的物质基础
③当时的马克思主义具有开放性,实践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可以实现中国化
④当时的马克思主义具有人民性,首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
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
15. 邓小平指出: “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漫长发展过程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一种社会形态代替另一种社会形态,究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判断的主要标准是( )
①看是否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②看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③看经济基础是否适应上层建筑的状况
④看是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
16.认清中国的国情,是认识和解决近代中国一切社会问题的基本依据。关于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最准确的说法是( )
A.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落后的工业国
C.落后的农业国 D.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7. 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西方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这些条约规定: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准许外国人在内地自由传教等。外国侵略者扩大了在中国的侵略权益。地主阶级趁机兼并土地,加重剥削,中国人民苦不堪言,反抗斗争此起彼伏。由此可见,这一时期 ( )
①中国社会性质开始改变,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③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成为反帝反封建的主力军
④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是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A.①② B. ①③C. ②③D. ②④
18. 近代中国,在西方列强的侵袭之下,中华民族跌入了有史以来最黑暗的谷底。无数仁人志士,经历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经历无数次失败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中国之所以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是因为( )
①闭关锁国政策断绝了中国与世界经济体系的联系
②帝国主义不允许中国通过走资本主义道路强大起来
③中国的封建势力强大,严重阻碍着资本主义的发展
④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没有投身民主革命的洪流
A. ①②B. ①④C. ②③D. ③④
19.习近平同志在《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中指出红船,见证了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成为中国革命源头的象征。这里的大事变是指 ( )
A.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B.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C.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D.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20. 我国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是“一化三改”“一体两翼”,也就是说总路线的主体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两翼是对个体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可见,三大改造的实质是 ( )
A. 实现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向社会主义公有制 B. 完成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C. 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社会发展方向 D. 从落后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1.下列两幅图片所反映的社会变革完成的意义是 ( )
①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②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运动到实践、制度的伟大跨越
③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④实现了生产力较快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的积极性得到激发
A.①② B. ①④C. ②③D. ③④
2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在中国这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先例,犹如攀登一座人迹未至的高山,一切攀登者都要披荆斩棘、开通道路。”下列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理解正确的是( )
①毛泽东把马列主义和中国实际进行了第一次结合
②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③经历了严重的曲折,启示我们要以史为鉴,更好发展
④启示我们不能借鉴外国经验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34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题,共34分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0分)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是狄更斯《双城记》开篇中的一句话。
《双城记》是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所著的一部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所写成的长篇历史小说,小说里描写了贵族如何败坏、如何残害百姓,人民心中积压对贵族的刻骨仇恨,导致了不可避免的法国大革命。该小说创作于19世纪50年代,正处于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时期,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种种罪恶和劳动人民生活的贫困化,导致下层群众中存在极端的愤懑与不满,英国社会处于爆发一场社会大革命的边缘,这与18世纪末法国的社会现状极为相似,狄更斯通过对两个城市的对比,给当时的英国社会以借鉴及警醒。
结合材料,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知识,联系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说明那个时代“好”在哪里,“坏”在哪里
24.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12分)
真理之光,穿越历史,照亮今天。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正式发表,马克思主义横空出世,如同一道闪电,划过暗夜的长空。这是第一次全面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伟大著作,矗立起一座马克思主义精神丰碑。
1920年8月,由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面世。与此同时,“蘸着墨汁吃粽子,还说味道很甜”的故事不胫而走,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不同场合多次讲述这则故事,并意味深长地说:“真理的味道非常甜。”历史证明《共产党宣言》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和党的早期理论建设奠定了思想基础。为引导大批有志之士学习了解马克思主义,树立共产主义理想、投身民族解放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滋养下,于华夏大地上孕育出甘甜的果实。
结合材料,运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真理的味道非常甜”的理解。
25.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12分)
大型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是央视第一部全面、系统地梳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系列节目。
第一集《千年局变》,时间跨度:1840年—1911年。本集展现了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期间,面对西方列强侵略欺凌,中国近代社会各阶层探索复兴之路艰难起步、曲折前进、充满艰辛的历程。
第二集《峥嵘岁月》,时间跨度:1912年—1949年。本集展现了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人民经过浴血奋战,终于夺取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
…………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历史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点。
结合材料,运用“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知识,分析说明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 1. D
2. B
3. D
4. B
5. C
6. A
7. D
8. D
9. A
10. C
11. D
12. C
13. B
14. B
15. A
16. A
17. D
18. C
19. A
20. A
21.B
22.A
23.结合材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知识,联系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对题目中提到的“好”
和“坏”进行如下分析:
“好”在于,19 世纪 50 年代的英国正处于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的
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显著提升,推动了工业化进程,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进而改善了人民
的生活水平。同时,英国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这一时期也表现得尤为突出,国家意识的
增强和爱国情怀的激发,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然而,“坏”同样不容忽视。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虽然带来了经济上的繁荣,但也伴随着种
种罪恶和社会问题。劳动人民生活的贫困化、社会不平等加剧、阶级矛盾尖锐化等问题日益
凸显,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社会的公正与和谐,也埋下了社会动荡的隐患。此外,资本主义
制度下的种种弊端,如资源掠夺、环境污染等,也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威胁。
综上所述,那个时代“好”在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坏”则在于资
本主义发展带来的种种罪恶和社会不平等。这一分析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历史背景,也
能为我们思考当代社会问题提供有益的借鉴。
24.结合材料,运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相关知识,我对“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的理解如下: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它首次全面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原理,为
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这一真理如同闪电划破暗夜,照亮了人类前行的道路。
在中国,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的问世,不仅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
{#{QQABIKQQQUEpo4gwiAgQw0osARAACAQgC4aUUw0GWqqCCgwOmQQkAkGJ AQAJSeggOuQxRAAOMqsAwAiASyJAFFAABBCCAA==}#}#} }
广泛传播,更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和早期理论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真理的味道非常甜”,这句话深刻揭示了真理对于实践的重要指导意义。真理不仅仅是理
论上的抽象概念,更是指导我们行动的灯塔。它让我们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清醒的
头脑,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勇于投身民族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
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滋养下,不断探索、勇于创新,取得了革命、建设和
改革的伟大胜利。这些胜利不仅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也让我们深刻体会到
“真理的味道非常甜”的深刻内涵。
因此,我们应该继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品尝到真理的甘甜,为实现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25.新民主主义革命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主要归因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新民主主义革命确立了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和正确的革命方向。这一信念不仅是对封
建专制制度的坚决反抗,更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深刻批判与超越。革命者们认识到,唯有社
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实现国家的独立与人民的解放,这一认识为革命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其次,新民主主义革命广泛动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支持。通过深入人心的宣传和
教育,革命者们成功地将广大人民群众凝聚在革命旗帜下。人民群众不仅为革命提供了必要
的物质支持,更在精神上给予了革命者无尽的鼓舞和力量,形成了不可战胜的群众基础。
再者,革命者们的英勇无畏和坚定信念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关键因素。面对敌人的残酷
镇压和重重困难,革命者们始终坚守信念,勇往直前。他们的英勇事迹和牺牲精神深深感染
了广大人民群众,进一步激发了人民的革命热情,形成了强大的革命力量。
最后,国际社会的支持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提供了重要帮助。革命者们积极争取国际
社会的同情和援助,通过外交渠道获得了宝贵的物质和精神支持。这些外部力量的加入,不
仅增强了革命者的信心和力量,也为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综上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是因为其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广泛的群
众基础、革命者的英勇奋斗以及国际社会的支持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QQABIKQQQUEpo4gwiAgQw0osARAACAQgC4aUUw0GWqqCCgwOmQQkAkGJ AQAJSeggOuQxRAAOMqsAwAiASyJAFFAABBCCAA==}#}#}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