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4.1夯实法治基础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4.1夯实法治基础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标题 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夯实法治基础》教学设计
核心 素养 目标 政治认同 :通过了解法治的重要性和意义,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认同,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法治观念 :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理解法治的本质和特征,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崇尚者、遵守者和捍卫者。 道德修养 :在法治教育中,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法治精神,自觉提高法治意识,弘扬法治精神,将法治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责任意识 :认识到法治建设是每个人的责任,努力成为法治中国建设的参与者和推动者,积极投身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伟大实践。
教学 重点 法治的重要性及要求
教学 难点 建设法治中国
教学过程
导入 时政导入: 材料一:今年3.15晚会上,央视曝光地方特色美食梅菜扣肉中竟然掺杂着劣质糟头肉,而制作过程更是堪比“黑作坊”,远离了传统的手工制作工艺。这一揭露不仅震惊了消费者,也让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再次警醒。 材料二:2024年7月2日,《新京报》记者曝光,国内许多普货罐车运输的液体并不固定,既承接糖浆、大豆油等可食用液体,也运送煤制油等化工类液体。为了节省开支,不少罐车在换货运输过程中不清洗罐体,有些食用油厂家也没有严格把关,不按规定去检查罐体是否洁净,造成食用油被残留的化工液体污染。 问题探究:1.以上两则材料反应了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什么现象 其涉事商家可能违反了哪几部法律 提示:食品行业乱象。食品安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刑法 2.这些现象的存在,给我国法治建设带来怎样的警示 提示:我国要进一步推进法治建设,夯实法治基础。
授新课 探究一:知法治之内涵 是什么保证了社会生活安全、有序、自由 思考:你认为什么是法治? 学生::法治,意味着依法治理。 教师:可是依法治理究竟什么法 如何治?。 亚里士多德说:法治应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善治,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法。实行法治的前提:要有法,法治要求之一:实行良法之治。 笔记:什么是良法 良法有三个判断标准: ①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 ②反映社会发展的规律。 ③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符合公平正义要求,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探究与分享: 我国十分重视未成年人保护,指定并颁布了多部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法律。 思考:法治与你有什么关系 提示:我国在以“良法”保护未成年人的各项合法权利不受侵害 新闻链接:2024年3月10日,河北邯郸肥乡区北高镇张庄村3名初中生霸凌同学,随后将其残忍杀害并将广体掩埋在蔬菜大棚内56厘米深的土坑中。受害者王某某,男性,13岁,被发现时面部有十处钝器伤口,眼球爆裂,面且全非。 思考:国家已颁布了多部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法律,为何还会出现这样的悲剧,这说明了什么 提示:有法律制度不等于就有法治,法治还要求实行善治。法治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 探究二:悟法治之作用 材料-:2024年3月10日,河北省邯郸市初一学生被杀害。公安机关成立了由60多人组成的专案侦查组,11日,3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公安机关全部抓获,依据《刑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材料二:经最高检审查,3人作案时已满12周岁不满14周岁,故意杀人致被害人王某某死亡,情节恶劣,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决定对3人核准追诉,追究三人刑事责任。 请结合材料,说一说法治对公民有什么作用 提示: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能够建立起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 相关链接:①2013年,日本国会通过《校园欺凌预防对策推进法》,首次将校园欺凌问题法制化。不论暴力行为是否发生在校园内,只要参与双方属于同一学校、年级和社团,都属于校园欺凌。 ②韩国政府多次出台了预防和治理校园暴力对策方案,并开通了举报校园暴力的24小时电话热线,在学校周围200米内设警察负责区,加强安全巡逻。③在全美国50个州中,有41个州同时有制定处理校园欺凌行为的法律和政策。此外,还有12个州甚至把欺凌行为视为刑事犯罪,并可适用于青少年④芬兰除了有相关立法之外,2009年,芬兰开展了"反欺凌计划",其中有-项措施的教育对象既不是欺凌者,也不是被欺凌者,而是该行为的旁观者。 思考:为什么每个国家都选择走法治道路 提示:追求并奉行法治已经成为现代世界各国的共识。而走我们国家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习近平说:我们必须把依法治国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党和国家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坚持在法制轨道上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解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依靠法治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确保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 思考:请从国家的角度思考法治的意义。 提示: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探究三:观法治之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的法治进程 1978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要求. 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路。 2012年 十八大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2020年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提出了习近平法治思想。 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单独把法治建设作为专章论述、专门部署。 相关链接:习近平法治思想(十一个坚持) (1)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3)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4)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5)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6)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7)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8)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9)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10)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11)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说说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地位。 提示: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加快建设,司法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社会公平正义保障更为坚实,法治中国建设开创新局面。 探究四:践法治之行动 请完成表格再想一想如何建设法治中国。 提示:①建设法治中国,要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科学立法),使每一部法律法规都得到严格执行(严格执法),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公正司法),使每一位公民都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全民守法)。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板书 设计
课堂 检测 1.对下面漫画理解正确的是( ) ①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 ②法治能够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③有了法治,人们的生活就再无忧了 ④法治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 ①③④ ②③④ ①②③ D.①②④ 2.“法治应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从这句名言中我们懂得( ) ①良法必须符合公平正义要求 ②法治要求社会实行良法之治 ③拥有了良法就等于有了法治 ④追求奉行法治成为各国共识 ②③ ①④ C.①② D.③④ 3.我国虽地大物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对不足。资源使用率过低、资源浪费违法成本低是造成浪费的制度缺陷。因此,民法总则规定了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原则。这说明做到良法善治有利于( ) A.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 B.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C.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D.最大程度维护社会秩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