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概念的概述 课件(共19张PPT)-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 逻辑与思维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1概念的概述 课件(共19张PPT)-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 逻辑与思维

资源简介

(共19张PPT)
4.1概念的概述
4.1
必备知识
概念的含义;
概念的基本特征。
关键能力
1.明确概念的含义;
2.理解概念的特征。
核心素养
科学精神:理解概念的含义与特征,明确概念外延的关系,培养科学精神。
探究活动一:
《新论·鄙名第十七》载:“庄里有人,字其长子曰盗,次子曰殴,盗持衣出耨,其母呼之曰:'盗!’吏因缚之。其母呼殴殴喻吏,遽而声不转。但言:'殴!殴!’吏因殴之。盗几至于殪。
问题:这种情况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母亲与官吏对“盗”和“殴”两个概念的理解不同引起的。“盗”母亲理解为“长子之名”,官吏理解为“盗贼”;“殴”母亲理解为“次子之名”,官吏理解为“殴打”。
同学们,举例说明生活中还有哪些引起误会的词语?
如果不能明确概念,就有可能引起概念混淆,造成误解。
一、概念的含义
1、 概念与属性
①含义:事物的性质和关系统称为属性。
②分类:事物的属性可分为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
P22一段
一、概念的含义
例如:“西红柿是红色的”。其中“红色”是“西红柿”的性质。
“4大于2”,这里“大于”表示的是“4”与“2”的关系。
属性
本质属性
非本质属性
一事物成为自身并使该事物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内部规定性。
某事物具有,其它事物也可具有的属性。
(1)属性
(1)含义:概念是通过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而反映事物的思维形式。
(2)性质:概念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P23相关链接最后一句)
(2) 概念
一、概念的含义
例: P23相关链接
在表示“人”这个概念时,“能思维并能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属性。人的本质属性是客观存在,人们认识了这些本质属性,才能产生“人”的概念。反映某一客观事物的概念不等于客观事物本身,它们之间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人”这个概念,一方面舍去了人的男、女、老、少等个性特征,抽象出“人”所共有并且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属性;另一方面又不专指某个具体对象,比如张三或李四,而是指所有的“人”。概念是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的。
P22一段
人是张三 ( )
2、概念的表达
概念只有通过语词才能表达出来,但并非一个语词在任何场合都一定表达同一个概念。
例如:“父亲”和“爸爸”是不同的语词,但表达的是同一个概念;
①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
②同一个语词在不同场合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
例如:示例评析 P23
白头翁会飞,王爷爷是白头翁,所以,王爷爷会飞。
“白头翁”有时表示一种鸟,有时表示白头发的老汉。这个语词有多种含义,在不同的情境中表达着不同的概念。混乱地使用不同的概念,是不合乎逻辑的。
P23一段
一、概念的含义
【注意】概念与语词
任何概念都必须通过语词来表达,但并非每一个语词都表达概念。
①一般,汉语中的实词都表达概念,而虚词(除连词外)不表达概念。连词“如果……那么……”“或”“而且”“只有……才……”等,虽属虚词,但把它们组合到判断中,却能表达概念。
②孤立的助词和叹词通常不表达概念。
二、概念的基本特征
议题二:如何理解“概念是内涵和外延的统一”?
议题三: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有哪些类型?
二、概念的基本特征
①含义: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它反映事物“质”的规定性,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究竟“是什么”。 重要性:究竟反映什么
(1)概念的内涵
含义: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事物的范围。它反映事物“量”的规定性,它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有哪些”。重要性:究竟是在指“谁”
(2)概念的外延
举例:“人”这一概念的内涵: 能思维并能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的高等动物。
举例:“人”这一概念的外延:包括不同地域不同时间、不同种族、不同肤色、不同语音和不同生活习惯的所有的人。
二者关系: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任何概念都是内涵和外延的统一。
1、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2.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
全同关系
属种关系或种属关系
交叉关系
(1)相容关系:
两个概念在所指范围上具有相同的部分。
类型
依据两个概念在所指范围上是否具有相同部分,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分为相容关系和不相容关系。
指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相同
指两个概念之间有而且只有一部分外延是相同的。
外延大的概念——属概念
外延小的概念——种概念
设A、B为任意两个外延相容的概念,其相容关系可以用图表示为:
全同关系
属种关系
种属关系
交叉关系
A
A
A
A
B
B
B
B
包含关系
包含于关系
 第1组:“《史记》的作者”与“司马迁”
 第2组:“动物”与“马”
 第3组:“马”与“动物”
第4组:“中学生”与“球迷”
上述每组概念之间有什么关系?
全同关系
属种关系
种属关系
交叉关系




⑵不相容关系(全异关系)
如果两个概念在所指范围上不具有相同部分,则为不相容关系(又称全异关系)
矛盾关系
反对关系
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包含在一个属概念中,且外延之和等于该属概念的外延。其中一个概念为另一个概念的补概念。如:白马和非白马构成马。
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包含在一个属概念中,且外延之和小于该属概念的外延。例如,白马和黑马,是反对关系,二者不能构成马的全部外延。
A
B
全异关系
设A、B为任意两个外延不相容的概念,其不相容关系可以用图表示为:
A+B=C
A+B < C
矛盾关系
A
B
反对关系
A
B
①“团员”和“非团员”
②“输”和“赢”
③“团员”和“党员”
④“大学生”和“学生”
⑤“中国人”和“台湾人”
⑥“商品”和“劳动产品”
⑦“物理学家”和“哲学家”
⑧ “土豆”和“马铃薯”
矛盾关系
反对关系
反对关系
种属关系
属种关系
判断以下各组概念之间的具体关系?
种属关系
交叉关系
全同关系
针对训练
1.“动物”这个概念,一方面舍去了不同动物(如马、牛、羊等)的个性特征,只抓住“动物”所共有并且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属性。另一方面,又不专指某个具体对象(如猫、狗),而指所有的动物。这表明(  )
①概念具有抽象性 ②概念具有生动性 
③概念具有概括性 ④思维具有间接性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C
解析 概念具有抽象性、概括性的特征,①③符合题意;②④不符合题意。
2.有一次,王安石读到“明月当空叫,黄犬卧花心”这两句诗时,不觉发笑,心想“明月”怎么会叫 黄犬怎会卧花心 就提笔改为“明月当空照,黄犬卧花荫”。后来他游历南方,发现南方有一种鸟叫“明月”,叫声婉转动听;有一种昆虫叫“黄犬”,常在花心上飞来飞去,这才明白那两句诗是对的。从材料中可以看出(  )
①同一概念在不同地方可以用不同语词表达
②同一语词在不同场合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
③在任何场合同一个概念只能用同一个语词表达 
④一个语词并非在任何场合一定表达同一个概念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D
3.“刑法"与“法律"两个概念的关系是
A.属种关系
B.种属关系
C.交叉关系
D.全同关系
B
课堂小结
思维是不断发展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个时期都会产生带有时代特色的新概念,如现在流行的“高富帅”、“大数据”“区块链”等。我们应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新鲜事物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