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诫子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熟练背诵课文,积累文言字词,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2. 了解诸葛亮的生平及作品,理解文中关于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 通过反复诵读,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律,培养语感。2.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运用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意,掌握重点文言字词和句子的含义。(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 体会诸葛亮对儿子的殷切期望和良苦用心,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和责任感。2.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品德修养和学习态度。二、教学重点1. 背诵课文,积累文言字词,理解文意。2. 领会文中蕴含的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道理。三、教学难点1. 理解文中一些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如“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等。2. 引导学生将文中的道理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在实际生活中践行。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片段,引出课题。2. 提问学生对诸葛亮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作者简介1. 介绍诸葛亮的生平事迹,包括他的政治才能、军事智慧以及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2. 提及他的其他作品,如《出师表》等,让学生对作者有更全面的认识。(三)诵读课文1.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2. 学生自由诵读,结合课下注释,初步了解课文大意。3. 请学生个别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教师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4. 全班齐读,感受文言文的韵律之美。(四)文意疏通1. 学生自主学习,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逐句翻译课文。对于难以理解的字词和句子,做好标记。2.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讨论各自的理解,解决疑难问题。3. 教师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讲解,重点讲解以下文言字词和句子:- 重点字词:- “诫”:告诫、劝勉。- “夫”:句首发语词,无实义。- “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淫慢”:放纵懈怠。- “励精”:振奋精神。- “险躁”:轻薄浮躁。- “治性”:修养性情。- 重点句子:-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动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谁之咎也?”(五)文本分析1. 文章主旨探讨- 提问学生: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目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关键语句,如“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动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等,理解诸葛亮希望儿子能够修身养性、治学做人,成为一个品德高尚、有远大抱负的人。2. 内容结构分析- 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的结构,明确文章分为三个部分:- 开头部分(第1句):提出“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动以养德”的论点,强调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中间部分(第2 - 4句):分别从“淡泊”“宁静”“励精”“险躁”等方面进行正反对比论证,阐述如何修身养性、治学做人。- 结尾部分(第5句):以“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谁之咎也?”为告诫,强调珍惜时间,努力学习,不要虚度光阴。(六)拓展延伸1.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的理解。2. 引导学生思考: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如何修身养性、治学做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进行小组讨论。(七)课堂小结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和要点。2. 回顾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表达的对儿子的殷切期望和良苦用心,鼓励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努力学习,修身养性。(八)课后作业1. 背诵并默写课文。2. 以“读《诫子书》有感”为主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读后感。3. 收集有关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名言警句,至少五条,并注明出处。五、板书设计(一)黑板左侧1. 重点字词- 诫、夫、淡泊、宁静、致远、淫慢、励精、险躁、治性(二)黑板中间1. 文章主旨- 修身养性、治学做人2. 内容结构- 开头:提出论点(静以修身,动以养德)- 中间:正反对比论证(淡泊、宁静、励精、险躁)- 结尾:告诫珍惜时间(年与时驰,意与日去)(三)黑板右侧1. 拓展思考- 现代社会如何修身养性、治学做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