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1.1《感受生活中的法律》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1.1《感受生活中的法律》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感受生活中的法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教材上该课题设置了三个和法律相关的话题内容:①法律是什么;②生活与法律;③法律作用大。第一个话题“法律是什么”主要的教学目的为让学生了解法律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掌握法律和纪律、社会道德等之间的区别,进而对于法律知识有一个基本的认识。第二个话题“生活与法律”主要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全面的了解和生活联系密切的民法、刑法以及行政法,分析不同法律所调整的社会关系,以此来保证我们的生活可以有序的进行。第三个话题“法律作用大”主要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法律对于我们的实际作用,认识到法律的内涵。
以上的三个内容在思维逻辑上是层层递进的,本节课主要讲授“法律是什么”,让学生初步的了解法律知识。
【学情分析】
对于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的具备了社会生活当中的规则意识,知道在生活当中,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但是从法律的角度分析,无法将其进行一个界限的划分,法律的相关知识无法引起学生的更多关注。
道德与法治课程针对六年级学生来说,更多的是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具备感性和理性的思维,对待事物能够多角度去看待,力求学生可以探索事情的依据,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引导,这也为学生开展法律知识学习提供了心理上的契机。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认识法律,掌握法律相关知识,做守法的公民。
2.教学难点:准确的区别道德与法律,懂的道德和法律缺一不可,在生活中既要遵守道德,又要遵守法律。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日常的生活和法律是息息相关的,了解法律规定了我们的权利和义务,认识以法律为基准的社会规则。
2.学生可以正确的认识法律的保护与规范的作用,可以遵守法律和道德。
3.学生知道法律是什么,对于法律的概念和后果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可以准确的区别道德与法律,懂的道德和法律缺一不可,在生活中既要遵守道德,又要遵守法律。
【教法和学法】
讲解法、情境体验法、交流合作法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了解基础的常用交通标识,掌握相关交通知识。
2.学生准备:通过查阅资料、询问家长的方式了解交通标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交流讨论:
提出问题:你们大家认识这些交通标识吗?在交通中,如果违反了这些标识,将会有什么后果?
(学生交流讨论,总结得出:图1为禁止左转、图2为禁止右转、图3为禁止直行、图4为禁止左右转弯)
2.创设问题情境:
(1)刚才看到的交通标识,是我国的哪个部门所制定的?
(2)这些交通标识和平时我们在学校遵守的纪律有什么不同?
教师进行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些交通标识,它们是由交通部门所制定的,与交通法相关。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法律世界,全面的了解一下——法律是什么。
二、初见法律
1.小组合作:
展示教材中“学生乘坐大巴车去郊游”的图片,然后组织小组成员讨论一下问题:
①在组织秋游的时候,教师会对学生提出哪方面的要求?
②学生在乘坐大巴车去秋游的时候,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哪些事情?
③对于大巴车的司机,学校会提出哪些要求呢?
(提示学生:从学校、教师、学生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2.交流讨论:
针对问题①预设讨论内容:排队上车、按时到校、车上不允许大声喧哗、不可以随意走动;
针对问题②预设讨论内容:可以做的事情——听从教师和导游的安排、坐车要系好安全带;不可以做的事情——禁止携带易燃易爆物品、在车内不可以追逐打闹。
针对问题③预设讨论内容:保证大巴车运行安全、准时的停靠在指定地点。
教师小结:从刚才三个不同角度的问题可以看出,不同的层面我们都需要遵守不同的要求,有一些是道德层面的要求,比如:排队上车、按时到校、车上不允许大声喧哗……还有一些是法律层面的要求,比如:禁止携带易燃易爆物品……从这一次的郊游当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小结:法律就在我们身边。
3.话题探索:在下列情景中,哪些事情是和法律相关的呢?
展示教材中“爸爸妈妈带孩子去医院看病”的情景图。
探索情景:
①爸爸和妈妈带孩子去医院;
②孩子具备到医院看病的权利;
③医生应该给患者看病。
三、探索法律
1.了解法律作用:
备课环节,教师搜集宪法对于权利规定的相关内容,组织学生交流讨论人身权、财产权、受教育权等。
呈现内容:
(1)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2)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权利不受侵犯。
(3)对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一些行为,任何的组织与个人,都有权利进行劝阻、制止,或者向有关的部门提出检举或者是控告。
2.连一连小游戏:将情景图和对应的文字进行连线,帮助学生快速的掌握人身权、受教育权以及财产权。
3.掌握义务:了解法律规定的相关义务。
(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
(2)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参加民兵组织的义务。
(3)依法纳税的义务。
(4)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机密、爱护公共财产的义务。
……
4.小组交流:
提出问题:什么是义务?组织学生交流讨论。
观察教材“我要遵守交通法规”、“我要保护野生动物”两个情景图,通过创设情境了解什么是义务。
四、分析探索
1.设计活动: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情境剧表演。
情境1 情境2
提问:上述的情境都分别违反了哪些规则?产生的后果是一样的吗?
(需要学生总结得出:情境1是法律层面的规则;情境2是纪律层面的规则。)
2.交流讨论:学校里都有哪些纪律呢?
学生自由的交流讨论,列举出在学校和班级当中需要遵守的纪律,并且知道是谁制定的纪律。
教师小结:学校的纪律一般都是由学校或者班级所制定的。家长所在的工作单位的纪律,一般都是由本单位或者上级单位来制定的。
3.分析纪律、法律、道德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1)认识纪律
①纪律是由组织或者团体制定的;
②纪律需要组织的成员来遵守;
③不遵守纪律的后果为:批评教育、警告处分等。
(2)认识法律
①法律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
②法律需要国内一切的党政企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社会公民、进入中国的外国人士来遵守;
③不遵守法律的后果为:依据相关的法律规定来进行处罚。
(3)认识道德
开展情景剧表演:你身边存在着哪些不道德的行为?
(注意:该表演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每一个小组选择一个情景进行模拟表演,并且在表演最后环节说出正确的做法是什么?遇到不道德的行为,我们应该怎么做?)
小结:(学生完成表格)
对象 特征 制裁方式
纪律 组织或单位的内部成员强制性 强制性 有相关的处罚,但是处罚程度较低
法律 全体公民 强制性 有硬性的规定约束
道德 全体公民 需要由社会监督或者个人内心的道德信仰 自我谴责和舆论压力
五、总结升华
师生共同总结:
①法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保护着我们的权利,规定着我们的义务。
②法律上的义务和权利,具备不可分割的联系;没有法律就没有义务,没有义务也谈不上权利。
③法律具有强制力和权威性:所有的社会群众都需要遵守法律,依法来行使自己的权利,依法来履行自己的义务。
六、提升素养
学生独立完成以下填空题:
1.法律规范着我们的行为,保护着我们的权利,协调着我们之间的关系。
2.法律由国家制定和颁布,具有强制力和权威性。
七、作业设计
1.了解法律所规定的我们的义务还有哪些?
2.谈一谈生活当中所存在的一些不道德的行为,结合描述的不道德行为提出正确的做法。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我认为教学后的反思十分重要,只有不断的针对课堂教学活动和教学情境进行反思,才可以创作出更加优质的课程内容,进而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效果。通过反复的阅读教材内容,查阅新课标之后,我结合六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拟定了教学设计的学习目标。这一目标的设计是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下确定的,新课标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感受生活中的法律》第一课时核心素养主要为:教学需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用学生能够理解的素材以及方式来解释法律及其法律的作用,让学生可以听得懂,并且可以理解法律知识。该部分内容是整本书的引导部分,其主要的教学目的就是引导学生理解法律是什么,具有什么意义。教学环节不要过分的强调专业知识的渗透,让学生初步的形成法律意识即可。
结合这一目标,我对每一部分的学习内容进行了分析,思考采用什么样的形式进行,需要预留多长时间等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细节。比如:小组讨论部分对于学生来说是知识的探究,该环节相对较难,需要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思维碰撞,最终形成观点,因此花费的时间较长。在本节课的时间分配上,我优先以学生为主,注重学生的交流讨论,弱化理论知识的讲解,学生表现的学习欲望较为浓厚。
结合道德与法治的知识性质以及本节课的法律特点,在导入部分,我利用多媒体直观展示交通标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出发,让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迅速的了解本节课的学习方向。以问题情境的方式来让学生产生自学的欲望,在后续的教学环节,除了创设问题情境之外,还可以进行创新,比如呈现趣味的图案、视频等。小组合作交流环节是课堂的重点流程,也是花费时间最多的环节,可以充分的体现出整个教学的质量。我觉得学生所探究的问题一定要有价值,在探究的过程中可以实现相应的情感教育。本节课一共运用了两次小组探究活动,分别针对的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部分和难点部分,不仅让学生了解了法律的特征,还通过交流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学习的更加深入。在小组交流阶段,为了保证小组的交流可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我还适当的给了一定的压力,让学生可以快速的完成作答,学习效率也有了明显的提升。
本节课以生活为导向,创设了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任务,这些问题是本节课的亮点,但是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遗憾。虽然说问题在设计上呈现了一定的层次性和阶梯性,形式也多元化,有自由分析,有交流讨论。可是总觉得少点什么,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缺乏了对学生能力和情感方面的培养。因此,在以后的教学环节,创设问题情境要注重素养的渗透,让学生不仅完成知识的拓展,还要提升其综合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还是比较成功的,紧紧围绕教材内容和素养的培养,为学生打造了一堂优质、高效的道德与法治课堂,让学生在全面认识法律的基础上学会了如何做一名守法的公民,完成了核心素养的培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