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历城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学情检测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学情检测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历城二中高二语文10月学情检测及答案(1)
材料一:
中国美学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独具特色的美学。这里所说的中国美学,包括中国古代美学、中国近代美学和中国
现代美学。中国古代美学是一种传统形态的美学,中国近代美学是一种过渡形态的美学,中国现代美学则是一种开
放形态的美学。三者虽有各自的特点,但又有一脉贯穿的基本精神。这些基本精神也就是中国美学的基本特色。
西方美学与我们不同,它是建立在“人与人关系”上的。这种差异不是由美学决定的,而是由文化决定的。中
国文化从本质上看,是一种农业文化。中国文人与大自然有着深厚的情缘。他们认为,大自然是朋友,是最美的事
物,是可以临情悦性的审美场所。中国传统美学就是以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为原点庭构起来的。诸如情景意象“意
境”物色”等美学范畴,又如“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神与物游”感物动心”和“借彼物理,抒我心胸”等美学
思想,都是人与自然亲密交往、对话和融合的产物,由此形成了中国美学的一种特色。
西方美学重在求“本质”,中国美学则重在求“神韵”。在中国美学中,“神”是一个很难界定的概念。南北朝
时,“神韵”一词只是用在对于人物的审美评价中,指人的气质美和风度美;后
来也用在对大自然和艺术的审美中,前者指神态美,后者指韵味美。无论是人的神韵,还是自然的神的和艺术
的神韵,都是指审美对象内在的生命、精神和意蕴。它是通过外在形式如形或“象”表现出来的。但是,它与西方
美学的“思想情感”和“意义”不相同。西方艺术中的“思想情感”和“意义”是可以用语言来表达的,而中国艺
术的“神韵”则是用语言难以表达的。中国美学家谈论“美”的问题,大多是结合着生活、实用和功利一起谈的。
西方美学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求解“美本身”开始,就有排斥“实用”的倾向。后来,康德干脆将“实用”的莫基
石彻底拿掉了,将审美与实用(即功利)对立起来。从此西方美学就走上了“务虚”的形而上的发展路线。
(摘编自古风《从比较视域看中国美学的基本特色》)
材料二:
文艺是社会审美最高最集中最典型的体现,作家、艺术家是全社会的审美导师。作家、艺术家进行文学和艺术
作品的创造既是个人审美情绪的宣示,又是履行社会审美导师之职能。作家、艺术家从事文学艺术创作的双重功能,
使得他们较之他人更需要具有一种社会担当意识。社会担当意识的核心是家国情怀。从某种意义上说,作家、艺术
家是社会家国情怀的代言人之一
检阅中国古代文艺发展史,我们发现称得上社会家国情怀代言人的作家、艺术家是很多的。他们的优秀作品构
成了璀壤的星河,辉映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空之中,激励着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地进行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
民幸福的伟大事业。与之和应,中国古代美学从历代作家、艺术家卓越的实践中总结出一系列以家国情怀为内核的
美学理论,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两个理论:
一是“诗言志”。“诗言志”是中国美学的重要传统。最早提出“诗言志”的是《尚书·尧典》。此后,谐多典
籍如《左传》《庄子》也提出这一命题。汉代《毛诗序》不仅再次申说“诗言志”,还提出“教化”说。“教化”又
称“风教”。“风”多义,一指《诗经》中的“国风”,即民歌:二指情感。《毛诗序》强调教育的普逼性,受教育者
不仅有下层百姓,还有上层统治者。“”的目的是“化”。具体来说,就是“正得失,动天地“经夫妇,成孝敬,厚
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言志”与“教化”的统一,其关键是将“教”转化为“志”。经此转化,“言志”的“志”
就不只属于个人,还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私志”成为“公志”一家国之志。
言志与教化的统一必须落实在审美上,具体来说,最重要的是在情上。而情责在真,责在自然一自然而然。刘
認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言志责在至诚,只
有至诚,它与教化才能实现真正的统一,也才能产生巨大的艺术感染力、艺术审美力。
1945年,毛泽东同志在重庆。诗人徐迟请毛泽东同志题字,并向毛泽东同志请教怎样作诗。毛泽东同志题写了
“诗言志”三个字。这“志”即家国之志。
二是“兴寄”论。“兴”最早来自《诗经》的“六艺”说,它是《诗经》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后来发展成
为一个重要的美学范哮。初唐诗人陈子昂将“兴”与“寄”结合起来,创造了一个新概
念一“兴寄”。“兴”重情,重美;“寄”重理,重善。“兴”与“寄”的统一即是情与理的统一,美与善的统
一。兴寄的核心为家国情怀。
陈子昂之所以标举“兴寄”,是因为他所处的时代泛溢着一股唯美主义之风,具体来说,是六朝的绮靡之风。
这股绮靡之风,有“兴”而无“寄”。陈子昂对之极为不满,他尖锐地指出:“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
明确表示:“常恐透通颜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陈子昂接引刘起《文心雕龙》的“风骨”理论,认为优秀的作
品应该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既善,又美!
兴寄论在生活中的实际作用往往是破“过娱论”。唐朝初年,励精图治的唐太宗提出“以光舜之风,荡秦汉之
弊:用威英之曲,变烂熳之音”,认为“释实求华,以人从欲,乱于大道,君子耻之”。所谓“释实求华,以人从欲”,
就是放纵声色之欲,追求套华,也就是“过娱”。审美不能没有娱乐作用,但过娱,就不是在欣赏美而是在享受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