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绥化市绥棱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黑龙江省绥化市绥棱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绥棱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
地 理
考生注意:
1.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本卷命题范围:一轮复习(至地球上的水及其运动)。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24年暑假,某校地理研学小组对安徽省金寨县某区域进行考察。下图是该区域等高线地形图。据此完成1~3题。
1.研学小组在图示区域最高点进行观察( )
A.能看到甲处有车辆行驶 B.能看到乙处有人在划船
C.能看到丙处有人在攀岩 D.能看到丁处有人在爬山
2.图中过境省道选线的主要理由是( )
A.海拔低,沿河谷伸展 B.避开断崖,减少地震
C.起伏小,尽量为直线 D.不跨河,减少工程投入
3.过境省道在图示路段,路面的最大高差可能是( )
A.18米 B.28米 C.38米 D.48米
地表净辐射是地表通过短波、长波辐射得到的净能量,大致是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与地面辐射之间的差额。下图为我国部分省区地表净辐射年内变化图。据此完成4~5题。
4.图中①②③表示的省份分别是( )
A.河南、黑龙江、湖南 B.湖南、河南、黑龙江
C.黑龙江、湖南、河南 D.黑龙江、河南、湖南
5.5~6月,③省地表净辐射减少的原因是( )
A.地面辐射增强 B.天空云量增多 C.大气逆辐射减弱 D.白昼时间变短
下图为哈尔滨(45°N,125°E)某小区圆形小广场照片,该日天气晴好,拍摄时体育健身器材立柱影长与立柱高度接近。据此完成6~7题。
6.该时的太阳高度角约为( )
A.20° B.30° C.45° D.65°
7.稍后,从图示角度观察体育器材立柱影子长短变化以及移动方向分别是( )
A.变短、向左 B.变短、向右 C.变长、向左 D.变长、向右
2023年10月4日21点53分,随着超强台风“小犬”的靠近,兰屿岛出现95.2米/秒的极端风速(三倍于12级风),刷新台湾省气象观测风力的纪录。下图为当时兰屿岛及其附近海域的风向示意图。据此完成8~9题。
8.丙地与丁地的风向不同主要是由于( )
A.等压线疏密 B.地形阻挡 C.气压差异 D.地转偏向力
9.推测当时风力最大的地点及依据是( )
A.甲点,海面摩擦力小 B.乙点,位于台风中心
C.丙点,地形平坦开阔 D.丁点,狭管效应显著
2024年6月,我国江淮流域自南向北进入梅雨期。梅雨具有显著的年际和代际变化,常导致江淮流域旱涝灾害,因此对于梅雨过程的监测和统计十分重要。一般将江淮流域分为江淮区、长江中下游区和江南区三个子区。下图为长江中下游子区2000-2020年梅雨部分指标的统计数据图。据此完成10~11题。
10.与梅雨期长度的年际变化关联度最小的因素是( )
A.盛行西风 B.地形地势 C.洋流因素 D.季风环流
11.2024年7月上旬,长江中下游子区进入降雨间歇期,同时江准子区迎来降雨。此次降雨间歇期的主要成因是( )
A.西太平洋副高暂时北进 B.西太平洋水汽来源减少
C.西太平洋副高暂时南退 D.西太平洋水汽来源增多
森林拦蓄洪水的作用是有条件的,降雨的强度与历时、土壤前期含水量、枯枝落叶层含水量的饱和程度、地形地貌等条件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森林的削洪作用。下图为影响河流水文的因素示意图。据此完成12~13题。
12.森林拦蓄洪水作用主要影响的水循环环节是( )
A.水汽输送 B.降水 C.植物蒸腾 D.下渗
13.森林可以调节洪水发生过程,连续性降水量过大时,森林与洪水径流的关系是( )
A.削减洪峰流量 B.延长洪峰持续时间我
C.调节功能丧失 D.缩短洪峰持续时间
在全球气候系统中,海—气相互作用在形成和调节天气模式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作为太平洋赤道海域的海温异常,能够显著影响全球的天气模式。这些现象不仅影响海洋温度,还通过改变大气的压力模式和风场分布,进而影响降水模式和产生极端天气事件。据此完成14~16题。
14.厄尔尼诺年直接影响印度和东南亚的降雨模式变化,主要是因为厄尔尼诺现象( )
A.削弱亚洲季风系统 B.加强赤道附近西风势力
C.强化北大西洋涛动 D.降低北太平洋高压强度
15.厄尔尼诺现象期间,最可能引发( )
A.北美洲西岸的极端寒冷 B.澳大利亚的洪水
C.南美洲西岸的洪水 D.南亚地区的寒潮
16.推测拉尼娜现象期间,降水明显增多的国家是( )
A.希腊 B.尼日利亚 C.巴西 D.孟加拉国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某科技公司研发制造的“追日型”太阳能发电设备,用于路灯照明。该设备的太阳能电池板可随太阳升落的轨迹进行上下、左右“追日”旋转,保证电池板以最佳角度朝向太阳,提高太阳能利用率。下图为“追日型”太阳能发电设备示意图。
材料二 2024年6月20日,北京天气晴,气温26℃~35℃。该市某中学的地理兴趣小组10位同学于10:00到校园楼顶阳光房讨论研学方案。值班老师已经在8:00开启了空调制冷模式。同学们感到非常热,开着空调仍然越来越热,同学们对此展开了讨论。下图为校园楼顶阳光房示意图。
(1)材料一中,若该设备在北京和上海(31°N,121°E)使用,仅考虑昼夜长短状况,分析一年中两地路灯开启时刻的差异。(4分)
(2)指出二至日正午北京太阳能电池板与地面夹角的大小,并说明一年中正午夹角的变化特征。(8分)
(3)从地球运动角度,分析同学们感觉楼顶阳光房开着空调仍然越来越热的原因。(6分)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云顶温度能够决定水成物的初始相态,若云顶温度低于-10℃,水成物初始相态为固态,相反,云顶温度大于-10℃且小于0℃则为过冷水。研究表明云顶温度、暖层(大于0℃的逆温层)和次冻结层(小于0℃的冷层)的强度和厚度均是冻雨形成的关键气象因子。根据大气温度垂直分布和云顶温度,提出了冻雨形成两种机制,“冰相机制”和“过冷暖雨机制”。冷暖气团交汇有利于冻雨的形成。下图为冻雨形成的“冰相机制”(a)和“过冷暖雨机制”(b)示意图。
(1)简述两种冻雨形成机制中的大气温度垂直分布的异同特征。(8分)
(2)分析“冰相机制”冻雨的形成过程。(6分)
(3)简述冻雨形成的必要大气温度条件。(4分)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海水中两种性质不同的水体在相互接触时,密度越相近越容易相互扩散。如果水体密度相差较大,就会在接触面形成一个狭窄的过渡带,称其为“海洋锋”。北欧海是北冰洋和大西洋之间最主要的海洋通道,大西洋水和极地水在北欧海中部相遇,形成北欧海海洋锋(如下图),其强弱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两支水流相遇后下沉,形成深层水向南输送,并逐渐进入全球深层洋流系统。
(1)简述北欧海海洋锋存在的条件,并分析下沉水流的性质。(6分)
(2)推测北欧海海洋锋最显著月份(6月、9月、12月选一个)并分析原因。(6分)
(3)简析海洋锋所在海域渔业资源丰富的原因。(4分)
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高三10月月考试卷·地理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C A D B C A B D B A D C A C D
1.B 由图可知,图示区域最高点为丙处陡崖西边的山峰,最高点和甲处中间被山脊阻挡,看不到行驶的车辆;最高点到乙处河流中间等高线上密下疏,先陡坡后缓坡,为一个凹坡,可以通视;最高点和丙处有陡崖,不能通视;最高点和丁之间有山峰阻挡,不能看到丁处有人在爬山。
2.C 图中过境省道经过的地区等高线数值小且稀疏,地势起伏较小,因此没有沿等高线修建,线路平直;过境省道穿过河流,没有沿河谷伸展;避开断崖是为了避免崩塌、落石,并不是为了减少地震;过境省道跨越了河流,需修建桥梁,工程投入大。
3.A 根据等高线地形图,计算图中过境省道最高处海拔为40米4.D 由材料可知,地表净辐射=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总量是影响地表净辐射的主导因素。读图可知,①地年内地表净辐射变化最大,说明①地年内太阳辐射变化最大,即①地纬度最高,依据选项可知,①为黑龙江;②和③相比,②大部分时间地表净辐射较③更小,说明②从总体来看获得的太阳辐射较③更少,故②的纬度较③更高,结合选项可知,②为河南、③为湖南。
5.B 由上题可知,③省为湖南省,地表净辐射较小的原因是太阳辐射弱或是地面辐射强,再结合时间“5、6月份”可判断,湖南省在5、6月份受准静止锋的影响,处于梅雨季节,降水较多,天空云量增多,大气的削弱作用强,地表净辐射较小;降水较多,大气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地面辐射也随之减弱;降水较多,云量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5-6月,直射点先北移再南移,白昼时间先变长至最长再变短。
6.C 太阳高度为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根据材料可知,此时体育健身器材立柱影长与立柱高度接近,所以太阳高度角约为45°。
7.A 根据时间和影子的方位,可知现在拍摄方向偏东,右侧为南。稍后,太阳高度角增大,影长应变短;面向太阳,太阳的移动方向应向右(顺时针),影子方位与太阳方位相反,所以目视方向影子转向左(以拍摄者为参考)。
8.B 丙地与丁地位于岛屿的不同位置,丙处风向来自海洋,受地形阻挡较小,丁处位于两山之间,受两侧山地阻挡较大,故地形对风的阻挡作用使得不同位置风向出现差异;等压线疏密主要影响风力大小;气压差异会影响风的方向,但不是丙地与丁地风向不同的主要原因;地转偏向力主要影响风的偏转方向,不是造成两地风向不同的主要因素。
9.D 甲点在海面,海面摩擦力小会使风力相对较大,仅摩擦力小这一因素,其风力增强的程度有限;距台风中心近不一定风力最大,通常台风中心附近有时会是风平浪静的区域,被称为台风眼,而在台风眼外围的眼墙附近区域风力才较大。丙点地形平坦开阔对风力有一定影响,风在平坦开阔的地区受到的阻碍较小,但这种情况下风力的增大程度不如狭管效应显著;丁点位于两山之间的狭窄通道处,狭管效应会使流通过狭窄通道时加速,风速被急剧提升,空气从开阔地带流入狭窄通道时,由于通道变窄,空气只能加速通过,从而导致风力显著增大,所以丁点由于狭管效应显著,是当时风力最大的地点。
10.B 盛行西风带来冷空气,与势均力敌的北上暖湿气流相遇形成梅雨;地形地势具有稳定性,年际变化小,对梅雨期长短的变化几乎没有影响;因洋流异常通过影响西太平洋副高而影响梅雨期长短;季风环流直接影响梅雨期长短,二者关联度高。
11.A 根据题干“长江中下游子区进入降雨间歇期,同时江淮子区迎来降雨”,可知锋面雨带暂时北移同时可推知西太平洋副高势力相对较强,位置北移;材料中无“水汽”相关信息。
12.D 森林在调节径流中的作用主要是涵养水源,增加下渗,减少地表径流量。
13.C 连续性降水量过大时,由于长时间强降水,土壤已达到过饱和,此时下渗和地下径流增加量几乎为0,森林调节径流的功能基本丧失。
14.A 厄尔尼诺现象通常会导致信风减弱,而西风位于中纬度地区;厄尔尼诺现象会使大环流发生异常,造成东南信风和北半球副高减弱,会削弱亚洲季风系统,从而影响印度和东南亚的降雨模式;北大西洋涛动主要影响北大西洋地区的气候,与印度和东南亚的降雨模式变化关系不大;印度的降雨主要靠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形成的西南季风,而北太平洋高压强度的变化对印度降雨模式影响不大。
15.C 厄尔尼诺期间,南美洲西岸寒流减弱,气温升高,蒸发加大,对流活动增强,降水增加,容易引发洪水;厄尔尼诺现象期间,赤道低压减弱,对高纬度冷空气吸引能力下降,冷空气南下会减少,且北美洲西岸有海岸山脉阻挡冷空气;由于厄尔尼诺现象造成赤道暖流减弱,向西太平洋输送是水热减少,通常会导致澳大利亚东部地区干旱,而不是洪水;厄尔尼诺现象会使冷空南下减少,南亚地区冬季温偏高,寒潮发生的概率降低。
16.D 拉尼娜现象期间,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更加干燥,而西太平洋更加湿润。拉尼娜现象会加强亚洲季风,孟加拉国位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西南季风加强会带来更多的降水;尼日利亚位于非洲,希腊位于欧洲,拉尼娜现象对这两国降水的直接影响相对较小;巴西地域广阔,虽然受拉尼娜现象影响,但不一定是全国范围内降水明显增多。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1)从春分到秋分,北京路灯开启时刻比上海晚;从秋分到第二年春分,北京路灯开启时刻比上海早。(4分)
(2)冬至日正午夹角为63.5°;夏至日正午夹角为16.5°。(4分)
变化特征:冬至日至夏至日正午夹角逐渐变小,夏至日正午夹角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夏至日至冬至日正午夹角逐渐变大,冬至日正午夹角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4分)
(3)6月20日,太阳直射点临近北回归线,太阳高度大,天气晴朗,当日气温高;昼长夜短,楼顶阳光房蓄积热量多;临近正午太阳高度增大,太阳辐射进入阳光房越来越多。(6分)
18.(1)共同点:从上到下存在“冷-暖-冷”的三层垂直结构;地面温度均小于0℃;均存在逆温层和次冻结层。(6分)不同点:“冰相机制”存在暖层,“过冷暖雨机制”无暖层。(2分)
(2)由于云顶温度低于-10℃,水成物初始相态为雪花或冰晶(固态);逆温层为暖层,当雪花或冰晶(固态)下落到逆温层时会完全融化形成雨滴;当雨滴降落到次冻结层时,因温度低于0℃,形成冻雨。(6分)
(3)需要有冷暖气团交汇形成的逆温层;逆温层下部需要有温度小于0C的次冻结层。(4分)
19.(1)条件:大西洋水与极地水(温度、盐度、密度等)性质差异较大,水量大且相对稳定。(2分)
性质:水流下沉说明其密度较大;大西洋海水北上,纬度变高,且与寒冷的极地水相遇后,水温较低;温暖的大西洋水北上挟带较多盐分,盐度较大。(每点2分,任答两点得4分)
(2)9月(2分)由于7-9月是北极地区的暖季,积温导致的冰雪融化总量在9月份达到最大(海冰面积最小);大量冷海水从北冰洋向南流,寒流势力达到最强,阻挡了北上的北大西洋暖流,使海洋锋9月份在北欧海较为显著。(4分)
(3)海洋锋位于不同特性水体的过渡地带,海洋生物的种类多;海水扰动,海底的营养物质上泛,促进浮游生物繁殖,饵料丰富;海洋锋附近形成水障,使来自不同方向的鱼类在此停留。(每点2分,共4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