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年秋季期高一月考(一)试题(地理)
(满分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
单选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2024年6月2日6时23分,嫦娥六号着陆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太阳能帆板顺利展开且工作正常,准备开始月壤采集工作。下图为天体系统层次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嫦娥六号着陆器成功着陆后,其所在的最低一级天体系统是( )
A.总星系 B.河外星系 C.太阳系 D.地月系
2.着陆器的太阳能帆板获取的能源直接来自( )
A.太阳引力 B.太阳活动 C.太阳辐射 D.太阳自转
下图为太阳系模式图。据此完成3-5小题。
3.下列关于海王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属于巨行星 B.与地球公转方向相反C.在图中的序号是⑥ D.表面温度比地球低
4.小行星带的位置介于( )
A.①②之间 B.②③之间 C.③④之间 D.④⑤之间
5.从运动特征来看,八颗行星绕日公转具有以下特性( )
①同向性 ②同质性 ③共面性 ④近圆性
A.① B.①②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五星连珠,也叫“五星聚”,我国古代用以表示水、金、火、木、土五行星同时出现在天空同一方的现象。这种现象不常发生,所以古人曾唯心地认为它是“祥瑞”。完成6-7题。
6.“五星连珠”中的五颗行星按照距日远近、质量、体积等特征,属于类地行星的是( )
A.水星、火星、木星 B.水星、金星、火星 C.金星、木星、土星 D.金星、火星、土星
7.“五星连珠”中的五颗行星体积和质量最大的是( )
A.水星 B.金星 C.木星 D.火星
太阳能汽车是一种靠太阳能来驱动的汽车,主要是通过使用太阳能电池把光能转换成电能,电能在蓄电池中备用,用来推动汽车的电动机。据此完成8-10题。
8.下列城市不适宜大范围推行太阳能汽车的是( )
A.拉萨 B.西宁 C.吐鲁番 D.成都
9.对太阳辐射量影响较大的因素有( )
①地形 ②纬度 ③生物 ④土壤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0.太阳能汽车大范围推行遇到的主要阻碍为( )
A.运营成本过高 B.环境压力过大 C.对地形平坦度要求高 D.对太阳能资源要求高
“生命宜居带”指恒星周围适合生命存在的最佳区域。下图为“‘生命宜居带’示意图”。完成11-12题。
据图推测,地球比其他行星更适宜
生命存在的条件是( )
稳定的太阳光照
适宜的体积质量
安全的宇宙环境
适中的日地距离
如果太阳质量是现在的0.5倍,则
可能出现生命的行星是( )
A.木星 B.火星 C.地球 D.水星
五大连池风景区总面积约1060km2,14座新老时期火山的喷发年代跨越200多万年,被誉为“天然火山博物馆”和“打开的火山教科书”。一条蜿蜒曲折的河流将五个火山堰塞湖连在一起,形成了五大连池。完成13-14题。
13.从火山口喷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 )
A.地壳 B.地幔
C.外核 D.内核
14.五大连池景观体现出的地球圈层的个数是(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在海陆变迁过程中,陆地面积基本不变,全球环境却发生了深刻变化。下图示意不同地质历史时期海陆分布。据此完成15-17题。
15.图中地质历史时期由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排序正确的是( )
A.Ⅰ—Ⅱ—Ⅲ B.Ⅲ-Ⅱ-Ⅰ C.Ⅰ—Ⅲ—Ⅱ D.Ⅱ—Ⅲ—Ⅰ
16.受图中海陆变迁影响最直接的是( )
A.昼夜长短的变化 B.海洋面积的变化 C.物种演化及分布 D.季节更替的变化
17.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繁盛的时期分别是( )
A.Ⅰ、Ⅲ B.Ⅱ、I C.Ⅱ、Ⅲ D.Ⅲ、I
地震预警是在地震发生后,地震台站根据测到的地震波的初期信息,快速估计地震参数并预测对周边地区的影响,抢在破坏性地震波到达之前将预警信息发送到手机用户。2022年9月5日12时52分,四川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图为某手机用户收到的地震预警信息。据此完成18-20题。
18.手机用户可收到地震预警信息是基于( )
①横波传播速度比纵波慢
②电磁波比地震波传播速度慢
③横波比纵波传播速度快
④电磁波比地震波传播速度快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9.地震预警信息中特别强调“横波”是因为( )
A.横波最先到达地表
B.横波更具有破坏性
C.横波只在固体中传播
D.横波更容易被监测到
20.各地收到的预警时长有所不同是因为( )
A.震源深度不同 B.震级不同 C.震中距有差异 D.网速不同
2022年10月9日,意大利斯特龙博利火山喷发,现场喷出滚滚浓烟,大量熔岩流出(如图)。据此完成21-22小题。
21.喷发出来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
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22.图中包含的各圈层( )
A.有明确的界面 B.不断地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C.独立发展变化 D.物质运动的能量均来自太阳辐射
2023年4月24日2时到8时,太阳引发了一场特大地磁暴。此次地磁暴来自太阳产生的“冲击波”,其原因之一是由于日冕物质抛射引起。下图示意太阳大气层。完成23-25题。
23.此次太阳活动是( )
A.耀斑 B.日珥 C.黑子 D.太阳风
24.日冕物质抛射( )
A.发生在①层 B.发生在①层和②层 C.发生在③层 D.发生在②层和③层
25.此次太阳产生的“冲击波”可能给地球带来的影响,正确的有( )
①南北两极出现极光现象 ②指南针不能正确地指示方向
③导致大规模的火山地震 ④漠河地区出现“白夜”现象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2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德国马普进化人类学研究所所长斯万特·帕博。斯万特·帕博虽然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古生物学家,然而这或许是历史上古生物学与诺贝尔奖走得最近的一次了。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古生物学家们借助新的技术不断拓展学科的交叉,为我们认识地球生命演化和环境变迁提供新的认识。下图为鹦鹉螺化石图片。据此,完成26-28题。
26.图中化石出现在哪个时期( )
A.前寒武纪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27.化石所在的岩石类型,具有何种特点( )
A.具有层理构造 B.具有上老下新的特点
C.具有片理构造 D.无法反映时间顺序
28.在人类出现的时期,地表植被状况为( )
A.蕨类植物繁盛 B.裸子植物出现 C.裸子植物繁盛 D.被子植物繁盛
2022年5月,我国科考队员登顶珠穆朗玛峰,进行冰雪厚度测量等研究活动。读图“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29-30题。
29.冰雪所属圈层是( )
A.大气圈 B.生物圈 C.水圈 D.岩石圈
30.图示地球圈层中( )
A.大气圈主要成分是氧气和二氧化碳 B.生物圈仅位于水圈和大气圈的接触带
C.岩石圈的密度最大且表面高低不平 D.水圈的主体是河流、湖泊以及地下水
翼龙遗迹在现今世界各大陆均有发现,但其骨骼化石相当罕见,澳大利亚东北部出土的一些有上亿年历史的骨骼化石,经确认属于一种先前未知的翼龙,早白垩纪晚期的翼龙化石,是迄今为止在澳大利亚发现的完整度最高的翼龙化石。据此完成31-32题。
31.翼龙生存的地质年代是( )
A.前寒武纪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32.与翼龙生存的地质时期相适应的地理
现象有( )
全球海平面下降 B.爬行动物恐龙盛行
C.生物向低纬度迁移 D.陆地冰川范围扩大
2024年9月17日恰逢我国传统节日中秋节,“赏满月”(又称望月)是节日期间的重要民俗。完成33-35题。
33.根据月相的变化规律,在天气晴朗的夜空,2024年9月24日我们看到的月相最接近( )
A. B. C. D.
34.要在2024年9月24日晴朗的天空用相机记录月相的完整运行轨迹,适宜选择的时间段是( )
A.子夜→清晨 B.清晨→正午 C.正午→日落 D.日落→子夜
35.当望月的时候,日、地、月三者的相互位置应是( )
二、综合题。(共3题,共30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36.读“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9分,每空1分)
(1)、图中①②③④地层形成由早到晚的顺序是 。(1分)
(2)、在图中①②③④地层中,有可能找到大量三叶虫化石的是 ,蕨类植物繁盛的是 ,有早期人类遗迹的是 ,为地质历史上重要成煤期的是 、 。(填数码)(5分)
(3)、②地层形成时期 类动物盛行,主要的植被类型为 植物 。(2分)
(4)、在新生代第四纪时期,全球气候出现了数次 交替变化。(1分)
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8分,每空1分)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22年9月5日12时52分,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震中位于北纬29.59度,东经102.08度。
(1)、左上图中甲、乙是地球内部两个不连续面,其名称是:甲 ,乙 。
(2)、泸定地震震源位于地球的哪个内部圈层 ,它与 组成岩石圈。
(3)、右上图中字母表示地震波横波曲线的是 ,其传播特点是 。
(4)、地质学家常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海底储有石油的是 ,请说明判断理由: 。
3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2022年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结束了为期六个月的太空出差,航天返回舱在距地面高度约120km处高速进入地球大气层,实施初次气动减速。下降至预定高度后,返回舱向上跃出大气层。之后,返回舱再次进入大气层,实施二次气动减速,在距地面50km的高度返回舱与大气层剧烈摩擦。下图为“神舟十三号”航天返回舱返回路线示意图。
(1)航天返回舱在图示甲位置时位于地球大气的 层;在该层内,航天返回舱返回过程中,舱外温度监控器监测到的气温变化是 (2分),大气的密度变化是 (2分)。(5分)
(2)航天返回舱在图示乙位置时位于地球大气的 层;在该层内,30km以上区域大气温度明显 (填“升高”或“降低”),主要是因为该大气层内存在着大量的 气体;航天员在该层内通过电子监控发现有飞机在飞行,简述其原因:
(2分)。(5分)
(3)航天返回舱在图示丁位置时位于地球大气的 层,简述该层大气的大气特征:
(2分)。(3分)2024年秋季期高一月考(一)(地理)参考答案
1.D 2.C
3.D 4.D 5.C
6.B 7.C
8.D 9.A 10.D
11.D 12.D
13.B 14.C
15.B 16.B 17.B
18.D 19.B 20.C
21.A 22.B
23.D 24.C 25.A
26.B 27.A 28.D
29.C 30.C
31.C 32.B
33.C 34.A 35.A
36、【答案】(1) ④③②① (完全正确才可得分)
(2) ④ ③ ① ② ③ (后两空可互换)(每空1分)
(3) 爬行 裸子 (每空1分)
(4) 冷暖
【解析】(1)读图可知,①地层为新生代地层,②地层为中生代地层,③地层为古生代晚期地层,④地层为古生代早期地层。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中①②③④地层形成由早到晚的顺序是④③②①。
(2)由所学知识可知,三叶虫属于古生代早期生物,④为古生代早期地层,故④地层有可能找到大量三叶虫化石。蕨类植物繁盛于古生代晚期,③为古生代晚期地层。人类出现在新生代,①地层为新生代地层。地质历史上重要成煤期是古生代晚期和中生代,②地层为中生代地层,③地层为古生代晚期地层。
(3)读图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②地层为中生代地层,中生代被称为“爬行动物时代”,该时期裸子植物繁盛。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生代第四纪时期,全球出现了数次冰期和间冰期的交替,即冷暖交替。
37.(1)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2) 地壳 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之上的上地幔顶部)
(3) B 只能在固态中传播
(4) B 横波消失
【详解】(1)地球物理学家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研究,将地球内部大致分为三个主要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它们的分界面分别为:莫霍界面(横波和纵波速度增加)、古登堡界面(横波突然消失,纵波速度下降)。根据这一特点判断出图中甲为莫霍界面,乙是古登堡界面。
(2)泸定地震震源深度为16千米,地壳平均厚度为17千米,因此位于地壳。地壳与软流层以上上地幔顶部共同组成岩石圈。
(3)横波只能通过固态物质,纵波可以通过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经过莫霍界面,横波和纵波速度增加;经过古登堡界面,横波突然消失,纵波速度下降。因此表示地震波横波曲线的是B,其传播特点是只能在固态中传播。
(4)横波只能通过固态物质,纵波可以通过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海底油气矿藏属于液态物质,遇到此物质,横波消失,故选B。
38.(13分)
【答案】(1)高层大气(1分) 先降低后升高(2分) 逐渐升高(2分)
(2)平流(1分) 升高(1分) 臭氧(1分) 该层水汽和杂质较少;大气水平运动,比较稳定;无云雨现象,能见度好,适合航空飞行(任2点2分)
(3)对流(1分) 特征:大气上部冷、下部热,大气对流运动显著;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较多;越往顶部,大气的密度越低。(任2点2分)
【解析】(1)结合图片可知,甲海拔在120km,因此应为高层大气,航天返回舱返回过程中,气温应是先降低后升高,大气逐渐变多,密度逐渐升高。
(2)结合图中可知,乙位置为40km,因此应位于平流层;30km以上区域大气温度明显升高,主要是由于该大气层存在臭氧,平流层空气主要是水平运动,空气稳定,天气晴朗,能见度较好,因此适合飞机飞行。
(3)丁处位于10km左右,因此应位于对流层;由于对流层的热源来自地面辐射,因此大气上部冷、下部热,大气对流运动显著;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较多;越往顶部,大气的密度越低。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