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历史教学计划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七年级下历史教学计划

资源简介


学 科 教 学 计 划
2015——2016 学年度第 二 学期
学 科: 历史
年 级: 七年级
班 级: 1---6班
任课教师:
教研组长(签字):
教 导 处(签章):
宁阳县第九中学
2016年2月18日
一、学情分析
七年级共有6个教学班,其中5、6班为翻转实验班,1、2、3、4班为普通班,。本期继续任教七年级1-6班历史。七年级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我发现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不扎实。学生对历史虽有一定的兴趣,但学习的自觉性较差,学习上还存在以下问题 ①部分学生对历史学科认识不够,学习态度不端正。②部分学生求知欲强,思维灵活,但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目的不明确 ③有些学生有偏科现象 ④缺乏分析归纳能力,学习主动性有待加强⑤综合分述史实的能力较差有待在方面提高。
目前6个班级学生学习自觉性不强,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知识难度的增加,加上现在根据课改的精神对教学目标进行的调整,本学科更加注重考察学生理解,运用能力,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个别优秀的学生来说是如鱼得水,但对我们这样中学的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并非福音.因此我们的教学必须未雨绸缪,因此,我们在继续以前工作中行之有效的方法手段的同时,还应加强对课改的学习与研究。
二、教材分析
七年级下册三个单元:
第一个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教科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无不紧扣隋唐时期的“繁荣”与 “开放”。“繁荣”表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开放”主要体现在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繁荣”与“开放”,是反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的两个侧面,具有同一性。?关于科举制的创立这一内容,原有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虽有涉及,但一般不会展开。鉴于新课标将科举制作为内容标准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科书特意安排了一整节课来讲述科举制的诞生、完善与影响。通过对本课内容的探讨,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唐诗成就为何辉煌,唐诗创作为什么能够步入黄金时代。本单元学生要重点掌握隋朝大运河、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唐朝与周边的民族关系和中印、中日交往以及隋唐时期所创造的辉煌文明。
第二个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实际涉及“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两个主题。这里“民族关系的发展”,既涉及民族融合的内容,也有反映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矛盾的一面,都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影响。联系上册学过的民族融合与江南开发,了解从东汉末年少数民族内迁与汉族杂居到元朝民族关系进一步发展,出现新的民族----回族;掌握经济重心从北方移到南方的过程,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在学习本单元《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通过学生自学、绘制表格,了解辽、北宋、西夏政权并立和金与南宋的对峙。本单元学生要重点掌握经济重心南移、民族融合、发展以及宋元时期科技文化成就。
第三个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一方面突出明清时期对我国历史主要贡献-----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如明清加强专制,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同时又突出明清时期社会危机,如抗击外来侵略、闭关锁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等。也为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理解近代中国为何被动挨打作好铺垫。由于明清距离我们较近与明清时期有关文艺作品较多,在讲课时应当充分利用,以激发学生兴趣。如讲《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时利用影视资料《康熙大帝》来导入。本单元学生要重点掌握明清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以及抗击外国侵略的英雄事迹和明清时期文化成就。
教材特色:
1、教材编写的思路:以学生的生活逻辑为主导,以地理、历史学科为基础,以相关学科知识为背景和支撑。
基本思路:生活是主题(生活的环境、生活的异同、生活的问题);时空是框架(时间、空间两个维度)。
2、教材内容表述的特色:
基于案例、基于生活、基于情境和基于问题的表述。
3、每课的基本结构
1)导入框 由生动的故事、传说、诗歌、民谣或文物、名胜古迹等开篇,然后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2)课文(宋体字) 着重讲述历史发展的生动过程,力求简明。这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3)阅读课文(楷体字)力求生动活泼,其作用是引起学习兴趣,浅化教材内容,扩大知识面,培养良好的品德。
4)专栏的文献资料(竖排字) 基本上每课一条。目的是使学生接触一些浅显的文献资料,以增强历史的真实感,并能提高阅读古文、古诗词等的能力。
5)图表 包括图画、表格、地图和图注,是课文的组成部分,为的是增加学生的考古文物知识,增强历史的真实感,增强课文的明晰度,有利于教材的形象、生动,也起到浅化教材、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
6)动脑筋 便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发展想像力和创造性思维。
7)注释和注音 目的是浅化教材,便于学生自学,扩大知识面。
8)练一练 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题,检验自己对本课核心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9)活动与探究用以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与其他学科交叉、与现实生活联系学习的能力。
10)自由阅读卡 设在活动与探究之后,内容以介绍与课文同一时期的物质文明、社会生活等为主,同时结合现实生活中涉及的一些问题。它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历史更加贴近生活,并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引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宋元经济重心南移。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宋元时期经经济重心南移,民族关系的发展,到明清时期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的历史巨变。
三、学期教学目标
1、要在上册历史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时期的基本特征以及发展趋势,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基本规律。
2、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解读、判断和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教育学生继承传统美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养成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
4、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不良习惯。
5、从严治教,提高成绩。
四、教学措施
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我校的实际,本学期拟采用以下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课程标准认真备课,耐心辅导.。
2、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突出每一节课的重难点,以增强直观感。
3、通过各种手段,提高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4、通过课上小测验、提问,检查背诵等多种方式进行知识的反馈和巩固。
5、继续实行少讲多练当堂掌握的这种教学形式启发学生动手和动口的能力,对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进行重点讲解。
6、每讲完一单元后把本单元的内容进行归纳综合比较,让学生系统掌握。
7、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小字、想一想、议一议等,增强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课上讲到、练到,课下辅导到、检查到不丢掉一个环节以提高成绩。
五、本学期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日 期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课时
安排
1
2.23—2.26
第1课 开运河,创科举
第2课 贞观之治
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
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
2
2
2.29—3.4
第3课 开元盛世
第4课 唐朝的民族关系
盛世经济的繁荣
科举制的创立及完善
2
3
3.7—3.11
第5课 唐代的中外交往
第6课 隋唐的科学技术
吐番的发展和唐朝与吐番的关系
唐朝与日本和天竺的交往
2
4
3.14—3.18
第7课 隋唐的文学艺术(一)
第8课 隋唐的文学艺术(二)
隋唐朝的科技诗歌成就以及艺术成就
2
5
3.21—3.25
第9课 辽、夏与北宋的和战
第10课 宋金对峙
契丹的兴起于北宋的关系女真的建立和岳飞的抗金
南方商业的繁荣
2
6
3.28—4.1
第一次月目标检测;
7
4.5—4.8
第11课 宋代的经济和社会生活
第12课 元朝民族关系的发展
宋朝的社会生活
蒙古族的兴起以及元朝的建立行省制度和民族融合
2
8
4.11—4.15
第13课 灿烂的宋元文化(一)
第14课 灿烂的宋元文化(二)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及向世界的传播
司马光和《资治通鉴》宋词元曲
2
9
4.18—4.22
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2
10
4.25—4.29
1、期中考试、期中业务检查。
2
11
5.3—5.6
第17课君主集权的加强
第18课 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
君主集权的强化
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以及《尼布楚条约》
2
12
5.9—5.13
第19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第20课 明朝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达赖、班禅和驻藏大臣与平定大小和着叛乱
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
2
13
5.16—5.20
第21课时代鲜明的明清文化(一)
第22课时代鲜明的明清文化(二)
北京的紫禁城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四大名著的文学成就和时代特点
2
14
5.23—5.27
第三次月目标检测;
15
5.30—6.3
复习
2
16
6.6—6.8
复习
2
17
6.13—6.17
复习
2
18
6.20—6.24
准备期末考试,做好期末各项工作总结。
19
6.27—7.1
期末考试、业务检查
1、本学期共19个周去除:期中、期末、月目标检测考试2周,节假日1周。剩余复习课2周,新受课14周。
2、个人教学计划上交时间:20日上午放学前以教研组为单位收齐统一上交电子打印纸质版,上交教导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