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二节《地球与地球仪》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一)区域认知目标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二)综合思维目标1.通过学习有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知识,使学生学会比较和归纳等学习方法;2.在地球仪上确定某点的经纬度。(三)地理实践目标通过了解地球仪及地球仪上重要的点和线,逐步建立地球空间概念。(四)人地观念目标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重点和难点1.学会利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2.经纬度的划分。3.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三、教材设计思路根据课表的要求,我们可以看出本节的重点不在于单纯地让学生知道地球的形状,而是让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从中受到科学观的教育,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而经纬网,是学生建立地球空间概念的基础。让学生通过学习有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知识,认识地球仪,使学生学会比较和归纳等地理学习的常用方法,逐步地建立地球空间概念。四、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问题引领:认识我们的地球家园形成过程。观看视频:地球简史。(承转)在古代,人们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那么,古代人是如何认识地球形状的呢?人类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呢?【讲授新课】学生活动一: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方法指引:阅读图1.5。问题引领: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小组讨论回答:......(分阶段展示相关图片,最后教师展示四个阶段的小结图片)教师小结:图片展示。议一议: 生活中还有哪些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的实例。小组讨论回答:......教师小结:根据月食看到地球影子的圆形而推断出地球是圆的;当地面一望无际时,站得高,看得远;航海归来的船只,人们总是先看到船帆,再看到船体。(承转)人们在探索地球形状的过程中,还准确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同学们想想看,要描述地球的大小,需要知道哪些数据?学生活动二:认识地球的大小。方法指引:阅读图1.6。问题引领:1.用地球的相关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2.用学校中熟悉的事物做比较,感受地球的大小。3.用太阳和月球作比较,感受地球的大小。小组讨论回答:......教师小结:地球极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可以看出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承转)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人类生活在这个家园中,就要不断探索和研究它。我们知道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仅仅是个起点,但是,地球太大了,为了看到它的全貌,人类制造了它的模型—地球仪。学生活动三:认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方法指引:阅读图1.9。问题引领:1.地球仪有什么作用。2.地球仪和地球真实的原貌有哪些主要的不同。3.识别地球仪上的经线、纬线、地轴、南北极。小组讨论回答:......教师小结: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地球仪上有一些地球上并不存在的,用来确定方向、位置的线;地球仪上还有一根人类假象出来的地轴;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课后反思地球与地球仪这节课的内容很多,根据学情的不同,实际授课可用2-3课时来完成。第1课时关于地球的形状,根据课标的要求,我们可以看出重点不在于单纯地让学生知道地球的形状,而是让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从中受到科学观的教育,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而经纬网是学生建立地球空间概念的基础。实际授课时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为一课时,经纬网定位可以增加一课时,让学生通过学习有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知识,认识地球仪。六、板书设计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1张PPT)地球简史,认识我们的地球家园形成过程。1.2.1《地球与地球仪》核心素养目标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相关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了解地球仪的主要用途:并通过制作简易地球仪,感知地球仪的基本结构。学生活动一阅读图1.5,了解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猜想(天圆地方)①地坛(方形)天坛(圆形)对货币的影响对建筑的影响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②逻辑推理(太阳和月亮的形状)后来人们根据太阳、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也是个球体,于是就有了“地球”的概念。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1519—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实践证明(麦哲伦环球航行)③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亲眼目睹(太空观察和卫星照片)④20世纪,人类进入了太空,从太空观察地球,并且从人造卫星上拍摄了地球的照片,确证了地球是一个球体。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猜 想逻辑推理亲眼目睹实践证明④①②③议一议生活中还有哪些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的实例。1.航海归来的船只,总是先看到船帆,后看到船体。2.根据月食看到地球影子是圆形,而推断出地球是圆的。3.在一望无际的大地上,站的高看的远。学生活动二阅读图1.6,认识地球的大小。1.用地球的相关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2.用学校中熟悉的事物做比较,感受地球的大小。3.用太阳和月球作比较,感受地球的大小。1.用地球的相关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地球是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描述地球的平均半径、最大周长、表面积。2.用学校中熟悉的事物做比较,感受地球的大小。备注:1平方千米=100万平方米729亿10万3.用太阳和月球作比较,感受地球的大小。太阳月球我的表面积约6.1万亿平方千米,约是地球表面积的 倍。我的周长约1万千米,地球最大周长约是我周长的 倍。119614学生活动三阅读图1.9,认识地球的模型。1.地球仪有什么作用。2.地球仪和地球真实的原貌有哪些主要的不同。3.识别地球仪上的经线、纬线、地轴、南北极。1.地球仪有什么作用。地球太大了,为了便于看到它的全貌,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2.地球仪和地球真实的原貌有哪些主要的不同。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地球仪上还有地轴、经线、纬线等人们假设出来的东西。3.识别地球仪上的经线、纬线、地轴、南北极。3.识别地球仪上的经线、纬线、地轴、南北极。北极:地球上的最北点,站在北极点上,所有的地方都朝南。3.识别地球仪上的经线、纬线、地轴、南北极。南极:地球上的最南点,站在南极点上,所有的地方都朝北。3.识别地球仪上的经线、纬线、地轴、南北极。地轴:指地球自转所绕的轴,其北端与地表的交点是北极,其南端与地表的交点是南极。3.识别地球仪上的经线、纬线、地轴、南北极。经线: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半圆弧。3.识别地球仪上的经线、纬线、地轴、南北极。纬线:在地球仪上,与南北极距离相等的大圆圈,叫赤道。所有与赤道平行的圆圈叫纬线。1.能正确反映人类认识地球形状过程的时间顺序是( )①科学家经过精密测量,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②天圆地方 ③根据太阳、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也是个球体 ④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首次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C.④③②① D.②④③①2.假如真给地球缝制一件外衣,那么所需的布料大约是( )A.4万平方千米 B.6371平方千米C.5.1亿平方千米 D.960万平方千米B练一练C3.在海边观察远处驶来的轮船,会出现下图①至③所示的现象,这种现象反映的地理事实是( )A.地球自西向东自转B.地球是个球体C.港口的水面高D.海平面上升4.最先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的事件是( )A.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B.麦哲伦环球航行C.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和使用D.大地测量技术的产生与进步BB5.关于地球仪的描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是我们研究地球的好帮手 B.纬线指示南北方向C.地轴是地球上没有的 D.0°经线又称为本初子午线6.下列不能证明地球形状是球体的是( )A.流星现象 B.麦哲伦环球航行C.人造卫星拍摄的照片 D.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7.下列关于地球大小的描述,正确的是( )A.赤道周长为4万米 B.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C.平均半径是5.1亿千米 D.表面积约为4万平方千米BA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1.2.1 地球与地球仪(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同步实用高效备课课件(人教版2024).docx 1.2.1 地球与地球仪(课件解读).mp4 1.2.1 地球与地球仪(课件)-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同步实用高效备课课件(人教版2024).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