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0.爬山虎的脚预习目标一:掌握字词 音 给画横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并打上“√”。 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pù pū)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也不留一点儿空(kōng kòng)隙。 茎(jīng jìng)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jué jiǎo)。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形 比一比,再组词。 均( ) 逐( ) 铺( ) 茎( ) 匀( ) 遂( ) 捕( ) 径( )义 给下面的句子中的“触”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序号) 触:①接触;碰;撞 ②触动;感动 (1)看了《西游记》,我感触很深。( ) (2)他不小心触了电。( ) (3)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 )预习目标二:整体感知 你从文中捕捉到了哪些信息?把关键词填写在相应位置。预习目标三:难点突破 5.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自己来画一画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并记录它的过程。拓展 6.查阅资料,对叶圣陶、爬山虎做一个简单的了解,形成资料库。爬山虎的叶子颜色:样子:爬山虎生长位置:的脚形状、颜色: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10 爬山虎的脚[教学目标]1.会认“均、柄”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曲”,会写“虎、操”等13个生字,会写“爬山虎、操场”等16个词语。2.能找出课文中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语文要素】3.能说出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感受作者连续的观察。【语文要素】4.学写观察记录。【语文要素】[教学重难点]1.能找出课文中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2.能说出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感受作者连续的观察。[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认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曲”,会写13个生字,会写16个词语。2.能找出课文中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一、谜语导入,引出课题1.猜谜语:(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 (搭架子。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2.导语: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缘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缘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 今天这篇课文《爬山虎的脚》就告诉了我们答案,一起去看看吧。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作者简介。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3.检查交流。出示会认字,多音字出示本课会写字,按照结构进行分类,方便识记。重点指导“虎、嫩、隙、瞧”的书写。4.整体感知:再读课文,说一说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作者又是从哪几个部分来介绍爬山虎的呢?找到后,和同桌交流。预设: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具体位置。(墙上,屋顶上,并且长得非常繁盛、茂密);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叶子的特点;第3-5自然段主要介绍了爬山虎的脚。二、自主探究,品读课文1.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1)发现爬山虎叶子的颜色变化:嫩红一嫩绿。这说明作者对叶子进行了怎样的观察?(连续观察)(2)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①“绿得那么新鲜”让我们体会到爬山虎叶子的特点——绿;②预设:“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写出了爬山虎叶子的另一个特点——多、密。小结:这说明作者对叶子进行了细致的观察。(3)品味起风时爬山虎叶子的样子。预设:“拂”“漾”突出了微风的轻柔和叶子微弱的震颤,体现了作者用词准确形象,有一种动态美。2.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3.仿照第2自然的写法写一种植物的叶子。第2课时[课时目标]1.能说出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感受作者连续的观察。2.学写观察记录。一、复习导入,明确目标1.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爬山虎的脚》,了解了课文大致的内容,书写了生字,并且了解了爬山虎生长的环境以及叶子的样子。爬山虎的叶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生回答,读第2自然段。)2.师:爬山虎的脚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又是怎样爬的?作者是怎么了解到这些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学习,发现秘密。二、细读课文,聚焦“观察”(一)学习第3自然段1.自由读第3自然段,看看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1)生自读思考、批注。(2)交流汇报: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形状像什么?它的颜色又是怎么样的?通过细丝的位置隐蔽、数量精确、形态细小而卷曲都可以看出作者进行了细致的观察。3.出示图片,与蜗牛的触角对比,理解比喻。小结:再读课文,想象自己就是爬山虎的脚,感受叶圣陶先生的观察多么细致。(二)学习第4自然段1.自读第4自然段,根据这段描写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注意用上表示动作的词。提示启发:同学们圈画出第四段中的动词,并做动作体会爬山虎爬墙的过程。教师过渡:原来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有一股不断向上的攀爬劲呀!“一脚一脚”也写出了爬山虎爬的情节,作者正是因为进行了持续细致的观察,才看到了爬山虎一脚一脚爬的情形。图片出示爬山虎的脚与蛟龙的爪子,体会比喻。讨论交流:“巴”可以换成“粘、挨”等词吗?为什么?预设:不能。因为“巴”字写出了爬山虎的脚紧紧地贴在墙上的样子,让人感觉到爬山虎在努力增大接触面,用力巴住墙壁,换成其他词语都不能准确地表达出这种力量感。4.合作朗读,再次感受爬山虎“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样子。(三)学习第5自然段1.师: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爬山虎顺利地爬上墙了,那课文的第5自然段作者又想让我们了解到关于爬山虎的什么信息呢?预设:第5自然段描写爬山虎的脚变化。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小结:作者不仅细致地观察事物,还进行了连续观察,看到了它不断变化的过程。三、“回味”观察,拓展观察1..议一议,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能将爬山虎的叶子和脚写得那么准确生动?2.主题概括。3.阅读“资料袋”,说说自己一段时间观察的事物,交流自己的观察记录,对比《爬山虎的脚》,想一想自己的观察记录在哪些方面需要改进。点拨:两份观察记录,一份是图文结合,一份是做表格。两份观察记录都显示记录者对观察对象进行了较长时间的连续观察;都发现了观察对象在状态、颜色等方面的变化,并用简洁的语言记录。图文结合的形式,比单纯的文字记录更加形象直观;做表格的形式,进行了横向的分类和纵向的比较,让事物在状态、颜色等方面的变化过程一目了然。4.实践活动:开展种豆芽、养蚕、养小金鱼等活动,对这种事物进行连续、细致地观察,然后写一份观察记录。5.指导写观察记录。[教学板书]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9张PPT)爬山虎的脚情境创设:我是自然科学小小讲解员学校正筹备“自然科学达人秀”招募解说员的活动,这次解说的题目是———《爬山虎的脚》。你们准备好了吗?目录聚焦观察,化身小小观察员02整体感知,初识爬山虎01争当自然科学小小讲解员0301整体感知,初识爬山虎作者简介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人,我国现代作家、教育家、编辑家。著有童话集《稻草人》,小说集《隔膜》《火灾》,长篇小说《倪焕之》等。字音检查预习,认读字词01嫩红 重 叠jiāonènchóng diécāo牢固蛟龙漾起波纹操场gùyàng字音检查预习,认读字词01均匀 叶柄 蜗牛 枯萎jūnbǐngwōqūwěi曲弯曲qǔ歌曲多音字空隙空空间kòngkōng虎操占嫩均叠隙茎检查预习,认读字词01字形顺柄萎瞧固检查预习,认读字词01字形02默读课文,厘清脉络默读课文,完成学习单。读了课文,我知道作者通过仔细观察,从这几个方面介绍了爬山虎。学习单生长位置叶子脚脚的样子爬的过程脚的变化爬山虎生长位置叶子脚脚的样子爬的过程脚的变化02聚焦观察化身小小观察员聚焦爬山虎生长的位置01爬山虎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呢?生长位置墙上房顶上特点擅长攀爬非常茂盛“满是”“一大片”聚焦爬山虎的叶子02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说说爬山虎的叶子具有什么特点?合作完成观察记录表1.观察记录表1——叶子观察发现 时间 颜色 特点聚焦爬山虎的叶子02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时间变化颜色变化叶子的特点作者对叶子进行了连续细致的观察。聚焦爬山虎的叶子02刚长出来嫩红嫩绿不几天长大以后绿得那么新鲜一顺儿朝下漾起波纹聚焦脚的样子03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呢?默读第3自然段,边读边画出爬山虎脚的句子,在旁边简单批注,合作完成观察记录表2。观察 对象 观察发现 爬山虎的脚 位置 形态 数量 颜色观察记录表2聚焦脚的样子03交流分享,说说你的发现和体会。010203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位置形状数量颜色聚焦脚的样子03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比喻生动形象聚焦脚的样子03交流分享,说说你的发现和体会。作者对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数量、颜色描写得很逼真——从细丝隐蔽的位置、精确的数量、细小而卷曲的形态中,可见作者观察十分细致。聚焦爬山虎向上爬04爬山虎是怎么往上爬的呢?这可是我们作为讲解员必须说清楚的地方。让我们接着读第 4 自然段,继续做好观察发现!观察对象 观察发现爬山虎的脚 爬山的过程观察记录表3聚焦爬山虎向上爬04完成思维导图,抓关键词,讲清过程。茎上伸出六七根细丝细丝变弯曲一脚一脚往上爬变成小圆片巴住墙把嫩茎一拉,紧贴在墙上聚焦爬山虎向上爬04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作者通过一些列动作,把爬山虎在墙上攀爬的过程写得很具体,很有序,这离不开作者细致的观察。牢固、有力触着墙变成小圆片巴住墙拉一把紧贴在墙上聚焦爬山虎向上爬04细致入微地观察聚焦爬山虎向上爬04品读词语,体会用词的准确性。“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这里的“触”能换成“碰”吗?不能。“触”的感觉更柔软噢!聚焦爬山虎向上爬04品读词语,体会用词的准确性。“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这里的“巴”能换成“粘”吗?不能。因为“巴”写出了爬山虎与墙壁紧紧不分离,让人体会出爬山虎非常用力地爬,很有力,很牢固。聚焦爬山虎向上爬04品读词语,体会用词的准确性。为什么说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往上爬的?为什么不说“一步一步”往上爬呢?“一脚一脚”不能换成“一步一步”。“一步一步”是脚在移动,而爬山虎的脚不像动物那样有几只脚交替着爬,而是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一只,再巴住墙。只有不断长出新脚,才能不断往上爬。聚焦爬山虎的脚的变化05同学们,爬山虎往上爬的时候,脚还有变化呢。默读第 5 自然段,说说你的观察发现,并填入观察记录表 4。观察对象 观察发现 脚的变化 没触着墙 触着墙观察记录表4聚焦爬山虎的脚的变化05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没触着墙触着墙萎了连痕迹也没有了逐渐变成灰色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连续细致的观察03争当自然科学小小讲解员练习解说,全班交流01课文读到这里,相信同学们对爬山虎生长的位置、叶子的特点、以及向上攀爬的过程都了解得很清楚。即将成为讲解员的你们再努力一把。请看评价标准,老师还为你们提供了解说小妙招。看清要求,开始练说吧!评价标准01活动:我是自然科学小小讲解员评价标准 评价等级讲清楚:①生长的位置;②叶子的特点; ③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优秀讲解员三颗星讲清楚:①生长的位置;②叶子的特点;③爬山虎的脚的样子,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模范讲解员四颗星讲清楚:①生长的位置;②叶子的特点;③爬山虎的脚的样子,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爬山虎的脚的变化。 明星讲解员五颗星总结技法,拓展延伸02“养成精密观察和仔细认真的习惯。如果养成了,对写文章大有用处。”——叶圣陶《拿起笔之前》细致的观察连续的观察观察方法对比资料,学写观察日记总结技法,拓展延伸02形象直观变化过程一目了然①都进行了较长时间的连续观察;②都发现了观察对象在状态、颜色等方面的变化;③都用简洁的语言记录。对比两种观察记录的异同。在一段时间内进行持续观察,并随时进行记录。每次记录观察发现的时候,与以前的记录进行比较,留心观察对象变化的地方。通过观察记录,真实客观地呈现出观察对象的变化过程。收集相关照片、视频等资料,为单元习作做准备。观察日记技法总结课堂延伸,迁移应用03展开想象,以爬山虎的口吻向同学们解说自己的脚。拓展练笔①拓展练笔②请大家选一种植物或动物,连续细致地观察,做好记录,一周后进行解说评比哟!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兼职招聘: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四上课件】第10课 爬山虎的脚.pptx 爬山虎的脚 教学设计.doc (预习卡) 10.《爬山虎的脚》.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