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教材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36-37页。【教材分析】 本课是四年级科学上册第3单元“声音”的第一课。本单元学习的都是与声音相关的科学知识,“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是本单元的知基础,所以本课要帮助学生建构单元的核心概念“声音因物体振动而产生”。声音是每个人都很熟悉的事物,但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大部分的生还是很难说清楚的。课文通过对模拟乐器发声(正向)及停止声音(反向)的现象进行观察、分析,从而归纳出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最后从正反取证,验证假设,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特别是让学生经历了整个探索求知的过程。【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于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大多认识不多。主要原因是物体产生声音时的振动现象一般不是很显著,学生在生活中也不会特意去注意这些现象。例如人们听音乐时,关注的主要是旋律和节奏,很少去观察琴弦如何振动。但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也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所以,只要实验目的明确,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并加以对比分析,是可以归纳总结出实验现象的共同特征。物体的振动是一种怎样的运动形式 学生的描述可能不是特别的准确,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助学生理解振动的特点,从而理解物体振动产生声音这个科学概念。【设计理念】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属于探索性实验。学生对声音有着一定的认识,知道如何制造声音,感受声音,但不理解声音的产生的真实原理。本课从观察 质疑 实验 结论的步骤来贯通全课。通过观看乐器是如何发声的,初步知道乐器受到外力的作用下发声,接着质疑在外力作用下物体一定能发声吗?引出物体发声时和不发声所产生的现象如何,再通过实验来验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最后让学生明白一般情况下,物体发生振动就会产生声音,振动停止了,声音也会相应停止。本课设计采用层层推进的方式设计教学,并通过实验验证让学生真正明白声音产生的原理及现象。【实验创新】创新与传统实验的对比1.书中出示了生活当中乐器发出声音的图片,学生从已有的经验可观察到,乐器的发声是通过吹、拉、弹、敲等不同的外力让乐器产生声音的。接着就模仿古筝、排箫和鼓的演奏方法,分别让橡皮筋、试管和铁罐做发声实验并通过它们发出声音时的现象。创新之处:本设计在学生知道了用吹、拉、弹、敲等不同的外力可以让乐器产生声音之后,大胆地进行质疑“是不是所有的物体受到外力的作用都能发出声音吗?”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产生思维上的碰撞。接着我就在这个地方增加了一个小实验。老师出示一把铁尺,一只手把铁尺扶住放在黑板上,另一只使出九牛二虎之力把铁尺压在黑板上,问学生:“你们听到铁尺发出声音吗?”生:不能老师接着问:那物体受到外力的作用下要发生什么现象才能产生声音呢?完全拨动了学生想去探索、验证的心弦。2.教材中的活动1模仿古筝、排箫和鼓的演奏方法,分别让橡皮筋、试管和铁罐做发声实验并通过它们发出声音时的现象,并做记录。这个过程的设计并不能激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探究性。创新之处:本设计大胆的在这个活动中增加了一个音叉的实验探究。形成了4种实验乐器进行对比。观察物体发出声音时,物体的振动是否明显,从中可以发现铁罐面和音叉振动不是很明显。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之心,老师随之发问:如何能让铁罐面和音叉的振动更明显了,又一次激起学生的探索科学之心。开动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进一步培养到学生的科学素养。3.《声音的产生》是一节科学实验课,传统的科学实验课大多数都是老师在讲台上讲完了实验操作技巧,小组合作完成,这样的教学会导致有个别生课不太认真的学生不太理解实验的操作过程,容易出现错误的操作。创新之处:本设计老师大胆创新,把实验的操作过程拍录成微课进行详细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实验的重难点,实验的操作方法以及实验的安全问题。通过这样的操作,学生对实验操作就更清晰,对实验的操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了解物体发声时所发生的现象。科学探究目标: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并有提供证据支持自己观点的意识。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现象。科学态度目标 :可以借助触觉和其他辅助材料等更好地观察实验现象。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乐于合作的态度。【教学重点】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教学难点】通过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现象,归纳出物体发声现象时的共同特点。【教学准备】鼓、碎纸片、橡皮筋、试管、音叉、橡胶小槌、水槽、米粒、实验记录表等。【教学过程】一、课前导入,活跃气氛师:谜语:左一片,右一片,住在山两边,永远不相见。(打器官)早上开门,晚上关门,走进一看里面有人。(打器官)【设计意图:通过谜语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热情,同时也缓解学生紧张的课前心情,有助于学生能在课堂上更好的投入,大胆融入到课堂中来。】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的一个魔术,我要让这些米粒自己跳舞,你信吗?注意看哦,刚才米粒为什么会跳起来?学生猜想。【设计意图:老师运用了小魔术的情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也为新课声音的产生作了一个很好的知识铺垫,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三、主动探究,感受奥秒师:说到声音,它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假如你什么外借物体都不用,你能用什么方法发声?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设计意图:通过自身发声的活动,让学生历感受到其实声音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可以随意发出声音,究竟声音的产生有什么奥秘,学生是不太清楚的,原理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起到积极的作用, 也让学生知道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师:你们知道这些乐器是怎样的方法发出美妙的声音的? 发声的部位在哪里?观看下面各种乐器的演奏,找一找这些乐器是如何发声的。师:出示一些我们生活乐器,让学生用正确的方法让其发声。【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学生会发生,声音的产生需要有外力的作用,还会认识到发生的地方叫发声源,还能初步观察到物体发音时,也会产生一定的现象,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发现能力。】师:质疑问:“是不是所有的物体受到外力的作用都能发出声音吗?”学生表示自己观点。师:实验来验证老师出示一把铁尺,一只手把铁尺扶住放在黑板上,另一只使出九牛二虎之力把铁尺压在黑板上,问学生:“你们听到铁尺发出声音吗?”老师接着问:那物体受到外力的作用下要发生什么现象才能产生声音呢?再让学生用实验来验证。发声时尺子产生什么现象?完成活动记录单1实验方法 实验现象 声音的振动方向 (可画图表示) 我的结论(1)把尺子平放桌面,垂直用力压。(2)把尺子平放在桌子边缘,一手压住尺子一端,另一手拉起尺子。【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实验,学生从中操作会发现物体单受到外力作用不一定就能发出声音,要想让物体发出声音,必须要让物体发生振动现象才行。这样的质疑教学,从中激发了学生对科学好奇心和探究欲。】师:那是不是生活中所有的物体发出声音都会伴随产生振动呢?下面我们就实验来验证一下:实验活动2(观察发声物体的运动现象)根据提供的器材:铁罐、试管、橡皮筋、音叉。先观看实验操作方法视频,掌握实验技巧。2.小组按顺序合作,观察实验过程中,它们会产生什么的现象。什么物体发声时,振动现象比较明显,运动方向是怎样?完成活动实验记录2物体 振动是否明显(是或否) 发声时观察到的现象,请选择物体的运动方向(左右 ,上下 ) 共同特点橡皮筋 橡皮筋___________振动 都发生: _________铁罐面 铁罐面___________振动试管 试管_____________振动音叉 音叉_____________振动3.学生汇报:师:物体发出声音关键是由什么决定呢?(小组讨论)【设计意图: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从中发现物体发出来的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发声时所产生的振动现象各有不同,有的振动现象比较明显,也有的振动现象不是很明显,这也让学生产生质疑之心,发声时物体一定有振动吗?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知欲,培养到学生的科学素养。】4.罐面与音叉的振动都不是很明显,如何让它们发声时振动更明显呢?学生猜想方法。5.实验扩大罐面与音叉的振动现象。师:请观看实验操作视频,掌握实验技巧,注意实验安全。完成实验记录单3实验项目 实验现象 我的总结铁罐面 放小黄豆、小米等音叉 先敲打末端再放入水中【设计意图:再一次深入探索发声时所产生的振动现象,让学生更好的明白,振动不明显并不代表不振动,我们可以借助外部的物体来放大振动的现象,以便我们更好的观察实验效果,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一步培养到学生在科学方面的科学素养】6.总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7.探索声音的停止师:想让正在发声的音叉停止发声,可以怎么办呢?学生猜想:得到可以用手握住它,让它停止振动。师:想想如何让刚才发声的物体让它停止发声。学生以小组代表方式进行汇报。【设计意图:及时对知识进行一个反向思维的教学,让学生自己明白,声音的产生与声音的停止是一个反向的过程。一般情况下物体只要产生了振动,就会产生声音;反之只要振动停止了,声音也会停止的科学原理。】四、巩固练习,升华认知1.小能手:(1)任何声音都是由物体 而产生的。(2)各种物体,只要 就必然发出声音,若想让声音停止,就必须设法让物体停止 。2.小法官:(1)只有固体振动才能发出声音,而气体、液体振动都不能发出声音。( )(2)说话声是由声带振动而产生的。( )3.辨真者(1)如图所示,扬声器播放音乐时,放在纸盒上的小纸片会不断地跳动.这个实验是用来研究( ) A. 声音产生的原因 B. 声音传播的条件 C. 音调是否与频率有关 D. 乐音与噪声的区别(2)如图所示的四幅图中,不能产生声音的是( ) A. 吹着的哨子 B. 真空罩中响铃的闹钟 C. 关闭的收音机 D. 敲击的水瓶琴【设计意图:这练习的设计层次分明,既有回顾课堂上的及时练习,也通过一些开放性的练习,进一步丰富学生对声音的生产的理解,贴合实践,联系生活,把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合理的运用到生活中去,起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这样的练习更符合国测的要求,】五、感受振动,找出奥秘师:大家找一找在我们身上什么器官会给你有振动的感觉。生:声带师:大家伸出你的右手张开放到脖子上,试试说话,说说手有什么感觉?声音停下手有什么感觉。学生亲身体验,并小组交流汇报。师:回顾开头魔术让学生再说出:为什么小米粒会跳舞的原理。【设计意图:通过这样用自身的感觉器官来体验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学生更好的理解,体验更加的深刻。最后还能回顾小米粒跳舞的魔术,起到一个前呼后应的效果,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好透彻。】六、回顾小结,应用概念1.哪位同学来小结一下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2.思考:举例说说在生活中物体在发声时的现象例子。七、作业布置上网搜索验证的:在任何环境中只要有振动就能产生声音吗?【设计意图:通过设计一题质疑性的课后练习,更深层次的激发学生的的好奇心,学生会惊讶,老师为什么会这样说,难度会有更神奇的情况。这样更好地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八、板书设计【设计意图:这板书设计清晰简洁,层次有序,能体现出课本中的重难点,便于学生对本节课的基本大意进行概括。】【教学反思】“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如果学生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习也就只能停留在认识表层,而不会深入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抓住学生认知过程中的矛盾点,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观察 质疑 实验 结论的步骤来贯通全课,设计采用层层推进的方式设计教学,并通过实验验证让学生真正明白声音产生的原理及现象,最后让学生明白一般情况下,物体发生了振动,声音就产生;振动停止,声音也停止。【教学评价】评价内容 评价标准我会观察 能通过实验,知道物体发声时的振动现象,不同物体发声时的振动现象效果不同。我会合作 能小组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我会记录 能完整记录观察到实验现象我有发现 能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提 炼和总结我会描述 能完整说出或写出声音的产生的原理及特点课题: 声音的产生班级: 小组: 日期:活动 1:完成“拉尺子”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实验方法 实验现象 声音的振动方向 (可画图表示) 我的结论(1)把尺子平放桌面,垂直用力压。(2)把尺子平放在桌子边缘,一手压住尺子一端,另一手拉起尺子。物体 振动是否明显(是或否) 发声时观察到的现象,请选择物体的运动方向(左右 ,上下 ) 共同特点橡皮筋 橡皮筋___________振动 都发生: _________铁罐面 铁罐面___________振动试管 试管_____________振动音叉 音叉_____________振动活动 2:完成“振动现象”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活动 3:探究振动不明显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实验项目 我的总结铁罐面 放小黄豆、小米等音叉 先敲打末端再放入水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