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6张PPT)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1.秦朝的暴政主要表现在思想文化上表现为_________,禁锢思想言论。2.张楚政权的领导者是_____和______,他们在______起义,他们起义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这是中国历史上_______农民起义,具有首创精神。4.刘邦利用秦朝统治者内部矛盾加深的时机,率军直抵秦都咸阳;公元前____年,秦朝统治者出城投降,秦朝灭亡。3.与项羽和“破釜沉舟”有关的战争是__________,这是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前课回顾第一次陈胜巨鹿之战207焚书坑儒吴广大泽乡秦的暴政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历史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知道西汉从建立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教材和相关史事,知道楚汉之争的史事,准确说出西汉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理解西汉的建立对结束战乱、重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意义。2.通过阅读教材和相关史事,了解休养生息政策的含义,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汉初实行该政策的原因;归纳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具体措施,从秦末、汉初历史发展的角度认识其作用。3.通过阅读教材和相关史事,归纳汉文帝、汉景帝的施政措施形成“文景之治”局面的原因,提升综合分析能力,理解统治政策顺应时代需要并能得到有效贯彻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壹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任务一】阅读教材P63第一段,楚汉之争的基本概况。(指向目标1)目 的时 间双 方结 果争夺国家统治权前206年—前202年刘邦 PK 项羽刘邦胜利建立汉朝项羽战败1. 楚汉之争:一、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项羽刘邦虽势力强大,却刚愎自用,一味依赖武力。注重收揽民心,善用人才,力量逐渐由弱变强。【任务一】阅读教材P63第一段,归纳刘邦战胜项羽的重要原因。(指向目标1)相关史事:刘邦在谈到如何战胜项羽时说:运筹帷幄,我不如张良;治理国家,我不如萧何;统军作战,我不如韩信。这三个都是杰出的人才,我重用他们,这就是我得胜的原因。一、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垓下会盟鸿沟鸿门宴咸阳约法三章楚河汉界十面埋伏四面楚歌霸王别姬乌江乌江自刎江东父老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人为刀俎 我为鱼肉妇人之仁刚愎自用暗渡陈仓【探究学习】你能说出与楚汉之争有关的成语典故吗?项羽刘邦一、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一、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拓展探究刘邦、项羽先后领导了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这两次战争的性质是否相同?为什么?战争目的 代表阶级 战争性质项刘灭秦之战楚汉之争重点推翻秦朝统治争夺国家统治权农民阶级封建统治阶级反抗秦暴政的秦末农民战争统治阶级内部争夺帝位战争2. 西汉建立:【任务一】阅读教材P63第二段,准确说出西汉建立的信息。(指向目标1)时间建立者都城公元前202年刘邦(汉高祖)长安(今陕西西安)为了纪念刘邦战胜项羽,统一天下、建立汉朝而专门制作▲“汉并天下”瓦当▲“与天长久”瓦当一、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贰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1. 背 景:材料1:(汉初)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东汉·班固《汉书·食货志》材料2:(汉初)自天子不能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所盖藏。——西汉·司马迁《史记·平准书》①田地荒芜②人口锐减④人民流离失所③国库空虚首要问题: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任务二】阅读教材P64第一段,根据材料,说一说:当时的社会处于什么样的境况?汉初的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什么?(指向目标2)二、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二、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1.休养生息政策,是国家在大动荡或大变革后,实施的减轻人民负担,保养民力、增加人口,以达到恢复社会经济、稳定政治统治的政策。——选自中国历史七上《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1.休养生息政策的含义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指导思想:道家“无为而治”2.目的二、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3. 治国措施:【任务二】阅读教材P64第二、三段,结合表格材料,总结汉高祖刘邦采取怎样的措施及影响?(指向目标2)材料 措施 影响材料一:“兵皆罢归家”材料二:“民以饥饿自卖为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材料三:“今天下已定,令(流民)各归其县,复故爵田宅”材料四:“减田租,复十五税一”、“令士卒从入蜀、汉、关中者皆复终身”材料五:匈奴连岁入边,烽火逼于长安……杀掠人口,动以万计。①让士兵回乡务农②将一些奴婢释放为平民,增加农业劳动力③鼓励农业生产④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⑤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西汉经济从战乱中逐步恢复,国家局势稳定下来。缓和双方的关系,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营造了和平的环境。二、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与秦朝的横征暴敛相比,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对当时社会的发展有什么好处?项目 秦朝 汉初统治政策 赋税沉重(三分之二) 徭役兵役繁重 刑法残酷等 轻徭薄赋(什五税一)“兵皆罢归家”鼓励耕织结果导致了秦末农民大起义,秦朝灭亡。西汉经济从战乱中逐步恢复,国家局势稳定下来。启示:政府要实行仁政,重视民生拓展探究叁“文景之治”三、“文景之治”③进一步实行休养生息政策①实行休养生息政策②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西汉前期皇帝世系图吕后干政汉高祖及其继任的统治者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思考:从图中看出什么?(1)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与民休息。1.措施(2)下诏准许缺少耕地的农户迁到耕地有余、水利条件好的地方。材料一:汉文帝令地方官吏务必促使人民回归农业生产,各郡国要劝民进行农桑生产,对劝农成绩差者给以处罚;借贷种子、口粮给贫民。——晁福林《中国古代史(上册)》材料二:汉景帝元年正月下诏:间者岁比不登,民多乏食,夭绝天年,朕甚痛之。郡国或硗(qiāo)陿(瘠薄狭隘的土地),无所农桑畜,或地饶广,荐草莽,水泉利,而不得徙。其议民欲徙宽大地者,听之。——《汉书·景帝纪》三、“文景之治”【任务三】阅读教材P64-65第一段,结合材料,总结汉文帝和汉景帝采取怎样的休养生息政策措施?(指向目标3)材料三:文帝重视农业,十三年(公元前167)下诏全免田租;景帝元年(公元前156)复收田租之半,即三十税一,并成为汉朝定制。文帝时,丁男徭役减为“三年而一事”,算赋也由每年百二十钱减为四十钱。——翦伯赞:《中国史纲要》材料四:夏,四月,大旱,蝗。令诸侯无入贡,弛山泽,减诸服御,损郎吏员,发仓庾(yǔ)以振民。民得卖爵。——《资治通鉴·汉纪》(4)每逢灾荒之年,国家积极赈济灾民,开放皇家专有的山林池泽,保障民众温饱。(3)进一步把田租降到三十税一,有的年份还下令免去田租。材料五:孝文皇帝即位二十三,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东汉)班固:《汉书·文帝纪》(5)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休养生息政策使汉初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三、“文景之治”2.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1)手工业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器素纱单衣文景时期,纺织、漆器等手工业有较大发展。丝织品有锦、绣、绢、纱等,种类繁多。漆器造型美观,日常生活中多有使用。三、“文景之治”【任务三】阅读教材P65第二、三段,归纳汉文帝和汉景帝社会经济发展变化。(指向目标3)(2)商业汉代制盐图汉代以煤冶铁模拟场景一些商人依靠经营煮盐、冶铁等,获利颇丰,成为富商大贾。三、“文景之治”汉代长安城平面图3.汉代长安城经过十几年的营建,长安城已初具规模,布局规整,街道上车马行人熙熙攘攘,热闹繁华。未央宫复原图三、“文景之治”4.民族交往后岁余,孝文帝崩,孝景帝立……自是之后,孝景帝复与匈奴和亲,通关市,给遗匈奴,遣公主,如故约。终孝景时,时小人盗边,无大寇。今帝即位,明和亲约束,厚遇,通关市,饶给之。匈奴自单于以下皆亲汉,往来长城下。——《史记·匈奴列传》汉景帝时期,与匈奴开通边境贸易,各族往来更加频繁。三、“文景之治”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汉初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①以农为本,三十税一;②赈济灾民;③勤俭治国等楚汉之争西汉建立时间性质结果时间都城建立者公元前202年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争夺国家统治权的战争刘邦胜利长安汉高祖刘邦背景措施影响社会经济萧条,人口锐减,土地荒芜解甲归田,释奴为民轻徭薄赋,十五税一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手工业:纺织业和漆器;商业:煮盐和冶铁;汉朝长安城;民族交往:与匈奴开通边境贸易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措施课堂小结1.(2023·北京期末)某同学搜集了“鸿门谢罪、四面楚歌、霸王别姬”三个成语,请你确定一个主题。对此,你应选择的是( )(指向目标1)A. 春秋争霸 B. 战国称雄 C. 秦灭六国 D. 楚汉之争D2.(2023·同步大小卷)在长达四年的楚汉争霸后,刘邦建立起统一的西汉王朝,当时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大片的田地荒芜。刘邦政权面临的新课题是( )A. 扫灭地方叛乱,加强中央集权B. 恢复发展生产,巩固新生王朝C. 广泛设置郡县,强化地方管理D. 限制诸侯势力,稳定政权统治B西汉初期社会一派荒凉,这种情况下,统治者面临的最重大课题是恢复和发展生产,稳定社会秩序课堂检测(指向目标2)A4.(2023·山西晋中)汉文帝时,大臣贾谊上书建议“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大臣晁错提出“务民于农桑,薄赋敛”。这反映了他们主张( )A. 以农为本 B. 戒奢从简 C. 兴修水利 D. 重农抑商A3.(2024·四川眉山·中考真题)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减轻赋税徭役,重视“以德化民”,提倡勤俭治国。这一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历史上称之为(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课堂检测(指向目标3)(指向目标3)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知道西汉从建立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教材和相关史事,知道楚汉之争的史事,准确说出西汉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理解西汉的建立对结束战乱、重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意义。2.通过阅读教材和相关史事,了解休养生息政策的含义,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汉初实行该政策的原因;归纳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具体措施,从秦末、汉初历史发展的角度认识其作用。3.通过阅读教材和相关史事,归纳汉文帝、汉景帝的施政措施形成“文景之治”局面的原因,提升综合分析能力,理解统治政策顺应时代需要并能得到有效贯彻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评价任务】1.完成任务一(检测目标1)2.完成任务二(检测目标2)3.完成任务三(检测目标3)【学习过程】第一篇章 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任务一】阅读教材P63第一段,楚汉之争的基本概况。(指向目标1)目的时间双方结果【任务一】阅读教材P63第一段,归纳刘邦战胜项羽的重要原因。(指向目标1)【探究学习】你能说出与楚汉之争有关的成语典故吗?【拓展探究】刘邦、项羽先后领导了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这两次战争的性质是否相同?为什么?【任务一】阅读教材P63第二段,准确说出西汉建立的信息。(指向目标1)时间建立者都城第二篇章 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任务二】阅读教材P64第一段,根据材料,说一说:当时的社会处于什么样的境况?汉初的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什么?(指向目标2)材料1:(汉初)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东汉·班固《汉书·食货志》材料2:(汉初)自天子不能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所盖藏。——西汉·司马迁《史记·平准书》休养生息政策的含义及目的【任务二】阅读教材P64第二、三段,结合表格材料,总结汉高祖刘邦采取怎样的措施及影响?(指向目标2)材料一:“兵皆罢归家”材料二:“民以饥饿自卖为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材料三:“今天下已定,令(流民)各归其县,复故爵田宅”材料四:“减田租,复十五税一”、“令士卒从入蜀、汉、关中者皆复终身”材料五:匈奴连岁入边,烽火逼于长安……杀掠人口,动以万计。【拓展探究】与秦朝的横征暴敛相比,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对当时社会的发展有什么好处?第三篇章 “文景之治”【任务三】阅读教材P64-65第一段,结合材料,总结汉文帝和汉景帝采取怎样的休养生息政策措施?(指向目标3)材料一:汉文帝令地方官吏务必促使人民回归农业生产,各郡国要劝民进行农桑生产,对劝农成绩差者给以处罚;借贷种子、口粮给贫民。——晁福林《中国古代史(上册)》材料二:汉景帝元年正月下诏:间者岁比不登,民多乏食,夭绝天年,朕甚痛之。郡国或硗(qiāo)陿(瘠薄狭隘的土地),无所农桑畜,或地饶广,荐草莽,水泉利,而不得徙。其议民欲徙宽大地者,听之。——《汉书·景帝纪》材料三:文帝重视农业,十三年(公元前167)下诏全免田租;景帝元年(公元前156)复收田租之半,即三十税一,并成为汉朝定制。文帝时,丁男徭役减为“三年而一事”,算赋也由每年百二十钱减为四十钱。——翦伯赞:《中国史纲要》材料四:夏,四月,大旱,蝗。令诸侯无入贡,弛山泽,减诸服御,损郎吏员,发仓庾(yǔ)以振民。民得卖爵。——《资治通鉴·汉纪》材料五:孝文皇帝即位二十三,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东汉)班固:《汉书·文帝纪》【任务三】阅读教材P65第二、三段,归纳汉文帝和汉景帝社会经济发展变化。(指向目标3)【检测与作业】1.(2023·北京期末)某同学搜集了“鸿门谢罪、四面楚歌、霸王别姬”三个成语,请你确定一个主题。对此,你应选择的是( )(指向目标1)A. 春秋争霸 B. 战国称雄 C. 秦灭六国 D. 楚汉之争2.(2023·同步大小卷)在长达四年的楚汉争霸后,刘邦建立起统一的西汉王朝,当时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大片的田地荒芜。刘邦政权面临的新课题是( )(指向目标2)A. 扫灭地方叛乱,加强中央集权B. 恢复发展生产,巩固新生王朝C. 广泛设置郡县,强化地方管理D. 限制诸侯势力,稳定政权统治(2024·四川眉山·中考真题)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减轻赋税徭役,重视“以德化民”,提倡勤俭治国。这一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历史上称之为( )(指向目标3)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4.(2023·山西晋中)汉文帝时,大臣贾谊上书建议“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大臣晁错提出“务民于农桑,薄赋敛”。这反映了他们主张( ) (指向目标3)A. 以农为本 B. 戒奢从简 C. 兴修水利 D. 重农抑商【学后反思】1.请尝试绘制本节课重要知识的思维导图。2.学完本课,你收获了什么方法 有什么感悟 你还有什么困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docx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