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生态系统及稳定性》同步训练(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生态系统及稳定性》同步训练(含解析)

资源简介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生态系统及稳定性》同步训练
学校: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
一、单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40分)
1.生态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时,系统内各组成成分之间会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能量、物质的输入与输出在较长时间内趋于相等,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在受到外来干扰时,生态系统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初始的稳定状态。下列与生态平衡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生态足迹越大,生态平衡越容易维持
B.生态平衡时,生态系统的外貌和结构保持相对稳定状态
C.为防止某些果蝇的危害,可以用性引诱剂进行化学防治
D.群落的季节性只能通过影响群落物种组成影响生态平衡
2.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操作、材料、条件等方面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设计实验证明雌蛾能够分泌性外激素吸引雄蛾前来交配,可分成A、B两组,一组用纱窗罩住雌蛾,另一组用玻璃罩罩住雌蛾
B.探究土壤微生物对淀粉的分解实验中可以用碘液或斐林试剂来检测因变量。
C.探究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时,应将对照组土壤灭菌以排除土壤微生物的作用
D.“设计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实验中要考虑系统内组分,若分解者数量不够则生产者最先出现营养危机
3.下列对各类生态系统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森林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繁多,但其调节能力差
B.草原上生活着多种动物,其中主要是两栖类动物
C.天然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可循环流动
D.任何自然生态系统中,分解者都是必不可少的
4.下图表示气候变化对甲、乙生态系统中种群类型数量的影响。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 甲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一定较乙生态系统强
② 甲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营养关系一定较乙复杂
③ 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一定有新的物种产生
④ 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一定经历次生演替过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某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森林。下图中曲线甲、乙、丙分别表示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中优势植物种群的数量变化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实施退耕还林等措施之后,可增大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B.三曲线对应的物种之间为竞争关系,第3阶段群落垂直结构更加复杂
C.演替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一般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
D.该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会逐渐提高
6.下表为养鱼对水稻产量和稻田土壤有机质含量影响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处理 水稻产量(kg/hm2) 土壤有机质(%)
稻田养鱼 4023 2.72
对照 3474 2.56
A.引入稻田中的鱼同样受到食物和生存空间等因素的限制
B.鱼可以吃掉稻田中的害虫和杂草,从而提高了水稻产量
C.稻田养鱼使水稻更多的从土壤中吸收鱼粪中的有机质
D.稻田养鱼使稻田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结构复杂程度提高
7.如图为某河流生态系统受到生活污水(含大量有机物)轻度污染后的净化作用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流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来自藻类等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B.AB段溶解氧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藻类数量减少和需氧型细菌大量繁殖
C.BC段藻类大量繁殖的主要原因是有机物分解产生大量的NH4+等无机盐离子
D.图示过程说明该河流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8.人们生活中会产生很多垃圾,进行垃圾分类对于改善我们的居住环境来说至关重要。进行垃圾分类时,可根据是否有毒,是否易降解,是否能再次利用等标准进行。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垃圾中的有毒重金属进入农田,可通过食物链在人的体内富集
B.将餐饮店收集的剩饭喂猪,可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C.将可快速降解的垃圾进行高温堆肥,可杀死一些病原微生物及害虫
D.将可快速降解的垃圾制成有机肥,可实现农作物对能最的再次利用
9.某岛屿降雨量较大,导致了洪水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岛屿上的马尾松林受到大面积损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灾后马尾松的空间特征可能呈现出镶嵌分布的情况
B.灾后当地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依然存在
C.对当地陆生动物种群数量增长起决定作用的只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D.与灾前相比,灾后马尾松林内生物种类减少,其自我调节能力更高
10.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的反馈调节可维持二者数量的相对稳定
B.因为抵抗力稳定性较低,森林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时不易恢复
C.荒漠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较低
D.河流中的自我净化作用使物种的数量和群落的结构一直保持在污染前的状态,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性
11.“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环境治理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将是时代的主旋律。根据这一思想和生态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生物圈是一个在物质和能量上都能够自给自足的系统
B.遗传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携带的遗传信息的总和
C.对森林群落的计划火烧,是人类科学地对群落演替的控制
D.应通过合理引种吸收N和P能力强的植物来降低水体富营养化程度
12.罗非鱼是以植物为主的杂食性鱼类,图是某仅养殖了罗非鱼的人工池塘中的能量流动关系(单位:×103kJ/年)。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每年流经该鱼塘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约为1.0332×107kJ
B.人工补充饵料是因为罗非鱼所处的营养级高
C.罗非鱼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罗非鱼同化的能量
D.该人工鱼塘的恢复力稳定性高于环境条件优越的自然池塘
13.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有着一定的结构和功能,能维持一定的稳定性。遇到森林大火时,发生在林冠上的林冠火可以迅速毁灭地上全部动植物群落,而地面火发生在地面上,可以快速烧掉地面的枯枝落叶层。优势种为阔叶林木的某生态系统,在经历一次地面火后,其面貌改变,松柏的平均株高明显提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地面火因快速烧掉地面的枯枝落叶层,所以有利于植物和动物群落的再生和稳定性
B.地面火过后的森林,幸存的阔叶林木的优势种地位被针叶林木所代替
C.枯枝落叶被烧尽后,能加快碳的循环
D.地面火过后的面貌改变是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不够所致
14.稳态和平衡是所有层次生命系统普遍存在的特性。下列对稳态和平衡的理解错误的是(  )
A.所有生命系统都处于一定的环境中,依靠自我调节机制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维持稳态
B.人体的稳态既让机体每一个细胞分享,又靠所有细胞共建,它得以维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C.生命系统的内部状态不会被动地随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同等程度的改变,这体现了生命的自主性
D.生态平衡指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静止不变的一种状态,生态平衡离不开生态系统内部信息的调控
15.下图是将塔尔羊引入新西兰某草场后,牧草和塔尔羊两个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过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图示塔尔羊种群数量的变化只受牧草数量的制约
B.将塔尔羊引入新西兰某草场后,草场物种丰富度会降低
C.将塔尔羊引人新西兰某草场后,草场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减少
D.30年后牧草和塔尔羊数量达到平衡是生态系统负反馈调节的结果
16.有关人工高产鱼塘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大于该生态系统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B.该鱼塘生态系统的植物在种群的空间特征上,具有明显的分层分布现象
C.硝化细菌能将无机物合成糖类等有机物,属于分解者
D.植物为鱼类提供了食物,鱼类为植物提供了无机盐,实现了系统中能量的循环利用
17.重阳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节日,在这一天有“插茱萸”的习惯,因为“插茱萸,可驱秋蚊灭虫害”。下列有关分析不科学的是
A.茱萸可适当改变秋蚊、害虫的种群密度 B.茱萸在生态系统中作为生产者
C.不宜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秋蚊的种群密度 D.茱萸、秋蚊和害虫共同构成了一个群落
18.建设人工湿地可将污水、污泥有控制地投放到人工建造的湿地上,主要利用了土壤、人工介质、微生物的作用对污水和污泥进行处理。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
A.合理搭配植物以提高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B.尽量使用本地物种以减少外来物种入侵
C.为提高能量传递效率增大引入湿地的污水总量
D.选择合适的人工介质以利于好氧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19.我国香菇人工栽培已有800名年的历史,传统上般使用木材为培养基。近年来,我省普遍使用以巨菌草取代木材栽培香菇的“菌草技术”.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香菇细胞与巨菌草细胞的区别是不含有细胞壁和叶绿体
B.香菇从菌草培养基获取的能量属于巨菌草的同化量
C.生长在菌草培养基的香菇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D.菌草技术缓解了砍伐林木培养香菇造成的菌林矛盾
20.北极北部冰雪覆盖的荒原地带和北极南部森林群落之间的过渡地区被称为苔原。在苔原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稀少,其他生物大都直接或间接依靠地衣来维持生命活动。而热带雨林地区的物种资源十分丰富,当遭到一定程度破坏时可以保持原状。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遭到破坏,恢复原状,体现的是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B.苔原生态系统的物种数量相对较少,恢复力稳定性较弱,抵抗力稳定性也较弱
C.热带雨林遭到严重砍伐后,其恢复力稳定性很强
D.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之一是引入外来物种,增加生物种类,改变营养结构
二、解答题(本大题每空1分,共60分)
21.
美国生态学家斯坦利认为,在前寒武纪的多数时间里,海洋是一个主要由原核蓝藻这样简单的初级生产者所组成的生态系统。这一系统内的群落在生态学上属于单一不变的群落,营养级也是简单的。由于物理空间被这些种类少但数量大的生物群落顽强地占据着,所以生物的进化非常缓慢。后来出现了食用原核蓝藻的原生动物,斯坦利称之为收割者,它们的出现为生产者有更大的多样性制造了空间,而这种生产者多样性的增加又导致了更特异的收割者的进化。如此一来,整个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不断丰富,最终导致了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发生。
(1)能量进入原核蓝藻后的去向主要有 (写出三个);斯坦利学说中的收割者,实际上就是生态系统中的 (填生态系统的组分);物种大爆发的过程从群落演替类型上来看属于 。
(2)收割者与生产者相互作用,导致物种不断增多,体现了 之间的共同进化。收割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生物,这就避免了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这是生态系统通过 机制进行自我调节的结果。
(3)科学家们找到了一些证据来支持“收割理论”:比如在一个人工池塘中,放进捕食浮游生物的鱼,最终会使浮游生物的多样性 ;从多样的藻类群落中去掉海胆,会使某一藻类在该群落中占统治地位而遗传多样性 。
22.灵宝苹果甲天下,其产量和品质一直是果农关注的问题。苹果园A为单一种植园,常规管理,苹果园B为复合种植园,与果园A面积相近。为防治果园内椿象等植食性害虫,农林科技人员尝试在苹果的株间种植矮小的白三叶草。通过对比研究,获得了果园A和果园B中各类昆虫所占的百分比,结果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苹果园 植食性昆虫比例(%) 肉食和寄生性昆虫(%) 腐食性昆虫(%)
A 68.50 18.67 19.21
B 43.21 30.86 30.52
(1)苹果园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
(2)据表分析,果园 B 中椿象等植食性害虫明显减少。从种间关系的角度分析,这可能是随着 的比例增加,通过 等种间关系来消灭害虫。
(3)若要了解椿象的繁殖情况,需要进一步调查其卵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的方法是 。
(4)白三叶草属豆科植物,根部具有发达的根瘤,而且其根茎蔓延至地表,形成 5 厘米一 10 厘米的草层。从农业生产和生态角度分析白三叶草对果园 B 有什么意义 。(答出两点即可)
23.通过投放人工鱼礁等措施,构建良好的水环境,开展有计划放养经济海产品的海域称为海洋牧场。某海洋牧场主体养殖海带和牡蛎,为进一步优化布局,提高经济效益,运行一段时间后,对该牧场和对照区域进行了相关生态学调查,数据如下表:
区域 对照区 海带养殖区 (人工鱼礁) 牡蛎养殖区 (人工鱼礁) 人工鱼礁区 (未养殖)
物种丰富度(kind/m3) 20.35 20.95 12.11 47.54
无机氮含量(mg/L) 0.67 0.58 0.81 0.57
活性磷酸盐含量(mg/L) 0.83 0.72 0.83 0.73
回答下列问题:
(1)海带在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属于 ,与陆地相比海洋的初级生产量较 。人工鱼礁投放海底后,可为海带、牡蛎等海洋生物提供良好的生存栖息场所,提高了这些经济海产品种群的 。
(2)在同一片海域中,表中四个区域出现环境差异,从而引起海洋生物呈现镶嵌分布,这体现出海洋生物群落的 结构。人工鱼礁区(未养殖)与其他三个海域相比,该海域的生态系统稳定性较 ,据表分析其原因是 。
(3)据上表四个区域表层海水无机氮与活性磷含量的调查结果可知, 海水富营养化程度最高,分析其可能的原因是 ( A. 牡蛎的残饵被分解者分解,释放出 N 、 P B. 牡蛎的粪便被分解者分解,释放出 N 、 P C .藻类等被大量取食, N 、 P 吸收减少 D .雨水冲刷使大量的陆地土壤 N 、 P 进入海水)
24.鼠兔是生活青藏高原的一种植食性动物,善于挖洞,可以将深层的土壤转移到表层。鼠兔是小型肉食动物和猛禽的捕食对象。有人认为鼠兔会大量取食植物,导致草场退化,应该予以捕杀;也有人认为鼠兔是高山草甸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不能随意人工捕杀,研究人员选取了自然生态较好的两个相似地块,做了相应研究,实验结果如下图。

(1)在生态系统中,高原鼠兔等消费者的存在,能够加快 ,此外,消费者对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等也具有重要作用。
(2)由图可知,处理后的对照组比实验组植物种类数更多,从种间关系考虑,可能的原因是 。
(3)进一步研究发现,鼠兔主要取食毛茛科植物(阳生植物),牦牛主要取食更高大的莎草科植物。据此推测高原鼠兔的种群密度会随着放牧强度的适当增加而 ,原因是 。
(4)适量的鼠兔对植物的多样性是有利的,所以要用标记重捕法适时监测鼠兔的数量。在1公顷范围内第一次捕获并标记39只鼠兔,第二次捕获34只,其中有标记的15只。若探测到第一次标记的鼠兔在重捕前有5只由于竞争、天敌等自然因素死亡,但因该段时间内有鼠兔出生而种群总数量稳定,则该区域鼠兔的种群密度大约为 只/公顷。(答案取整数)
25.
兴凯湖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包括大兴凯湖和小兴凯湖两部分,上游的小兴凯湖可通过两个泄洪闸与大兴凯湖连通。如图1为小兴凯湖部分生物的营养关系图,请回答问题。
(1)湖内所有生物构成一个 。由图1可知,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鲢与浮游动物的关系是 。
(2)兴凯湖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的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
(3)对大、小兴凯湖的浮游植物进行采集和统计,结果如图2。
在不同采集点采集浮游植物,每个采集点收集三次,用显微镜对样品进行观察并计数,取 ,以确定单位体积中浮游植物的 ,发现浮游植物以绿藻、硅藻和蓝藻为主。与绿藻相比,蓝藻细胞结构的主要特征是 。从图2中可以看出小兴凯湖的浮游植物的 高于大兴凯湖。
(4)受周边农业、旅游等人类活动的影响,湖中N、P污染物超标。大银鱼自2000年引入小兴凯湖养殖后,繁殖迅速,已成为小兴凯湖主要经济鱼类。由于大银鱼对水质要求较高,为了保证小兴凯湖的水质和大银鱼的捕捞量,有人提出打开与大兴凯湖连通的泄洪闸。请你依据所学生态学知识对这个做法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并阐述理由。 。
(5)湖中N、P污染物超标是当前水环境治理中的重点,请你根据生态学相关知识,提出具体治理措施。 。(至少答2点)
26.洞庭湖曾经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但建国后经历几次大规模围湖造田后,湖域面积大幅减小,生物多样性锐减,蓄洪调水能力大大降低,而导致湖区及长江流域洪水泛滥时有发生。“十三五”期间,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坚持绿色发展,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开展大力退耕还湖后,洞庭湖生态环境日益好转,沙鸥翔集,锦鳞游泳,重现一派鱼米之乡的新景象。图甲表示洞庭湖某滩涂上生物间的关系,图乙表示能量流经昆虫的部分途径,请据图回答:
(1)从生态系统的结构来看,该洞庭湖滩涂生态系统除甲图内容外,还应包括 。
(2)从围湖造田到退耕还湖,滩涂生物群落发生很大变化,这种现象属于 演替。)“退耕还湖、退耕还林”是恢复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之一,其目的是提高生态系统的 稳定性。
(3)若黄鼠狼通过捕食鸟和鼠获得的能量比例为 1 : 3 ,则黄鼠狼的同化量增加 4 kg ,至多需要消耗草 kg 。
(4)乙图中, B 表示 能量。除了图中所示,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还有一部分的流向是 。
(5)从能量流动的角度看,在农田管理措施中,除草治虫的目的是 。为生产无污染的食品,治虫措施中不宜大量喷施化学杀虫剂,请提出一种生物防治的措施 。
(6)洞庭湖湿地是中国鸟类的重要越冬栖息地,每年秋季有大量的候鸟都会来此越冬, 2020 年 12 月还举办了十一届洞庭湖国际观鸟节,引来大量游人及摄影爱好者,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
27.
2019年9月,澳大利亚的一场山火熊烈的燃烧了4个月,超过600万公顷的土地被火蚀,丛林被烧灭殆尽,灾后有人发现被烧毁的丛林地面上长出了小草。回答下列问题:
(1)大火导致澳大利亚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被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 。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
(2)火灾后,丛林被草本植物取代,该过程体现了生物群落的 。人们相信,在烧毁的丛林中,很快会有其他植物迅速长成,原因是 。
(3)大火使当地的生物多样性锐减,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有 。可持续性发展的观念是针对全球性生态环境等问题形成的新思维,可持续性发展追求的是自然、经济、社会的 的发展。
28.
农业生态系统对于人类生存发展有重要作用。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较,农业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简单,抵抗力稳定性低,需要人类投入大量精力管理。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农业生态系统的基石是 。农田土壤中氮的含量往往不足以使作物高产的主要原因是 ,所以需要施加氮肥。
(2)农田还要定期除草、灭虫,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其目的是 。灭虫的农药残留,农田可通过化学分解、微生物分解等多种途径除去,这种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 。
(3)蚜虫喜欢追逐黄色的东西,可以使用类似粘鼠板的“黄板”来吸引杀灭。该技术利用了生态系统的 功能。
(4)小麦秸秆可加工成饲料,可制作成精美的秸秆画,还可发酵生产沼气,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以沼气池为中心的现代生态农业,体现了 和物质循环再生的原理,增加和延长了 ,极大地提高了能量利用率。
【答案和解析】
1.B
【解析】
1.A、生态足迹越大,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生态平衡越难以维持,A错误;
B、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所以生态平衡时,生态系统的外貌也保持相对稳定状态,B正确;
C、为防止某些果蝇的危害,可以用性引诱剂进行生物防治,C错误;
D、群落的季节性能通过影响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空间结构等影响生态平衡,D错误。
故选B。
2.C
【解析】
2.A、性外激素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化学信息,要证明雌蛾能够分泌性外激素吸引雄蛾前来交配,一组实验用纱窗罩住雌蛾,另一组用玻璃罩罩住雌蛾,使得性外激素无法散发到空气中,阻断信息的传递,两组实验形成对照,A正确;
B、本实验中因变量为淀粉分解后生成物的量或淀粉剩余量,因而可以用斐林试剂或碘液来检测,B正确;
C、该实验对照组土壤不做处理,实验组土壤进行灭菌处理,C错误;
D、若分解者数量太少,则产生的无机盐少,最先出现营养危机的是生产者,D正确。
故选C。
3.D
【解析】
3.A、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其调节能力越强,A错。
B、在草原生态系统上生活的动物主要是适于洞穴生活或适于奔跑的类型,B错。
C、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C错。
D、分解者是联系生物与环境的一大桥梁,没有分解者,就不能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D正确。
故选D
4.B
【解析】
4.①生态系统种群类型数量较乙生态系统多,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强,且在气候条件骤变后,甲种群数量能保持相对稳定,而乙种群数量变化较大,由此可见,甲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一定较乙生态系统强,①正确;
②群落是同一时间内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据图分析,两个区间甲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少于乙,这样甲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营养关系不一定较乙复杂,②错误;
③新的物种产生必须经过生殖隔离,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不一定有新的物种产生,③错误;
④乙生态系统在S点时种群类型数量降到最低,而S点后种群类型数量又逐渐增加,可见S点后一定经历过一个次生演替的过程,④正确;所以①④正确。
故选B。
5.C
【解析】
5.A、由题干可知,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主要由原来较单纯的农作物,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可增大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A正确;
B、甲、乙、丙之间有重复的生态位,所以有竞争关系。第3阶段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森林群落分层的意义在于减缓竞争和显著提高了植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B正确;
C、退耕还林后群落一般会有以下发展:低矮的草本藤本植物----中等高度的草本乔本灌木----高大的乔本植物。但是在这个演替过程中,只有谁更占优势,而没有谁灭绝谁的问题。由图中也可以看出,除了最开始乙丙两群落没有出现的时期之外,其他时候三个群落都是共存的,C错误;
D、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在正常情况下,稳定性越来越高,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群落的结构越来越复杂,D正确。
故选C。
6.C
【解析】
6.稻田中可提供的食物和生存空间有限,引入稻田中的鱼同样受到食物和生存空间等因素的限制 ,A 项正确;鱼可以吃掉稻田中的害虫和杂草,使能量较多的流向水稻,从而提高了水稻产量 ,B 项正确;鱼粪中的有机质需经分解者分解为无机物才会被水稻吸收利用, C 项错误;稻田养鱼增加了稻田中的生物种类,使稻田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结构复杂程度提高 ,D 项正确。
7.A
【解析】
7.A、由题意可知,流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不仅来自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还有污水中的能量,A错误;
B、分析图可知,AB段溶解氧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藻类数量的减少和需氧型细菌的大量繁殖,导致溶解氧随有机物被需氧型细菌分解而大量消耗,B正确;
C、分析图可知,BC段含碳有机物在减少,说明有机物被大量分解,产生NH4+等无机盐离子,使藻类大量繁殖,C正确;
D、由题意可知,该图表示某河流生态系统受到生活污水(含大量有机物)轻度污染后的净化作用示意图,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说明该河流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性,D正确。
故选A。
8.D
【解析】
8.A、重金属可被植物吸收,且不易被生物体利用,由于人是人工生态系统中的顶级消费者,因此重金属可通过食物链在人体内富集,A正确;
B、猪吃残羹剩饭时,猪属于分解者,这样可加速物质循环,并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B正确;
C、高温可以使蛋白质变性,因此,采用高温堆肥的方法处理,能够杀死一些病原微生物及害虫,C正确;
D、垃圾中的能量不能被农作物再次利用,D错误。
故选D。
9.B
【解析】
9.呈现出镶嵌分布的特点是群落的空间结构,而马尾松的空间特征应该是随机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A错误;一个群落任何时候都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正确;当地陆生动物中每一个种群数量有的增长,有的减少,还有的维持相对稳定,对每一个种群数量变化起决定作用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C错误;与灾前相比,灾后马尾松林内生物种类减少,营养结构变的更为简单,其自我调节能力变弱,D错误。
10.B
【解析】
10.A、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的可通过负反馈调节来维持二者数量的相对稳定,A正确;
B、因为恢复力稳定性较低,森林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时不易恢复,B错误;
C、荒漠生态系统由于结构比较简单,其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较低,C正确;
D、一段河流遭轻度污染,通过自身的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分解等作用而使物种的数量和群落的结构一直保持在污染前的状态,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性,D正确。
故选B。
11.A
【解析】
11.A、生物圈是一个在物质上能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但需不断补充能量,A错误;
B、遗传多样性也称基因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携带的遗传信息的总和,B正确;
C、人类的许多活动影响着群落的演替,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对森林群落有计划地火烧,如低强度火和一定周期的林火能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和能量流,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也是人类科学地对群落演替的控制,C正确;
D、富营养化是一种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所以,合理引种吸收N和P能力强的植物可以降低水体富营养化的程度,D正确。
故选A。
12.D
【解析】
12.A 、鱼塘生态系统属于人工生态系统,流入其中的总能量应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和人工补充有机物中的能量, A 错误;
B、由于人工鱼塘输出产品多,所以需人工补充饵料, B 错误;
C、罗非鱼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罗非鱼同化的能量, C 错误;
D、该人工鱼塘的物种单一,营养结构简单,其恢复力稳定较强, D正确。
故选D。
13.D
【解析】
13.A、地面火因快速烧掉地面的枯枝落叶层,没有林冠火那样的毁灭性,其作用经常是有利的,它仅仅烧掉了地面上的枯枝落叶层,这种燃烧能够使枯枝、落叶、干草等数量降到最低,从而有利于植物和动物群落的再生和稳定性,A正确;
B、在优势种为阔叶林木的生态系统中,针叶林木本身生长速度慢且受到阔叶林木的遮蔽作用不占优势,但针叶林木因叶片形状特殊,较阔叶林木耐火,地面火过后,针叶林木存活较多且因阔叶林木被损毁,能给予更好的光照条件,针叶林木蓬勃发展成为优势种,B正确;
C、枯枝落叶中的有机碳因燃烧转变成CO2进入大气,促进了碳的循环,C正确;
D、地面火过后的面貌改变是该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的体现,D错误。
故选D。
14.D
【解析】
14.A、所有的生命系统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中,在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下,依靠自我调节机制维持其稳态,A正确;
B、人调节其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人体的稳态既让机体每一个细胞分享,又靠所有细胞共建,B正确;
C、稳态作为生命系统的显著特征,说明生命系统的内部状态不会被动地随环境的变化而同样程度地改变,这体现了生命的自主性,C正确;
D、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生态平衡并不是指生态系统一成不变,而是一种动态的平衡,D错误。
故选D。
15.D
【解析】
15.A. 图示曲线为种群增长的“ S ”型曲线,其增长率除受牧草数目影响外,还受环境因素、自身种群密度的制约, A 错误;
B.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将塔尔羊引入新西兰某草场后,草场物种丰富度有可能升高,B错误;
C. 食草动物的引入使植物种群生物量迅速下降,但物质循环加快,光合作用合成量增加,C错误;
D.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维持这种能力的机制是负反馈调节,D正确。
16.A
【解析】
16.A、人工鱼塘需要投饵向生态系统中提供物质和能量,故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大于该系统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A正确;
B、该鱼塘生态系统的植物群落呈分层分布现象,不是种群,B错误;
C、硝化细菌能利用氨气氧化成硝酸,释放出的能量用于有机物的合成,即化能合成反应,属于生产者,C错误;
D、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是单向传递、逐级递减,不能循环利用,D错误。
故选A。
17.D
【解析】
17.分析:根据题意,“插茱萸,可驱秋蚊灭虫害”,说明茱萸与秋蚊之间通过化学信息来调节种间关系,从而影响秋蚊、虫害的种群密度;茱萸是绿色植物,是生产者;标志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较强的大型动物的种群密度,据此答题。
详解:
A. “插茱萸,可驱秋蚊灭虫害”,说明茱萸与秋蚊之间通过化学信息来调节种间关系,因此茱萸可适当改变秋蚊、虫害的种群密度,A正确;
B. 茱萸是绿色植物,在生态系统中作为生产者,B正确;
C. 标志重捕法是对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种群进行粗略估算的一种生物统计方法,不宜用于秋蚊,C正确;
D. 群落是指在一定空间内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茱萸、秋蚊和虫害不能称为一个群落,因为没有包括该地域的所有生物,D错误。
点睛:本题结合“插茱萸,可驱秋蚊灭虫害”情境,考查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作用、生态系统构成、种群密度的调查及群落的概念,学生掌握相关概念即可作答。
18.C
【解析】
18.A、合理搭配植物可以提高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从而维持人工湿地的稳定性,A正确;
B、本地物种与本地环境相协调,使用本地物种可以减少外来物种入侵,B正确;
C、增大引入湿地的污水总量,可使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加强,能量传递效率不会改变,C错误;
D、选择合适的人工介质,可以增加溶氧量,有利于好氧微生物的分解作用,D正确。
故选C。
19.A
【解析】
19.A、香菇细胞与巨菌草细胞都是真核细胞,他们都含有细胞壁,但香菇细胞不含叶绿体,A错误;
B、香菇属于分解者,流向分解者得到能量也属于巨菌草同化量的一部分,B正确;
C、生长在菌草培养基的香菇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C正确;
D、传统上使用木材为培养基培养香菇,菌草技术以巨菌草取代木材栽培香菇缓解了砍伐林木培养香菇造成的菌林矛盾,D正确。
故选A。
20.B
【解析】
20.A、遭到破坏,恢复原状,体现的是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A错误;
B、苔原生态系统的物种数量相对较少,抵抗力稳定性较弱,因为环境条件恶劣恢复力稳定性也较弱,B正确;
C、热带雨林遭到严重砍伐后,其恢复力稳定性变弱,C错误;
D、外来物种的引进不一定能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有可能破坏生态系统,D错误。
故选B。
21.
呼吸作用消耗、流向收割者(下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 消费者 次生演替 不同物种 负反馈调节 增加 下降
21.【解析】
( 1 )光能以光合作用的途径转化为化学能进入原核蓝藻后,去向主要有呼吸作用消耗、流向收割者(下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食用原核蓝藻的原生动物,斯坦利称为收割者,实际上就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物种大爆发的过程从群落演替类型上来看属于次生演替。
(2)收割者(消费者)与生产者相互作用(捕食),导致物种不断增多,体现了不同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收割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生物,这就避免了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这是生态系统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进行自我调节的结果,使生态系统维持稳态。
(3)科学家们找到了一些证据来支持“收割理论”:比如在一个人工池塘中,放进捕食浮游生物的鱼,避免了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浮游生物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最终会使浮游生物的多样性增加。生物多样性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从多样的藻类群落中去掉海胆,会使某一藻类在该群落中占统治地位而遗传多样性下降。
22.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2)肉食和寄生性昆虫 捕食和寄生
(3)样方法
(4)可以改良土壤,增加土壤氮素含量,培肥地力(减少化肥的使用,减少了对土壤的污染);可防止水土流失,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增加物种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
22.【解析】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营养结构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
(2)分析表格可知,果园B中椿象等植食性害虫明显减少,而肉食和寄生性昆虫的比例明显增加,随着肉食和寄生性昆虫比例增加,通过捕食和寄生关系消灭害虫,属于生物防治。
(3)样方法适用于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生物,如植物、昆虫的卵、跳蝻等。
(4)根瘤中有丰富的根瘤菌,根瘤菌具有固氮的功能,可以改良土壤,增加土壤氮素含量,培肥地力(减少化肥的使用,减少了对土壤的污染);可防止水土流失,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增加物种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
23.
(1)生产者 低 环境容纳量
(2)水平 高 人工鱼礁区(未养殖)物种丰富度高,营养结构复杂,提高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牡蛎养殖区 ABC
23.【解析】
(1)海带是植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所以海带在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属于生产者。由于海洋中的生产者含量少,所以与陆地相比海洋的初级生产量较低,海洋牧场改善了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为生物提供更多的资源和空间,使得环境容纳量增大。
(2)海洋生物呈现镶嵌分布,这是水平方向上的差异,为群落的水平结构。人工鱼礁区(未养殖)物种丰富度高,营养结构复杂,提高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所以人工鱼礁区(未养殖)海域的生态系统稳定性较高。
(3)由于牡蛎的残饵被分解者分解,释放出N、P;牡蛎的粪便被分解者分解,释放出N、P ;藻类等被大量取食,N、P吸收减少等原因,导致牡蛎养殖区的海水富营养化程度最高,ABC符合题意。
故选ABC。
24.
(1)物质循环
(2)鼠兔作为捕食者,往往捕食数量多的物种,避免一种或几种生物占绝对优势,提高生物多样性
(3)增加 高大的莎草科植物被取食后,为低矮的毛茛科植物生长提供了更充足的阳光和空间,从而为鼠兔提供了更多的食物
(4)77
24.【解析】
(1)高原鼠兔为消费者,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有为植物传播种子和花粉、加快物质循环等。
(2)鼠兔作为捕食者,往往捕食数量多的物种,避免一种或几种生物占绝对优势,提高生物多样性,捕捉鼠兔后,对一些植物来说天敌数量大量减少,种群数量快速增多,在该生态系统中占据优势,导致其他种植物群数量减少。
(3)鼠兔主要取食毛茛科植物(阳生植物),牦牛主要取食更高大的莎草科植物,高大的莎草科植物被取食后,为低矮的毛茛科植物生长提供了更充足的阳光和空间,从而为鼠兔提供了更多的食物,因此高原鼠兔的种群密度会随着放牧强度的适当增加而增加。
(4)分析题意可知:调查一公顷范围内某种鼠的种群密度时,第一次捕获并标记 39 只鼠中有 5 只由于竞争、天敌等自然因素死亡,故可将第一次标记的鼠的数量视为39-5=34只,第二次捕获 34 只鼠,其中有标记的鼠 15 只,设该区域该种鼠的种群数量为X只,则根据计算公式可知,(39-5)/X=15/34,解得X≈77.07,面积为一公顷,故该区域该种鼠的实际种群密度大约为77 只/公顷。
25.
生物群落 浮游植物和水生植物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捕食和种间竞争 间接 平均值 种类和数量 无成形的细胞核 丰富度 这个做法不妥。大兴凯湖的浮游植物丰富度较小兴凯湖低,其抵抗力稳定性可能较弱;且大银鱼繁殖迅速,若打开泄洪闸,可能会造成大银鱼进入大兴凯湖后,造成大兴凯湖的原有营养结构被破坏,造成物种多样性降低,进而导致生态系统被破坏。(不能仅仅直接打开泄洪闸,打开泄洪闸之前需要对打开泄洪闸之后对大兴凯湖的影响做评估) ①控制污染源,减少外界向水体中排放污染物,减少水体中的N、P等无机盐。②增加本地可快速吸收N、P等无机盐的水生植物的量。
25.【解析】
(1)湖内所有生物构成一个生物群落。由图可知,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即浮游植物和水生植物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根据食物网可知,鲢可以捕食浮游动物,同时都以浮游植物为食,所以它们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
(2)兴凯湖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的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3)在不同采集点采集浮游植物,每个采集点收集三次,用显微镜对样品进行观察并计数,取三次统计的平均值,以确定单位体积中浮游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发现浮游植物以绿藻、硅藻和蓝藻为主。绿藻是真核生物,蓝藻是原核生物,与绿藻相比,蓝藻细胞结构的主要特征是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从图2中可以看出小兴凯湖的浮游植物的种类即物种丰富度高于大兴凯湖。
(4)根据资料分析可知,大兴凯湖的浮游植物丰富度较小兴凯湖低,其抵抗力稳定性可能较弱;且大银鱼繁殖迅速,若打开泄洪闸,可能会造成大银鱼进入大兴凯湖后,造成大兴凯湖的原有营养结构被破坏,造成物种多样性降低,进而导致生态系统被破坏。所以这种做法是不妥的。(不能仅仅直接打开泄洪闸,打开泄洪闸之前需要对打开泄洪闸之后对大兴凯湖的影响做评估)。
(5)湖中N、P污染物超标,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浮游植物大量的进行增殖。治理的关键是减少浮游植物的量和控制湖水中的N、P的含量,采取的措施主要如下:从根本上应该控制污染源,减少外界向水体中排放污染物,减少水体中N、P等无机盐,降低水体中的水华生物的容纳量;还可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增加本地可吸收快速吸收N、P等无机盐的水生植物的量,与水华生物竞争吸收无机盐;还可利用种间关系,适当增加以水华生物为食的本地鱼苗的量,用于捕食水华生物,减少水华生物数量(环境容纳量)。
26.
(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
(2)次生 抵抗力
(3)1300
(4)昆虫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 呼吸作用以热能形成散失
(5)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有益的方向 引入天敌或施用性引诱剂吸引雄虫将其消灭
(6)直接
26.【解析】
(1)甲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而且它们之间已经有了营养关系(食物链和食物网),因此该生态系统的结构还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
(2)从围湖造田到退耕还湖,滩涂生物群落发生很大变化,这种现象属于次生演替。
“退耕还湖、退耕还林”可以增大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3)生态系统能量的传递效率约是10%~20%,黄鼠狼捕食鸟和鼠获得的能量比为1: 3,则黄鼠狼的同化量增加4kg,至多消耗食物按食物链最长及传递效率10%计算,至多需要消耗草1÷10%÷10%÷10%+3÷10%÷10%=1300kg。
(4)乙图中A表示昆虫的同化量,B表示昆虫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同化的能量除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外,还有一部分用于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
(5)除草治虫可以减少农作物食物链中的竞争者跟消费者,使人类获得更多的能量,即除草治虫的目的是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有益的方向。
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天敌、人类获得、气候、食物等,因此可以采用引入天敌或施用性引诱剂吸引雄虫将其消灭等方式来进行生物防治。
(6)洞庭湖湿地举办观鸟节,引来大量游人及摄影爱好者,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27.
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自我调节能力 次生演替 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土壤中保留了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 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 持久而协调
27.【解析】
(1)大火导致澳大利亚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被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的限度的。
(2)根据次生演替的概念可知,火灾后,丛林被草本植物取代,该过程体现了生物群落的次生演替。人们相信,在烧毁的丛林中,很快会有其他植物迅速长成,原因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土壤中保留了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
(3)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大火使当地的生物多样性锐减,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有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可持续性发展的观念是针对全球性生态环境等问题形成的新思维,可持续性发展追求的是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
28.
农作物 农产品不断地输出使部分氮元素不能返回农田生态系统 合理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负反馈调节 信息传递 直接 能量多级利用 食物链
28.【解析】
(1) 生态系统的基石是生产者,农业生态系统的基石是农作物。氮元素随农产品不断地输出生态系统,但不能返回农田生态系统,所以需要施加氮肥。
(2)除草、灭虫,减少了杂草和害虫对能量的消耗,使生态系统的能量更多地流向农作物,即合理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3)黄色对蚜虫和鼠是物理信息,利用黄色物质吸引杀灭有害生物,利用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
(4)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有实用意义或对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都属于直接价值。以沼气池为中心的现代生态农业,增加和延长了食物链,使得动植物遗体、残骸和粪便中的的能量最终被人类利用,体现了能量多级利用的原理,提高了能量利用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