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2张PPT)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黄易的小说《寻秦记》中写道,主人公项少龙通过时光隧道从20世纪90年代的香港回到公元前221年之前的秦国,结识了赢政,展开了一系列的惊奇的人生历程。1.统一条件一、秦的统一①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②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①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②商鞅变法,奠定物质基础;③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④数代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前230年灭韩前228年灭赵前225年灭魏前223年灭楚前222年灭燕前221年灭齐秦字小篆策略:远交近攻、分化瓦解、各个击破(1)灭六国2.统一过程(2)拓展疆域②北击匈奴,收河套地区,连接并修筑长城北起阴山至辽东南至北向户西至临洮、羌中东至海暨朝鲜秦的统一,建立起“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Tao、羌中,南至北向户(代指极南的地区),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幅员辽阔的国家,奠定了此后历代疆域的基本版图。①征服南越,控西南夷3.巩固统一采取的措施①秦灭六国,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王朝;②征服南方越族地区,并加强对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③北击匈奴,修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①确立皇帝制度;“皇位世袭”“皇权至上”“皇帝独尊”;②三公九卿制(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彻底废除县制,实行郡县制,郡县两级行政机构,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县以下设乡、里和亭。统一度量衡、货币①统一车轨和文字 ②修驰道、直道 ③编制户籍④迁徙六国贵族豪强到关中、巴蜀等地 ⑤整顿社会风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中央集权中央垂直管理巩固国家统一③郡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分封制 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不能世袭,俸禄制地方有行政权、财权、军权,独立性强,易造成地方割据势力世卿世禄制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地方服从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实行郡县制的意义官员产生与中央关系性质贵族政治官僚政治①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巩固统治,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环境②打破传统分封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的基础,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③对以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焚书坑儒颁行法律秦的统一,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15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说说秦朝暴政的具体表现有哪些?1.穷奢极欲,大兴土木2.求仙访药,动众巡游3.开疆拓土,修筑长城4.徭役沉重,刑罚严苛5.焚书坑儒,钳制思想秦始皇焚书坑儒修阿房宫泰山封禅修建长城秦陵兵马俑秦朝肉刑二、秦的暴政01阿房宫仅前殿就有相当于三分二的故宫总面积!04秦直道,令大将蒙恬率数十万军工、民工突击修筑一条重要军事要道。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高速公路。03秦长城,每年征发民工40余万人。02秦始皇陵,修了30多年。动用徭役、刑徒72万余人。秦的“四大工程”秦始皇统治时期全国总人口不过2000万,其中成年男丁大约450万。为完成“四大工程” ,每年征调服徭役的男丁不下三百万。阶级矛盾激化1.大兴土木,劳民伤财死刑枭首:斩首后,将其首级悬木示众弃市:在闹市当众处死斩:分砍头和腰斩两种车裂:五马分尸定杀: 即将犯人投入水中淹死生埋: 又称活埋或坑杀绞: 用绳子将犯人勒死肉刑黥刑: 也叫墨刑,是在犯人脸上刺字劓刑: 割去犯人的鼻子刖刑: 斩去犯人的左右脚,或左右趾。一人有罪,灭绝其宗族。族刑有时株连到父族、母族、妻族。连坐连坐 一人有罪,全家、邻里或有关之人同受刑罚。族诛抽胁:可能是指抽筋拔骨铁桎束颈的铁钳2.刑法严苛,天下愁怨(1)焚书: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下令天下将非秦国史书,非《诗》《书》等诸子百家书籍全部焚毁。(2)坑儒:秦始皇以“或为妖言以乱黔首”罪名,将460 余名儒生方士坑杀。目的?为了钳制思想,加强统治。3.焚书坑儒,钳制思想丞相李斯曰:……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制曰:可。——据司马迁:《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影响:①钳制思想,摧残文化 ②激化社会矛盾,不利于社会发展,不利于国家长治久安。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焚书坑儒”产生的影响?3.焚书坑儒,钳制思想在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之后,秦始皇着手于思想和文化领域。公元前213年,秦始皇采纳丞相李斯建议,下令在全国范围内“焚书”,主要是焚毁民间收藏的《诗》《书》、记述六国历史的书籍和诸子百家著作。秦始皇后期为追求长生不老,命方士们为其寻求丹药。后来方士寻药不成,以卢生为代表辱骂秦始皇是一个昏庸无道的君主,不配享有长生不老的权利。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于咸阳郊外渭水边上活埋了方士和儒生共460多人。有认为坑杀的主要是方士,而非儒生。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时代与作者主观态度对历史叙述会有一定影响,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简要说明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焚书坑儒是否可信的看法?焚书坑儒,是一个用真实的焚书和虚假的坑儒巧妙合成的伪史。编造者,是儒家的经师,编造的时间,在东汉初年,编造的目的,在于将儒家的经典抬举为圣经,将儒生们塑造为殉教的圣徒,为儒学的国教化制造舆论。——李开元秦巩固统治的措施主要措施军事政治经济思想法律社会 管理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统一车轨、货币、度量衡等统一文字、焚书坑儒统一法律,以法为教编制户籍,迁徙贵族豪强,整顿社会风俗等南方:征服越族地区、加强对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北方:击退游牧民族匈奴的进攻;修筑万里长城。(一)大泽乡起义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史记·陈涉世家》qíngyì yuè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建立“张楚”政权。三、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材料一:《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胜占领陈后:“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材料二:《史记·项羽本纪》载:“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结合材料思考为什么陈胜建立的政权号称“张楚”?“张楚”,意味着张大楚国,以此号召楚地百姓。【思考】陈胜吴广领导的起义虽然失败了,但这一起义有什么历史意义?沉重打击了秦朝统治。其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统治。刘邦项羽(二)楚汉之争刘邦项羽进驻咸阳,废除秦法,“约法三章”,得民心进入咸阳,放纵部下烧杀抢掠,失民心广纳人才,势力壮大刚愎自用,众叛亲离,实力削弱取得胜利,建立汉朝最终失败,乌江自刎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相关成语:垓下之围、四面楚歌、十面埋伏材料:秦有天下……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也:亟役万人,暴其刑威,竭其货贿。……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柳宗元《封建论》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旁宫赋》探讨:秦因何而亡?秦亡于政而非亡于制课堂小结1.战国后期,荀子到秦国访问,“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观其士大夫……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这则史料可以用来佐证( )A.统一逐渐成为时人共识B.良好的吏治利于秦的崛起和统一C.百家争鸣局面即将结束D.秦国率先消除分封制带来的积弊解析:材料中“其百吏……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等信息反映出秦国良好的吏治,这种现象有利于秦的崛起和实现统一,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反映人们对于统一的态度,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百家争鸣局面的发展状况,排除C项;这种良好吏治不能佐证秦国率先消除分封制带来的积弊,排除D项。巩固练习B2.秦朝规定:皇帝自称朕、寡人等,皇帝发布的命令称制或诏,皇帝的印章称玺,帝母曰皇太后,嫡(妻)曰皇后。这些规定的目的是( )A.维护皇帝的独尊地位B.规范人们的日常用语C.确保皇位的顺利继承D.显示皇帝的与众不同解析:题干中的一系列规定,反映了秦朝在确立皇帝制度的同时,还建立了一系列的名位配套制度,这些名位和称呼只能由皇族独享,其主要目的在于维护皇权的独尊地位,故选A项。B项曲解了题干主旨。C项不能全面体现出题干的主旨。D项表述只是现象的反映。巩固练习A3.有学者指出:秦以后的官是皇帝的“雇员”,俸禄取自国家税收。官僚制度有严格的职务分工,职权分明,有职则有权,离职则无权,当官实际上成了一种职业。这体现了官僚政治( )A.取代世卿世禄制是历史的进步B.一定程度上防止皇帝个人专断C.有效维护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D.极大提高官吏的个人政治素养解析:由材料中“秦以后的官……俸禄取自国家税收……职权分明,有职则有权,离职则无权,当官实际上成了一种职业”,可见官僚政治有效维护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故选C;材料没有提到世卿世禄制,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官僚政治一定程度上防止皇帝个人专断,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官僚政治与官吏个人政治素养的关系,排除D。巩固练习C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从后来的历史看,秦帝国废弃了早先在诸国发展起来的写法众多的语言文字,代之以全中国都能理解的统一文字。这种文字所共有的性质,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统一的黏合剂。这说明秦统一文字( )A.有利于秦中央集权的建立B.促进了民族大交融C.对中国后来的民族统一影响深远D.有利于国家统一的实现解析:本题考查秦统一文字的作用。根据材料“这种文字所共有的性质,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统一的黏合剂”可知,秦统一文字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C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秦统一文字促进了民族大交融,但是与材料强调的对后世的作用不符,排除B项;统一文字是在秦实现国家统一之后,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巩固练习C5.春秋战国时兼并日趋剧烈。楚、晋、秦国已在边地重镇设“县”,尽管其长官最初多为世袭,但往往由国君直辖,与卿大夫的采邑不相同了。战国的“郡”最初是诸侯国的一种军区,所以其长官称“守”,即镇守者。上述材料说明( )A.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热衷建立郡县制B.郡县制源于诸侯国加强对地方军政控制C.郡县长官由国君直接任命承担军事任务D.大多诸侯国加强了中央集权解析:根据两则材料可知当时县与郡的出现都是服务于诸侯国的军事控制,故A正确。材料中无法得知是否“普遍”存在,故B错误。材料无法得知“郡”是否是在战国时期开始出现,事实上春秋已出现“郡”这种组织,但刚出现时尚未承担军事作用,排除C。因为国家没有统一,故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加强中央集权,中央集权制度尚未建立,故D错误。故选:A。巩固练习A6.由于秦之统一,从前华夏夷狄之分而治之之局面亦随即消融,而成为一个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之社会。全国人民生活于同一版图,沐浴于同一文化。这主要说明秦的统一( )A.使各民族生活习俗趋同B.扩大我国疆域并形成基本格局C.促使我国人口数量增加D.使中华民族遂融凝会合成一体巩固练习D7.鲁迅先生说:“始皇想皇帝传至万世,而偏偏二世而亡;赦免了农书和医书,而秦以前的这一类书,现在却偏偏一部也不剩。”其中“赦免了农书和医书”所指的历史事件是( )A.秦始皇下令全国统一文字B.秦始皇下令全国统一度量衡C.秦始皇下令修筑万里长城D.秦始皇发布焚书坑儒令解析:本题考查秦始皇焚书坑儒。秦朝统一后,秦始皇在思想上,实行“焚书坑儒”,几乎焚毁诸子百家的全部书籍,除了医书和农书,又坑杀很多名儒生方士,目的就是为了钳制人们的思想,强化统治,故选D项。巩固练习D8.有学者指出:当秦朝全新的政治形态在多种不同的文化类型中被怀疑、被否定时,它无法让秦朝统治下的人民获得自我身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于是,秦朝的二世而亡便成了必然性的结果。该学者认为秦朝亡于( )A.政治新形态被怀疑和否定B.未能实现文化心理的统合C.推行郡县制激化社会矛盾D.严刑峻法激化了社会矛盾解析:据材料“无法让秦朝统治下的人民获得自我身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可知,该学者认为秦朝文化认同的缺失导致秦朝灭亡,秦朝未能实现文化心理的统合,故选B项;A项从政治形态角度解读,不全面,排除;学者认为文化认同缺失导致秦朝灭亡,没有涉及郡县制和严刑峻法,排除C、D两项。巩固练习B9.楚汉战争时,刘邦入关后曾与关中人民“约法三章”,稳定局势,但是项羽凭借军事实力自封为霸王,封刘邦为汉王。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让相国萧何拾取秦律“宜于时者”作律九章,以安后方。据此可知( )A.民本思想帮助刘邦统一天下B.楚汉战争导致了社会的动荡C.楚汉战争推动秦律的发展D.项羽仍然保留了分封意识解析:“约法三章”“作律九章”等均体现了楚汉战争推动了秦律的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出民本思想,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楚汉战争推动了秦律的发展而非导致了社会的动荡,排除B项。霸王、汉王和分封制度无关,排除D项。巩固练习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