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2张PPT)4-1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 与社会保障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性质、地位、适用范围、基本内容和要求原因:(必要性+重要性)前提:生产资料公有制物质基础:生产力发展水平直接原因:劳动的性质和特点要素: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意义:一切要素活力迸发,优化资源配置原因: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措施:根本措施、制度基础、理顺关系、两个同步、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消除贫困收入途径:劳动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转移性收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怎么做①社会保险:核心;②社会救助:最后一道防线;③社会福利:最高层次;④社会优抚:特殊的社会保障含义:内容:是什么为什么意义:社会稳定、社会公平正义、社会健康持续发展措施:公平对待、量力而行、权责统一一、知识体系构建1:宏观把握(课前预习完成)国民收入的分配的基本逻辑1.谁创造社会财富(国民收入)?2.由谁分?分给谁?3.怎么分?企业和劳动者创造由谁分:初次分配——主要是企业——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再分配—— 国家(通过财政)——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分给谁:分给政府、企业和个人(分别构成:政府收入、企业收入和个人收入)国家应当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收入关系,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体现效率也要促进公平。第三次分配以慈善、捐赠等公益活动为主要表现形式)。【社会力量——社会机制发挥作用】聿见思政统编新教材教学网 www. 原创作品企业(利润)政府(税收)个人(工资)二、考点梳理:考点一: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考点(一):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我国现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及其原因(1)现实原因:(2)直接因素:生产生产资料所有制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分配分配方式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决 定决 定决 定在一定时期内,社会所创造的国民收入要在政府、企业、个人之间进行合理分配,分别形成政府收入、企业收入和个人收入,以满足不同的社会需要。2、按劳分配为主体:按 劳分 配(1)性质: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公有制经济范围内)(2)基本内容和要求:①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必须参加劳动;②在作了必要的扣除后,以劳动者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对个人进行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3)具体形式①在公有制企业、公有制控股的股份制企业中以及国家机关,公有制事业单位的职工工资、奖金、津贴。②集体经济中农民自己经营所承包土地获得的收入属于按劳分配所得(4)为什么(重要性+必然性)思考:公有制为什么一定要按劳分配,有什么积极意义?为什么不选择平均分配或者按需分配呢?(4)为什么要实行按劳分配 (重要性+必然性)效率+公平A:重要性(意义):对劳动者:有助于调动劳动者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提高效率)对社会:从根本上否定了剥削制度,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体现公平)前 提:物质基础:直接原因:生产资料公有制 (社会占有,社会分配)生产力发展水平 (不高,不能按需分配)劳动的性质和特点(谋生手段、存在差别,不能平均分配)B:必然性:由一定的经济条件决定的3、按生产要素分配类别 对应形式 意 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劳动要素 在个体、私营、外资企业中劳动者获得的工资、奖金和津贴收入 有利于让一切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推动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发展资本要素 储蓄存款、债券的利息、股息或股本转让所得 、私营企业主的税后利润 土地要素 土地、房屋的租金和转让金 知识要素 智力成果,如出版著作、绘画等获得的收入 技术要素 技术入股、专利使用和技术转让的收入 管理要素 企业管理人才凭借管理才能和贡献参与分配的方式 数据要素 数字经济下,数据的收集、使用和转移产生的价值 注:体现了国家对生产要素的尊重,但易导致收入差距拉大。归纳比较1:比较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名 称 比 较 按劳分配 按生产要素分配区别 适用 范围体现地位联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有制与非公有制)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体现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在我国所有分配方式中居于主体地位是我国分配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①均由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和客观经济条件决定;②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③都体现了效率与公平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集体经济及其控股企业4、我国居民收入来源多样化及其原因----- 我国现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使我国居民收入来源多样化。(原因)劳动性收入 是指通过劳动所获得的收入,包括工资、奖金、津贴等财产性收入 是指通过自己所拥有的各类财产获得的收入,包括银行存款所得的利息、房屋出租所得的租金等从个人获取收入的途径看,可以分为:经营性收入 指通过生产经营活动所获得的收入(如开小店、摆小摊、家庭作坊、私营企业的纯收入等)转移性收入 指国家、单位、社会团体对住户各种经常性转移支付和住户之间的经常性收入转移,包括养老金、社会救济和补助、政策性生产补贴、政策性生活补贴、救灾款等(2)不能认为“按劳分配意味着等量劳动必然获得等量报酬。”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与本企业的经济效益密切相关。(1)按劳分配的形式:①公务员、公有制企事业单位的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等。②国有控股的股份制企业中的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等。③农村集体经济中的“联产计酬”:农村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农民承包本村土地获得的收入。特别注意:(3)不能认为“公有制范围内只有按劳分配,不存在其他分配方式”。按劳分配≠公有制中的分配。按劳分配只存在于公有制经济中,但公有制经济中除了按劳分配,还存在按生产要素分配、福利性分配、社会保障收入。(4)按生产要素分配≠非公有制经济中的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既可以与非公有制经济相适应,也可以与公有制经济相适应。(5)我国农村的所有制形式是集体所有制,因此农民承包土地获得的经营收入属于按劳分配,农民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获得的收入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中的按土地要素分配。拓展:正确认识“三权分置”下农民收入的分配方式(1)农民自己经营所承包土地获得的收入:(4)农民流转土地所得收入:(3)农民到流转后获得经营权的公司去打工所得收入(2)农民的种粮补贴收入(5)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包括:属于按劳分配所得,也属于合法的劳动收入属于按土地要素分配收入,也属于财产性收入,同时属于合法的非劳动收入。属于按劳动要素分配收入属于转移性收入土地补偿收入、红利收入、租金收入和集体土地财产收入,或者是租金、土地征用补偿和土地转包收入。4、收入与劳动(1)关系:①弘扬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社会风尚。劳动是财富的源泉,我们获取的任何收入归根结底都来自劳动创造。(2)要求:②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劳动观。③鼓励全体劳动者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致富考点一: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考点(二):完善个人收入分配基尼系数:判断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一)为什么要完善收入分配?1、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收人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新教材47)2、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有利于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收入分配关系。3、利于调节收入差距,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公平正义;这有利于让一切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推动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发展(二)怎样完善收入分配(措施-重点)1、根本措施:发展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增加社会财富和居民收入奠定物质基础----“做大蛋糕”考点(二):完善个人收入分配国民收入国民收入2、制度保障: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收入分配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健全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分好蛋糕”考点(二):完善个人收入分配(二)怎样完善收入分配(措施-重点)3、重要举措:实现“两个基本同步”①居民收入增长 和 经济增长基本同步②劳动报酬提高 和 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注:个人收入的提高要以劳动生产率提高为基础。P48(1)要努力提高居民收人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4、在初次分配方面,(2)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3)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探索多种渠道增加中低收人群众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5、在再分配方面:---要加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的调节力度。---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6、要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慈善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体现了社会成员更高的精神追求,-----是对初次、再分配的有益补充,有利于缩小社会差距,完善收入分配体系。小结: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的措施★根本途径制度保证两个同步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 发展生产力,坚持高质量发展,为增加社会财富和居民收入奠定物质基础 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收入分配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健全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 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 要努力提高居民收人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增加低收人者收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探索多种渠道增加中低收人群众要素收人,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 要加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的调节力度,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人,取缔非法收人。 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三次分配(形象记忆图):区别 初次分配 再分配 第三次分配分配领域分配主体分配手段收入表现形式物质生产领域全社会范围内企业(市场)国家(政府)主要是企业职工工资(调整、增长机制)、最低工资标准)农民的生产经营收入等个税、社保支出、社会救助、财政转移支付(住房补贴、价格补贴)等注意6:区分三次分配的方法社会(企业或者个人)全社会范围内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表现为劳动性、财产性、经营性收入表现为转移性收入表现为转移性收入THANK YOU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