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年北京高考语文记背手册05(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结构技巧)清单一 修辞手法1.【比喻】含义: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比喻有突出事物(意象)的情态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类型 结构 比喻词 例句明喻 本体+比喻词+喻体 像、好像、似、仿佛、犹如、宛如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暗喻 本体+比喻词+喻体 是、简直是、成了、变成 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上之风,必偃借喻 喻体(只出现喻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作用:①生动形象,突出事物特征;②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便于读者理解;③引发读者联想,激发读者共鸣。例句:“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赏析: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抒发了诗人对山水的热爱之情。例句:“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赏析:“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镜”,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2.【比拟】含义:分拟人和拟物;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写或把人当作物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这种辞格叫作比拟。被比拟的事物称为“本体”,用来比拟的事物称为“拟体”。一般比拟只出现本体,不出现拟体。类型 概念 例句拟人 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拟物 把人当作物 使人具有物的情态或动作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把A当作B 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 朵朵花瓣翱翔在风中作用:①生动形象,突出事物特征;②赋予无生命的事物以生命,赋予无情感的事物以情感,使事物形象化,显得生动活泼;③便于抒情,激发读者想象,增强感染力。例句: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赏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用“先偷眼”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再用“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对梅的喜爱而至销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表现到极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对梅花的喜爱之情。例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赏析:这首诗一反前人写法,不以杨柳的细柔形象来形容美人身材苗条,而是用拟人的手法,让杨柳化身为美人“碧玉”出现,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杨柳的婀娜多姿。3.【借代】含义: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整体,具体代抽象,特征代替人。类型 概念 例句特征代本体 用借体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 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部分代整体 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分代替本体 樯橹灰飞烟灭整体代部分 用事物整体代替其中一部分 读点鲁迅具体代抽象 用具体事物代替抽象事物 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抽象代具体 用抽象事物代替具体事物 正义是杀不完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专称代泛称 用具有典型化的人或事物的专有名称代替本体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作用:①将抽象生硬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便于读者理解。②突出事物特征,强调重点,增强形象;③具有回避掩饰作用,委婉含蓄,耐人寻味;④使语言简洁精练,以少胜多。有些复杂概念不易称说,表达者就用一些简单的概念代替。⑤古诗忌讳同词重复,诗人为避免同词重复,多用借代,使语言富于变化;⑥使语言变得幽默诙谐,达到讽刺的效果;⑦使音律和谐,有时为了满足诗词对仗、押韵的要求,需要改换事物的名称。例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赏析: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指叶和花,写出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含蓄委婉地抒发了词人对韶华易逝的悲叹之情。例句:“终岁不闻丝竹声”(白居易《琵琶行》)赏析:诗中以“丝竹”代音乐。例句:“门前冷落鞍马稀”(白居易《琵琶行》)赏析:诗中的“鞍马”代“客人”。例句:“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赏析:诗中以“杜康”代酒。 4.【夸张】含义: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类型 概念 例句扩大夸张 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很“大”“多”“强”等的夸张形式 ①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②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缩小夸张 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很“小”“少”“弱”等的夸张形式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超前夸张 在时间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呈现出来 话还没说出口,我就知道他要说什么了作用:①突出事物的特征,激发读者联想;②表达褒贬好恶,引起读者共鸣;③生动形象,新颖奇特。例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赏析: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诗人因愁生白发,且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生动形象地表达出诗人愁思的深重。5.【对偶】含义: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种类 释义 例句正对 从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事理,表示相似、相关的关系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反对 上下句表示一般的相反关系或矛盾对立关系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串对 (流水对) 上下句意义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作用:①句式整齐,音节匀称,抑扬顿挫,音乐感强;②概括力强,意义集中含蓄,表意凝炼;③读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便于吟诵,便于记忆。例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赏析: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全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且对得圆润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使人觉得气象万千。读起来抑扬顿挫,从而更能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例句:“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李华《春行即兴》)赏析:这首诗的第三、四句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6.【排比】含义: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作用:①强调内容,增强说服力;②强化抒情,增强感染力;③造成气势,增强表现力;④逐层深入地阐说事理,深化内容。例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赏析: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7.【反问】含义: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又叫“激问”,但它只问不答,把要表达的确定意思包含在句内。常用肯定形式表示否定,用否定形式表示肯定。反问也是无疑而问。作用:①加强语气,显得义正辞严,引起读者注意;②使句式富于变化,打破平板,增强表达效果。例句: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题乌江亭》赏析: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使诗句语气冷峻。诗歌以史实扣题,指出项羽的失败实在是历史的必然。例句:“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例句:“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例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8.【设问】含义: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设问是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导读者注意和思考问题。作用:①通过自问自答,强调思想内容或情感态度;②引起读者注意,令人深思,发人深省;③能辅助反映思维过程,起廓清思路、提纲挈领的作用。④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例句: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阿鲁威《﹝双调﹞蟾宫曲》赏析: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以“谁是英雄?”一句引入,接着诗人自己作答,点明题旨,总领下文。诗人抓住“酾酒临江”“赤壁东风”和“八阵图”等典型事件,言简意丰地塑造了曹操、周瑜、诸葛亮的英雄形象。全曲写得沉郁奔放,与所吟人物的胸襟抱负暗相契合。9.【互文】含义:指诗文的相邻句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一种修辞方式。互文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上文里含有下文将要出现的词,下文里含有上文已经出现的词。作用:①使语句精练,形式整齐,避免拖沓累赘。②使语句对称和谐,含蓄、互补,扩大了意义的容量。③使诗文音调明快,增强了诗文的音韵美。例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赏析: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句中“秦、汉、关、月”四个字是交错使用的。不能理解成“月亮还是秦时的月亮,边关还是汉朝的边关。”而应解释为“秦汉时的明月和秦汉时的边关。”即“明月依旧,关塞依旧,却物是人非。”更让人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悲怆。例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例句:“主人下马客在船,举杯欲饮无管弦。”例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10.【通感】含义:通感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作用:①化抽象为具体形象,突出特征,增强表达效果;②调动读者多种感觉,激发联想,耐人寻味;③使行文活泼,新颖奇特,不拘一格。例句: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赏析: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具体形象。因为冷的色调和冰凉的水给人的感觉是一致的,所以“夜色”和凉水一样,可以靠人的五官去感受。诗人将视觉转化为触觉,生动形象地抒写了一个失意宫女的孤独生活和凄凉心情。11.【叠词】含义:为了表达的需要,将音形义同一的字连接合用在一起。作用:①形象性,可使所描绘的自然景色或人物特征更加形象;②确切性,叠字既可以摹声,又可以摹色,使表达的意象更加确切;③音乐性,叠字可使诗的音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④使思想感情的表达更为绵密曲折。例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赏析:运用了叠词的修辞手法,“寻寻觅觅”,侧重写动作,心神不定,怅然若失;“冷冷清清”,侧重写感受,孤单寂寞,形影相吊;“凄凄惨惨戚戚”侧重写心境,悲惨凄凉,终日愁苦。三者用“情”贯穿在一起。在内容上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词人自己遭受不幸后的精神状态。在声律上急促跳动,铿锵有韵,有节奏感。几组叠词奠定了一种悲凉的感情基调,渲染了词人晚年孤苦无依的生活情景,抒发了词人内心深处的孤独凄凉。12.【衬托】含义: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作用:突出正面或反面、或相异的事物的主体,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使文章的中心思想深化。种类 释义 例句正衬 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用“高的”衬托“更高的”,用“好的”衬托“更好的” ①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②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③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反衬 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矮的”衬托“高的”,用“坏的”衬托“好的” ①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②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13.【对比】含义: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作用:对比可以使客观存在的对立统一关系表达得更集中、更加鲜明突出。注意:运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该有互相对立的关系,否则是不能构成对比的。种类 概念 例句 赏析两体对比 把两种根本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对照,起到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的作用 ①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是臧克家为纪念鲁迅而作。对比鲜明,歌颂了“永远活在人们心里”的人,讽刺了“行尸走肉”般的人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把统治阶级的穷奢极欲和劳苦大众的悲惨遭遇进行了对比,突出了地主阶级和劳动人民这两个不同阶级迥然不同的命运,表现了封建社会尖锐的阶级对立一体两面对比 把统一事物正反两个方面并举出来,相互比较 ①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政权之所以能兴盛,在于顺应民心;政权之所以废弛,是因为违逆民心。通过对比,体现顺应民心的重要性14.【反复】含义:反复是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段落的修辞手法。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 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词语反复。为凸显某种感情或某种行为,连续两次以上使用同一词语,达到强调的目的。词组或句子反复。有时为了表达内容或者结构安排的需要,要连续两次以上使用同一个词组或句子。①词语反复。为凸显某种感情或某种行为,连续两次以上使用同一词语,达到强调的目的。②词组或句子反复。有时为了表达内容或者结构安排的需要,要连续两次以上使用同一个词组或句子。③语段反复。在诗歌和小说中最为常见。连续反复:接连重复相同的句子或词语,中间没有其他词语出现。例句: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间隔反复:相同词语或句子的间隔出现,即有别的词语或句子隔开。作用:①反复咏叹,使形象鲜明,思想突出,表达强烈情感;②增强语气或语势,增强感染力;③使格式整齐有序,前后呼应,回环起伏;④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旋律美。例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赏析: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巴山夜雨”重复使用,构成了音调和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也含蓄曲折地表达了作者的寂寞相思之苦。例句:“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欧阳修词《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例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15.【用典】用典是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说明自己观点的一种修辞方式。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联想翩翩等作用,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对于鉴赏者来说,如果不了解典故的含义,就不能很好的读懂这些诗歌,更谈不上鉴赏。所以必须对作品中的“典故”有个初步的理解,透过原来典故中的本意进而理解出用典后所表达出的新的含义。用典有明用,也有暗用。例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赏析:词人以廉颇自比,表示自己虽老却不忘为过效劳的忠贞之情。一般而言,古诗词中的用典有以下几种情形:①化用前人语句。如,《孟子》中的“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为杜甫点化,在《咏怀五百字》中写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②引用神话故事。如,李贺的《李凭弹箜篌引》,有“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有“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还有“吴质不眠倚佳树,露脚斜飞湿寒兔”的诗句,都是形容李凭弹的好。引用神话传说,能增强诗词的艺术表现力,构成奇特的艺术境界。③运用历史故事。比如,汉文帝(刘恒)爱贾谊之才,将他从长沙招回,在宣室接见,而李商隐写《贾生》,却用“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的诗句,讽刺汉文帝不能真正重用贾谊,这是对汉文帝接见贾谊的反用。通过反用,实则慨叹自己的怀才不遇。再如《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三、四句借用飞将军李广的典故,《史记·李将军传》中说:“(李)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清人沈德潜认为这首诗“盖言师劳力竭,而功不成,由将非其人之故;得飞将军备边,边烽自熄”。因此,三、四句是借用飞将军李广的典故,对当时领兵远征的主将进行了批评。17.【双关】含义: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方式。分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谐音双关:利用音同或音近的条件使词语或句子语义双关语义双关:利用词语或句子在语境中形成的双重含义造成的双关作用:①言在此而意在彼,表意委婉,含蓄隽永;②能增强抒情效果,耐人寻味;③使语言生动活泼,幽默风趣;④丰富诗歌内容,使其具有多层意蕴,耐人咀嚼。例句: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赏析: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诗中“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女子听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男子在对她唱歌言情,但传情很含蓄,给女子的感觉是“道是无情却有情”。表情达意含蓄委婉,耐人寻味。例句:“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赏析:词中的“杨柳”表面上指杨花柳絮,实际上象征杨开慧和柳直荀两位烈士。例句: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李白《春四》赏析:这是一首较为著名的描写男女情长的诗,写出了在秦地的思妇内心的独白。诗人语义双关,用抒自然之春天,理喻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又以“丝”(思)、“枝”(知)谐音,连接异地男女之间的思念情怀。18.【顶真】含义:指上句的结尾与下句的开头使用相同的字或词,用以修饰两个句子声韵的修辞手法。作用:①环环紧扣,引人入胜。便于揭示事物间严密透彻的本质。②用于议事说理,能收到谨严、周密的效果;③用于状物叙事,可把复杂的事物讲得条理清晰;④用于抒情写意,便于抒发气势贯通的感情,格调清新。例句: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湘水上,女罗衣,白云堪卧君早归。——李白《送刘十六归山白云歌》赏析:运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全诗寄情于景,通过对“白云”“湘水”等景物的描写,环环相扣,引人入胜,抒发对友人的依依不舍和无限关怀的深情。19.【回文】含义:把相同的词汇或句子,在下文中调换位置或颠倒过来,产生首尾回环的情趣。例句: 落雪飞芳树,幽红雨淡霞。薄月迷香雾,流风舞艳花。(清·黄伯权《茶壶回文诗》)其诗又可回读为:花艳舞风流,雾香迷月薄。霞淡雨红幽,树芳飞雪落。一个句子如果正着读和倒着读的表述完全一样。例句:①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②心清可品茶,茶品可清心。20.【层递】含义:指把三个及三个以上有深浅、先后、大小等层次关系的语句,依序加以排列,称为层递。层递修辞法可分为递升与递降两种。递升:把事物依照由小渐大、由近渐远、由短渐长、由浅渐深、由易渐难的顺序排列,也可称为阶升、递增。例句: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递降:将事物由大渐小、由远渐近、由难渐易、由长渐短、由深渐浅,依序排列,又可称为递减、阶降。清单二 表现手法表现手法 含义 赏析直接抒情 也称直抒胸臆,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 例句: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分析:直截抒发了诗人甘愿为天下贫寒的知识分子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借景抒情 即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 例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 分析: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融情于景 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 例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分析:故人的身影越来越远,最后完全消失,滚滚的江水有如对友人的不断思念。情景交融 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 例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 分析:表面上是写景,而实际上则隐寓着诗人的一种超脱尘世、热爱自然、远离官场的感情境界。在这里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已分不开哪是“景”,哪是“情”。托物言志 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作者的某种抱负和志趣。这类诗写的是“物”,言的却是“志”,“物”与“志”是有机统一的。 例句: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墨梅》) 分析:此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样的高洁、淡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借古讽今 是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今的人、事和时代。 例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 分析:作者借写南朝佛教盛行,来暗讽唐朝统治者大兴佛教、不顾百姓民生的社会现实。虚实结合 “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例句: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 分析: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景。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动静结合 指构成画面的事物有的是动态的,有的是静态的,二者有机的结合在同一个画面和情境之中。在艺术创作中,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 例句: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 分析:前三句着力刻画都在一个“静”字,末句写大鱼跃出水面的“动”,与前三句的“静”对比鲜明,这里是以动衬静,更见其静。抑扬结合 先从反面着笔,加以贬抑否定或肯定,而后透露出自己的真实意图。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其作用是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两相对照,形成起伏之势,给读者强烈印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例句: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贾生》) 分析:欲抑先扬,诗的前两句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若渴,虚怀若谷,和对贾生的赞叹。后两句却道出,原来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虚席”,不是为了寻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讽刺辛辣,感慨深沉,非抑扬而不能达到此效果。点面结合 所谓“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其实也就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例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分析:“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从“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正侧面描写 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 例句: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王昌龄《从军行》) 分析: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细节描写 对事物的一笔一画的精雕细刻,相对于白描,细描也可以称为工笔。 例句: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杜甫《春夜喜雨》) 分析:抓住典型细节,工笔细描,精妙传神地渲染出春雨迷蒙、色彩迷离的氛围。白描 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纯用线条勾画,不用渲染烘托。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的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例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北朝民歌《敕勒川》) 分析:就是对草原景象的白描,显得简洁有风骨,写出了草原的壮美,点染出牧民的生活。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 写喜乐的景物与欢快的氛围,往往反衬出男女主人公不合于时,寂寞失落的情绪。 例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分析:以乐景衬哀情;诗人看见繁花烂漫,反而痛苦流泪,听到鸟鸣也感到心惊;强烈表达了诗人忧国忧家之情。象征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 例句: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分析:整首诗作者以石灰为喻,托物言志,表面看句句写石灰,实际是借助石灰象征自己为报效祖国,甘愿经受苦难和不怕牺牲、勇于献身的高尚情操。对比(对照)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例句: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里,不及人间自在啼。(欧阳修《画眉鸟》) 分析:前两句(写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后两句(写陷入囚笼,失去了自由的画眉)构成对比,结构明晰。表达作者对禁锢思想、束缚人才现象的抨击和对言论自由、解放人才理想的向往。衬托(烘托) 为了突出主体的人物或事物,用客体的人物或事物去作陪衬,以宾衬主,以彼衬此。这种手法就叫衬托。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类。 例句: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分析:作者以“人闲”的静谧气氛,来衬托“落花”的飘摇风致,以鸟鸣来衬托夜间春山的空寂。通感 通过联想,调动起各种感官去感知事物,以易于对抽象的香、味、声、情的感知。运用新颖别致的通感,能形象地具体地去感知某些抽象陌生的事物。 例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分析:将无以言说的“闲愁”用可视可感的三样景物来烘托,透露出“闲愁”之多。渲染 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用于艺术创作,是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的行为、心理描写、形容或烘托,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的一种表现手法。 例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分析:前两句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联想 是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例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分析: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想象 是一种形象思维过程,具有创造性和浪漫色彩,想象虽然也是由具体事物引起的,但设想(假想)出来的内容比较丰富,一般都有具体的形象化的情景描写,而这些形象化的情景是眼前看不到却又合情合理的。 例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雨夜寄北》) 分析:运用想象手法;诗人想象未来团聚时刻的情景; 反衬出今夜的苦,增添了重聚时的欢乐,含蓄隽永,余味无穷。用典 用典有用典故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典故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等等和愿望,属于借古抒怀(讽今)。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例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分析:末句运用了南朝陈后主所作亡国之音《玉树后庭花》的典故。 例句: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分析:此句出自杜牧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一句,词人复加运用,便觉尺幅千里,饶有余不尽之情致,而嗟叹之意,千古弥永。起兴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起兴,先用别的事物发端,引出所要歌咏的事物)。 例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国风·周南·关雎》) 分析:此诗以雎鸠之“挚而有别”,兴淑女应配君子。清单三 表达方式【记叙】含义: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作用: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例句: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赏析:通过记叙抒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从而抒发诗人矢志报国的信念。 【描写】含义:用生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作具体描刻画。作用: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例句: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赏析:通过描写,生动地再现了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拨剌的响声的画面,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例句: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赏析:通过描写,生动地再现春天夜晚的寂静无声,桂花慢慢凋落,四处无人,春夜的寂静让山野显得更加空旷。“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动写静,一“惊”一“鸣”,看似打破了夜的静谧,实则用声音的描述衬托山里的幽静与闲适:月亮从云层中钻了出来,静静的月光流泻下来,几只鸟儿从睡梦中醒了过来,不时地呢喃几声,和着春天山涧小溪细细的水流声,更是将这座寂静山林的整体意境烘托在读者眼前。描写角度点面结合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远近结合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感官结合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动静结合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声色结合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正侧结合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白描 父耕原上田,子刷山下荒。细节描写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议论】含义:对人和事物的好坏、特点、等发表作者的意见。作用:表现作者的观点态度,突出诗歌的主旨,使诗歌的主题鲜明、深刻。例句: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赏析:最后两句,通过议论,表达了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例句: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赏析:最后两句,通过议论,表达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抒情】含义: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喜怒等主观感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①直接抒情:作者直抒胸臆,直接表达情感。②间接抒情:借助景。乐景写乐情,乐景写哀情,哀景写哀情,哀景写乐情。借助物。托物言志。作用:鲜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有利于深化诗歌的主题。例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赏析:此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尤其“感时花溅泪”一句,诗人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会增添内心的伤痛。通过景物描写,移情于物,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例句: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赏析:“京口瓜洲一水间”写出了京口和瓜洲距离之短及船行之快,流露出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情;“钟山只隔数重山”写诗人回望居住地钟山,依依不舍之情油然而生;“春风又绿江南岸”描写了春意盎然的江南景色:“明月何时照我还则再一次强调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说明】含义:对诗句做解释说明的句子。作用:使诗歌前后内容连贯,便于读者理解。这种手法在诗歌中较少使用。例句:家中厌鸡食虫蚁,不知鸡卖还遭烹。——杜甫《缚鸡行》赏析:家中的人怕鸡吃掉蚂蚁之类的小虫,有伤生灵,所以要卖掉小鸡。然而诗人却想,鸡卖出去不是也要遭受宰杀的厄运吗?这一句说明了小鸡被卖的原因以及作者希望放掉小鸡的原因。清单四 结构技巧古代诗歌在行文安排与结构处理上都是挺讲究的。结构上的“起—承—转—合”,行文上的由“景”到“情”,由“景”到“理”,由“事”到“理”,都显示出诗歌行文结构上的艺术。即行文架构的严密、思路的清晰、写景抒情的浑然一体等。古诗中行文结构的考查角度,包括诗眼与诗题的暗合,上下诗句内容的衔接、过渡、铺垫,首尾或前后题意的照应,叙事与抒情议理的转折,以及近体诗的“起承转合”等。文章在结构上一般有三种层次关系:相承 它包括承接关系和递进关系,通常表现为:由叙事到议论或抒情,由写景到议论或抒情。相并 它包括并列关系和对照关系,通常有并列式、对比式等。相属 它包括总分关系和分总关系。材料组织的方式有以下几种:① 从时间上组织材料。② 从空间(场面)上组织材料。③ 以物件(观察点)为中心组织材料。④ 以情感或认识的过程来组织材料。⑤ 由实到虚、层层深入组织材料。构思篇章的技巧有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铺垫、过渡铺垫、层层铺垫、设置线索、烘托铺垫、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层层渲染、先总后分、先景后情、欲抑先扬或欲扬先抑等。开头句 ①点明题目;②开门见山;③总领全文;④为下文作铺垫,与下文形成对比、反衬,使文章有波澜;⑤交代思路等。中间句 过渡;②照应(呼应);③转折(换);④总结。结尾句 点明中心;②升华主题;③呼应开头;④收束全文;⑤引人深思等。古诗行文常用结构手法有:1.铺垫:铺垫是为主要人物的出场或主要事件的发生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渲染的技法。铺垫是重要情节的基石,能增加情节张力,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2.照应:诗人在描写、叙述过程中,对后面要表现的内容,在前面适当的地方提示或暗示一下,而后面应与前面呼应。这种结构特点可以使作品结构严谨,脉络分明。3.以小见大:以小见大指以局部见全体,以有限见无限,以小景物传达大境界,以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4.卒章显志:诗人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5.以景结情: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6.重章叠句:指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现手法。作用在于渲染气氛,深化主题,增强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使感情得到尽情的抒发。7.抑扬:在褒贬人、事、物的时候,常对要褒的先写其不足,对要贬的先写其长处,这种手法就是抑扬。抑扬可分两种:欲扬先抑法和欲抑先扬法。8.“起承转合”“起”:起句为一诗之首,地位很重要。往往有统帅全诗內容,奠定感情基调,渲染气氛、营造某种氛围的作 用,主要有两种切入角度:(1)开门见山,直陈胸臆,一起句就道出诗的主旨或概括诗的内容。单从诗句上看似乎平淡无奇,实似引弓待 发,往往笔锋一转,便如悬崖飞瀑,一泻而下,称之为“造势 ”。(2)由写景入手,先造出一个切合主题的环境,然后因景生情,依景叙事,带出词的主体部分来,称之为“造 境 ”。“承”:承句与“起 ”句语意关联极为密切。它不是对“起 ”句简单的重复,而是“起 ”句的延续、深化, 两句之间的意思可互为佐证。在结构上,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般而言,承句多为写景或事。“转”:“转 ”是指结构上的转折,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如杜甫《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由颔联写景转而抒情,尽情抒发自己羁旅漂泊之苦,晚年抱病登台 的孤独。关注“转”句,能使我们尽快明了作者思路,它也是我们体察诗歌主旨的重要线索。所以诗歌的“转”句 最为关键,而诗歌命题也常在“转”句上做文章。“合”:“合”是诗人思想感情抒发的凝结点,常常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照应开头、照应题目的作用。从内容上说,“合”句是我们了解诗人感情、解读古诗主旨的最重要所在。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