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2024-2025学年高一政治统编版必修一随堂测试(含部分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2024-2025学年高一政治统编版必修一随堂测试(含部分解析)

资源简介

2.2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2024-2025学年高一政治人教统编版必修一随堂测试
一、单选题
1.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战乱使更多的农民被豪强地主所控制,他们不仅要为地主耕种土地,缴纳地租,而且要服劳役,战乱时则被武装为私兵。但是,他们又都有自己的财产,并且不像奴隶那样可以被买卖。下列符合该时期社会生产关系状况的是( )
①农民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少量土地
②地主完全占有土地,收取农民地租
③君主专制,等级森严
④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中共八大提出的主要任务是( )
A.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C.进行阶级斗争 D.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3.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但在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成为崭新的历史课题,我们应该( )
①照搬苏联建设的经验
②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
③立足中国的具体实际
④彻底废除不平等条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标志着我国终于完成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其历史意义在于( )
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②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社会生产力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
③中国在世界上站起来了而且强起来了
④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5.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是分为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步骤。对“两个步骤”关系理解正确的是( )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
②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③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决定中国革命必须分两个步骤
④中国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这两个革命阶段必须互相衔接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1961年1月,党的八届九中全会召开,正式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标志着“大跃进”运动实际上已被停止,国民经济开始转入调整的新轨道。同时,毛泽东号召全党恢复实事求是、调查研究的作风。这一时期( )
①制定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②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③结合新的实际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④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毛泽东同志在总结中国革命时说:“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人民在救亡图存斗争中顽强求索的必然产物,也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个鲜明界线。这说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
①使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有了光明前景
②使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发生变化
③深刻改变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进程和理论逻辑
④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确立以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在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进行了艰辛探索,形成了一系列重要思想理论成果。这些思想理论成果( )
①指导制定并实施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②不断探索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
③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主心骨的地位
④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9.“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也。”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
①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为标志
②是社会主义国有经济迅速发展的必然要求
③得益于当时有利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国际形势
④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初期,有些人不了解中国历史、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党内出现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曾使中国革命几乎陷于绝境。这告诉我们( )
①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发展
②要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③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不可能解决中国实际问题
④中国革命和建设没有现成的答案和经验可以遵循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关于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毛泽东强调:“国家和工厂,国家和工人,工厂和工人,国家和合作社,国家和农民,合作社和农民,都必须兼顾,不能只顾一头。”“把什么东西统统都集中在中央或省市,不给工厂一点权力,一点机动的余地,一点利益,恐怕不妥。”由此可见( )
①社会主义重视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②社会主义注重国家内部利益关系的协调
③社会主义能有效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④社会主义能有效调动全体人民的积极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下表呈现了1952年-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结构情况,由图表信息可知( )
时间 公有制经济 私营经济
1952年 20.6% 78.7%
1956年 85.6% 14.2%
①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②新中国在民主政治建设上取得了重大成就
③基本上建立了独立且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④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基础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3.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党在今后的根本任务。会议强调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基本完成的情况下,国家的主要任务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全党要集中力量去发展生产力。可见这次大会( )
①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②尊重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③推动生产力适应了生产关系的变化
④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准备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4.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相同
②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③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无必然联系
④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5.人民英雄纪念碑文:“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碑文中的“人民革命”是指新民主主义革命。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相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两者所属的革命范畴和结果相同
②两者的革命任务和革命前途相同
③两者最具决定意义的革命领导权不同
④两者所处的基本国情和社会性质相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习近平向德国总理朔尔茨介绍了中共二十大主要情况,重点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相关理论。习近平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
结合材料,用“唯物辩证法实质与核心”的相关知识,分析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哲理
17.新中国成立初期,淮北地区的个体手工业发展困难重重,某县委采取了保护和发展手工业的方针。没有原料,政府从各地调来供应;产品滞销,国营公司就大量收购;没有资金,银行给予最低利息贷款……这一系列政策调动了手工业者的生产积极性。1952年,在该县委领导下,成立铁业、木业合作小组,这是该县手工业者走上互助合作道路的萌芽。
1953年11月至12月,全国第三次手工业合作会议召开。会议确定了对手工业进行改造的方针和政策:在方针上,应当是积极领导,稳步前进;在组织形式上,应当是由手工业生产小组、手工业供销生产合作社到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在方法上,应当是从供销入手,实行生产改造。该县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通过发展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生产扩大了,收入增加了。
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识,分析材料内容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并概括其重大历史意义。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①④:从东汉末年到魏晋,可判断为封建社会,农民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少量土地,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属于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特点,①④符合题意。②: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收取农民地租,②表述错误。③:君主专制,等级森严,是封建国家的显著特征,属于上层建筑,不属于生产关系,③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
2.答案:B
解析:ABCD:中共八大提出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
3.答案:C
解析:
4.答案:A
解析: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得以确立,这是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社会生产力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故①②正确。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站起来了,并没有强起来,故③错误。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站起来了,故④不选。故本题选A。
5.答案:B
解析:①②④:对“两个步骤”关系理解正确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中国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这两个革命阶段必须互相衔接,①②④入选。
③:该选项不是“两个步骤”的关系,③不选。
故本题选B。
6.答案:D
解析:①: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指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①不符合题意。
②: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②不符合题意。
③④:党的八届九中全会召开,正式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标志着“大跃进”运动实际上已被停止,国民经济开始转入调整的新轨道。同时,毛泽东号召全党恢复实事求是、调查研究的作风。这反映了我国在这一时期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结合新的实际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③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7.答案:A
解析:①②: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个鲜明界线,这说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有了光明前景,使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发生变化,①②正确。③: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但是没有改变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进程和理论逻辑,③错误。④:“五四运动”才是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④排除。故本题选A。
8.答案:C
解析:①:指导制定并实施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确立之前,①不符合题意。
②④: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确立以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在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进行了艰辛探索,形成了一系列重要思想理论成果。这些思想理论成果找出了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②④正确。
③: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从此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③不合题意。
故本题选C。
9.答案:D
解析:①: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标志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社会主义制度。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文化制度,但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标志,①说法错误。②: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之一是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不是“国有经济”,②说法错误。③: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得益于当时的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转变,③说法正确。④: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④说法正确。故本题选D。
10.答案:C
解析:①:材料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未强调毛泽东思想,①不符合题意。
②④: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初期,党内出现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曾使中国革命几乎陷于绝境。这告诉我们中国革命和建设没有现成的答案和经验可以遵循,要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②④符合题意。
③: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是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需要,③错误。
故本题选C。
11.答案:D
解析:①: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①不符合题意。
②:材料反映的是如何调动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各方的生产积极性,不涉及利益关系的协调,②不符合题意。
③:“把什么东西统统都集中在中央或省市,不给工厂一点权力,一点机动的余地,一点利益,恐怕不妥。”由此可见社会主义能有效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③正确。
④:“国家和工厂,国家和工人,工厂和工人,国家和合作社,国家和农民,合作社和农民,都必须兼顾,不能只顾一头。”由此可见社会主义能有效调动全体人民的积极性,④正确。
故本题选D。
12.答案:B
解析:①:表格内容1952年到1956年公有制经济比重增加,私营经济比重减少,体现的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①符合题意。②:材料不涉及政治方面的建设,②与题意无关。③: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但这不是“1956年国民经济中公私经济成分比较表"的主题,③排除。④: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基础,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
1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相关知识。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党在今后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这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尊重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①②正确。生产关系应适应生产力的发展,③说法错误。④与材料无关,排除。
14.答案:C
解析:①: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并不相同,①错误。
②④: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②④正确。
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步骤,只有完成前一个革命才能完成后一个革命,这两个革命阶段必须互相衔接,③错误。
故本题选C。
15.答案:D
解析:①:就所属世界革命范畴来说,旧民主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而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①错误。
②:就革命前途来说,旧民主主义革命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和资本主义制度,新民主主义革命是要建立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各阶级的联合专政,并最终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②错误。
③④: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陷入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近代以后,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就成为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相比,两者当时所处的基本国情和社会性质相同,两者最具决定意义的革命领导权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③④正确。故本题选D。
16.答案:①事物都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对立统一,要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我国国情的中国特色,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②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这要求我们办事情要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③矛盾即对立统一,要求我们用一分为二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
解析:本题设问要求结合材料,用“唯物辩证法实质与核心”的相关知识,分析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哲理。“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可知事物都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对立统一,要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可知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这要求我们办事情要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可知矛盾即对立统一,要求我们用一分为二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17.答案:历史事件: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意义: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社会秩序更加稳定,人民民主专政更加巩固,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基础。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解析: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要求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识,分析材料内容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并概括其重大历史意义。属于分析类主观题,考生可根据材料内容和设问要求调动教材知识加以分析说明。
第二步:审材料,通过标点符号、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
有效信息①:1952年,在该县委领导下,成立铁业、木业合作小组,这是该县手工业者走上互助合作道路的萌芽。1953年11月至12月,全国第三次手工业合作会议召开。会议确定了对手工业进行改造的方针和政策→可概括说明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有效信息②:在方针上,应当是积极领导,稳步前进;在组织形式上,应当是由手工业生产小组、手工业供销生产合作社到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在方法上,应当是从供销入手,实行生产改造。该县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通过发展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生产扩大了,收入增加了→可联系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