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宁德市古田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学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福建省宁德市古田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学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古田一中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
生 物 学 参考答案
(试卷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75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第1-18题,每题2分;19-26题,每题3分;共60分)
1-5: ABAAC 6-10: BBCDA 11-15: BDCCB
16-20: ACDBD 21-25: DACDC 26: B
二、非选择题(3题,共40分)
27.(除标注外,每空1分,共12分)
(1) 突变(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 种群 否
(2) 基因库 否 种群基因频率不变(2分)
(3) 丙 分子
(4) 物种 自然选择 协同
28.(除标注外,每空2分,共13分)
(1) 肾、肺 消化、吸收 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 ① (1分) 无机盐、蛋白质 ABD
(3) ⑤ (1分) 7.35-7.45(1分)
29.(除标注外,每空2分,共15分)
(1)传出神经末梢以及支配的肾上腺
(2) 外周(1分) 足三里→Prokr2神经元→延髓→迷走神经→肾上腺
(3)血钙过高使Na+内流减少,降低了神经细胞兴奋性,导致抗炎功能降低
(4)未引起 刺激引起的膜内外电位差没有超过阈值(没有超过阈电位)
部分开放
(5)腹部不存在迷走神经-肾上腺抗炎通路的Prokr2神经元古田一中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
生 物 学 试 卷
(试卷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75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第1-18题,每题2分;19-26题,每题3分;共60分)
1.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适应相对性的根本原因是遗传的稳定性与环境不断变化之间的矛盾
B.由于人工选择的作用,野生鲫鱼定向变异成色彩多样、形态各异的金鱼
C.物种的形成都是长期地理隔离导致生殖隔离而形成的
D.地球上的生态系统从古到今都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的。
2.百岁兰是一种沙漠植物,曾在巴西采集到化石,其一生只有两片高度木质化的叶子。百岁兰基因组整体呈现重度甲基化,百岁兰基因组朝着小且“低耗能”的方向演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化石是研究百岁兰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
B.重度甲基化有利于百岁兰避免“有害”突变,故突变无法为其进化提供原材料
C.极端干旱和贫营养的条件,使百岁兰基因组“低耗能”相关基因的频率升高
D.百岁兰高度木质化的两片叶子能适应干旱环境,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3.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隔离又分为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下列关于生殖隔离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生殖隔离可阻断同种生物间的基因交流
B.存在生殖隔离的两种生物也可能产生后代
C.存在生殖隔离的生物不一定存在地理隔离
D.荷花和菊花两者的花期不遇,两者间存在生殖隔离
4.某动物的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雌性和雄性个体数的比例为1:1。该动物种群处于遗传平衡,雄性个体中有1/10患甲病(由X染色体上h基因决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种群h基因的频率是10%
B.该种群有11%的个体患该病
C.只考虑该对基因,种群繁殖一代后基因型共有6种
D.若某病毒使该种群患甲病雄性个体减少10%,H基因频率不变
5.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下列有关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选择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型频率导致新物种形成
B.物种之间的协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C.收割理论认为捕食者的存在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D.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指新的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
6.人体肾脏组织细胞所处的细胞外液是( )
A.尿液 B.组织液 C.淋巴液 D.血浆
7.右图为人体细胞及其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体的内环境是由①②③组成的
B.上述液体中蛋白质含量最高的是③
C.激素、氨基酸、胰蛋白酶都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D.体液①中的氧气进入③中被利用至少要穿过6层生物膜
8.肌肉注射时,药液进入人体后经过的途径一般是(  )
A.血浆→组织液→淋巴液→血浆→靶细胞
B.淋巴液→血浆→组织液→血浆→靶细胞
C.组织液→血浆→组织液→靶细胞或组织液→淋巴液→血浆→组织液→靶细胞
D.组织液→血浆→组织液→靶细胞
9.下列生理活动发生在内环境中的是( )
A.蛋白质消化分解成氨基酸 B.丙酮酸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C.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合成 D.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
10.随着生理学及其他学科的发展,稳态的内涵也不断充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表达异常会打破细胞水平的稳态
B.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离不开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的调节机制
C.心率、血压和消化液的分泌是否正常属于器官水平的稳态
D.当外界环境条件变化过于剧烈时,人体内环境的稳态可能会遭到破坏
11.下列关于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元是人体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B.树突通常短而细,可接收信息并将其传导到胞体
C.许多包裹着髓鞘的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后加上包膜可形成神经
D.神经胶质细胞具有支持、保护、营养和修复神经元的功能
12.下列现象属于反射的是( )
A.含羞草被触碰后叶片合拢 B.受到盐刺激后草履虫趋向清水
C.人被玫瑰的刺扎后感觉到疼痛 D.人听到熟悉的歌后跟着哼唱
13.将离体蛙坐骨神经及其连接的腓肠肌置于任氏液(与蛙组织液成分相近)中培养,在离体的坐骨神经上给予适宜强度的刺激,电表两极置于坐骨神经外侧,观察电表指针偏转和肌肉收缩情况(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任氏液中K+浓度升高,则坐骨神经中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升高
B.若在I处给予适当刺激,则会观察到电表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同的偏转
C.若用适宜的刺激刺激腓肠肌,则会观察到腓肠肌收缩,电表不偏转
D.若在Ⅱ和Ⅲ中点处给予适宜的刺激,则会观察到腓肠肌收缩,电表发生偏转
14.可卡因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高度毒性,可刺激大脑皮层,使其产生视、听、触等幻觉,滥用该药物会造成机体急性中毒,表现为极度激动、不安、精神异常、视物不清、四肢震颤等行为,严重者可诱发心律紊乱、全身抽搐、呼吸衰竭而致死。如图为可卡因导致人体多巴胺作用途径异常示意图,①~③表示相关的结构或物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多巴胺合成后储存在①突触小泡中
B.多巴胺转运载体的存在使突触后膜不会持续性兴奋
C.可卡因可与多巴胺竞争性结合突触后膜上的③
D.长期滥用可卡因会导致突触后膜上的③数量减少
15.如图是大脑皮层第一运动区(中央前回)与躯体各部分关系示意图。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中央前回的顶部支配下肢的运动
B.刺激中央前回的下部会引起面部感觉
C.皮层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是倒置的
D.手在运动区所占的面积较大与躯体运动的精细复杂程度有关
16.下列是促胰液素发现过程中的一些实验操作。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①稀盐酸→小肠肠腔→胰腺分泌胰液;
②稀盐酸→静脉血液→“?”;
③稀盐酸→小肠肠腔(去除神经)→胰腺分泌胰液。
A.①与②对比说明胰腺分泌胰液不是稀盐酸直接作用的结果
B.①与③之间两组对比说明胰腺分泌胰液的过程不受神经调节
C.该实验的现象可通过抽取血样来检测;②中“?”应为“胰腺不分泌胰液”
D.斯他林和贝利斯在验证其假设时,设计了“小肠黏膜+稀HCl+砂子→研磨→制成提取液→小肠肠腔”的方案
17.下列同组两种激素的化学本质不是同类物质的是( )
A.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
B. 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
C. 促性腺激素、性激素
D. 胰高血糖素、胰岛素
18.科研人员分别给三只小鼠注射了甲、乙、丙三种激素,下表表示的是注射相应激素一段时间后出现的生理反应。据此判断,甲、乙、丙三种激素的名称分别是(  )
注射的激素 生理反应
甲 出现低血糖症状,甚至昏迷
乙 蛋白质合成加快,软骨生长明显
丙 呼吸、心率加快,体内产热量增加
A.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
B.生长激素、胰岛素、甲状腺激素
C.甲状腺激素、胰岛素、生长激素
D.胰岛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
19.生物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众多的原理和结论的得出都来自于实验,在激素的发现与探究历程中科学家们也设计了许多巧妙的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给公鸡摘除睾丸和移植睾丸以证明睾丸分泌雄激素,应用的是“减法原理”
B.结扎狗的胰管,使胰腺萎缩,用萎缩的胰腺提取液可治疗狗的糖尿病
C.斯他林和贝利斯剪下小肠,刮下黏膜,并制成提取液的操作是为了排除化学物质调节对胰液分泌的影响
D.促胰液素是由小肠的内分泌细胞产生的,通过导管进入体液中,随血液循环运输
20.人和高等动物胰液的分泌受神经一体液调节,进食可引起胰液大量分泌,过程如图。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
A.通过②⑤引起胰液分泌的过程属于条件反射
B.食物刺激神经中枢,通过传出神经引起胃窦分泌胃泌素,该过程的调节方式是神经调节
C.胃酸刺激小肠黏膜分泌促胰液素,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胰腺
D.图中反映出胰腺细胞接受信号分子的受体有3种
21.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使突触后神经元产生的局部电位变化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EPSP可以总和叠加。突触后膜第一次受到刺激(未达到阈电位)后产生EPSP,此时若受到第二个刺激,则这两个刺激就会发生叠加,以此类推,多个刺激产生的EPSP会进行总和叠加。叠加的电位一旦达到神经元的阈电位(触发动作电位的膜电位临界值),就会爆发动作电位。研究发现,EPSP产生后会迅速发生衰减,当先后多个刺激间隔时间较长时,连续刺激后也不能产生动作电位。如图为多个刺激总和叠加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单次刺激X时突触后膜Na+通道少量开放,未引发动作电位
B.据题干可知,总和叠加的条件之一是EPSP不能衰减至0
C.cd段表示静息电位恢复过程,该阶段膜外电位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D.叠加的电位若超过阈电位,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大,动作电位的幅度通常会增大
22.在脑血管病患者群体中,右侧肢体偏瘫的患者常伴有失语症,而左侧肢体偏瘫的患者语言功能大都正常,患者所出现的失语症中,最常见的是运动性失语症,其次是听觉性失语症。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右侧肢体偏瘫的患者常伴有失语症,说明人的语言中枢多位于大脑皮层左半球
B.听觉性失语症常表现为可看懂文字,能理解别人的话,但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
C.健康人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其各功能分区可单独完成各自控制的语言活动
D.某些动物可发出不同的声响来表达情感,因此也可通过语言进行个体间交流
23.胃肠道又被称为人体的“第二大脑”,原因是胃肠道中存在着一套由大量神经元构成的相对独立的内在神经系统。研究表明正常情况下人体的自主神经对胃肠道的内在神经系统具有调节作用,但是在切除自主神经后,内在神经系统依然可以独立调节胃肠道的运动、分泌等功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交感神经兴奋时,可以引起胃肠蠕动和消化液分泌加强,进而提高消化吸收速率
B.神经冲动沿神经元轴突传递时,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
C.由内在神经系统独立调节肠道运动的过程不能称为反射
D.自主神经属于传入神经,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的支配
24.人体中的血红蛋白(Hb)型要有R型和T型,其中R型与氧结合的亲和力是T型的500倍,血液pH升高、温度下降等因素都可使Hb由T型转化为R型。已知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与血红蛋白—氧亲和力呈正相关,如图表示氧分压与血红蛋白氧饱和度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血液流经组织后,CO2含量下降,有利于氧合血红蛋白结合O2
B.血红蛋白的构型由R型变为T型时,实线b向虚线a方向偏移
C.机体运动后或炎症等能使组织温度增高,实线b向虚线a方向偏移
D.在肺部毛细血管处,血红蛋白由T型向R型转变,实线向虚线a方向偏移
25.雄性长颈鹿之间常发生“脖斗”,甩动脖子和头部组成的“流星锤”,击打对手的薄弱部位。科研人员分析了雌雄长颈鹿头部重量的差异,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雄性长颈鹿个体更容易发生基因突变,导致其头部质量高于雌性个体
B.头部质量较小的雄性个体在“脖斗”中处于劣势,不能将其基因传给下一代
C.雄性长颈鹿之间的“脖斗”结果,会影响下一代雌性长颈鹿群体中的基因频率
D.雄性长颈鹿和雌性长颈鹿头部质量差异越来越大,最终出现生殖隔离
26.图示某木雀种群迁飞到不同岛屿后的进化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经过①,种群甲和种群乙的基因频率发生相同变化
B.经过②③,物种甲和物种乙产生生殖隔离
C..自然选择使种群甲和种群乙发生定向突变
D.新物种的形成均需经过①②③
二、非选择题(3题,共40分)
27.(12分)东非马拉维湖中的丽鱼科物种拥有共同的祖先,但在短短200万~300万年间,就演化出了超过1000种不同的丽鱼,如纵带黑丽鱼、小齿龙占丽鱼等。回答下列问题: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理论认为 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 ,进化是否一定会形成新物种? (填“是”或“否”)。
(2)马拉维湖中所有纵带黑丽鱼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该种群的 ;对该种群调查发现,基因型为AA和aa的个体分别占16%、50%,第二年再次调查,发现基因型为AA和aa的个体分别占24%、58%,该种群在这一年中是否发生了进化? (填“是”或“否”),判断依据是 。
(3)比较不同种丽鱼的基因序列,可以确定亲缘关系的远近。如图为三种丽鱼编码肌动蛋白基因的部分碱基序列:
由图推测,与甲丽鱼亲缘关系更近的是 ,该研究可以为研究丽鱼的进化提供 水平的证据。
马拉维湖中的丽鱼多种多样,体现了 多样性;不同的丽鱼在食性、活动范围、繁殖方式等方面均存在差异,这是 的结果;马拉维湖中的各种生物和无机环境依然在生物和环境的共同影响下持续进化着,这就是 进化。
28.(13分)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离不开内环境。图甲表示人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A、B、C、D表示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几种器官(A是小肠),I、II是有关的生理过程。图乙为人体组织局部示意图,②④所在位置是某些管道的横切面。请回答下列问题:
图甲中的B、D分别表示 ,I表示 。该图体现了内环境的作用是 。
(2)图甲中的a对应图乙中的 (填序号),其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其中 的含量有关。从组织液与血浆的关系看,导致组织水肿的因素很多。下列各项能引起组织水肿的有 。
A.营养不良 B.肾小球肾炎
C.吃了很咸的食物 D.淋巴循环受阻
(3)图乙中CO2浓度最高的是 (填序号)。人体剧烈运动后血浆pH仍能维持在 (填数值)正常范围内。
29.(15分)针灸是我国传承千年、特有的治疗疾病的手段。我国科研工作者发表在《自然》杂志首次通过小鼠模型,阐明了针灸治疗疾病的神经生物学机制:I、低强度电针刺小鼠后肢的“足三里(ST36)”穴位,可激活迷走神经一肾上腺轴,发挥抗炎作用:II、LPS是一种细菌毒素,当其进入动物血液后,会刺激肠巨噬细胞释放TNF-α(肿瘤坏死因子)、IL-6(白细胞介素6)等炎症因子,引起炎症反应。具体过程如图1所示,请结合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针灸或低强度电针刺激足三里穴位都能引起肾上腺分泌的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增加,该过程属于神经调节,相关反射弧的效应器是 。
(2)迷走神经是从脑干发出的参与调节内脏活动的神经,其属于 (填“中枢”或“外周”)神经系统。低强度电针刺激激活迷走神经一肾上腺抗炎通路起到抗炎作用,是通过Prokr2神经元进行传导的,据图1写出该调节过程涉及的途径:

(3)已知细胞外Ca2+对Na+存在“膜屏障作用”,即钙离子在膜上形成屏障,使钠离子内流减少。请结合图1分析,临床上患者血钙含量偏高,针灸抗炎疗效甚微的原因是

(4)图2中甲、乙分别为利用细针和粗针进行针灸治疗时,针刺部位附近神经末梢的电位变化。细针治疗 (填“引起”或“未引起”)动作电位,判断依据是
。乙图曲线上升到b点过程中,Na+通道打开导致Na+大量内流,此时K+通道 (填“全部关闭”或“全部开放”或“部分开放”)。
(5)研究人员利用同等强度的电针刺激位于小鼠腹部的天枢穴,并没有引起相同的抗炎反应,原因是 ,这也为针灸抗炎需要刺激特定穴位才有效提供了解释。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