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鄄城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带领蜀军向南撤退,为防止魏军追击,在木门道布置预警瞭望哨和伏击地点,重创魏军。图1示意木门道周边地形。据此完成1~2题。
图1
1.蜀军选取的伏击地点最可能位于( )
A.① B.② C.③ D.④
2.蜀军布置的预警瞭望哨最可能位于( )
A.① B.② C.③ D.④
图2为“某沿海地区一日平均气温随高度变化曲线图,地面均温25摄氏度”。读图,完成3—4题。
图2
3.该地当日最有可能的天气特征为( )
A.雷雨大风冰雹天气 B.烈日高温酷暑天气
C.潮湿闷热无风天气 D.雪虐风饕地冻天气
4.导致A、B两层气温垂直变化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海拔 B.大气成分 C.气象条件 D.纬度
相关系数一般用来衡量两个变量间的线性关系,正负数值分别表示正相关和负相关。图3示意我国内流区内某河流出山口处1960—2015年年径流量和降水及气温与年径流量相关系数变化情况。据此完成5-6题。
图3
5.该河流主要补给水源为( )
A.地下水 B.大气降水 C.冰川冰雪融水 D.湖泊水
6.20世纪90年代以来,该河流年径流量整体变化特征及原因是( )
A.年径流量减小降水量减少 B.年径流量增大降水量增加
C.年径流量增大全球变暖 D.年径流量减小过度开发
每年六月日本南部都会有“五月雨”(阳历六月一般为阴历五月),其形成和发展与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和移动速度密切相关。“五月雨”期间温度高、湿度大,持续时间长达一个月左右,对水稻生产等农业活动有重要影响。图4为6月29日21时东亚局部地区天气形势图(单位:bpa)。据此完成7-8题。
图4
7.图中虚线可以表示此时“五月雨”出现位置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8.有些年份“五月雨”持续时间特别长,其原因是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移动和位置与正常年份相比( )
A.4、5月移动速度快且7、8月时位置偏北
B.4、5月移动速度慢且7、8月时位置偏北
C.4、5月移动速度快且7、8月时位置偏南
D.4、5月移动速度慢且7、8月时位置偏南
泾河地处黄土高原中部,流域年均降水量517.9mm。据统计,近70年来泾河径流量整体呈减少趋势,下表为此期间各因素对泾河径流量减小的贡献率统计表(单位:%)。据此完成9~10题。
降水 潜在蒸发量 人类活动
汛期 -16.76 53.01 63.75
非汛期 -12.78 18.70 94.08
9.近70年泾河流域气候变化趋势为( )
A.冷湿化 B.冷干化 C.暖干化 D.暖湿化
10.非汛期,人类活动对泾河流量减小的贡献率明显高于汛期,其主要原因是非汛期( )
A.河流流量小 B.灌溉用水增多 C.工业用水多 D.水库持续蓄水
地处中高纬度的波罗的海(图5),在气象、水文等方面不仅与外部海域差异显著,而且内部的差异也很大。M表示波罗的海流入北海的洋流,N表示北海流入波罗的海的洋流。据此完成11-13题。
图5
11.与同纬度的北海、挪威海海域相比,波罗的海冬季气温较低。该差异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太阳辐射 B.大气环流 C.海水深度 D.洋流
12.与N洋流相比较,M洋流的特点是( )
A.水量大、盐度高 B.水量大、盐度低 C.水量小、盐度高 D.水量小、盐度低
13.与乙海域相比较,甲海域年内通航特点是( )
A.淤积少,通航时间长 B.风浪多,通航时间短
C.晴天多,通航时间长 D.冰期长,通航时间短
“日照金山”是指在太阳高度低、光照很弱的晴天,太阳光近似垂直照射雪山,出现的山体一面金光灿灿、蔚为壮观的景象。贡嘎山(如图6)位于四川省西部,是大雪山的主峰,常年冰雪覆盖。某游客于10月1日清晨拍摄到贡嘎山日照金山的景象。完成14-15题。
图6
14.拍摄该日照金山照片时镜头朝向( )
A.偏南方向 B.偏北方向 C.偏东方向 D.偏西方向
15.不考虑天气因素,下一次在同一时刻同一位置拍摄日照金山的日期为( )
A.3月13日 B.4月9日 C.6月10日 D.8月5日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分。请根据要求作答。
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白令海是一个半封闭海域,由于海面高度差,白令海峡海水常年存在稳定的海流。阿留申低压是白令海冬季天气、气候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通常位于阿留申群岛东部。研究表明,阿留申低压位置的变化对海冰范围有重要影响。海水结冰的析盐过程加剧冷水下沉,导致海水层化,影响浮游生物和深海鱼类的分布。图7示意2011、2012、2018、2020年3月20日白令海海冰边缘线。
图7
(1)判断白令海峡常年性海流的流向,并分析成因。(3分)
(2)推测2018年冬季阿留申低压中心的位置(偏东/偏西),并说明其对海冰范围的影响。(6分)
(3)有人认为,白令海海冰面积缩小会导致该海域海洋生产力下降,分析其判断依据。(4分)
1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新疆的博斯腾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河水补给占入湖总水量的94.8%,蒸发占出湖总水量的60.42%,但蒸发总量有上升的趋势。湖区水位季节变化很大,但近几年有减小的趋势。湖区内湖陆风(湖陆风是在较大水域和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天气现象)较显著。多年平均数据显示,博斯腾湖夏半年陆风转湖风的时间为11—12时,比冬半年提前两小时左右。
材料二 图8分别为博斯腾湖区域图(左图)和湖区湖陆风风速月变化图(右图)。
图8
(1)结合材料,分析博斯腾湖水位季节变化减小的原因。(5分)
(2)根据材料,找出博斯腾湖湖陆风最弱的季节,并分析原因。(4分)
(3)试分析在湖边大规模兴建城市对湖陆风的影响,并说明理由。(4分)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热带西太平洋是全球水温最高的海域,被称为“西太平洋暖池”,图9示意该海域的地理位置及研究区位置。
图9
(1)简述“西太平洋暖池”的形成原因。(4分)
材料二 热带西太平洋海域深海营养物质丰富,海域表面为典型贫营养水体,但研究区内西部海域表面叶绿素浓度(指示浮游植物密度)较高。
(2)说明西部海域表面叶绿素浓度高值区的成因。(6分)
材料三 研究表明,厄尔尼诺发生时,伴随西风增强,“西太平洋暖池”西部海域表面叶绿素浓度较常年明显增加。
(3)从洋流角度,阐释该海域表面叶绿素浓度明显增加的原因。(4分)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2011年,中科院学者在青藏高原发现了目前已发现的最原始的披毛犀化石(距今约370万年)。披毛犀为大型食草动物,全身披毛,适应寒冷环境。其长达1m的鼻角可以刮开冰雪,找到干草。
材料二 伴随着青藏高原不断隆起以及第四纪(260万年前至今)气候变化,披毛犀的活动位置发生过两次大迁徙,第一次是由青藏高原逐渐向我国华北、东北迁徙,第二次是由我国华北、东北北迁至西伯利亚,并最终在距今约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灭绝。近年来,科学家在西伯利亚地区永久冻土层挖掘出多具完整披毛犀遗体。
图10
(1)推测披毛犀两次迁徙时分别对应的气候变化情况。(4分)
(2)面对气候变化,生活在我国东北的披毛犀族群选择北迁而不是退回至青藏高原,试分析其原因。(6分)
(3)判断并分析西伯利亚地区披毛犀遗体能保存完好的主要因素。(5分)
地理答案
1-5.DCABC 6-10.CBDDB 11-15.DBDDA
17.(1)夏季为湖泊丰水期,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冰川退化,入湖河水减少;气温升高,导致湖水蒸发加剧;人类经济活动过度引用入湖河水,使入湖河水减少,丰水期水位下降。冬季枯水期水位变化不大,致使博斯腾湖水位季节变化减小。
(2)冬季。冬季博斯腾湖水量最小,湖陆热力性质差异最小;冬季湖面结冰,湖陆温差小;冬季太阳高度小,昼长短,湖区获得的热量少,湖陆温差小;靠近冬季风源地,冬季风强劲,湖陆风不显著。
(3)影响:使湖风加强,陆风减弱。原因:由于城市的热岛效应,白天增大了湖陆之间的温差,使湖风加强;晚上减弱了湖陆之间的温差,使陆风减弱。
16.答案
(1)由南向北。原因:北冰洋水温低,密度大,海平面较低,水由白令海流向北冰洋。
(2)位置:位于阿留申群岛(白令海)西部。影响:阿留申低压中心位于阿留申群岛西部,白令海盛行偏南风,暖空气使海水增温,不利于海冰生成;偏南风对海冰向南扩张产生阻力,使得海冰难以向南扩张。
(3)海冰面积减少,析盐现象减弱,海水层化现象减弱,不利于表层营养盐汇集,春夏季浮游生物减少;底层冷水区范围减小,导致大量冷水鱼(深海鱼类)向北迁移,白令海海洋生物减少。
18.[答案](1)纬度低,太阳辐射强,海水接受太阳辐射量多,水温高;北赤道暖流和南赤道暖流自东向西流动,受陆地阻挡,温暖的表层
海水聚集在西太平洋海域,提高水温。
(2)叶绿素高浓度海域靠近陆地,陆地径流带来丰富营养盐,浮游植物大量繁殖;纬度低,水温较高,浮游植物生长快;上升流将海洋深处的营养盐类带至海表,浮游植物大量繁殖。
(3)厄尔尼诺发生时,西风增强导致赤道逆流增强,海区西部的上升流增强,营养盐密度增大,输送距离更远导致该海区表面叶绿素浓度较常年显著增加。
19.答案(1)第一次(青藏高原→华北、东北):气候变冷;第二次(华北、东北→西伯利亚):气候变暖。
(2)青藏高原已经大幅度隆起,族群无法到达;动物族群大规模迁徙只能向邻近的区域逐渐扩散;披毛犀向北(较高纬度)迁徙,以满足其适应低温气候环境的生存需求。
(3)气候因素。西伯利亚地区纬度高,气候严寒;严寒的气候条件下冻土层厚度大,气候干燥,为披毛犀遗体提供了良好的保存条件;严寒的气候条件下,人类活动少,破坏性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