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课 推动认识发展 课件(共30张PPT)-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十课 推动认识发展 课件(共30张PPT)-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资源简介

(共30张PPT)
第一框 不作简单肯定与否定
第十课
推动认识发展
有人说:日积月累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我们成就精彩人生。你同意他的观点吗?
甲说:我非常同意。
肯定
这里所说的“肯定”或者“否定”,是指人们对某一事物、某一问题是或不是、同意或不同意的表态,是一种主观的意思表示。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肯定”“否定”。
【概念区分1】
维生素是人和动物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不可或缺的微量有机物质,在人体生长、代谢、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人由此认定,“补充维生素多多益善”,甚至采信所谓的“维生素疗法”,为预防癌症,治疗高血压、高血脂和动脉硬化等,大剂量地服用维生素,结果导致维生素中毒。
从思维方式看,“补充维生素多多益善” 的认识误区,其问题出在哪儿
“补充维生素多多益善”的认识未对维生素的作用形成全面的客观的认识,简单肯定补充维生素的作用,忽视了服用维生素超过一定量时,维生素会产生毒副作用,这属于形而上学否定观。
形而上学否定观主张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认识事物,将肯定与否定绝对地割裂开来,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静止、孤立、片面地看待维生素及其作用,属于形而上学思维错误。
【概念区分2】
1、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含义:
(1)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肯定与否定两个方面;
(2)肯定方面:
是事物保持自身存在的方面,即肯定这一事物为它自身的方面。
(3)否定方面:
是促使该事物灭亡的方面,即促使它转化为他事物的方面。
一:简单肯定或否定的危害
中国传统文化中既有精华又有糟粕。
其中的精华包括仁政、民本、德治的治国思想,刚健自强、勤劳进取的民族精神等
其中的糟粕包括维护专制的纲常礼教、摧残妇女的“三从四德”等等。
小王为人豪爽,讲义气,孝敬父母,但就是有过于追求享受的缺点。此时,大家还公认他还是一位挺不错的青年。
但是,小王的胆子越来越大,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经常有偷盗行为,最终锒铛入狱。
(1)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是对立的:
①肯定方面:维持着事物的质的规定性,当肯定方面处于优势时,事物就会保持其原有的性质和自身的存在。
②否定方面:当否定方面在事物发展中取得支配地位时,事物就会改变自己的根本性质,实现对自身的否定。
2、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的辩证关系:
一:简单肯定或否定的危害
辩证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
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辩证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是发展的环节
(2)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又是统一的:
①肯定中包含否定。任何事物都包含着肯定性的因素和否定性的因素,二者的对立与斗争必然使事物的发展进入自我否定阶段,并因自我否定而自我更新。
②否定中包含肯定。否定并不是全盘否定,矛盾斗争的结果并不是将矛盾双方消解为虚无,而是产生新的规定性(肯定)。(“辩证的否定”)
2、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的辩证关系:
一:简单肯定或否定的危害
克服—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因素—外形笨重,功能简单
保留—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手机方便了人与人的联络
增添—旧事物中没有、符合客观规律的因素—多元化、多功能
(1)辩证否定是事物自我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并通过自身的否定实现自身的发展。
(2)特点:
①发展的环节:否定的环节既是消灭旧事物的环节,也是产生新事物的环节。。
②联系的环节:否定的环节既是先前事物与后续事物中断的环节,也是后续事物与先前事物连续性的环节。
(3)实质是“扬弃”:
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的、合理的内容。
(4)要求:
树立创新意识。我们要对一切事物采取科学的分析态度和方法。在考察事物时,必须在肯定中看到否定,在否定中看到肯定,不能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相关链接】:辩证的否定观
对待传统文化,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
其一是全盘西化论,认为“中国文化的出路就是要中国文化彻底地西化”。
其二是文化复古主义,认为“中国文化的唯一出路就是要重新确立传统文化的主导地位,返回孔孟之道。” 历史和实践证明,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
(1)根据事物内部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之间的辩证关系,我们看待事物、解决问题就不能简单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否则,就会陷于主观的、极端的思维方式,犯形而上学的错误。
(2)坚持辩证的否定观。
3、要求:
一:简单肯定或否定的危害
【易混区分】:辩证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
辩证否定观 形而上学否定观
否定的动力 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并通过自身的否定实现自身的发展 否定是外力强加给事物的,是外力作用的结果,是主观任意的否定
否定与肯定的关系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 把否定与肯定绝对地割裂,
主张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
否定同联系发展的关系 否定是联系的环节和发展的环节 否定是发展的中断
二:坚持辩证的否定观
1、辩证的否定的特点:
辩证的否定具有肯定与否定的双重性:
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相对于肯定阶段来说,否定阶段是较后也是较高的环节。它包含着肯定,同时又具有比肯定更为丰富的内容,更能体现事物发展的辩证法。
注入了新的符合时代特征、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前进趋势的内容,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内容。
2、坚持辩证的否定观的要求: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应该采取下面的态度:
对待外来文化,我们既要反对全盘照搬,又要反对盲目排外,应该批判地吸收,洋为中用;
对待传统文化,我们既要反对文化复古主义,又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和弘扬,古为今用。
坚持辩证的否定观,要深刻把握肯定与否定之间的辩证关系。
①否定:是对旧事物整体、旧矛盾统一体的否定。没有对这一整体、统一体的否定,旧事物就不能灭亡,新事物就不能产生。
②否定中所包含的肯定:绝不是对旧事物整体、旧矛盾统一体的肯定与保留,而是对旧事物整体、旧矛盾统一体中合理因素的肯定与保留;即使对合理因素的保留,也不是原封不动地将它照搬到新事物之中,而是经过改造,把它们包含在新事物之中。
议题二:坚持辩证的否定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既不能片面地厚古薄今,也不能片面的厚今薄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社会治理等还存在需要协调适应的地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如何才能对认识对象中的利与弊、好与坏作出正确的肯定与否定。
提示:
要坚持辩证的否定观,辩证的否定具有肯定和否定的双重性,要正确把握肯定与否定之间的辩证关系:要做到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对认识对象中的不合理的因素要否定和克服,对认识对象中的合理的因素要肯定和保留。
对待中华传统文化要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既不能片面地厚古薄今,也不能片面地厚今薄古,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探究活动二】
课堂小结:
第二框 体会认识发展的历程
第十课
推动认识发展
你刚踏进昌乐二中的时候,第一印象是什么?
(1)含义:
感性具体的认识,是一种直观的整体表象,是事物多种多样的现象和外部联系在头脑中的反映。
(2)局限:
感性具体虽然是对事物整体的认识,但它只停留在事物的外部形象上,还没有揭示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没有把握本质与现象相统一的事物整体,因而它对事物的认识还不完全。
1、感性具体:
一: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
(1)含义:
思维抽象是指从多样性统一的事物整体中抽取某一方面的本质规定,或者从其个性中抽取共性的思维活动。
(2)目的与内容:
既可以从事物整体中抽取某一部分,抽取事物某一方面质的规定性,也可以从事物个性中抽取某种共性,等等。
2、思维抽象:
一: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
请思考:下列认识是感性具体还是思维抽象?
①对事物的第一印象。
②小明是一个中学生。
感性具体
思维抽象
人们认识事物时,首先反映的是具体直观的事物,对事物多种多样的现象和外部联系在头脑中的形成反映,我们把它称之为感性具体。
在这一基础上,人们使用分析的方法,把事物分解成各个部分,把它们从整体中抽取出来,并且撇开各个部分的非本质属性抽象出它的本质属性,这样,人们的认识就从感性具体发展成理性抽象,从现象深入到了本质。
因此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需要运用思维抽象。
【知识拓展】:如何理解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
有一天,牛顿坐在苹果树下休息,一个苹果从树上落下,引起牛顿的思索:苹果在空间,哪个方向都可飞去,为什么偏偏坠向地面,一定是地面和苹果相互吸引,整个宇宙都会有引力的作用。由此,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感性认识阶段
理性认识阶段
①分离:——思维抽象的起始环节
任何一种科学认识都必须根据实践的要求,确立特定的研究对象。分离就是暂时不考虑研究对象与其他对象之间可能存在的各式各样的联系,将其与其他对象分割开来、从与其他对象的联系中抽离出来。
一: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
(3)思维抽象的环节:
物理学
哲学
历史学
万有引力
联系
时代、历史意义
②提纯:——思维抽象的关键环节
事物的现象总是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没有合理的纯粹化,就难以揭示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和规律。提纯就是在思想中排除那些干扰人们认识的因素,以便在某种单一的状态下研究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和规律。
一: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
(3)思维抽象的环节:
即使被带到宇宙的边缘,地球的重力还是会作用到你身上。
——牛顿《万有引力》定律
③简略化:——表述思维抽象结果的环节
是对单一状态下的认识事物的结果进行简要化处理,或对认识结果的一种简略表述。
一: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
(3)思维抽象的环节:
在几何学中,“点”没有大小,“线”没有宽度,“面”没有厚度
在流体力学中,“理想液体”既不可压缩又没有黏滞性。
在分子物理学中,“理想气体”对分子本身的体积与分子之间的作用力是忽略不计的。
④理想化:——思维抽象的一种特殊形式
理想化是在思维中对认识对象存在状态的纯然构想。虽然在自然状态中,思维所抽理想化象的那种事物的理想化状态并不存在,但在思维中设想这种状态,有利于人们揭示认识对象的本质和规律。
一: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
(3)思维抽象的环节:
(这样的物体只有在思维中才可能存在,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存在的。)
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
提示:(1)从科学思维角度看,经历了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的发展阶段。
(2)①分离是思维抽象的起始环节。在这一发现中,撇开了化学现象、生物现象以及其他形式的物理现象,把落体运动这一特定的物理现象从现象总体中抽出来。
②提纯是思维抽象的关键环节。在这一发现中,撇开空气阻力的因素,设想在纯粹状态下的落体运动,进行了提纯。
③简略化是表述思维抽象结果的环节。一般来说,落体运动是在地球大气层的自然状态下进行的,要把握自然状态下的落体运动就要考虑阻力因素,相对实际情况,伽利略的落体定律是一种抽象的简略化表述。
④理想化是思维抽象的一种特殊形式。伽利略设定的真空状态就是一种理想化的形式。
在地球大气层的自然状态下,自由落体运动受着空气阻力因素的干扰,人们直观看到的现象是重物比轻物先落地,因此,亚里士多德作出了重物比轻物先落地的结论。人们也因此没有认清楚落体运动的规律。在伽利略时代,人们还无法用物质手段创设真空环境来从事落体实验,伽利略就依靠思维抽象,在思想上撇开空气阻力的因素,设想在纯粹状态下的落体运动,从而得出了自由落体运动定律,认为如果不计空气阻力,轻重物体的自由下落速度是相同的,即重力加速度的大小都是相同的,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结论。
(1)从科学思维角度看,人们研究自由落体运动定律经历了怎样的发展阶段?
(2)在自由落体运动定律的发现中,伽利略是如何进行思维抽象的?
(4)思维抽象的局限性:
①人们通过思维抽象形成的是对事物零散的、片面的认识,还不能把握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
②认识不能停留在思维抽象阶段。要在思想中再现活生生的、内容丰富的具体事物,认识必须发展到思维具体。
2、思维抽象
一: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
二: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
1、思维具体的含义和表现:
(1)含义:
在理性认识的层次上反映事物具体整体的认识,是人们在思维中把事物各个方面的本质规定按照其内在联系综合起来,形成关于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2)特征:
思维具体是多样性统一的事物整体在思维中的再现,表现为具有丰富内涵的科学概念。思维具体是思维活动的结果,而不是起点。
2、从思维抽象发展到思维具体的环节:
(1)要选择一个合适的上升起点。这样的起点应是某一认识领域里最简单、最基本的概念,是对研究对象的基本单位的反映。
(2)上升的起点,往往是某一认识对象的矛盾焦点。随着认识的发展,起点中所包含的种种矛盾会逐一展现出来。这些一一展现出来的矛盾是认识发展的环节,也是思维从抽象逐步走向具体的桥梁。
(3)思维从最一般的抽象规定开始,通过各个上升环节,达到再现事物多样性的统一。最终完成的思维具体是飞跃的终点,它是对认识对象和规律的认识。
二: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以“商品”这个资本主义社会的细胞作逻辑起点,通过对“商品”的内在矛盾的分析,引出了“货币”的概念,货币出现以后,发展到一定阶段会转化为资本。在进一步发展中,由资本而产生剩余价值。社会财富大量集中,必然加剧劳动与资本之间的矛盾,促使社会主义革命不可避免的到来。马克思就是经过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性。
(1)资本论的逻辑起点——商品
(2)资本论:商品——货币——资本——剩余价值
(3)在《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各个环节,商品——货币——资本等一系列范畴作了深刻的分析,循序渐进,逐步上升,最后形成《资本论》的科学理论体系,从多样性统一中把握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整体。
【相关链接】: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
3、感性具体、思维抽象与思维具体之间的关系:
(1)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思维过程的这两个阶段相互依赖、不可分割。
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是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基础,人们通过思维抽象形成的是对事物零散的、片面的认识,还不能把握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因此,认识不能停留在思维抽象阶段,认识必须发展到思维具体。
(2)理解抽象和具体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掌握这种辩证思维方法,对于我们获得对事物全面而具体的认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
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
提示:
①人们对水的认识经历了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上升过程。
②第一阶段,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人们通过视觉、触觉、味觉将水反映到大脑中,从而形成感性具体的认识,然后通过大脑的分析,抽象出水的各种属性:无色、无味、液体,形成思维抽象。
③第二阶段,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上升过程。通过进一步分析水的无色、无味、液体等属性之间的关系以及水具有这些属性的原因,最后将水的本质定义为无色、无味的液体,从而形成思维具体的认识。
人们在对水的认识过程中,首先通过视觉、触觉、味觉将水反映到大脑,通过分析认识到水的各种属性——无色、无味、液体等,并且进一步分析水的无色、无味、液体等属性之间的关系以及水具有这些属性的原因,最后将水定义为无色、无味的液体。
根据认识发展的历程,结合材料,分析人们是怎样形成对水的内在本质的认识的。
课堂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